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四

關燈


    問曰。

    雲何名為屬見生滅四谛之理。

    答曰。

    衆生一期報身。

    具有三苦名之為苦。

    苦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迷此報身。

    起身邊二見四見六十二見。

    即是無明愛取。

    因此若起惡業。

    則能招聚三途苦報。

    又因此若起善業。

    則能招聚修羅人天生死報果。

    此二種結業。

    能招聚六道三界二十五有生死苦果。

    故通名集。

    集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若能觀此諸見污穢。

    善不善五陰。

    修戒定慧四念處三十七品。

    則能通至涅槃名之為道。

    道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若身邊二見滅。

    則一切八十八使煩惱業滅。

    得須陀洹果。

    超過之人三界思惟十使滅。

    則九十八使業煩惱滅。

    是則三界二十五有因滅名子縛滅。

    舍此等業報。

    畢竟不生三界二十五有名果縛滅。

    此二種滅名之為滅。

    滅理審實名之為谛。

    今明此諸見四谛。

    并長爪所迷末代講說。

    橫釋四谛名義審實為委悉。

    豎而明之未必深見此意。

    故以邪為正。

    以正為邪。

    以淺為深。

    以深為淺。

    世出世法混濫無分别。

    聽講坐禅。

    若明識此意。

    即于佛法得正信分明。

    歸依三寶。

    道心自然而發。

    專求離苦涅槃。

    終不染著文字語言無益诤論。

    貪世名利眷屬果報也。

    此之七賢。

    三是外凡名幹慧地。

    四是内凡則是性地。

    若外凡已前未必能歸心三寶。

    豈識愛見四谛修五停心耶。

    皆名為邪定聚衆生也。

    若幹慧地名不定聚衆生。

    若性地名正定聚衆生也。

    一明初賢五停心觀者。

    一阿那般那觀。

    二不淨觀。

    三慈心觀。

    四因緣觀。

    五界方便觀。

    此五通言停心者。

    停以停止為義。

    亦名五度門觀。

    若人歸依三寶受佛戒法。

    名佛四衆弟子。

    若聞生滅四谛之教。

    因此發聲聞心。

    欲觀四谛離生死苦求涅槃樂。

    但此以五種煩惱散動不定如風中燈。

    當修五種觀法。

    五種觀法者。

    一數息觀。

    二不淨觀。

    三慈心觀。

    四因緣觀。

    五界方便觀。

    問曰。

    何不依數人說不淨觀為先。

    答曰。

    今依禅門辨次第也。

    以病增先後随人。

    不須定執前後次第也。

    問曰。

    此五種觀法。

    為對五人為對一人。

    答曰。

    橫對五人豎對一人。

    一人随病多少對不定也。

    此五種觀法。

    對治五不善。

    即有五意。

    一對治二轉治。

    三不不轉治。

    四兼治。

    五亦對亦轉。

    亦不轉亦兼治。

    一對治者。

    若覺觀多者。

    對治數息。

    二貪欲多者。

    對治不淨。

    三嗔恚多者。

    對治修慈。

    四愚癡多者。

    對治修因緣觀。

    五者著我多者。

    對治修界方便觀。

    若行者覺觀等分煩惱偏重攀緣不住。

    當修數息。

    随息觀息對治。

    相應則三種覺觀煩惱止息。

    心不動散發諸禅定。

    定法持定心入出安穩。

    故名停心也。

    所以者何。

    修安般念定有三種。

    一名始習行。

    二名已習行。

    三名思惟已度。

    一數即是始習。

    行二随即已習行。

    三觀即已度。

    複次數随觀皆名始習。

    行得三種欲界未到地定。

    名已習行。

    發諸初禅定名已度。

    餘不淨觀等四停心法。

    亦當如是分别。

    心既調停乃可習觀。

    猶如密室之燈。

    入道根本無過此五法也。

    若心不住。

    或須轉治不轉治等及發諸禅功德。

    具如次第禅門界方便明也。

    行人随成一觀心得停住。

    即入初賢位也。

    問曰。

    此處何故。

    不說念佛三昧為五種耶。

    答曰。

    開因緣觀。

    生界方便代也。

    界方便與小乘念諸佛相同。

    亦破境界逼迫障也。

    有人言。

    若作五度門無念佛名。

    若作六度門。

    即明念佛度。

    治等分障道也。

    問曰。

    若以數息不淨等心得停住。

    為初賢者。

    今世人修數息不淨等觀。

    非但心住。

    乃發種種禅門境界。

    是初賢位否。

    答曰。

    若以愛見之心修初禅。

    乃至非想。

    尚非初賢。

    何況數息不淨等心不得停住。

    乃發淺近諸禅而名賢也。

    所以者何。

    如經所說。

    多修福德禅定不修智慧。

    名之為愚。

    多修智慧不修福德禅定。

    名之為狂。

    豈可說狂愚人為初賢也。

    今明賢者本是直善人耳。

    問曰。

    何等名直善人相。

    答曰。

    此應四義簡别。

    一者若人随愛見破戒。

    此非直非善故非賢人。

    如無目無足之人。

    不能到清涼池也。

    二者持戒禅定而生邪見。

    此善而不直亦此不名賢。

    如有足而無目。

    亦不能到清涼池也。

    三者生信心正見而破戒心亂。

    此直不善。

    亦不名賢。

    如有目而無足。

    亦不能到清涼池。

    四者若人信解直正得佛教意。

    持戒清淨修阿那般那不淨觀等。

    得心停住。

    乃名直善初賢之位。

    如人目足備。

    故入清涼池。

    問曰。

    雲何名為信解直正。

    得佛教意分别之相。

    答曰。

    如中論說。

    佛去世後後五百歲。

    像法之中人。

    根轉鈍深著諸法。

    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

    不知佛意但著文字。

    今謂不知佛意者。

    佛知生生不可說有因緣。

    故亦可得說也。

    佛說生因緣生滅教門。

    赴緣化物者。

    意欲令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也。

    若著文字分别诤競。

    則為三界火宅所燒。

    此不得佛意也。

    今明欲知佛意者。

    若知三藏教門十意分明。

    必定出生死苦。

    得涅槃樂也。

    十意者。

    即是十法。

    名目具如前三觀中辨。

    今略就此三藏教門解釋。

    一信解正因緣法者。

    即是知不可說說無明因緣。

    出生一切法。

    破外人說無因緣生一切法。

    破外人說邪因緣生一切法。

    種種颠倒妄計邪僻也。

    二真正發心者。

    驚覺無常之火燒諸世間。

    一心樂求涅槃。

    不念世間名聞利養。

    如獐在獵圍欲跳出也。

    三巧修止觀。

    出世之行者。

    如人乘馬亦愛策也。

    四破諸法遍者。

    觀因緣生滅。

    破一切愛見戲論諸法遍也。

    五善知通塞者。

    知一切愛見之法。

    皆有道滅之理名之為通。

    悉有苦集名之為塞也。

    六善修三十七品調适者。

    于諸愛見不動。

    而修性念處及八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