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劫。
在彌勒菩薩前成正覺也。
四明六波羅蜜滿者。
問曰。
檀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一切能施無所遮礙。
乃至以身施時心無所惜。
如屍毗王。
以身施鴿解剔皮肉。
雖受痛苦。
舉身上秤以贖鴿命心不悔恨。
立誓自證我心無悔者。
身可平複。
既立誓已。
天地震動身還如故。
如是等菩薩本生舍身命施。
心不退悔。
是檀波羅蜜滿也。
問曰。
雲何屍羅波羅蜜滿。
答曰。
不惜身命護持淨戒。
如須陀摩王。
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
與劫磨沙波陀大王共期。
乞暇還國七日供養沙門竟。
即來就終。
是王期滿。
為持實語戒故。
趣期就死。
是則為持一戒不惜身命。
如是等處處因緣經說本生。
菩薩因地。
持戒舍身命心不悔恨。
即是屍羅波羅蜜滿相。
問曰。
羼提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若人來罵。
撾捶割剝支解奪命。
心不起嗔。
如羼提比丘常修慈忍。
在林樹下入禅三昧。
時迦梨王。
為女色故生愛弊。
垢截其手足耳鼻。
心忍不動。
時王問言。
今截解身定。
能忍否。
比丘答言。
意實不嗔恨。
王言。
今誰信汝耶。
比丘答曰。
若實忍心不嗔恨。
當令我身即尋平複。
說是語時身即如故。
如是等不惜身命修行忍辱。
是名羼提波羅蜜滿相。
問曰。
毗梨耶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若有大心。
如大施太子。
為一切衆生入海采寶。
從龍王得如意珠。
欲将還閻浮提。
雨衣服寶物布施衆生。
海神惜珠。
因其睡卧即盜取其珠。
将還海宮。
太子覺已為此珠故。
誓以此身抒大海水令海幹盡。
從海神索珠心定不懈。
帝釋諸天感太子心。
為物精進不惜身命。
即将諸天助抒海水。
水遂減半。
海神怖故慚愧還珠。
亦如釋迦菩薩值弗沙佛。
七日七夜翹一腳目不暫眴。
如是等不惜身命。
為物精進。
是名毗梨耶波羅蜜滿相。
問曰。
雲何名為禅波羅蜜滿相。
答曰。
如一切禅定自在。
又如尚阇梨仙人坐禅時。
無入出息。
鳥于螺發中生子。
不搖動乃至鳥子飛去。
是名禅波羅蜜滿相。
問曰。
般若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菩薩大心分别。
如劬嫔婆羅門大臣。
分閻浮大地作七分。
若幹大城小城聚落村民。
盡作七分。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是菩薩般若波羅蜜滿相。
今謂此皆下忍智慧。
能調伏諸根滿足六度也。
所以者何。
下忍智慧力強煩惱力弱。
用此智慧修行六度。
能忍六弊不惜身命成六度也。
四波羅蜜滿。
正是性念處力至下忍也。
禅波羅蜜滿。
多是共念處力至下忍也。
般若波羅蜜滿。
正是緣念處力至下忍也。
問曰。
羅漢尚不能不惜身命。
修行六度。
下忍智慧之力。
何能成六度也。
答曰。
若無慈悲誓願。
積劫修行之力羅漢智慧尚不能爾。
何況下忍。
今外緣慈悲誓願久積熏修。
内有忍法智慧。
助破六弊之力也。
五住一生補處者。
即是釋迦菩薩。
在生迦葉佛所。
為補處弟子。
淨持禁戒行諸功德。
迦葉授記次當作佛。
恐此由在中忍之位也。
六生兜率陀天者。
舍閻浮之報。
上生此天為諸天人師。
于在此天用三種念處。
修八勝處。
為欲伏結清淨。
下閻浮提。
神通變化降伏天魔。
四辨說法破諸外道。
及度一切衆生也。
此由屬中忍之位。
問曰。
菩薩何意。
從初發心伏結至此伏而不斷也。
答曰。
若斷結即不得受生化物。
觀無常伏結令諸煩惱脂消。
用清淨心修行六度。
令諸功德肥也 七下生成道者。
即是三藏教明八相成道菩提果。
所言八相成道者。
一從兜率天下。
二托胎。
三出生。
四出家。
五降魔。
六成道。
七轉法輪。
八入涅槃。
一兜率天下者。
菩薩将欲下生時。
用四種觀人間。
一觀時。
即是人壽百歲時是佛出世之時。
二觀土地。
諸佛常依中國生迦維羅衛。
即是百億日月之中也。
三觀種姓。
佛生二種姓中。
一刹利姓勢力大故。
二婆羅門姓智慧大故。
釋迦牟尼佛生刹利姓也。
四觀生處。
何等女人。
能懷那羅延力菩薩。
唯中國迦毗羅婆城淨飯王後。
能懷後身菩薩。
如是思惟已。
後從兜率陀天下。
問何故作白象形非餘。
二明處胎。
即是正慧入母胎。
一切衆生邪慧入母胎。
菩薩憶念不失。
故名正慧入母胎。
中陰住則知中陰。
入胎時。
知入胎。
歌羅邏時。
知歌羅邏時。
七日赤白精血合。
安浮陀時。
二七日如繭狀。
伽陀時。
三七日如凝酪。
五胞時出生時。
皆憶念不失。
是名正慧入母胎。
複次餘人住中陰。
入母胎欲受生時。
于父母生颠倒心。
生不淨心。
菩薩不爾。
正慧明識父母相續入胎。
是名正慧也。
三明出胎相者。
是菩薩滿足十月。
正慧不失念。
從右腋而出胎生堕于地。
即行七步。
口自發言。
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當初生時。
國中即有三十二瑞事在。
瑞應經具明。
乃至将示相師阿姨相太子。
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即便悲淚。
王恐不祥。
問阿姨曰。
我子不祥故悲淚也。
仙人答曰。
吉無不祥。
太子相好分明。
其若在家當作轉輪聖王。
飛行皇帝王四天下。
十善化世。
其若出家。
必成自然之佛度脫萬姓。
但太子相好分明。
必不在家作轉輪王。
若其出家。
必得菩提度脫天人。
傷吾年老不睹佛興。
故悲淚耳。
所以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莊嚴其身故。
欲為得三菩提之器也。
問
在彌勒菩薩前成正覺也。
四明六波羅蜜滿者。
問曰。
檀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一切能施無所遮礙。
乃至以身施時心無所惜。
如屍毗王。
以身施鴿解剔皮肉。
雖受痛苦。
舉身上秤以贖鴿命心不悔恨。
立誓自證我心無悔者。
身可平複。
既立誓已。
天地震動身還如故。
如是等菩薩本生舍身命施。
心不退悔。
是檀波羅蜜滿也。
問曰。
雲何屍羅波羅蜜滿。
答曰。
不惜身命護持淨戒。
如須陀摩王。
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
與劫磨沙波陀大王共期。
乞暇還國七日供養沙門竟。
即來就終。
是王期滿。
為持實語戒故。
趣期就死。
是則為持一戒不惜身命。
如是等處處因緣經說本生。
菩薩因地。
持戒舍身命心不悔恨。
即是屍羅波羅蜜滿相。
問曰。
羼提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若人來罵。
撾捶割剝支解奪命。
心不起嗔。
如羼提比丘常修慈忍。
在林樹下入禅三昧。
時迦梨王。
為女色故生愛弊。
垢截其手足耳鼻。
心忍不動。
時王問言。
今截解身定。
能忍否。
比丘答言。
意實不嗔恨。
王言。
今誰信汝耶。
比丘答曰。
若實忍心不嗔恨。
當令我身即尋平複。
說是語時身即如故。
如是等不惜身命修行忍辱。
是名羼提波羅蜜滿相。
問曰。
毗梨耶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若有大心。
如大施太子。
為一切衆生入海采寶。
從龍王得如意珠。
欲将還閻浮提。
雨衣服寶物布施衆生。
海神惜珠。
因其睡卧即盜取其珠。
将還海宮。
太子覺已為此珠故。
誓以此身抒大海水令海幹盡。
從海神索珠心定不懈。
帝釋諸天感太子心。
為物精進不惜身命。
即将諸天助抒海水。
水遂減半。
海神怖故慚愧還珠。
亦如釋迦菩薩值弗沙佛。
七日七夜翹一腳目不暫眴。
如是等不惜身命。
為物精進。
是名毗梨耶波羅蜜滿相。
問曰。
雲何名為禅波羅蜜滿相。
答曰。
如一切禅定自在。
又如尚阇梨仙人坐禅時。
無入出息。
鳥于螺發中生子。
不搖動乃至鳥子飛去。
是名禅波羅蜜滿相。
問曰。
般若波羅蜜雲何滿。
答曰。
菩薩大心分别。
如劬嫔婆羅門大臣。
分閻浮大地作七分。
若幹大城小城聚落村民。
盡作七分。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
是菩薩般若波羅蜜滿相。
今謂此皆下忍智慧。
能調伏諸根滿足六度也。
所以者何。
下忍智慧力強煩惱力弱。
用此智慧修行六度。
能忍六弊不惜身命成六度也。
四波羅蜜滿。
正是性念處力至下忍也。
禅波羅蜜滿。
多是共念處力至下忍也。
般若波羅蜜滿。
正是緣念處力至下忍也。
問曰。
羅漢尚不能不惜身命。
修行六度。
下忍智慧之力。
何能成六度也。
答曰。
若無慈悲誓願。
積劫修行之力羅漢智慧尚不能爾。
何況下忍。
今外緣慈悲誓願久積熏修。
内有忍法智慧。
助破六弊之力也。
五住一生補處者。
即是釋迦菩薩。
在生迦葉佛所。
為補處弟子。
淨持禁戒行諸功德。
迦葉授記次當作佛。
恐此由在中忍之位也。
六生兜率陀天者。
舍閻浮之報。
上生此天為諸天人師。
于在此天用三種念處。
修八勝處。
為欲伏結清淨。
下閻浮提。
神通變化降伏天魔。
四辨說法破諸外道。
及度一切衆生也。
此由屬中忍之位。
問曰。
菩薩何意。
從初發心伏結至此伏而不斷也。
答曰。
若斷結即不得受生化物。
觀無常伏結令諸煩惱脂消。
用清淨心修行六度。
令諸功德肥也 七下生成道者。
即是三藏教明八相成道菩提果。
所言八相成道者。
一從兜率天下。
二托胎。
三出生。
四出家。
五降魔。
六成道。
七轉法輪。
八入涅槃。
一兜率天下者。
菩薩将欲下生時。
用四種觀人間。
一觀時。
即是人壽百歲時是佛出世之時。
二觀土地。
諸佛常依中國生迦維羅衛。
即是百億日月之中也。
三觀種姓。
佛生二種姓中。
一刹利姓勢力大故。
二婆羅門姓智慧大故。
釋迦牟尼佛生刹利姓也。
四觀生處。
何等女人。
能懷那羅延力菩薩。
唯中國迦毗羅婆城淨飯王後。
能懷後身菩薩。
如是思惟已。
後從兜率陀天下。
問何故作白象形非餘。
二明處胎。
即是正慧入母胎。
一切衆生邪慧入母胎。
菩薩憶念不失。
故名正慧入母胎。
中陰住則知中陰。
入胎時。
知入胎。
歌羅邏時。
知歌羅邏時。
七日赤白精血合。
安浮陀時。
二七日如繭狀。
伽陀時。
三七日如凝酪。
五胞時出生時。
皆憶念不失。
是名正慧入母胎。
複次餘人住中陰。
入母胎欲受生時。
于父母生颠倒心。
生不淨心。
菩薩不爾。
正慧明識父母相續入胎。
是名正慧也。
三明出胎相者。
是菩薩滿足十月。
正慧不失念。
從右腋而出胎生堕于地。
即行七步。
口自發言。
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當初生時。
國中即有三十二瑞事在。
瑞應經具明。
乃至将示相師阿姨相太子。
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即便悲淚。
王恐不祥。
問阿姨曰。
我子不祥故悲淚也。
仙人答曰。
吉無不祥。
太子相好分明。
其若在家當作轉輪聖王。
飛行皇帝王四天下。
十善化世。
其若出家。
必成自然之佛度脫萬姓。
但太子相好分明。
必不在家作轉輪王。
若其出家。
必得菩提度脫天人。
傷吾年老不睹佛興。
故悲淚耳。
所以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莊嚴其身故。
欲為得三菩提之器也。
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