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身念處。
若觀屬愛屬見一切諸受皆苦。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愛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類前可知)不生即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苦非樂。
破苦樂倒。
是真苦義。
名受念處。
若觀屬愛屬見。
一切心皆無常。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心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
類前可知)不生即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常非無常。
即破常無常倒。
是真無常義名心念處。
若觀屬愛屬見。
一切想行二陰皆無我。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想行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類前可知)不生故即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我非無我。
即破我無我倒。
是真無我義名法念處也。
三乘之人。
觀五陰第一義谛修四念處時。
四念處中四種精進名正勤。
四種禅定名如意足。
信等五種善生名之為根。
善根增長遮諸煩惱。
名之為力。
分别道用名為七覺。
安穩道中行名八正道。
此性四念處。
對(破身邊二見四見生。
結成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明無生四念處。
意甚難解。
自非徹思終不可知之)若修共念處事相如前。
但以膀相脹相爛相壞相。
背舍勝處皆如夢幻。
畢竟不可得為異也。
若修緣念處分别名義如前。
但知名字性離即解脫相無句義。
是菩薩句義。
如是通達一切名義。
即是緣念處。
三乘人修此三種念處。
皆以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善巧調适。
觀五陰一切諸法。
不取不舍能伏一切屬愛屬見八十八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結集。
故言善滅諸戲論也。
略說三乘通觀别想四念處住幹慧地。
但菩薩雖知五陰畢竟空寂。
而大悲誓願不舍衆生。
以無所得調伏諸根修行六度。
即是摩诃衍。
故大品經雲。
四念處是菩薩摩诃衍。
以不可得故。
問曰。
通教性念處。
理既是通破八倒。
何須别對。
答曰。
三藏教别想四念處。
既别破四倒。
明幹慧地。
今幹慧位。
既是齊對其别破拙。
但破四倒。
今明别破之巧。
故還用别以破八倒也。
三明總想四念處幹慧地位者。
總想三種四念處。
如前三藏教分别。
但以如幻如化體法即空為異耳。
是為無生總想四念處。
住是總想念處中。
若修身念處。
即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法。
總破八倒。
是名身念處。
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住是總想四念處。
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雖未發暖法相似無漏法水。
而總想觀五陰智慧深利。
勝别想四念處。
是則名總想四念處幹慧地外凡之位也。
問曰。
三乘人通觀第一義谛。
同破八倒應同見佛性。
何故通教人入二涅槃也。
答曰。
破八倒有四種意。
一破八倒不結枯榮。
是則通别圓不定。
二破八倒結成四枯定成通教。
三破八倒結成四榮定成别教。
四破八倒結成榮枯。
即是圓教。
今明破八倒。
用淨名诃迦旃延破三藏五義。
說摩诃衍五義。
即結成四枯。
故二百比丘心得解脫。
正屬通教意也。
二明性地者。
若因總想念處成三十七品。
初發善有漏五陰名暖法。
暖法義如前說。
增進初中後心入頂法忍法。
乃至世第一法義。
名為性地内凡。
性地之義。
皆如前說。
但以從幹慧地習無生方便異故。
所說性地初中後心解慧善巧亦有殊别。
拙巧雖複不同。
而俱伏界内見谛之惑也。
三明八人地者。
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
體見假以發真斷見谛惑。
在無間三昧。
即八人之位也。
四見地者。
即是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谛之理。
同斷見惑八十八使盡。
問曰。
上明體法入空。
後破屬愛屬見。
今何故見惑前盡。
屬愛在後方斷。
答曰。
見新愛舊。
體假入空雖複俱破。
見則易盡愛則難除。
譬如斷藕若手折斷藕斷絲連。
若用刀斷藕絲俱絕。
次第證果之人。
見惑雖盡思惑猶在。
超越證之人則見思俱斷也。
五薄地者。
體愛假即真發六品無礙。
斷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脫。
欲界煩惱薄也。
六離欲地者。
即是三乘之人。
體愛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盡。
離欲界煩惱也。
七已辨地者。
即是三乘之人。
體色無色愛即真。
發真無漏斷五下分結七十二品盡也。
斷三界事惑究竟故。
言已辨地也。
八辟支佛地者。
緣覺菩薩發真無漏功德力大。
故能侵除習也。
九菩薩地者。
從空入假道觀雙流。
深觀二谛進斷習氣。
色等無明得成界外法眼道種智。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覺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斷習氣将盡也。
十佛地者。
大功德力資智慧。
一念相應慧觀真谛。
習氣究竟盡也。
故智度論雲。
聲聞智慧力弱。
如小火燒木。
雖燃猶有炭在。
緣覺智慧力勝。
如大火燒木。
木燃炭盡餘有灰在。
諸佛智慧力大如劫燒火。
大灰炭俱盡。
亦如兔馬象三獸渡河之喻也。
問曰。
菩薩佛地名異。
二乘何得言通也。
答曰。
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
得二涅槃。
共歸灰斷。
證果是一名義不殊。
是則名義究竟俱同也。
二簡名别義通者。
即為二意。
一約前三乘共十地。
菩薩别立三忍名。
二明用别教名名别義通。
一明用通教位立别位。
名别而義通者。
義通以如前說。
今言名别者。
别為菩薩。
立伏忍柔順忍無生忍之名也。
所以者何。
幹慧地三乘同伏見惑。
而菩薩更加伏忍之名者。
菩薩信因緣即空。
而于無生四谛降伏其心。
起四弘誓願。
雖知衆生如虛空。
而發心度一切衆生。
是菩薩欲度衆生如度虛空。
故金剛般若經雲。
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謂滅度無量無邊衆生。
若觀屬愛屬見一切諸受皆苦。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愛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類前可知)不生即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苦非樂。
破苦樂倒。
是真苦義。
名受念處。
若觀屬愛屬見。
一切心皆無常。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心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
類前可知)不生即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常非無常。
即破常無常倒。
是真無常義名心念處。
若觀屬愛屬見。
一切想行二陰皆無我。
虛妄不實本自不生(破想行四邊見生。
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類前可知)不生故即空。
空即法性。
法性非我非無我。
即破我無我倒。
是真無我義名法念處也。
三乘之人。
觀五陰第一義谛修四念處時。
四念處中四種精進名正勤。
四種禅定名如意足。
信等五種善生名之為根。
善根增長遮諸煩惱。
名之為力。
分别道用名為七覺。
安穩道中行名八正道。
此性四念處。
對(破身邊二見四見生。
結成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
明無生四念處。
意甚難解。
自非徹思終不可知之)若修共念處事相如前。
但以膀相脹相爛相壞相。
背舍勝處皆如夢幻。
畢竟不可得為異也。
若修緣念處分别名義如前。
但知名字性離即解脫相無句義。
是菩薩句義。
如是通達一切名義。
即是緣念處。
三乘人修此三種念處。
皆以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善巧調适。
觀五陰一切諸法。
不取不舍能伏一切屬愛屬見八十八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結集。
故言善滅諸戲論也。
略說三乘通觀别想四念處住幹慧地。
但菩薩雖知五陰畢竟空寂。
而大悲誓願不舍衆生。
以無所得調伏諸根修行六度。
即是摩诃衍。
故大品經雲。
四念處是菩薩摩诃衍。
以不可得故。
問曰。
通教性念處。
理既是通破八倒。
何須别對。
答曰。
三藏教别想四念處。
既别破四倒。
明幹慧地。
今幹慧位。
既是齊對其别破拙。
但破四倒。
今明别破之巧。
故還用别以破八倒也。
三明總想四念處幹慧地位者。
總想三種四念處。
如前三藏教分别。
但以如幻如化體法即空為異耳。
是為無生總想四念處。
住是總想念處中。
若修身念處。
即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法。
總破八倒。
是名身念處。
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住是總想四念處。
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雖未發暖法相似無漏法水。
而總想觀五陰智慧深利。
勝别想四念處。
是則名總想四念處幹慧地外凡之位也。
問曰。
三乘人通觀第一義谛。
同破八倒應同見佛性。
何故通教人入二涅槃也。
答曰。
破八倒有四種意。
一破八倒不結枯榮。
是則通别圓不定。
二破八倒結成四枯定成通教。
三破八倒結成四榮定成别教。
四破八倒結成榮枯。
即是圓教。
今明破八倒。
用淨名诃迦旃延破三藏五義。
說摩诃衍五義。
即結成四枯。
故二百比丘心得解脫。
正屬通教意也。
二明性地者。
若因總想念處成三十七品。
初發善有漏五陰名暖法。
暖法義如前說。
增進初中後心入頂法忍法。
乃至世第一法義。
名為性地内凡。
性地之義。
皆如前說。
但以從幹慧地習無生方便異故。
所說性地初中後心解慧善巧亦有殊别。
拙巧雖複不同。
而俱伏界内見谛之惑也。
三明八人地者。
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
體見假以發真斷見谛惑。
在無間三昧。
即八人之位也。
四見地者。
即是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谛之理。
同斷見惑八十八使盡。
問曰。
上明體法入空。
後破屬愛屬見。
今何故見惑前盡。
屬愛在後方斷。
答曰。
見新愛舊。
體假入空雖複俱破。
見則易盡愛則難除。
譬如斷藕若手折斷藕斷絲連。
若用刀斷藕絲俱絕。
次第證果之人。
見惑雖盡思惑猶在。
超越證之人則見思俱斷也。
五薄地者。
體愛假即真發六品無礙。
斷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脫。
欲界煩惱薄也。
六離欲地者。
即是三乘之人。
體愛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盡。
離欲界煩惱也。
七已辨地者。
即是三乘之人。
體色無色愛即真。
發真無漏斷五下分結七十二品盡也。
斷三界事惑究竟故。
言已辨地也。
八辟支佛地者。
緣覺菩薩發真無漏功德力大。
故能侵除習也。
九菩薩地者。
從空入假道觀雙流。
深觀二谛進斷習氣。
色等無明得成界外法眼道種智。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
覺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斷習氣将盡也。
十佛地者。
大功德力資智慧。
一念相應慧觀真谛。
習氣究竟盡也。
故智度論雲。
聲聞智慧力弱。
如小火燒木。
雖燃猶有炭在。
緣覺智慧力勝。
如大火燒木。
木燃炭盡餘有灰在。
諸佛智慧力大如劫燒火。
大灰炭俱盡。
亦如兔馬象三獸渡河之喻也。
問曰。
菩薩佛地名異。
二乘何得言通也。
答曰。
名雖有異同是無學應供。
得二涅槃。
共歸灰斷。
證果是一名義不殊。
是則名義究竟俱同也。
二簡名别義通者。
即為二意。
一約前三乘共十地。
菩薩别立三忍名。
二明用别教名名别義通。
一明用通教位立别位。
名别而義通者。
義通以如前說。
今言名别者。
别為菩薩。
立伏忍柔順忍無生忍之名也。
所以者何。
幹慧地三乘同伏見惑。
而菩薩更加伏忍之名者。
菩薩信因緣即空。
而于無生四谛降伏其心。
起四弘誓願。
雖知衆生如虛空。
而發心度一切衆生。
是菩薩欲度衆生如度虛空。
故金剛般若經雲。
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謂滅度無量無邊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