四教義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者。
此行從無緣大悲起。
若生小善必有病行。
今當分别同生善邊。
名嬰兒行。
同煩惱邊名為病行。
病行從大悲生衆生病。
是故我病大悲熏心遊戲地獄。
同衆生惡業之病。
如調達在地獄。
如三禅樂。
乃至畜生餓鬼修羅亦如是。
又同人天有結業生老病死之病。
又同二乘有見思之病。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
三藏教通教菩薩亦如是。
又同别教塵沙無明之病。
是故菩薩還同彼病。
遍于法界利益衆生。
是為五行之相也。
病行即是此維摩經問疾品。
室内六品之所明也。
初地菩薩五行具足。
或是初功德也。
餘九種功德。
或可對九地。
所言破無明見惑者。
涅槃經雲。
自此以前。
皆名邪見人也。
是則兩教三乘之人。
皆未見此理。
故名邪見人也。
是以大士呵須菩提。
六師是汝之師。
天魔外道一手作諸勞侶意在此也。
乃至别教十信。
三十心雖伏此或。
既未能斷。
猶是成就無明别見。
呵諸菩薩或意在此也。
此二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
斷别惑三界愛。
如智度論明。
迦葉聞瓢迦羅琴聲不能自安。
雲三界五欲我已斷竟。
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
故于是事不能安忍。
例色無色愛亦複如是。
此經。
大士呵須菩提雲。
同于煩惱不到彼岸。
入于八難不得無難。
意在此也。
故從二地至六地。
通名修道斷此别惑也。
今以義推。
二離垢地。
即假斷别教欲愛名斯陀含向。
三明地。
即是别教斯陀含果。
四焰地。
即是别教阿那含向。
五難勝地。
即是别教阿那含果。
斷别惑欲愛盡也。
六現前地。
即是别教阿羅漢向。
斷别色愛也。
七遠行地。
即是别教阿羅漢果。
斷别無色愛盡。
故從此名無學道也。
問曰此對四果出何經論。
答曰别教明斷伏對四果。
經論多不同也。
諸大乘法師所用。
亦異地論師。
通教判位雲。
初地斷見。
二地斷欲愛。
三地斷色愛。
四地斷無色愛。
地論師通宗判位。
有用三地斷見名須陀洹。
從四地至六地名斯陀含。
第二依法師。
七地名阿那含。
第三依法師。
十地等覺名阿羅漢。
是第四依法師。
有三地斷見。
四地名斯陀含。
五地名阿那含。
六地名阿羅漢。
有用仁王經。
四地斷見五地名斯陀含。
六地名阿那含。
七地名阿羅漢。
如是等異說不同。
難可定依。
今以義推作此對四果也。
一往似解便。
既無的文佛意難知。
不須苟執也。
問曰何故解釋不定。
答。
曰已如前釋。
八不動地即是别教辟支佛地。
地論師雲。
從此明無學道。
未知的出經論。
不但八地得無生忍寂而常用。
用而無相無功用心。
自然斷法界無明惑色習盡也。
九善慧地。
無明稍薄斷心習盡。
慧轉分明善入實相也。
十法雲地。
慈悲智慧猶若大雲。
慈悲普洽一切。
皆雨慧雲。
能持十方諸佛所說法雨。
斷無明也。
六等覺地者。
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
若望法雲名之為佛。
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
三魔已盡餘有一品死魔。
在斷無明習也。
問曰前通教何意不辨等覺佛耶。
答曰界内習氣易盡。
故不須開法雲出等覺也。
問曰别教經論。
何故有處處明法雲之後。
更有金剛等覺。
自有經論止明十地行滿。
便成佛果。
南北法師抑诤此義。
答曰更立等覺未足為礙。
所以然者。
華嚴經。
明法雲十地功德智慧。
用此比于佛。
如爪上土方于大地。
若爾雖說一品無明而實不可說品。
何以得後心菩薩無功用道。
其疾甚風。
一日之間。
能破無量品無明障惑。
何況璎珞經明等覺地。
于百千萬劫入重玄門。
倒修凡夫事。
是故開法雲地。
更立金剛心等覺佛于理無失。
若知一品有無量品無明。
因法雲地無礙之智即盡。
複何須開出等覺地也。
七妙覺地者。
金剛後心朗然大覺。
妙智窮源無明習盡。
名真解脫。
肅然無累寂而常照。
名妙覺地。
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
名菩提果。
四德涅槃名為果果。
問曰。
為定用金剛智斷無明。
為用妙覺智斷無明耶。
答曰。
涅槃經雲。
有所斷者名有上士。
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問曰。
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佛菩提智之所能斷。
答曰。
若用别教通十地等覺。
即是佛菩提智。
所以者何。
涅槃經雲。
九住菩薩名為聞見。
十住菩薩名為眼見。
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以無礙道與惑共住。
故不了了。
諸佛如來了了見者即真解脫。
肅然累外故了了也。
若别教明義。
從初歡喜地。
即用佛菩提智。
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
若圓教明義。
即是初發心住。
得用佛菩提智。
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斷盡也。
第四約别教位釋淨無垢稱位者。
維摩既是一生補處大士即是法身。
居等覺金剛心無垢菩薩之位也。
佛性理顯故名為淨。
别惑正習俱盡。
無明餘習。
譬若微煙雖有如無。
故名無垢。
邊際智滿内稱深理外用無方。
法界平等赴緣行化。
故名為稱。
故雲淨無垢稱也。
豈可同彼三藏通教。
辨淨無垢稱義。
所以教迹現同補處位者。
為呵通教三乘。
别教大乘接義也。
四教義卷第十
此行從無緣大悲起。
若生小善必有病行。
今當分别同生善邊。
名嬰兒行。
同煩惱邊名為病行。
病行從大悲生衆生病。
是故我病大悲熏心遊戲地獄。
同衆生惡業之病。
如調達在地獄。
如三禅樂。
乃至畜生餓鬼修羅亦如是。
又同人天有結業生老病死之病。
又同二乘有見思之病。
方便附近語令勤作。
三藏教通教菩薩亦如是。
又同别教塵沙無明之病。
是故菩薩還同彼病。
遍于法界利益衆生。
是為五行之相也。
病行即是此維摩經問疾品。
室内六品之所明也。
初地菩薩五行具足。
或是初功德也。
餘九種功德。
或可對九地。
所言破無明見惑者。
涅槃經雲。
自此以前。
皆名邪見人也。
是則兩教三乘之人。
皆未見此理。
故名邪見人也。
是以大士呵須菩提。
六師是汝之師。
天魔外道一手作諸勞侶意在此也。
乃至别教十信。
三十心雖伏此或。
既未能斷。
猶是成就無明别見。
呵諸菩薩或意在此也。
此二從二地至六地名修道。
斷别惑三界愛。
如智度論明。
迦葉聞瓢迦羅琴聲不能自安。
雲三界五欲我已斷竟。
此是菩薩淨妙功德所生五欲。
故于是事不能安忍。
例色無色愛亦複如是。
此經。
大士呵須菩提雲。
同于煩惱不到彼岸。
入于八難不得無難。
意在此也。
故從二地至六地。
通名修道斷此别惑也。
今以義推。
二離垢地。
即假斷别教欲愛名斯陀含向。
三明地。
即是别教斯陀含果。
四焰地。
即是别教阿那含向。
五難勝地。
即是别教阿那含果。
斷别惑欲愛盡也。
六現前地。
即是别教阿羅漢向。
斷别色愛也。
七遠行地。
即是别教阿羅漢果。
斷别無色愛盡。
故從此名無學道也。
問曰此對四果出何經論。
答曰别教明斷伏對四果。
經論多不同也。
諸大乘法師所用。
亦異地論師。
通教判位雲。
初地斷見。
二地斷欲愛。
三地斷色愛。
四地斷無色愛。
地論師通宗判位。
有用三地斷見名須陀洹。
從四地至六地名斯陀含。
第二依法師。
七地名阿那含。
第三依法師。
十地等覺名阿羅漢。
是第四依法師。
有三地斷見。
四地名斯陀含。
五地名阿那含。
六地名阿羅漢。
有用仁王經。
四地斷見五地名斯陀含。
六地名阿那含。
七地名阿羅漢。
如是等異說不同。
難可定依。
今以義推作此對四果也。
一往似解便。
既無的文佛意難知。
不須苟執也。
問曰何故解釋不定。
答。
曰已如前釋。
八不動地即是别教辟支佛地。
地論師雲。
從此明無學道。
未知的出經論。
不但八地得無生忍寂而常用。
用而無相無功用心。
自然斷法界無明惑色習盡也。
九善慧地。
無明稍薄斷心習盡。
慧轉分明善入實相也。
十法雲地。
慈悲智慧猶若大雲。
慈悲普洽一切。
皆雨慧雲。
能持十方諸佛所說法雨。
斷無明也。
六等覺地者。
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
若望法雲名之為佛。
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
三魔已盡餘有一品死魔。
在斷無明習也。
問曰前通教何意不辨等覺佛耶。
答曰界内習氣易盡。
故不須開法雲出等覺也。
問曰别教經論。
何故有處處明法雲之後。
更有金剛等覺。
自有經論止明十地行滿。
便成佛果。
南北法師抑诤此義。
答曰更立等覺未足為礙。
所以然者。
華嚴經。
明法雲十地功德智慧。
用此比于佛。
如爪上土方于大地。
若爾雖說一品無明而實不可說品。
何以得後心菩薩無功用道。
其疾甚風。
一日之間。
能破無量品無明障惑。
何況璎珞經明等覺地。
于百千萬劫入重玄門。
倒修凡夫事。
是故開法雲地。
更立金剛心等覺佛于理無失。
若知一品有無量品無明。
因法雲地無礙之智即盡。
複何須開出等覺地也。
七妙覺地者。
金剛後心朗然大覺。
妙智窮源無明習盡。
名真解脫。
肅然無累寂而常照。
名妙覺地。
常住佛果具足一切佛法。
名菩提果。
四德涅槃名為果果。
問曰。
為定用金剛智斷無明。
為用妙覺智斷無明耶。
答曰。
涅槃經雲。
有所斷者名有上士。
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問曰。
勝鬘經雲。
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佛菩提智之所能斷。
答曰。
若用别教通十地等覺。
即是佛菩提智。
所以者何。
涅槃經雲。
九住菩薩名為聞見。
十住菩薩名為眼見。
雖見佛性而不了了。
以無礙道與惑共住。
故不了了。
諸佛如來了了見者即真解脫。
肅然累外故了了也。
若别教明義。
從初歡喜地。
即用佛菩提智。
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乃斷盡。
若圓教明義。
即是初發心住。
得用佛菩提智。
斷初品無明。
乃至等覺後心方斷盡也。
第四約别教位釋淨無垢稱位者。
維摩既是一生補處大士即是法身。
居等覺金剛心無垢菩薩之位也。
佛性理顯故名為淨。
别惑正習俱盡。
無明餘習。
譬若微煙雖有如無。
故名無垢。
邊際智滿内稱深理外用無方。
法界平等赴緣行化。
故名為稱。
故雲淨無垢稱也。
豈可同彼三藏通教。
辨淨無垢稱義。
所以教迹現同補處位者。
為呵通教三乘。
别教大乘接義也。
四教義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