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九

關燈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第三約别教明位。

    釋淨無垢稱義者。

    别教诠因緣假名。

    如來藏佛性之理。

    菩薩禀此教門。

    修行得證必有淺深。

    故須明位。

    此别教入道亦有四門。

    一有門。

    二空門。

    三亦有亦空門。

    四非有非空門。

    别教雖有四門。

    而尋經論意。

    多用亦有亦空門明行位也。

    如涅槃經雲。

    第一義空名為佛性。

    又雲。

    智者見空及以不空聲聞辟支佛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不空者即佛性也。

    若趣機利物四門入道。

    各還根緣豈可偏用。

    但一往明位義便事須如此。

    是以今明别教行位。

    還約空有門以辨也。

    就此即為四意。

    一經論出别教菩薩位不同。

    二總明位。

    三别解釋。

    四約别教位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經論出别教菩薩位斷伏對法門不同者。

    尋别教正明因緣假名。

    恒沙佛法佛性。

    涅槃常住之理。

    菩薩禀此教。

    觀三谛理。

    曆劫修種種行。

    斷恒沙無知别惑。

    欲見佛性求常住四德涅槃。

    是則教别理别。

    斷别。

    行别位别。

    因别果别。

    此唯明一乘。

    二乘聞此如聾如啞。

    但諸經明此别位名數多少斷伏高下。

    對諸法門多有不同者。

    即為三。

    一者位數不同。

    二斷伏高下不同。

    三對諸法門不同。

    一位數多少有不同者。

    如華嚴經明。

    三十心十地佛地。

    有四十一地。

    璎珞經明五十二位。

    仁王經明五十一位。

    新翻金光明經。

    但出十地佛果。

    勝天王般若大品經等。

    亦但明十地佛地。

    不辨三十心等覺地也。

    涅槃經明五行十功德。

    約義配位。

    似開三十心十地佛地。

    而文不出名。

    又十地論攝大乘論地持論十住毗婆沙論大智論。

    并釋菩薩地位。

    如此等諸經論。

    明諸菩薩位。

    名數多少不同。

    斷伏高下亦異。

    對諸法門明位非無殊别。

    所以然者。

    此既明界内界外生法兩身菩薩行位。

    如來方便。

    用四悉檀。

    化界内衆生随機利益。

    豈得定說。

    若不廣尋經論則不知同異。

    偏取定執空增诤論。

    此同無目诤天上日。

    今明别教大乘次位。

    須用璎珞仁王兩經。

    若明斷伏高下。

    須約大品三觀。

    若明觀行對法門意。

    屬涅槃五行。

    釋義對諸法門随便采諸經論。

    一家說法正在初心。

    觀門教門須分明也。

    諸佛菩薩三乘聖位。

    此非凡測豈可妄說而須明位。

    知大乘意者。

    若行人修道破增上慢心。

    若說法講經權須消文引物希向。

    又欲令聽者鹹知大乘經論。

    出别教菩薩位行不同。

    甯可偏執是非诤競也。

    問曰。

    何意明數的取璎珞仁王判位名目。

    答曰。

    華嚴頓教。

    多明圓位四十一地。

    又不出十信之名。

    諸大乘方等經文。

    多明諸法門正不辨位。

    前四時般若亦多明菩薩觀行法門意。

    亦不明正辨位。

    今謂璎珞經明五十二位。

    名義整足。

    是結成諸大乘方等别圓之位也。

    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

    恐是結成前四時般若别圓之位也。

    法華但開通别之權位。

    顯一圓位。

    涅槃大乘亦明别圓兩位。

    而不的出名目。

    問曰。

    斷伏高下。

    何故取大品三觀。

    答曰。

    一家義便。

    問曰。

    别教觀行對法門。

    何故取涅槃五行。

    答曰。

    末代入道正得其宜。

    别教明觀行有二種。

    一者不共二乘說。

    如華嚴十地論地持九種戒定慧。

    及攝大乘論。

    二者共二乘說。

    如方等大品中論釋論。

    今明涅槃五行實為末代行用之要義也。

    第二總明别教菩薩位者。

    即為三意。

    一約璎珞經明位數。

    二約大品經三觀明斷伏。

    三約涅槃經對法門辨位。

    一約璎珞經明位數者。

    璎珞有七種明位。

    七位者。

    一者十信。

    二者十住。

    三者十行。

    四者十回向。

    五者十地。

    六者等覺。

    七者妙覺地。

    初十信心即是外凡。

    别教幹慧地伏忍之位也。

    十住即是習種性位。

    從此已去盡三十心解行位。

    悉是别教之内凡性地。

    柔順忍位也。

    約别教義推如暖法。

    十行者。

    即是性種性。

    别教義推如頂法也。

    十回向即道種性。

    别教義推如忍法。

    世第一法也。

    問曰。

    别教何須明暖頂忍也。

    答曰。

    十地既對四果故須明也。

    通教通真似解。

    說為暖頂忍世第一法。

    今别教别真似解。

    義立此名以比決分明也。

    次十地即是聖種性。

    此皆入别教四果聖位。

    悉斷無明别見思惑。

    六明等覺位。

    即是等覺性。

    若望菩薩名等覺佛地。

    若望佛地。

    名為金剛心菩薩。

    亦名無垢地菩薩。

    七明妙覺地。

    亦名妙覺性。

    即是究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