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第二約通教辨位。
以釋淨無垢稱義者。
通教既诠因緣即空之理。
三乘同禀契理證道。
必有淺深。
故須判位。
通教入道亦具四門。
四門者。
一實門。
二不實門。
三亦實亦不實門。
四非實非不實門。
此四門入諸法實相。
出智度論。
中論雖不作門名。
四句既能通行人入第一義。
今立門名觀其義意。
謂于理無失。
至下辨體當略釋。
今判三乘同入第一義。
智斷之階級。
此通教具有四門入道。
而經論多用空門。
若論逗機化物随緣而說四門。
豈可偏用經論義。
便事須如此。
是故今約通教明三乘位。
正就空門以辨也。
就此即為五意。
一略明半滿辨位有同不同。
二明約通教開三乘。
三正辨通教三乘次位。
四料簡。
五正約位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略明半滿辨位有同不同者。
若三藏半字教門。
明位大同小異。
如毗昙成實釋三藏教。
辨賢聖位雖複小異。
而大意是同。
不足疑也。
若摩诃衍滿字教門通論。
隻是一摩诃衍教。
若細尋義理。
即有三教明位高下不同。
其不達大乘方便實可疑也。
故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
即與薩婆若相應。
此恐約通教明入位。
亦是法華經小樹增長之譬也。
又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
即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此恐約别教以明入位。
即是法華經所明大樹增長之譬。
又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即坐道場度衆生。
當知是菩薩為如佛。
此恐約圓教初入位。
亦是法華經明一地所生之譬也。
故大智度論釋燈炷品雲。
有人言。
從幹慧地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有人言。
歡喜地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有人言。
初發心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如此解釋不同者。
恐此是諸大乘論師釋滿字教門。
三教明位不同。
各取此意已釋初焰後焰。
問曰。
何意三藏教明位多同。
摩诃衍教。
開為三教。
判位不同耶。
答曰。
半字教門止明界内。
一世斷結使入涅槃。
小乘狹劣明事淺近。
不可動逾。
若是滿字教門廣大深遠。
備明界内外行位法門權實無方。
說諸菩薩行類相貌位次不同無挂礙也。
故涅槃經雲。
譬如隘道不容二人并行。
解脫不爾。
多所容受。
即真解脫。
真解脫内權實行位何所不容。
故龍樹菩薩作大智度論。
種種因緣破迦旃延。
引毗婆沙釋三藏義。
明菩薩義。
正是欲申摩诃衍教。
不可思議行類階級随緣不同。
第二略明約通教開三乘者。
此通教約因緣即空之理。
分三乘也。
三人同禀通教。
見第一義谛。
同斷三界見思得一切智。
同求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此義既同。
故約通教義以辨位也。
而分為三乘者。
聲聞總想體法入空。
智慧力弱但斷正使。
根性不同。
亦有二種解脫。
如前三藏教中分别。
緣覺福德利根。
能少分别。
别想體法入空。
生無佛世不因聞法。
時至道熟自然曉悟。
見第一義斷三界結盡侵除習氣。
是名辟支佛乘。
根性不同亦有二種。
一者小辟支迦羅。
二大辟支迦羅。
已如前說。
若菩薩具修總想别想智慧。
體因緣即空。
起大悲誓願。
以修諸行見第一義。
斷界内煩惱。
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
用道種智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三乘善根淳熟即坐道場。
用一念相應智慧。
斷煩惱習盡。
得一切種智。
名之為佛。
轉生滅無生滅二種法輪。
化三乘衆生入無餘涅槃。
是為大乘。
故大品經雲。
三乘之人同用以第一義谛無言說道斷煩惱。
但是人煩惱習盡不盡為異。
又中論雲。
諸佛以甘露味教化衆生。
諸法實相是真甘露味也。
佛說實相分為三種。
若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
名聲聞乘。
若生大悲發無上意。
名為大乘。
若佛滅度後。
時世無佛因遠離生智。
名辟支佛乘。
問曰。
若爾與前三藏教明三乘何異。
答曰。
前已處處說見第一義不殊。
但教門有拙度巧度之别。
觀門則有折體見真之殊。
彼明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補處。
未言斷結使。
此明菩薩從初發心即斷結使。
乃至補處正使久盡殘習微薄。
此為大異。
複次三藏教。
約生滅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三法分三乘。
今明通教則不如此。
三乘同觀無生四谛。
見第一義。
而分三乘之别者。
事如前解。
三乘同體假入空。
觀十二因緣見第一義。
而分三乘之别者。
事如前釋。
三乘同觀六波羅蜜。
見第一義。
而分别三乘之别者。
如前分别。
如此豈同三藏教之三乘也。
問曰。
菩薩可修六度。
二乘何得亦同修六度耶。
答曰。
涅槃經雲。
福德莊嚴有為有漏無漏。
是聲聞法。
何處有悭貪聲聞。
破戒嗔恚放逸散亂愚癡羅漢辟支佛也。
但二乘之人。
不能遍行其事成就衆生。
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義谛無言說道。
而能斷結也。
問曰。
上引中論所明。
即應是大乘聲聞緣覺也。
答曰。
不然。
此雖通從大乘門入。
而二乘取涅槃證即身滅度。
故中論簡别。
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
名聲聞乘。
若生大悲發無上意。
名為大乘。
若佛不出世。
辟支佛人因遠離生智。
此二既無大悲。
何得名為大乘聲聞緣覺耶。
故法華經雲。
身子自歎雲。
我等同入法性。
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然是我咎非世尊咎也。
此即自述得法性實相。
非是大乘聲聞。
若如迦葉領解。
聞法華開權顯實雲。
我等今日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故不得言見諸法實相。
即是大乘聲聞辟支佛也。
第三正明通教三乘位者。
即為二
以釋淨無垢稱義者。
通教既诠因緣即空之理。
三乘同禀契理證道。
必有淺深。
故須判位。
通教入道亦具四門。
四門者。
一實門。
二不實門。
三亦實亦不實門。
四非實非不實門。
此四門入諸法實相。
出智度論。
中論雖不作門名。
四句既能通行人入第一義。
今立門名觀其義意。
謂于理無失。
至下辨體當略釋。
今判三乘同入第一義。
智斷之階級。
此通教具有四門入道。
而經論多用空門。
若論逗機化物随緣而說四門。
豈可偏用經論義。
便事須如此。
是故今約通教明三乘位。
正就空門以辨也。
就此即為五意。
一略明半滿辨位有同不同。
二明約通教開三乘。
三正辨通教三乘次位。
四料簡。
五正約位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略明半滿辨位有同不同者。
若三藏半字教門。
明位大同小異。
如毗昙成實釋三藏教。
辨賢聖位雖複小異。
而大意是同。
不足疑也。
若摩诃衍滿字教門通論。
隻是一摩诃衍教。
若細尋義理。
即有三教明位高下不同。
其不達大乘方便實可疑也。
故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
即與薩婆若相應。
此恐約通教明入位。
亦是法華經小樹增長之譬也。
又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心。
即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此恐約别教以明入位。
即是法華經所明大樹增長之譬。
又大品經雲。
有菩薩從初發即坐道場度衆生。
當知是菩薩為如佛。
此恐約圓教初入位。
亦是法華經明一地所生之譬也。
故大智度論釋燈炷品雲。
有人言。
從幹慧地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有人言。
歡喜地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有人言。
初發心為初焰。
佛地為後焰。
如此解釋不同者。
恐此是諸大乘論師釋滿字教門。
三教明位不同。
各取此意已釋初焰後焰。
問曰。
何意三藏教明位多同。
摩诃衍教。
開為三教。
判位不同耶。
答曰。
半字教門止明界内。
一世斷結使入涅槃。
小乘狹劣明事淺近。
不可動逾。
若是滿字教門廣大深遠。
備明界内外行位法門權實無方。
說諸菩薩行類相貌位次不同無挂礙也。
故涅槃經雲。
譬如隘道不容二人并行。
解脫不爾。
多所容受。
即真解脫。
真解脫内權實行位何所不容。
故龍樹菩薩作大智度論。
種種因緣破迦旃延。
引毗婆沙釋三藏義。
明菩薩義。
正是欲申摩诃衍教。
不可思議行類階級随緣不同。
第二略明約通教開三乘者。
此通教約因緣即空之理。
分三乘也。
三人同禀通教。
見第一義谛。
同斷三界見思得一切智。
同求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此義既同。
故約通教義以辨位也。
而分為三乘者。
聲聞總想體法入空。
智慧力弱但斷正使。
根性不同。
亦有二種解脫。
如前三藏教中分别。
緣覺福德利根。
能少分别。
别想體法入空。
生無佛世不因聞法。
時至道熟自然曉悟。
見第一義斷三界結盡侵除習氣。
是名辟支佛乘。
根性不同亦有二種。
一者小辟支迦羅。
二大辟支迦羅。
已如前說。
若菩薩具修總想别想智慧。
體因緣即空。
起大悲誓願。
以修諸行見第一義。
斷界内煩惱。
用誓願扶習還生三界。
用道種智遊戲神通。
淨佛國土成就衆生。
三乘善根淳熟即坐道場。
用一念相應智慧。
斷煩惱習盡。
得一切種智。
名之為佛。
轉生滅無生滅二種法輪。
化三乘衆生入無餘涅槃。
是為大乘。
故大品經雲。
三乘之人同用以第一義谛無言說道斷煩惱。
但是人煩惱習盡不盡為異。
又中論雲。
諸佛以甘露味教化衆生。
諸法實相是真甘露味也。
佛說實相分為三種。
若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
名聲聞乘。
若生大悲發無上意。
名為大乘。
若佛滅度後。
時世無佛因遠離生智。
名辟支佛乘。
問曰。
若爾與前三藏教明三乘何異。
答曰。
前已處處說見第一義不殊。
但教門有拙度巧度之别。
觀門則有折體見真之殊。
彼明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補處。
未言斷結使。
此明菩薩從初發心即斷結使。
乃至補處正使久盡殘習微薄。
此為大異。
複次三藏教。
約生滅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三法分三乘。
今明通教則不如此。
三乘同觀無生四谛。
見第一義。
而分三乘之别者。
事如前解。
三乘同體假入空。
觀十二因緣見第一義。
而分三乘之别者。
事如前釋。
三乘同觀六波羅蜜。
見第一義。
而分别三乘之别者。
如前分别。
如此豈同三藏教之三乘也。
問曰。
菩薩可修六度。
二乘何得亦同修六度耶。
答曰。
涅槃經雲。
福德莊嚴有為有漏無漏。
是聲聞法。
何處有悭貪聲聞。
破戒嗔恚放逸散亂愚癡羅漢辟支佛也。
但二乘之人。
不能遍行其事成就衆生。
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義谛無言說道。
而能斷結也。
問曰。
上引中論所明。
即應是大乘聲聞緣覺也。
答曰。
不然。
此雖通從大乘門入。
而二乘取涅槃證即身滅度。
故中論簡别。
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
名聲聞乘。
若生大悲發無上意。
名為大乘。
若佛不出世。
辟支佛人因遠離生智。
此二既無大悲。
何得名為大乘聲聞緣覺耶。
故法華經雲。
身子自歎雲。
我等同入法性。
雲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然是我咎非世尊咎也。
此即自述得法性實相。
非是大乘聲聞。
若如迦葉領解。
聞法華開權顯實雲。
我等今日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故不得言見諸法實相。
即是大乘聲聞辟支佛也。
第三正明通教三乘位者。
即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