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解。
是名總想四念處位。
此位亦有三種根性。
類别想念處可知。
若有方便。
即入總想念處位。
若無方便即非總想位也。
如何有方便。
若于總想念處之中。
具足修總想。
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皆如性四念處中說。
但以總想善法深細為異耳。
若安穩八正道中行。
即能觀四谛是時得性法念處。
故能生于暖法。
故智度論雲。
八正道中行。
初得善有漏五陰。
名為暖法。
當知有方便者。
已得三十七品也。
問曰。
八正見道七覺修道。
今何得念處位中說耶。
答曰。
毗婆沙論雲。
若八正在前七覺在後。
決定是無漏。
若七覺在前八正在後。
通有漏無漏也。
此三賢人位并名幹慧地。
未得善有漏五陰相似理定水。
定水未沾故名為幹。
而悉有觀行能伏諸見。
故名為慧。
住持能生善法。
名之為地。
故名幹慧地。
亦名外凡人。
四明暖法者。
是善五陰是智慧性。
生聖智火故名暖法行者。
因有善方便總想四念處。
性共緣法念處依六地定。
瞿婆娑說。
暖法亦依七地。
初發善有漏五陰等知似解。
得十六智火之氣分。
名之為暖。
亦四正勤也譬如攢火暖氣若發即有煙相。
用念處觀攢五陰境發智慧暖煙起正勤暖故名暖法也。
又如冬冰。
春陽氣動則有消融之相。
暖法解發。
身邊六十二見冰執漸覺消融也。
故涅槃經雲。
得暖法觀人七十三人。
我弟子有外道則無。
以佛法有别想總想四念處觀。
能破一切諸見颠倒。
故得暖法。
十八種六師。
雖各稱一切智人。
戲論破慧眼。
不見于真實相。
故法華經雲。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當知外人。
如此執見罪障深重。
豈得生暖法也。
末法多有學問坐禅之人。
不能如是修習念處。
執著诤競者。
亦同外人之過。
尚不能生暖法之善。
大乘功德終不發也。
略說暖法位竟。
五明頂法位者。
亦是善五陰。
亦智慧性在暖法之上名之為頂。
證暖法已用正方便正憶念。
勤修增進暖法善根。
依六地定亦依七地。
若暖法增長。
次生善根名為頂法。
緣四谛十六行得四如意足定。
見四谛分明。
如登山頂觀膽四方。
悉皆明了故名頂法。
若生法愛即頂堕也。
六明忍法位者。
亦是善五陰亦智慧性。
于四谛堪忍欲樂。
名忍法位。
于頂法位用正方便。
勤修增進頂法善。
依六地定。
若頂法善根增進。
即生柔順忍。
亦緣四谛十六行。
爾時信等五種善法。
并得成根。
以慧根故于四聖谛。
堪忍欲樂故名忍法。
忍法有三品。
下忍于十六行依法谛觀。
比谛觀中忍十番縮觀。
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
随觀緣一行。
若下中二品忍。
雖起煩惱惡業而不受三塗報。
由受人天百千生報。
若上品忍成。
但有人天七生業在。
增上一刹那。
即入世第一法也。
問曰。
暖頂亦堪忍。
何故不名堪忍。
答曰。
若通論四善根。
亦名四忍但忍法不退别受忍名。
若暖法遇惡因緣退。
能造五逆謗方等經。
作一闡提堕無間地獄。
若頂法退遇惡因緣退。
雖不斷善根猶作五逆等罪也。
今此忍法智慧強惑弱。
諸惡所不能動。
以忍力大故。
一切惡心非數緣滅。
如獅子王群獸遠避。
問曰。
若暖頂退者。
雲何名性地。
答曰。
此人雖造惡堕地獄。
一入受罪竟終不重入。
有性地善根故能得聖果。
是故經雲。
甯為調達。
不為郁頭藍子調達造于三逆罪堕于地獄。
出生于人中得辟支佛。
諸根猛利過舍利弗。
七明世第一法位者。
于凡夫所得最勝善根。
名為世間第一法也。
亦是善有漏五陰。
亦智慧性。
上忍一刹那依六地定。
以生一刹那最勝善根。
名為世間第一法。
此一刹那具足五力。
苦下四行随緣一行一刹那不住。
故似見道。
所以者何。
行人有二種。
一愛行。
二見行。
愛行有二種。
我慢行。
懈怠增。
見行亦二種。
謂我及我所。
著我慢者。
修無常行入世第一法。
懈怠增者修苦行入。
著我者修無我行入。
著我所者修空行入。
彼修總想念處次第生決定心。
世間善有九品。
下下下中下上名暖法。
中下中中名頂法。
中上上下上中名忍法。
上上名世間第一法。
若觀五陰無常等善根名暖法。
觀三寶功德名頂法。
觀察聖谛名忍法。
觀苦聖谛次第聖道。
名世間第一法。
暖法若退法舍若命終舍。
若度界地舍。
頂法亦如是。
忍法無退法舍。
餘二舍同上。
世第一法一刹那無舍。
複次是四善根人。
皆用性共緣法念處。
修道亦是四念處之異名也。
即一得不失。
更受勝名之義也。
毗婆沙解釋世第一法。
遂有數十家異釋不同。
七賢名義無量。
豈凡夫所知也。
問曰。
七賢之位。
前淺後深。
何故偏釋幹慧地。
不委分别性地。
答曰。
幹慧地最淺。
如上分别。
已自難知非世能測。
正是初心所學邪正分派。
一切佛法行人。
即自匆用一切學問坐禅之人所迷沒處。
須略分别也。
若入性地解慧目生。
非凡能所測。
多言妄說何可承信。
所以一家講讀說法。
必須委釋初心。
若賢聖深位但點章而已。
其坐禅者。
略知佛法大意。
即須覺悟無常忏悔行道。
豈可馳逐不急之言。
其欲稱說利物。
得此正意分明名相。
有所不達更自尋訪。
略說七賢位竟。
四教義卷第五
是名總想四念處位。
此位亦有三種根性。
類别想念處可知。
若有方便。
即入總想念處位。
若無方便即非總想位也。
如何有方便。
若于總想念處之中。
具足修總想。
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皆如性四念處中說。
但以總想善法深細為異耳。
若安穩八正道中行。
即能觀四谛是時得性法念處。
故能生于暖法。
故智度論雲。
八正道中行。
初得善有漏五陰。
名為暖法。
當知有方便者。
已得三十七品也。
問曰。
八正見道七覺修道。
今何得念處位中說耶。
答曰。
毗婆沙論雲。
若八正在前七覺在後。
決定是無漏。
若七覺在前八正在後。
通有漏無漏也。
此三賢人位并名幹慧地。
未得善有漏五陰相似理定水。
定水未沾故名為幹。
而悉有觀行能伏諸見。
故名為慧。
住持能生善法。
名之為地。
故名幹慧地。
亦名外凡人。
四明暖法者。
是善五陰是智慧性。
生聖智火故名暖法行者。
因有善方便總想四念處。
性共緣法念處依六地定。
瞿婆娑說。
暖法亦依七地。
初發善有漏五陰等知似解。
得十六智火之氣分。
名之為暖。
亦四正勤也譬如攢火暖氣若發即有煙相。
用念處觀攢五陰境發智慧暖煙起正勤暖故名暖法也。
又如冬冰。
春陽氣動則有消融之相。
暖法解發。
身邊六十二見冰執漸覺消融也。
故涅槃經雲。
得暖法觀人七十三人。
我弟子有外道則無。
以佛法有别想總想四念處觀。
能破一切諸見颠倒。
故得暖法。
十八種六師。
雖各稱一切智人。
戲論破慧眼。
不見于真實相。
故法華經雲。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當知外人。
如此執見罪障深重。
豈得生暖法也。
末法多有學問坐禅之人。
不能如是修習念處。
執著诤競者。
亦同外人之過。
尚不能生暖法之善。
大乘功德終不發也。
略說暖法位竟。
五明頂法位者。
亦是善五陰。
亦智慧性在暖法之上名之為頂。
證暖法已用正方便正憶念。
勤修增進暖法善根。
依六地定亦依七地。
若暖法增長。
次生善根名為頂法。
緣四谛十六行得四如意足定。
見四谛分明。
如登山頂觀膽四方。
悉皆明了故名頂法。
若生法愛即頂堕也。
六明忍法位者。
亦是善五陰亦智慧性。
于四谛堪忍欲樂。
名忍法位。
于頂法位用正方便。
勤修增進頂法善。
依六地定。
若頂法善根增進。
即生柔順忍。
亦緣四谛十六行。
爾時信等五種善法。
并得成根。
以慧根故于四聖谛。
堪忍欲樂故名忍法。
忍法有三品。
下忍于十六行依法谛觀。
比谛觀中忍十番縮觀。
上忍但觀欲界苦下四行。
随觀緣一行。
若下中二品忍。
雖起煩惱惡業而不受三塗報。
由受人天百千生報。
若上品忍成。
但有人天七生業在。
增上一刹那。
即入世第一法也。
問曰。
暖頂亦堪忍。
何故不名堪忍。
答曰。
若通論四善根。
亦名四忍但忍法不退别受忍名。
若暖法遇惡因緣退。
能造五逆謗方等經。
作一闡提堕無間地獄。
若頂法退遇惡因緣退。
雖不斷善根猶作五逆等罪也。
今此忍法智慧強惑弱。
諸惡所不能動。
以忍力大故。
一切惡心非數緣滅。
如獅子王群獸遠避。
問曰。
若暖頂退者。
雲何名性地。
答曰。
此人雖造惡堕地獄。
一入受罪竟終不重入。
有性地善根故能得聖果。
是故經雲。
甯為調達。
不為郁頭藍子調達造于三逆罪堕于地獄。
出生于人中得辟支佛。
諸根猛利過舍利弗。
七明世第一法位者。
于凡夫所得最勝善根。
名為世間第一法也。
亦是善有漏五陰。
亦智慧性。
上忍一刹那依六地定。
以生一刹那最勝善根。
名為世間第一法。
此一刹那具足五力。
苦下四行随緣一行一刹那不住。
故似見道。
所以者何。
行人有二種。
一愛行。
二見行。
愛行有二種。
我慢行。
懈怠增。
見行亦二種。
謂我及我所。
著我慢者。
修無常行入世第一法。
懈怠增者修苦行入。
著我者修無我行入。
著我所者修空行入。
彼修總想念處次第生決定心。
世間善有九品。
下下下中下上名暖法。
中下中中名頂法。
中上上下上中名忍法。
上上名世間第一法。
若觀五陰無常等善根名暖法。
觀三寶功德名頂法。
觀察聖谛名忍法。
觀苦聖谛次第聖道。
名世間第一法。
暖法若退法舍若命終舍。
若度界地舍。
頂法亦如是。
忍法無退法舍。
餘二舍同上。
世第一法一刹那無舍。
複次是四善根人。
皆用性共緣法念處。
修道亦是四念處之異名也。
即一得不失。
更受勝名之義也。
毗婆沙解釋世第一法。
遂有數十家異釋不同。
七賢名義無量。
豈凡夫所知也。
問曰。
七賢之位。
前淺後深。
何故偏釋幹慧地。
不委分别性地。
答曰。
幹慧地最淺。
如上分别。
已自難知非世能測。
正是初心所學邪正分派。
一切佛法行人。
即自匆用一切學問坐禅之人所迷沒處。
須略分别也。
若入性地解慧目生。
非凡能所測。
多言妄說何可承信。
所以一家講讀說法。
必須委釋初心。
若賢聖深位但點章而已。
其坐禅者。
略知佛法大意。
即須覺悟無常忏悔行道。
豈可馳逐不急之言。
其欲稱說利物。
得此正意分明名相。
有所不達更自尋訪。
略說七賢位竟。
四教義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