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意。
一明三乘共行十地。
二簡名别義通。
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位者。
即為二意。
一标名。
二解釋。
一标名者。
一幹慧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辨地。
八辟支佛地。
九菩薩地。
十佛地。
故大品經雲。
菩薩從初幹慧地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故言三乘通位也。
二解釋者。
釋幹慧地。
三乘初心通名幹慧地者。
幹慧地即是三賢之位也。
一五停心。
二别想念處。
三總想念處。
一五停心者。
就此為三意。
一分别拙巧不同。
二正明五停心之位。
三簡真僞。
一分别拙巧不同者。
三藏所明初賢。
與通教不同。
彼約信解生滅四谛修五停心。
今約無生四谛信解修五停心。
二種信解既拙巧不同故。
入停心之位。
目足不同也。
二正明五停心位。
所言賢者。
本是鄰聖之義。
亦是直善之名。
今言直善即為二意。
一釋直義。
二釋善義。
一釋直義者。
信解直正異于外人邪僻。
又不同拙度之曲。
離此二邊名之為直。
所以然者。
三乘之人同聞無生四谛。
信解分明故得然也。
信無生苦谛者。
信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生。
皆如幻化如夢響水月鏡像。
畢竟空無所有。
是則解苦無苦。
苦雖無苦。
若不知無苦。
則為苦所苦。
名曰愚夫。
若知無苦此則無苦。
而有真谛信無生。
集谛者了一切煩惱業行。
皆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
畢竟空無所有。
無有和合相。
若不知無所有。
則有結業流轉。
故知無所有是則解集無集。
是故無集而有真谛信無生。
滅谛者。
知一切生滅之法皆不可得。
設使有法過于涅槃。
亦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
本自不生今亦無滅。
若不知不生不滅。
則生滅終不自滅。
若知不生不滅。
則生滅自然而滅。
是則有滅而有真谛也。
信無生道谛者。
信一切至涅槃道。
皆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
無有二相。
是則不見通與不通。
若見有二相有通不通。
則無明壅塞。
若知不二之相。
不見通與不通。
則任運虛通入第一義。
是則知道有道而有真谛也。
若三乘之人。
初入佛法信解此悟分明。
名正直心。
但菩薩因此無生四谛。
起慈悲誓願故名摩诃薩也。
問曰。
若知諸法皆無所有。
是則不見真與不真。
何須結無生四真之名。
答曰。
此皆約思益經涅槃經制義。
非凡情自立。
得意忘言。
無生四真之名何足疑礙。
二釋善義者。
即是五停心之善法也。
此之五法能發諸禅。
禅名棄惡。
亦名功德叢林。
止行二善無過于禅。
禅因五法。
此之五法内善之本也。
行人初心信解雖直。
但以五種不善。
随其重者常心馳散。
不得暫停。
如風中燈。
照物豈了。
欲知因緣即真。
必須一心禅寂。
如水澄清珠相自現。
是故覺觀多者。
教令修數息。
因數息故心不動散。
得欲界定住未到地。
能發初禅乃至四禅四無色定。
如明鏡不動。
淨水無波。
目足備故入清涼池。
是名直善。
直善之人能發無漏。
故說鄰聖曰賢也。
是以大品經雲。
阿那般那即是菩薩摩诃衍。
以不可得故。
此約初停心。
明賢人幹慧地之位。
不淨觀對破貪欲明停心。
入初賢幹慧之位亦如是。
故大品經雲。
不淨觀即是菩薩摩诃衍。
以不可得故。
慈心界方便因緣明停心。
入初賢幹慧之位亦如是。
三簡真僞者。
問曰。
三乘初心。
信解無生四谛有真僞不。
答曰。
迦羅迦果鎮頭迦果僞多真少。
末世學三乘之人。
雖知無生四谛。
不識正因緣義。
即是迦羅迦果。
若無道心貪著名利。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善巧修習止觀。
即是迦羅迦果。
破法不遍。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通塞。
即是迦羅果。
不知道品調适進極修習。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對治助開三解脫門。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位次生增上慢。
即是迦羅迦果。
不能安忍内外強軟兩賊。
即是迦羅迦果。
是則迦羅迦果乃有九分。
如女人不别将還家食眷屬皆死。
若能了知畢竟無所有。
而精解此之得失。
發諸順道法門而不愛著。
即是鎮頭迦果。
才有一分也。
故中論雲。
佛去世後人根轉鈍。
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
即是生見疑。
若都畢竟空。
雲何分别有罪福報應等。
如是則無世谛第一義谛。
取此空相而生貪著。
于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造論意在此也。
智度論雲。
第三邪見破因緣果報。
亦破一切法與觀真空何異。
龍樹論主八番複次簡别真僞具出(雲雲)。
問曰。
五停心善法有真僞不。
答曰。
一家次第禅門明發禅覺支。
若過若不及有二十種。
壞禅邪覺。
即是迦羅迦果。
十種成禅善覺。
即是鎮頭迦果也。
問曰。
信解無生四谛。
智慧辨才即是波若。
何須數息五停心觀耶。
答曰。
大智論雲。
空無相無作。
雖是智慧。
若無定心即是颠智慧狂智慧。
豈可說颠狂之人。
是初賢幹慧地。
二明别想四念處幹慧地位者。
三乘之人住靜定心。
修三種念處事相。
略如前三藏教分别。
但此通教所明性念處。
但觀五陰即空。
法性之智慧。
名為性念處。
是以大品經雲。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空即是色。
離空無色離色無空。
受相行識亦複如是。
若觀此屬愛屬見。
身邊二見四見十四見。
及一切諸色皆不淨。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色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類前體假入空觀可知之)不生即是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垢非淨。
即破垢淨二倒。
是真不淨義。
名
一明三乘共行十地。
二簡名别義通。
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位者。
即為二意。
一标名。
二解釋。
一标名者。
一幹慧地。
二性地。
三八人地。
四見地。
五薄地。
六離欲地。
七已辨地。
八辟支佛地。
九菩薩地。
十佛地。
故大品經雲。
菩薩從初幹慧地至菩薩地。
皆行皆學而不取證。
佛地亦學亦證。
故言三乘通位也。
二解釋者。
釋幹慧地。
三乘初心通名幹慧地者。
幹慧地即是三賢之位也。
一五停心。
二别想念處。
三總想念處。
一五停心者。
就此為三意。
一分别拙巧不同。
二正明五停心之位。
三簡真僞。
一分别拙巧不同者。
三藏所明初賢。
與通教不同。
彼約信解生滅四谛修五停心。
今約無生四谛信解修五停心。
二種信解既拙巧不同故。
入停心之位。
目足不同也。
二正明五停心位。
所言賢者。
本是鄰聖之義。
亦是直善之名。
今言直善即為二意。
一釋直義。
二釋善義。
一釋直義者。
信解直正異于外人邪僻。
又不同拙度之曲。
離此二邊名之為直。
所以然者。
三乘之人同聞無生四谛。
信解分明故得然也。
信無生苦谛者。
信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生。
皆如幻化如夢響水月鏡像。
畢竟空無所有。
是則解苦無苦。
苦雖無苦。
若不知無苦。
則為苦所苦。
名曰愚夫。
若知無苦此則無苦。
而有真谛信無生。
集谛者了一切煩惱業行。
皆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
畢竟空無所有。
無有和合相。
若不知無所有。
則有結業流轉。
故知無所有是則解集無集。
是故無集而有真谛信無生。
滅谛者。
知一切生滅之法皆不可得。
設使有法過于涅槃。
亦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
本自不生今亦無滅。
若不知不生不滅。
則生滅終不自滅。
若知不生不滅。
則生滅自然而滅。
是則有滅而有真谛也。
信無生道谛者。
信一切至涅槃道。
皆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
無有二相。
是則不見通與不通。
若見有二相有通不通。
則無明壅塞。
若知不二之相。
不見通與不通。
則任運虛通入第一義。
是則知道有道而有真谛也。
若三乘之人。
初入佛法信解此悟分明。
名正直心。
但菩薩因此無生四谛。
起慈悲誓願故名摩诃薩也。
問曰。
若知諸法皆無所有。
是則不見真與不真。
何須結無生四真之名。
答曰。
此皆約思益經涅槃經制義。
非凡情自立。
得意忘言。
無生四真之名何足疑礙。
二釋善義者。
即是五停心之善法也。
此之五法能發諸禅。
禅名棄惡。
亦名功德叢林。
止行二善無過于禅。
禅因五法。
此之五法内善之本也。
行人初心信解雖直。
但以五種不善。
随其重者常心馳散。
不得暫停。
如風中燈。
照物豈了。
欲知因緣即真。
必須一心禅寂。
如水澄清珠相自現。
是故覺觀多者。
教令修數息。
因數息故心不動散。
得欲界定住未到地。
能發初禅乃至四禅四無色定。
如明鏡不動。
淨水無波。
目足備故入清涼池。
是名直善。
直善之人能發無漏。
故說鄰聖曰賢也。
是以大品經雲。
阿那般那即是菩薩摩诃衍。
以不可得故。
此約初停心。
明賢人幹慧地之位。
不淨觀對破貪欲明停心。
入初賢幹慧之位亦如是。
故大品經雲。
不淨觀即是菩薩摩诃衍。
以不可得故。
慈心界方便因緣明停心。
入初賢幹慧之位亦如是。
三簡真僞者。
問曰。
三乘初心。
信解無生四谛有真僞不。
答曰。
迦羅迦果鎮頭迦果僞多真少。
末世學三乘之人。
雖知無生四谛。
不識正因緣義。
即是迦羅迦果。
若無道心貪著名利。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善巧修習止觀。
即是迦羅迦果。
破法不遍。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通塞。
即是迦羅果。
不知道品調适進極修習。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對治助開三解脫門。
即是迦羅迦果。
不知位次生增上慢。
即是迦羅迦果。
不能安忍内外強軟兩賊。
即是迦羅迦果。
是則迦羅迦果乃有九分。
如女人不别将還家食眷屬皆死。
若能了知畢竟無所有。
而精解此之得失。
發諸順道法門而不愛著。
即是鎮頭迦果。
才有一分也。
故中論雲。
佛去世後人根轉鈍。
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
即是生見疑。
若都畢竟空。
雲何分别有罪福報應等。
如是則無世谛第一義谛。
取此空相而生貪著。
于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造論意在此也。
智度論雲。
第三邪見破因緣果報。
亦破一切法與觀真空何異。
龍樹論主八番複次簡别真僞具出(雲雲)。
問曰。
五停心善法有真僞不。
答曰。
一家次第禅門明發禅覺支。
若過若不及有二十種。
壞禅邪覺。
即是迦羅迦果。
十種成禅善覺。
即是鎮頭迦果也。
問曰。
信解無生四谛。
智慧辨才即是波若。
何須數息五停心觀耶。
答曰。
大智論雲。
空無相無作。
雖是智慧。
若無定心即是颠智慧狂智慧。
豈可說颠狂之人。
是初賢幹慧地。
二明别想四念處幹慧地位者。
三乘之人住靜定心。
修三種念處事相。
略如前三藏教分别。
但此通教所明性念處。
但觀五陰即空。
法性之智慧。
名為性念處。
是以大品經雲。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空即是色。
離空無色離色無空。
受相行識亦複如是。
若觀此屬愛屬見。
身邊二見四見十四見。
及一切諸色皆不淨。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色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類前體假入空觀可知之)不生即是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垢非淨。
即破垢淨二倒。
是真不淨義。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