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第三約三藏教明菩薩位以釋淨無垢稱義者。
三藏教诠因緣生滅之理。
明菩薩藏義。
亦應具有四門。
今約毗昙有門。
明大乘菩薩位。
即為四意。
一翻譯。
二辨位。
三料簡。
四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翻譯。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是天竺語。
若具依彼語。
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但諸師翻譯不同。
今不具述。
而智度論翻雲。
菩提名佛道。
薩埵名成衆生。
摩诃言大。
此人用諸佛大道成衆生也。
又有師翻雲。
菩提名道。
薩埵名心。
摩诃名大道是以為道心大道心。
而諸經論多雲菩薩摩诃薩者。
什師以天竺語繁。
兩句八字标名。
故除三字留五字。
合為一句。
名菩薩摩诃薩也。
但三乘菩提通名為道。
而菩薩獨受大名者。
以其緣四谛起慈悲四弘誓願。
上求佛果下化衆生。
此心矌大故别受摩诃薩埵之稱也。
第二辨菩薩位。
略為七意。
一發菩提心。
二行菩薩道。
三種三十二相業。
四六度成滿。
五一生補處。
六生兜率天。
七八相成道。
一發菩提心者。
如釋迦牟尼菩薩。
于過去世為陶師。
值釋迦牟尼佛供養彼佛。
又見彼佛智慧第一弟子。
名舍利弗。
神通第一弟子。
名目揵連。
多聞侍者名曰阿難。
爾時陶師供養佛已。
即便發菩提心。
作是誓願。
願未來世我得作佛。
還号釋迦牟尼。
智慧弟子名舍利弗。
神足弟子名目揵連。
多聞侍者名阿難。
可悅其願。
從是初發菩提心。
即慈悲四弘誓願發也。
但三藏教慈悲四弘誓願。
皆緣生滅四谛而起。
所言慈悲心者。
一大慈心。
欲與愛見二種衆生道滅之樂也。
二大悲心。
欲拔愛見二種衆生苦集之苦也。
四弘誓願者。
一未度者令度者。
即是天魔外道愛見二種。
六道衆生未度三界火宅之苦谛。
令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者。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解愛見二十五有業。
集令得解也。
三未安者令安者。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安三十七品一切諸道令安道谛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者。
此愛見二種衆生。
未滅二十五有生死因果。
皆令得滅谛涅槃也。
若緣愛見二種衆生。
生滅四谛而起慈悲四弘誓願者。
即是菩薩初發菩提心也。
知愛見四谛故。
智慧勝諸天魔一切外道。
有慈悲誓願功德故勝一切聲聞緣覺。
故大智度論雲。
初發心以為天人師。
勝出一切聲聞緣覺。
二行菩薩道者。
即是三阿僧祇劫行六度也。
從過去釋迦牟尼佛至罽那屍棄佛時。
名一阿僧祇劫。
從此常離女人身。
爾時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
此初阿僧祇劫。
即是得五停心别想總想念處之位。
用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
行六度也。
三種念處義略如前說。
所以者何。
修性念處為壞屬愛魔業。
破屬見一切智六師修共念處。
欲壞愛結破神通六師修緣念處為一切愛見衆生說法。
屬愛壞故一切天魔眷屬壞。
愛見壞故三六十八種六師。
及一切外道眷屬壞也。
故用三種念處行六波羅蜜。
意欲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菩薩用三種念處行六度時。
雖修性念處而不斷結。
為生三界度衆生故。
常欲多修共念處觀為得神通。
成四攝法同事。
調伏愛見衆生。
又常多修緣念處觀。
為欲成四辨說三乘法。
化一切愛見衆生。
共出三界火宅也。
是為初阿僧祇劫修行六度。
用四弘誓願安撫生死心無怯弱根壞女人之業。
常受丈夫之身也。
爾時未發暖解位在外凡。
故不自知己身當得作佛不得作佛也。
次明從罽那屍棄佛至燃燈佛。
為第二阿僧祇劫。
是時菩薩用七莖青蓮華。
供養燃燈佛。
敷鹿皮衣布發掩泥。
時燃燈佛便授其記。
汝當來世必得作佛。
名釋迦牟尼。
爾時菩薩雖能自知我必作佛。
而口不稱我當作佛。
謂此是用暖法智慧修六度也。
所以者何。
因總想四念處。
初得善有漏五陰。
即是性地順忍初心之位。
既有證法之信。
故必知作佛。
而用暖解修行六度。
心未分明故不向他說。
次明從燃燈佛。
至毗婆屍佛。
為第三阿僧祇劫滿。
是時菩薩内心了了自知作佛。
口自發言無所畏難。
我于來世當得作佛。
今謂此是頂法之位。
行六波羅蜜四谛觀解分明。
如登山頂四方顧分明。
了了自知作佛。
亦向他人說也。
三明過三阿僧祇劫。
種三十二相業。
今謂此是入下忍之位。
用此忍智修行六度。
成百福德。
用百福德成一相。
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也。
種三十二相業因。
于下忍之位。
修六波羅蜜成百福之相。
以為三十二相業因也。
是三十二相。
于欲界閻浮提人中。
受男子身。
佛出世時緣佛身相故得種也。
問曰。
所言百福德成一相者。
幾功德成一相福德耶。
答曰。
異解不同。
難可定判。
有人言。
是福不可稱量不可譬喻是菩薩入三阿僧祇劫。
心修大行種是三十二相因緣。
以是故福無能量。
唯佛能知。
問曰。
菩薩幾時種三十二相。
答曰。
極遲百劫。
極疾九十一劫。
弗沙佛觀釋迦菩薩自身生弟子熟。
彌勒菩薩自熟弟子生。
多人難度一人易化。
故弗沙佛于寶窟中。
放光照釋迦。
菩薩釋迦菩薩尋光至弗沙佛所。
于七日七夜一心觀佛。
目不暫眴。
但用一偈稱歎雲。
天地此界多門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以苦行力超越九
三藏教诠因緣生滅之理。
明菩薩藏義。
亦應具有四門。
今約毗昙有門。
明大乘菩薩位。
即為四意。
一翻譯。
二辨位。
三料簡。
四釋淨無垢稱義。
第一翻譯。
所言菩薩摩诃薩者。
是天竺語。
若具依彼語。
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但諸師翻譯不同。
今不具述。
而智度論翻雲。
菩提名佛道。
薩埵名成衆生。
摩诃言大。
此人用諸佛大道成衆生也。
又有師翻雲。
菩提名道。
薩埵名心。
摩诃名大道是以為道心大道心。
而諸經論多雲菩薩摩诃薩者。
什師以天竺語繁。
兩句八字标名。
故除三字留五字。
合為一句。
名菩薩摩诃薩也。
但三乘菩提通名為道。
而菩薩獨受大名者。
以其緣四谛起慈悲四弘誓願。
上求佛果下化衆生。
此心矌大故别受摩诃薩埵之稱也。
第二辨菩薩位。
略為七意。
一發菩提心。
二行菩薩道。
三種三十二相業。
四六度成滿。
五一生補處。
六生兜率天。
七八相成道。
一發菩提心者。
如釋迦牟尼菩薩。
于過去世為陶師。
值釋迦牟尼佛供養彼佛。
又見彼佛智慧第一弟子。
名舍利弗。
神通第一弟子。
名目揵連。
多聞侍者名曰阿難。
爾時陶師供養佛已。
即便發菩提心。
作是誓願。
願未來世我得作佛。
還号釋迦牟尼。
智慧弟子名舍利弗。
神足弟子名目揵連。
多聞侍者名阿難。
可悅其願。
從是初發菩提心。
即慈悲四弘誓願發也。
但三藏教慈悲四弘誓願。
皆緣生滅四谛而起。
所言慈悲心者。
一大慈心。
欲與愛見二種衆生道滅之樂也。
二大悲心。
欲拔愛見二種衆生苦集之苦也。
四弘誓願者。
一未度者令度者。
即是天魔外道愛見二種。
六道衆生未度三界火宅之苦谛。
令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者。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解愛見二十五有業。
集令得解也。
三未安者令安者。
即是愛見二種衆生。
未安三十七品一切諸道令安道谛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者。
此愛見二種衆生。
未滅二十五有生死因果。
皆令得滅谛涅槃也。
若緣愛見二種衆生。
生滅四谛而起慈悲四弘誓願者。
即是菩薩初發菩提心也。
知愛見四谛故。
智慧勝諸天魔一切外道。
有慈悲誓願功德故勝一切聲聞緣覺。
故大智度論雲。
初發心以為天人師。
勝出一切聲聞緣覺。
二行菩薩道者。
即是三阿僧祇劫行六度也。
從過去釋迦牟尼佛至罽那屍棄佛時。
名一阿僧祇劫。
從此常離女人身。
爾時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
此初阿僧祇劫。
即是得五停心别想總想念處之位。
用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
行六度也。
三種念處義略如前說。
所以者何。
修性念處為壞屬愛魔業。
破屬見一切智六師修共念處。
欲壞愛結破神通六師修緣念處為一切愛見衆生說法。
屬愛壞故一切天魔眷屬壞。
愛見壞故三六十八種六師。
及一切外道眷屬壞也。
故用三種念處行六波羅蜜。
意欲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菩薩用三種念處行六度時。
雖修性念處而不斷結。
為生三界度衆生故。
常欲多修共念處觀為得神通。
成四攝法同事。
調伏愛見衆生。
又常多修緣念處觀。
為欲成四辨說三乘法。
化一切愛見衆生。
共出三界火宅也。
是為初阿僧祇劫修行六度。
用四弘誓願安撫生死心無怯弱根壞女人之業。
常受丈夫之身也。
爾時未發暖解位在外凡。
故不自知己身當得作佛不得作佛也。
次明從罽那屍棄佛至燃燈佛。
為第二阿僧祇劫。
是時菩薩用七莖青蓮華。
供養燃燈佛。
敷鹿皮衣布發掩泥。
時燃燈佛便授其記。
汝當來世必得作佛。
名釋迦牟尼。
爾時菩薩雖能自知我必作佛。
而口不稱我當作佛。
謂此是用暖法智慧修六度也。
所以者何。
因總想四念處。
初得善有漏五陰。
即是性地順忍初心之位。
既有證法之信。
故必知作佛。
而用暖解修行六度。
心未分明故不向他說。
次明從燃燈佛。
至毗婆屍佛。
為第三阿僧祇劫滿。
是時菩薩内心了了自知作佛。
口自發言無所畏難。
我于來世當得作佛。
今謂此是頂法之位。
行六波羅蜜四谛觀解分明。
如登山頂四方顧分明。
了了自知作佛。
亦向他人說也。
三明過三阿僧祇劫。
種三十二相業。
今謂此是入下忍之位。
用此忍智修行六度。
成百福德。
用百福德成一相。
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也。
種三十二相業因。
于下忍之位。
修六波羅蜜成百福之相。
以為三十二相業因也。
是三十二相。
于欲界閻浮提人中。
受男子身。
佛出世時緣佛身相故得種也。
問曰。
所言百福德成一相者。
幾功德成一相福德耶。
答曰。
異解不同。
難可定判。
有人言。
是福不可稱量不可譬喻是菩薩入三阿僧祇劫。
心修大行種是三十二相因緣。
以是故福無能量。
唯佛能知。
問曰。
菩薩幾時種三十二相。
答曰。
極遲百劫。
極疾九十一劫。
弗沙佛觀釋迦菩薩自身生弟子熟。
彌勒菩薩自熟弟子生。
多人難度一人易化。
故弗沙佛于寶窟中。
放光照釋迦。
菩薩釋迦菩薩尋光至弗沙佛所。
于七日七夜一心觀佛。
目不暫眴。
但用一偈稱歎雲。
天地此界多門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以苦行力超越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