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十

關燈
菩薩為破是有故。

    以三谛空破無想故言如虛空三昧次照鏡三昧破那含有者。

    修薰禅随禅生此。

    雖得淨色不能知。

    色如鏡像。

    菩薩知色如鏡像即空。

    分别無量像依鏡。

    即見本性中道。

    成三谛三昧破那含有也。

    次無礙三昧破空處有者。

    此處得出色籠飄飏無礙。

    未是三谛三昧之無礙礙。

    見思礙塵沙礙無明等礙。

    菩薩為修三谛三昧破是諸礙。

    故名無礙三昧次常昧三破識處。

    有識相續不斷即無常。

    菩薩為破此無常。

    故修數緣常。

    化用相續常佛性常湛然常破之。

    次樂三昧破不用處有者。

    此不用處如癡。

    癡故是苦。

    菩薩用三谛三觀三昧。

    破得三谛三昧樂。

    是為樂三昧次我三昧破非想天有者。

    此天最頂計為涅槃真我。

    菩薩見此。

    猶有細煩惱不自在。

    即是見思不自在。

    塵沙不自在。

    無明不自在。

    何得是我。

    為破此我故。

    修三谛三昧破之。

    令得無我。

    随俗我八自在我。

    是故名我三昧。

    二十五有三昧用自除二十五三昧。

    一有之中悉有三谛。

    三昧菩薩自修三谛三昧。

    自除二十五有三谛之惑。

    以慈悲力。

    除他二十五有三谛之惑。

    由是得二十五三昧之名。

    或從無住之本。

    用四悉檀立二十五有名。

    如說。

    通言三昧名調直定也。

    真谛三昧以離愛見而為調直。

    俗谛三昧以稱機為調直。

    中道三昧以無二邊之曲為調直。

    是故皆名三昧。

    若但入空之直不為直。

    聲聞人得入空非王三昧。

    若入假亦非究竟。

    菩薩雖得道種智。

    亦不名王三昧。

    以得中道三昧故稱之為王。

    以二十五三昧。

    一一皆有中道三昧故。

    故稱二十五三昧。

    悉是王三昧。

    涅槃經雲。

    是二十五三昧名諸三昧王。

    若入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是故菩薩住不動地。

    具得此二十五三昧種種力用。

    須彌高廣内于芥子。

    吞吐出沒變通自在。

    能入地獄不受碎身等苦。

    若聖行成能有是事。

    具如涅槃經說。

    三明外用利物者。

    所謂能隐顯二種利益者。

    入王三昧。

    一切三昧王悉入其中。

    是故一切衆生受諸苦惱。

    一心歸依稱名求乞救護。

    菩薩住三昧中即觀三業皆得解脫。

    解脫有八種。

    一破二十五有果報之苦。

    二破二十五有因苦。

    三破聲聞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

    四破緣覺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

    五破三藏菩薩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

    六破通教三乘人二十五有見思煩惱苦。

    七破别教菩薩二十五有恒沙無知别惑苦。

    八破圓教菩薩二十五有三谛無明之惑苦。

    一心稱名皆得解脫。

    意在此也。

    故說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也。

    二顯利益者。

    即是住二十五三昧。

    十法界衆生機緣來感。

    普現色身八番與衆生樂。

    如觀音普門示現神通之相也。

    若有衆生。

    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能八相成道現身說法。

    即是此經明住不思議解脫。

    種種示現也。

    此菩薩初地聖行滿足。

    具無緣大慈大悲。

    如磁石吸鐵也。

    二明梵行者。

    即是無緣慈悲喜舍。

    菩薩以大涅槃心。

    修于聖行得無畏地。

    有二十五三昧無方大用。

    爾時慈悲是真梵行。

    非餘梵天所修。

    四無量心。

    亦非三藏教通教等衆生緣法緣之慈悲也。

    菩薩爾時。

    以此慈悲無緣無念。

    薰修衆生行無不成辨。

    此之梵行即是一切法故。

    涅槃經雲。

    慈即如來悲即佛性。

    慈若不具足。

    佛十力三十二相四無畏者。

    非如來慈故。

    智力弘深能具足一切福德。

    以自莊嚴名梵行也。

     三明天行者。

    即是中道第一義天。

    天然之理。

    籍行顯理因理成行。

    故名理為天行。

    菩薩雖入初地。

    初地不應住。

    以有所得故。

    又應修上地智慧。

    十重發真修慧契理顯理成行。

    名為天行。

    天行即是智慧莊嚴。

    梵行即福德莊嚴。

    上求佛道。

    是故有聖行天行。

    下化衆生即有梵行病行嬰兒行也。

    四嬰兒行者。

    若菩薩福德智慧轉增。

    是則實相彌顯。

    雖不作意利益衆生。

    任運能有冥顯兩益。

    以天行之力則有冥益。

    以梵行之力則有顯益。

    衆生應有小善之機。

    無菩薩開發不能生長。

    以慈善根力。

    如磁石吸鐵。

    和光利行能令衆生得見。

    菩薩同其始學。

    漸修五戒十善人天果報。

    三十三天楊葉之行。

    又示二百五十戒觀練薰修禅。

    四谛十二因緣。

    三十七道品。

    同二乘嬰兒行。

    又示同修六度。

    百劫種相好柔伏煩惱。

    六度菩薩小善之行。

    又示同即色是空無生無滅。

    通教小善之行。

    又示同别教曆别次第相似中道。

    小善之行。

    皆是慈心之力。

    俯同群品提接成就。

    從心與樂起嬰兒行。

    如涅槃經言。

    嬰兒者。

    能說大字。

    所謂婆和。

    此即同六度也。

    六度是小行而求作佛故言大字。

    所謂婆和。

    又雲。

    不見晝夜親疏等相此即同通教菩薩。

    即色是空第一義谛意也。

    又雲。

    不能造作大小諸事。

    大事即五逆小事即二乘心。

    此則同别教别教非生死故。

    無五逆非涅槃故無小乘心。

    又雲楊樹黃葉。

    即同人天五戒十善之嬰兒。

    又雲。

    非道為道。

    以能生道微因緣故。

    說非道為道。

    即是同二乘嬰兒。

    故知大慈善根之力。

    能出假化物。

    同其小善方便。

    引之令趣佛慧。

    故名嬰兒行也。

    五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