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四

關燈
七善修助道法者。

    即是修五信。

    入十二門禅九想八背舍。

    深入共念處緣念處等諸善對治助道觀法也。

    八善知次位者。

    善識七賢之位心不混濫。

    破增上慢成慚愧有羞僧也。

    九安忍成就者。

    能忍内外強軟二賊三障四魔也。

    十順道法愛不生者發外凡内凡種種之順道善法。

    心不愛著也。

    末代求聲聞乘行人。

    知此十法信解分明。

    不著一切文字戲論。

    為求實慧修五停心。

    入初賢位。

    即是善知佛教意。

    二明别想四念處位者。

    即為七意。

    一明念處。

    是佛法入道要門。

    二略釋四念處名。

    三分别三種念處不同。

    四明為破三種六師。

    五明為成三種羅漢。

    六明念處觀法。

    七正明念處位。

    一明念處是佛法入道要門者。

    如佛在雙樹間将般涅槃。

    阿難請問。

    佛去世後諸比丘。

    依何而住依何修道。

    佛答阿難。

    若我在世及滅度後。

    諸比丘依波羅提木叉。

    住念處修道。

    當知五停心觀成得入初賢。

    即是依屍羅清淨。

    名攝根之戒也。

    是故數人說欲界定。

    為十善相應心。

    若依未到地。

    發初禅即是定共戒也。

    佛法雖有種種法門。

    而佛遺言。

    但屬依念處以修道也。

    若離念處。

    觀雖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誦經行道頭陀坐禅。

    聽讀多聞講說教化。

    皆不得入正道。

    故佛勸令依念處修道也。

    二略釋四念處名者。

    四念處亦名如意止。

    即是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法中。

    各觀身受心法真實智慧。

    真實智慧者。

    破四法四倒四食四識四住四魔之智慧也。

    一身念處。

    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

    四法念處。

    一身念處者。

    一切内外色陰名之為身。

    觀身智慧名之為念。

    明見不淨破淨颠倒。

    名之為處。

    是為身念處。

    二受念處者。

    一切内外受陰名之為受。

    觀受智慧名之為念。

    知受悉苦破樂颠倒。

    名之為處。

    是名受念處。

    者。

    一切内外識陰名之為心。

    觀心智慧名之為念。

    見一切心無常破常颠倒。

    名之為處。

    是名心念處。

    四法念處者。

    一切内外想行二陰。

    及有為法名之為法。

    智慧名之為念。

    見法無我破我颠倒名之為處。

    是為法念處。

    是四念處。

    有十二種觀。

    所謂内四外四内外四也。

    問曰。

    四念處是慧。

    雲何返從念受名。

    答曰。

    為初學用念持慧。

    不妄受異緣念為之增上。

    從念受名也。

    三明分别三種念處不同者。

    一性念處。

    二共念處。

    三緣念處。

    所言自性念處者。

    說諸不颠倒慧也如佛說修身觀身觀者是慧。

    念處者。

    所作事不妄受緣。

    故除自性過。

    故說念處。

    南嶽師雲。

    亦名慧行。

    亦名實觀。

    緣理斷結之正要也。

    所言共念處者。

    定與慧相共法。

    如佛說比丘善法積聚。

    謂四念處是為正說。

    南嶽師雲。

    亦名行行。

    亦名得解觀。

    是對治事中善法。

    共正道斷結色及諸數也。

    又能發諸神通也。

    所言緣念處者。

    一切諸法。

    如佛所說比丘一切法四念處。

    是為正攝受具足故。

    乃略緣故。

    南嶽師雲。

    還是性共二種念處。

    能觀之智所觀之境。

    合辨具一切法義也。

    若能分别觀察。

    即發四無礙辨也。

    問曰。

    如雜心說。

    共念處斷煩惱。

    非餘自性念處。

    雖有略境界。

    彼不具足不能斷結也。

    答曰。

    衆生根有利鈍。

    鈍根結厚彼不具足不能斷結。

    利根結薄雖彼不具足助道。

    性念處慧即能斷結。

    複次如雜心明四念處。

    法念處斷結。

    非前三念處。

    今明如禅經說。

    摩诃迦絺那修身念處。

    觀成即得初果。

    何必定至法念處也。

    問曰性念處。

    但說慧數羸弱。

    雲何能斷結。

    答曰慧數不獨起。

    豈不能斷結也。

    問曰。

    若諸數随起。

    即是共義也。

    答曰。

    諸數随起有二種。

    一但是之緣理慧。

    諸數任運随起。

    此說性念處。

    二修諸數作助道善法。

    故說共念處斷結。

    故佛說善法積聚。

    屬共念處。

    助正道共斷結使故。

    雜心偏說共念處斷結。

    然利根人用性念處非不斷結也。

    四明為破三種六師故。

    佛說四念處者此念處教出過三種六師之說。

    故能破一切外道也。

    若三乘行人。

    修三種念處得成就者。

    亦能破一切外人也。

    何等名為三種六師外道。

    一者一切智六師。

    二者神通六師。

    三韋陀六師。

    一切智六師者。

    邪心見理發于邪智辨财無礙也。

    神通六師者。

    得世間禅定發五神通。

    亦有慈悲忍力。

    刀割香塗心無憎愛。

    皆是根本十二門禅定力用也。

    韋陀六師者。

    即是博學多聞。

    通四韋陀十八大經。

    世間吉兇天文地理醫方蔔相無所不知。

    故名韋陀六師也。

    若此六師。

    内有邪一切智慧。

    外能神通轉變。

    知世間吉兇通四韋陀。

    及十八大經無不知曉。

    是則各有智慧神通解。

    十六大國敬之如佛。

    為欲破此三種六師。

    故說此三種四念處也。

    一性念處。

    即破一切智六師。

    所以者何。

    外人皆依身邊二見發一切智。

    謂得涅槃常樂我淨。

    此即蟲食木偶得成字。

    蟲亦不知是字非字也。

    今佛說性念處觀。

    即破此身邊二見。

    不生四見六十二見颠倒。

    是故破一切智六師也。

    次明共念處。

    破神通六師者。

    外人但于根本四禅。

    發五神通。

    禅定既淺兼無理事觀。

    故神力轉變蓋不足言。

    今佛說共念處。

    即能發背舍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三昧發諸神通禅定。

    既深行力大所發神通無礙自在。

    變化無方摧諸外道。

    事如指掌。

    是以身子降伏勞度。

    差目連化河溺諸外道。

    皆是共念處觀所成神通也。

    次明緣念處觀。

    破韋陀外道者。

    四韋陀十八大經。

    皆明世間人天愛論見論淺近之事。

    佛說出世三藏。

    若名若義而彼經書所不記載。

    佛說緣念處觀。

    緣佛所說三藏教門。

    出世名義法門道理。

    若相對比并豈外人之所見聞。

    故緣念處觀破韋陀外道也。

     四教義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