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菩提果。
大涅槃之果也。
二約大品經及三觀合位明斷伏高下者。
大品經雲。
佛告舍利弗。
菩薩欲具足道慧。
當學般若波羅蜜。
此即是十信習從假入空。
伏愛論見論欲入十住位。
若得十住即斷界内見思也。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
當學般若。
此即從空入假入十行也。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
當學般若。
此即修中道正觀。
入十回向位也。
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
當學般若。
此即是證中道正觀。
入十地也。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當學般若。
此即是等覺地也。
無明煩惱習盡名之為佛。
即是妙覺地也。
問曰智度論何故。
雲佛說三智一心中得。
答曰為顯圓教從初一地即具足一切諸地。
若執此義。
即乖三慧品說别相三智之義也。
三約涅槃經明五行合位者。
初戒聖行定聖行生滅四谛。
慧聖行即是十信位。
次無生四真谛聖行。
即是十住位。
次無量四聖谛。
即是十行位。
次明修一實谛無作四聖谛。
即是十回向位。
次若發真見一實谛。
證無作四聖谛。
即是聖行滿位。
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
名歡喜地。
五行具足。
而說十功德者。
恐此表住大涅槃十地之功德也。
過此明住大涅槃。
即是妙覺地也。
第三曆别解釋者。
釋七番别位。
初明十信心者。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
此十通名信心者。
信心者順從為義。
若聞說别教因緣假名無量四谛。
佛性之理常住三寶。
心順不疑名信心也。
今略釋初信心義。
即為二意。
一者發菩提心。
二者行菩薩道。
發心即是目。
修行即是足。
目足備故入清涼池。
即是别教初賢善直之義也。
一發菩提心者。
聞大涅槃方等經典。
因信解心大悲誓願發也。
大涅槃經明有五行。
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嬰兒行五病行。
雲何菩薩修行聖行。
若從如來聞是大涅槃經。
聞已生信作是思惟。
諸佛世尊有無上道。
有大正法大衆正行。
複有大乘方等經典。
我當願樂割愛修道。
即是信心。
所以者何。
若聞大涅槃經信心歡喜。
即信佛性常住三寶。
即是信非因非果大涅槃果也。
若聞五行心生愛樂。
即是信非因之因聖行因也。
若信心開發。
即是發菩提心。
欲行菩薩道。
發菩提心者。
即是慈悲憐愍一切衆生。
故于無量四聖谛。
慈與衆生無量道滅之樂。
悲救衆生無量苦集之苦。
起無量四弘誓願。
未度無量苦谛者令度。
未解無量集谛者令解。
未安無量道谛者令安。
未得無量滅谛者。
令得大涅槃常樂我淨。
是為别教菩薩因于信解。
初發菩薩心也。
問曰前明因大涅槃經四種聖谛。
約此人辨别教菩薩位。
今何故但約無量四聖谛發弘誓。
願不取餘三種四谛發願也。
答曰若總在别教。
此四種四谛皆名無量。
所以者何。
菩薩觀無量生滅四谛。
調心異于二乘。
觀無量無生滅四谛。
斷界内結異于二乘。
觀如來藏無量四谛之理。
雖非即是無作。
而二乘亦不聞其名。
若證無作四谛。
爾時無作亦名無量。
所以者何。
依一實谛即有四谛。
名為無作。
世間出世間因果法相。
數量無邊與虛空等。
亦名無量。
緣無量四谛發菩提心。
即是四種四谛也。
問曰若生滅無生滅二種四谛。
皆名無量者。
何故勝鬘經。
說名有量四聖谛耶。
答曰雖複數無邊量。
在二乘心同歸灰斷。
故名有量也。
問曰若有無作。
何意不約無作發心。
答曰此無作猶是無量。
以無量以無作證果時。
名非不思議無作也。
如生滅盡。
無非是無生四谛也。
二明修菩薩行者。
即是受持讀誦大乘方等。
為人解說。
自行聖行亦教人行聖行。
自行聖行者。
大涅槃經。
明聖行者有三種。
一戒聖行。
二定聖行。
三慧聖行菩薩思惟佛性之理。
幽微難見。
初心不可頓入。
必須持戒修定慧。
次第三觀調心而入中道。
三谛惑障若除方乃得道。
見于佛性住大涅槃。
别相三觀如前說。
一戒聖行者。
菩薩護持五篇之戒如護浮囊。
愛見二種煩惱羅刹來乞。
若能與我令汝得入涅槃者。
令得屬愛世間樂之涅槃。
屬見世間樂之涅槃也。
菩薩若不随愛見破戒。
即具五支諸戒。
所謂具足菩薩根本業清淨戒。
前後眷屬餘清淨戒。
非諸惡覺覺清淨戒。
護持正念念清淨戒。
回向具足無上道戒。
大涅槃之果也。
二約大品經及三觀合位明斷伏高下者。
大品經雲。
佛告舍利弗。
菩薩欲具足道慧。
當學般若波羅蜜。
此即是十信習從假入空。
伏愛論見論欲入十住位。
若得十住即斷界内見思也。
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
當學般若。
此即從空入假入十行也。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
當學般若。
此即修中道正觀。
入十回向位也。
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
當學般若。
此即是證中道正觀。
入十地也。
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當學般若。
此即是等覺地也。
無明煩惱習盡名之為佛。
即是妙覺地也。
問曰智度論何故。
雲佛說三智一心中得。
答曰為顯圓教從初一地即具足一切諸地。
若執此義。
即乖三慧品說别相三智之義也。
三約涅槃經明五行合位者。
初戒聖行定聖行生滅四谛。
慧聖行即是十信位。
次無生四真谛聖行。
即是十住位。
次無量四聖谛。
即是十行位。
次明修一實谛無作四聖谛。
即是十回向位。
次若發真見一實谛。
證無作四聖谛。
即是聖行滿位。
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
名歡喜地。
五行具足。
而說十功德者。
恐此表住大涅槃十地之功德也。
過此明住大涅槃。
即是妙覺地也。
第三曆别解釋者。
釋七番别位。
初明十信心者。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
此十通名信心者。
信心者順從為義。
若聞說别教因緣假名無量四谛。
佛性之理常住三寶。
心順不疑名信心也。
今略釋初信心義。
即為二意。
一者發菩提心。
二者行菩薩道。
發心即是目。
修行即是足。
目足備故入清涼池。
即是别教初賢善直之義也。
一發菩提心者。
聞大涅槃方等經典。
因信解心大悲誓願發也。
大涅槃經明有五行。
一聖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嬰兒行五病行。
雲何菩薩修行聖行。
若從如來聞是大涅槃經。
聞已生信作是思惟。
諸佛世尊有無上道。
有大正法大衆正行。
複有大乘方等經典。
我當願樂割愛修道。
即是信心。
所以者何。
若聞大涅槃經信心歡喜。
即信佛性常住三寶。
即是信非因非果大涅槃果也。
若聞五行心生愛樂。
即是信非因之因聖行因也。
若信心開發。
即是發菩提心。
欲行菩薩道。
發菩提心者。
即是慈悲憐愍一切衆生。
故于無量四聖谛。
慈與衆生無量道滅之樂。
悲救衆生無量苦集之苦。
起無量四弘誓願。
未度無量苦谛者令度。
未解無量集谛者令解。
未安無量道谛者令安。
未得無量滅谛者。
令得大涅槃常樂我淨。
是為别教菩薩因于信解。
初發菩薩心也。
問曰前明因大涅槃經四種聖谛。
約此人辨别教菩薩位。
今何故但約無量四聖谛發弘誓。
願不取餘三種四谛發願也。
答曰若總在别教。
此四種四谛皆名無量。
所以者何。
菩薩觀無量生滅四谛。
調心異于二乘。
觀無量無生滅四谛。
斷界内結異于二乘。
觀如來藏無量四谛之理。
雖非即是無作。
而二乘亦不聞其名。
若證無作四谛。
爾時無作亦名無量。
所以者何。
依一實谛即有四谛。
名為無作。
世間出世間因果法相。
數量無邊與虛空等。
亦名無量。
緣無量四谛發菩提心。
即是四種四谛也。
問曰若生滅無生滅二種四谛。
皆名無量者。
何故勝鬘經。
說名有量四聖谛耶。
答曰雖複數無邊量。
在二乘心同歸灰斷。
故名有量也。
問曰若有無作。
何意不約無作發心。
答曰此無作猶是無量。
以無量以無作證果時。
名非不思議無作也。
如生滅盡。
無非是無生四谛也。
二明修菩薩行者。
即是受持讀誦大乘方等。
為人解說。
自行聖行亦教人行聖行。
自行聖行者。
大涅槃經。
明聖行者有三種。
一戒聖行。
二定聖行。
三慧聖行菩薩思惟佛性之理。
幽微難見。
初心不可頓入。
必須持戒修定慧。
次第三觀調心而入中道。
三谛惑障若除方乃得道。
見于佛性住大涅槃。
别相三觀如前說。
一戒聖行者。
菩薩護持五篇之戒如護浮囊。
愛見二種煩惱羅刹來乞。
若能與我令汝得入涅槃者。
令得屬愛世間樂之涅槃。
屬見世間樂之涅槃也。
菩薩若不随愛見破戒。
即具五支諸戒。
所謂具足菩薩根本業清淨戒。
前後眷屬餘清淨戒。
非諸惡覺覺清淨戒。
護持正念念清淨戒。
回向具足無上道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