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五明十地者。
此是聖種性位。
從此位見佛性。
發中道第一義谛觀。
雙照二谛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波若海。
證無作四谛。
一實平等法界圓融。
從初地至佛地。
皆斷無明。
但以位約分為三道。
初地名見谛道。
二地至六地名為修道。
從七地已去。
名無學道。
十地者。
初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明慧地。
四焰慧地。
五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此十通名地者。
一能生成佛智慧住持不動。
二能以無緣大悲荷負一切。
故名地也。
初歡喜地名見道者。
初發真中道見佛性理。
斷無明見惑。
顯真應二身。
緣感即應百佛世界。
現十法界身。
入三世佛智地。
能自利利他真實大慶。
故名歡喜地。
大涅槃經雲。
菩薩聖行滿。
即是住于無所畏地。
即是初地。
初地菩薩離五怖畏。
無死畏。
無不活畏。
無惡道畏。
無惡名畏。
無大衆威德畏。
涅槃經雖不作此名。
義推孱同。
若言不畏貪欲恚癡。
内無三毒。
外離八風。
無惡名畏也。
若言不畏地獄等。
即無惡道畏。
若言不畏沙門婆羅門即無大衆畏。
今既入無畏地。
見中道則無二死。
故言無死畏也。
法身常命以顯無不活畏也。
以得入此地故。
則具二十五三昧。
破二十五有。
顯二十五有之我性。
我性即是實性。
是名慧行成就。
得五三昧即五行成就。
住于無畏之地。
即得初地之名也。
就此即為五意。
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成。
二明梵行。
三明天行。
四明嬰兒行。
五明病行。
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成者。
即為三意。
一釋二十五三昧名。
二正修明二十五三昧成。
三外用利物。
一釋二十五三昧名者。
略為四意。
即是約四悉檀而立名也。
一者随時趣立名。
二随便立名。
三随對治立名。
四随理立名。
一随時立名者。
譬如人有二十五子。
随時名作一字。
大者初生為作一字。
次者後生。
又作一字。
不可見大兒名。
此亦令第二者名此。
如是則不濫。
此二十五名亦如是。
各舉一名令世谛不亂。
世間名字皆爾。
不可求定實也。
二者随二十五有便而立名。
若作餘名事義非不便。
是故随便立名也。
三者随對治立二十五三昧名。
各治一有用是故對治立名。
四者随理立名者。
此二十五三昧不出法性理。
理合于義。
從義而立名。
名義雖異理實無别。
約此四意故。
得立二十五三昧名也。
詳經文意。
多有對治約理兩義。
以立二十五三昧名。
二正釋二十五三昧修成者。
一一三昧中皆有四意。
一出諸有行業惑障。
二用三昧治破。
三結成三昧。
四慈悲破有。
一一悉具此四意也。
初明無垢三昧破地獄有。
即為四意。
一明業結者。
罪之尤重莫若地獄。
惡業垢重見思垢塵沙垢無明垢。
二明用三昧破無明者。
菩薩為破是諸垢故。
修前根本戒破惡業垢。
修前八背舍等定伏見思垢。
修有作無生等慧斷見思垢。
修無量慧破塵沙垢。
修無作慧破無明垢。
三明結成三昧者。
破見思垢故真谛三昧成。
破惡業垢及塵沙垢故。
俗谛三昧成。
破無明垢故。
中道第一義三昧成。
四明慈悲利物。
菩薩已自破地獄垢故得三谛三昧。
有大慈悲冥薰法界。
衆生有機關于慈悲。
以王三昧力。
法性不動而能應之。
如婆薮調達。
應入地獄。
随其所宜。
而為說法破地獄有。
如聖行品所明。
自修戒定慧等諸行。
故自證三谛三昧成。
于聖行中有慈悲誓願。
故破他三谛上垢。
亦破他三谛上惡業煩惱垢。
自既無垢。
令他無垢。
故此三昧名無垢三昧也。
因此下具此四意類前可知。
次明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者。
畜生無慚無愧。
起惡業故退失善道。
見思故退失。
塵沙故退。
無明故退。
菩薩為破諸退故。
修戒忍破惡業退。
修定伏見思退。
修生滅無生慧。
破見思退。
修無量慧破塵沙退。
修無作慧破無明退。
見思破故位不退三昧成。
塵沙破故行不退三昧成。
無明破故念不退三昧成。
自以修行力破三種退。
成三不退。
自得三谛三昧。
慈悲之力冥薰法界。
随畜生有機感。
或為象王啄鳥大鹫之身。
随其所宜而生其中。
現為說法破畜生有。
自既不退令他不退。
故此三昧名不退三昧也。
次心樂三昧破餓鬼有者。
餓鬼有常為悭惡業纏繞貪愛饑餓苦。
見思煩惱苦。
塵沙無知苦。
無明闇弊苦。
菩薩為破是諸苦。
修戒施破悭惡業苦。
修定伏見思苦。
修生滅等慧破見思苦。
修無量慧破塵沙苦。
修無作慧破無明苦。
破見思苦真谛無為心樂三昧成。
破悭惡業塵沙苦。
俗谛分别多門心樂三昧成。
破無明苦中道常樂三昧成。
以自修行證得三樂三谛三昧。
以諸行中慈悲之力薰。
現諸鬼形聲。
施令得飽滿而為說法。
令破三種苦得三種樂。
菩薩自得此樂。
又令他得樂。
是故三昧名心樂三昧也。
次歡喜三昧。
破修羅。
有修羅多忿恚惡業怖。
見思怖塵沙怖無明怖。
菩薩為破是諸怖故。
持戒精進而修習諸行。
不破歡喜破惡業怖。
修禅悅喜伏見思怖。
修生滅無生滅等慧
此是聖種性位。
從此位見佛性。
發中道第一義谛觀。
雙照二谛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波若海。
證無作四谛。
一實平等法界圓融。
從初地至佛地。
皆斷無明。
但以位約分為三道。
初地名見谛道。
二地至六地名為修道。
從七地已去。
名無學道。
十地者。
初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明慧地。
四焰慧地。
五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此十通名地者。
一能生成佛智慧住持不動。
二能以無緣大悲荷負一切。
故名地也。
初歡喜地名見道者。
初發真中道見佛性理。
斷無明見惑。
顯真應二身。
緣感即應百佛世界。
現十法界身。
入三世佛智地。
能自利利他真實大慶。
故名歡喜地。
大涅槃經雲。
菩薩聖行滿。
即是住于無所畏地。
即是初地。
初地菩薩離五怖畏。
無死畏。
無不活畏。
無惡道畏。
無惡名畏。
無大衆威德畏。
涅槃經雖不作此名。
義推孱同。
若言不畏貪欲恚癡。
内無三毒。
外離八風。
無惡名畏也。
若言不畏地獄等。
即無惡道畏。
若言不畏沙門婆羅門即無大衆畏。
今既入無畏地。
見中道則無二死。
故言無死畏也。
法身常命以顯無不活畏也。
以得入此地故。
則具二十五三昧。
破二十五有。
顯二十五有之我性。
我性即是實性。
是名慧行成就。
得五三昧即五行成就。
住于無畏之地。
即得初地之名也。
就此即為五意。
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成。
二明梵行。
三明天行。
四明嬰兒行。
五明病行。
一明得二十五三昧聖行成者。
即為三意。
一釋二十五三昧名。
二正修明二十五三昧成。
三外用利物。
一釋二十五三昧名者。
略為四意。
即是約四悉檀而立名也。
一者随時趣立名。
二随便立名。
三随對治立名。
四随理立名。
一随時立名者。
譬如人有二十五子。
随時名作一字。
大者初生為作一字。
次者後生。
又作一字。
不可見大兒名。
此亦令第二者名此。
如是則不濫。
此二十五名亦如是。
各舉一名令世谛不亂。
世間名字皆爾。
不可求定實也。
二者随二十五有便而立名。
若作餘名事義非不便。
是故随便立名也。
三者随對治立二十五三昧名。
各治一有用是故對治立名。
四者随理立名者。
此二十五三昧不出法性理。
理合于義。
從義而立名。
名義雖異理實無别。
約此四意故。
得立二十五三昧名也。
詳經文意。
多有對治約理兩義。
以立二十五三昧名。
二正釋二十五三昧修成者。
一一三昧中皆有四意。
一出諸有行業惑障。
二用三昧治破。
三結成三昧。
四慈悲破有。
一一悉具此四意也。
初明無垢三昧破地獄有。
即為四意。
一明業結者。
罪之尤重莫若地獄。
惡業垢重見思垢塵沙垢無明垢。
二明用三昧破無明者。
菩薩為破是諸垢故。
修前根本戒破惡業垢。
修前八背舍等定伏見思垢。
修有作無生等慧斷見思垢。
修無量慧破塵沙垢。
修無作慧破無明垢。
三明結成三昧者。
破見思垢故真谛三昧成。
破惡業垢及塵沙垢故。
俗谛三昧成。
破無明垢故。
中道第一義三昧成。
四明慈悲利物。
菩薩已自破地獄垢故得三谛三昧。
有大慈悲冥薰法界。
衆生有機關于慈悲。
以王三昧力。
法性不動而能應之。
如婆薮調達。
應入地獄。
随其所宜。
而為說法破地獄有。
如聖行品所明。
自修戒定慧等諸行。
故自證三谛三昧成。
于聖行中有慈悲誓願。
故破他三谛上垢。
亦破他三谛上惡業煩惱垢。
自既無垢。
令他無垢。
故此三昧名無垢三昧也。
因此下具此四意類前可知。
次明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者。
畜生無慚無愧。
起惡業故退失善道。
見思故退失。
塵沙故退。
無明故退。
菩薩為破諸退故。
修戒忍破惡業退。
修定伏見思退。
修生滅無生慧。
破見思退。
修無量慧破塵沙退。
修無作慧破無明退。
見思破故位不退三昧成。
塵沙破故行不退三昧成。
無明破故念不退三昧成。
自以修行力破三種退。
成三不退。
自得三谛三昧。
慈悲之力冥薰法界。
随畜生有機感。
或為象王啄鳥大鹫之身。
随其所宜而生其中。
現為說法破畜生有。
自既不退令他不退。
故此三昧名不退三昧也。
次心樂三昧破餓鬼有者。
餓鬼有常為悭惡業纏繞貪愛饑餓苦。
見思煩惱苦。
塵沙無知苦。
無明闇弊苦。
菩薩為破是諸苦。
修戒施破悭惡業苦。
修定伏見思苦。
修生滅等慧破見思苦。
修無量慧破塵沙苦。
修無作慧破無明苦。
破見思苦真谛無為心樂三昧成。
破悭惡業塵沙苦。
俗谛分别多門心樂三昧成。
破無明苦中道常樂三昧成。
以自修行證得三樂三谛三昧。
以諸行中慈悲之力薰。
現諸鬼形聲。
施令得飽滿而為說法。
令破三種苦得三種樂。
菩薩自得此樂。
又令他得樂。
是故三昧名心樂三昧也。
次歡喜三昧。
破修羅。
有修羅多忿恚惡業怖。
見思怖塵沙怖無明怖。
菩薩為破是諸怖故。
持戒精進而修習諸行。
不破歡喜破惡業怖。
修禅悅喜伏見思怖。
修生滅無生滅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