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五

關燈


    門見生滅四谛得寂滅涅槃。

    即是見有得道。

    是名于諸見而不動。

    而修三十七品。

    若知非有非無污穢之色。

    如幻如化畢竟不可得。

    本自不生。

    即是摩诃衍明身念處。

    具足一切佛法。

    如大智度論說也。

    此經雲。

    于諸見不動。

    而修行三十七品。

    是為宴坐。

    複何須舍非有非無。

    以盡淨不可說為得道也。

    故思益經雲。

    譬如有人欲舍虛空終不離空。

    欲又遠覓虛空終不得空。

    若不得見非有非無中半滿之道。

    亦不知盡淨不可說中半滿之道。

    雖複解慧分明。

    終是世智辨聰。

    不免結業流轉生死。

    同前所說。

    若知身邊二見四見六十二見。

    皆是污穢色陰。

    即是觀色不淨破淨颠倒。

    名身念處也。

    二受念處。

    若觀受是常。

    是見依受。

    受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是四見悉依受。

    即是四邊見受陰。

    一受各有三受。

    三受皆苦破樂颠倒。

    是名受念處。

    觀三心念處。

    若觀心是常。

    是見依識。

    心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是見悉依識。

    即是四邊見識陰。

    四種見識陰四種見皆是無常破常颠倒。

    是名心念處。

    四法念處。

    若觀想行二陰。

    常是見依想行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是見悉依想行。

    即是四邊見。

    想行二陰。

    四種見。

    想行二陰皆無我。

    破我颠倒。

    是名法念處觀。

    此性四念處觀。

    果報五陰身邊二見單複具足。

    乃至不可說污穢無記五陰。

    若破四颠倒。

    即破十四難。

    伏六十二見八十八使。

    及因見所起一切善不善。

    二十五有生死之業。

    又此諸見未必悉是外人所起。

    若佛法中學問坐禅。

    發種種知見是非诤論。

    皆是身邊二見污穢五陰。

    起如是等諸見戲論。

    破于慧眼不見真實。

    若不覺不知。

    不能用性念處觀。

    觀此五陰破四颠倒。

    則起見便作諸。

    惡業。

    或用見心修善。

    即是外道。

    此意難見佛法。

    學問坐禅定人當好思之。

    若能覺知用性念處。

    如前觀察破四颠倒能生暖法。

    故智度論雲。

    若有為法中不得正憶念。

    能生暖法無有是處。

    有為法中得正憶念。

    不生暖法無有是處。

    諸長爪梵志聰明博學。

    謂一切法可轉。

    一切論可破。

    無一法可得。

    自言得諸法實相。

    尚迷此念處。

    是故如來用别想性念處往問。

    即破其愛慢得法眼淨。

    當知别想性念處。

    入道之要門。

    若利根人修此性念處。

    觀解分明即能發真無漏。

    故佛勸諸比丘。

    依念處修道。

    若末世坐禅講說學此義。

    即毗昙見。

    有得道其意申也。

    若其迷此者。

    設言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

    皆是愚癡論。

    事同上說。

    長爪之過意在此也。

    問曰。

    若性念處如此玄絕經論。

    何意不作是說也。

    答曰。

    佛在世時人根猛利。

    去世之後。

    正像法中猶有得道之人。

    經論何須言。

    取其耳冥諸其掌也。

    複次西土經論悉度來耶。

     複次上所引經論文。

    之非佛菩薩意也。

    次明共念處觀。

    大智度論若觀身為苦因緣生道。

    若有漏若無漏。

    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解者不同。

    有師解雲。

    共善五陰諸善心數法。

    合明心念處。

    若南嶽師解。

    即是九相背舍勝處。

    諸對治觀門助正道。

    開三解脫故名為共念處。

    故經雲。

    當念空法修心觀不淨。

    是名諸如來甘露灌頂藥服者。

    心無憂惱得至涅槃岸。

    此即是共念處之明文也。

    空法者。

    毗昙有門。

    止觀生空名為空。

    修心觀不淨者。

    即是初背舍。

    不壞内外色相。

    以是不淨心觀外色。

    是名初背舍。

    從初背舍習不淨觀。

    不淨觀有二種。

    一小不淨觀。

    二大不淨觀。

    破淨颠倒。

    内無色相入二背舍。

    乃至成就八背舍。

    八勝處。

    十一切處。

    九次第定。

    獅子奮迅超越三昧。

    觀欲界入初禅。

    皆是見不淨破淨颠倒。

    是名共身念處觀。

    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次明緣念處觀者。

    智度論雲。

    一切色法名之為身。

    十八及一入少分名之為身。

    六種受為受。

    六識為心。

    想行二陰及三無為名法。

    解者不同。

    有師解。

    通一切所觀境界。

    皆名緣念處觀。

    有言。

    十二因緣境界。

    有言。

    慈悲所緣境界。

    若南嶽師解。

    緣佛說教所诠。

    一切陰入界。

    四谛事理名義。

    言語音詞因果體用。

    觀達無礙能生四辨。

    于一切色法心無所礙。

    成無礙解脫。

    是緣念處觀二明别想四念處位者。

    有三種根性不同。

    若慧解脫根性别想四念處。

    但修性念處觀若俱解脫根性。

    修性念處亦修共念處。

    若無礙解脫根性。

    俱修三種念處。

    成别想念處。

    若能于别想念處中。

    生四種精進名四正勤。

    修四種定名四如意定。

    五種善法生名之為根。

    善法增長遮諸煩惱。

    名之為力。

    分别道用名七覺分。

    安穩道中行名八正道。

    若入八正道。

    即能觀四谛成别想四念處也。

    三明總想四念處位者。

    有人言。

    共念處即是總想念處。

    今謂不爾。

    應作四句分别。

    一者境别觀亦别。

    二者境别而觀總。

    三者境總而觀别。

    四者觀總境亦總。

    初境别觀亦别。

    正是别想性四念處位。

    次境别觀總境總觀别。

    此二即是總想四念處之方便。

    四境總。

    觀總此觀若成即是總想四念處之位。

    今明境總觀總。

    即是總上所明性念處所觀五陰。

    作一身念處。

    觀此身污穢不淨及苦無常無我。

    破淨颠倒及三颠倒也。

    是名總想性身念處。

    觀總身念處觀。

    或總二陰。

    或總三陰。

    或總四陰。

    或總五陰。

    具解釋受心法念處亦如是。

    總想共念處。

    總想緣念處。

    亦如是類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