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大門第四約四教位。
分别淨無垢稱義者。
即為六意。
一約三藏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二約通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三約别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四約圓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五約五味以結成。
六明約經論辨位多少。
第一約三藏教位明。
釋淨無垢稱義者。
尋佛三藏夫趣緣多種。
最尋其正要不出四門入道。
其四門者。
一者有門。
二者空門。
三亦有亦空門。
四非有非空門。
但四教各明四門。
雖俱得入道随教立義。
必須遂便。
若是三藏教四門。
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有門。
通教四門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空門。
别教四門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亦有亦空門。
圓教四門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非有非空門也。
今明三藏教四門入道。
正用毗昙有門。
以判位也。
若論逗機化物。
赴緣而說四門。
豈可偏用明義。
随便事須如此四門義。
至下辨體中當略解釋。
今就三藏教有門。
明入道階位。
即是毗昙論主之所申也。
約此有門明位。
釋淨無垢稱義。
即為三意。
一略開三乘。
二明三藏教。
三乘位不同。
三釋淨無垢稱義。
一略開三乘者。
佛于生生不可說非三之理用四悉檀。
約苦集滅道。
開三乘教門。
赴三種行人之根緣。
令同得滅谛涅槃也。
故法華經雲。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求菩薩者。
說應六波羅蜜法。
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若聲聞小乘教門。
苦谛為初。
觀四谛入道發真無漏。
斷正使盡位證羅漢。
具足三明及八解脫。
既無慈悲而不能度物現身而入涅槃。
故大智論雲。
如獐在獵圍驚怖跳出都不顧群。
今約此判淨名位也。
若緣覺中乘教門。
集谛為初。
觀十二因緣發真無漏。
斷三界結盡侵除習氣。
具足三明及八解脫。
雖有小慈悲不能度物。
亦于一世即入涅槃。
故大智論雲。
如鹿在獵圍驚跳自出。
雖顧盻群怖不停待。
今亦就此判淨名位。
若菩薩大乘慈悲弘誓。
不舍衆生。
為物心大。
教門以道谛為初。
修行六度化一切衆生。
共出三界至成佛果。
利益功圓方入涅槃。
故大智論雲。
如大香象在獵圍。
雖遭刀箭擁待群共出。
此是大士位懷物故。
須約此判淨名位也。
問曰。
此說不思議大乘瞻蔔之教。
何須說小乘除糞器乎。
答曰。
今欲明小乘法。
遠因以明除糞之器者。
不無諸所為。
今略出十意。
一為用故。
如維摩大士為諸國王長者。
說無常不淨苦空之法。
二為破故。
如破十大弟子五百羅漢。
如先有砧方可用錘。
三為攝受故。
如室内所明說身有苦。
而不樂求涅槃。
又雲。
亦不可與聲聞支佛。
而相違背。
四為會通故。
如大品經廣乘品會宗品所明。
五為開密故。
法華經雲。
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涅槃經雲。
為諸聲聞開發慧眼。
故六為末代世聽學小乘經論觀行之人。
未善通達。
若為外人邪見人内邪見人所破即便退沒。
七為破末世僻說。
小乘大乘教人。
壞亂佛半滿正教。
所以者何。
如有人言。
毗昙見有得道。
成實見空入道。
道非有無何得言見有見空得道也。
是則兩論申佛小乘有空教門。
便成無用。
中論何故。
言欲聞聲聞入第一義也。
是則翳佛四枯之教。
八為破末世坐禅。
内證豁虛解慧開發。
或同尼揵破戒行惡。
食糞裸形。
謂是大乘。
或複持戒坐禅。
同彼郁頭藍弗。
是且空修梵行也。
九為令今一家義學。
善别内外猛浪之說。
明識大聖枯榮教門。
十為令一家坐禅學。
别識一切内外邪非。
精通大小乘觀。
取舍得真正入佛道也。
二明三藏教三乘位不同者。
即為三意。
一明聲聞乘位。
二明緣覺乘位。
三明菩薩乘位。
一明三藏教聲聞乘位者。
但三藏教具有四門。
今正約毗昙有門解釋。
次下别略明空門辨位。
就有門明位即為二意。
一明七賢位。
二明七聖位。
一明七賢位者。
一者五停心觀。
二别想四念處。
三總想四念處。
四暖法。
五頂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
是為七賢位也。
通言賢者。
鄰聖曰賢。
此七位者。
皆是非學非無學等智似解。
能伏見惑。
因此似解能發苦忍真明。
故雲鄰聖曰賢。
今解賢者名直善也。
一切天魔眷屬及諸凡夫。
皆以愛著之心修善。
一切外道皆以邪見心修善。
此等雖複修善。
虛僞邪曲不名為直。
今佛弟子七種行人。
皆明識生滅四谛理。
知愛論見論皆邪曲。
伏此愛見邪曲之心。
用正信直心修諸善法。
故名直善也。
複次一切愛論所诠。
皆有生滅之理。
天魔眷屬及諸凡夫。
所不能見。
是故流轉生死猶若輪環。
又一切見論所诠。
皆有生滅四谛之理。
六師外道悉不能見。
是故流轉生死猶若輪環。
故涅槃經雲。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今佛法七種行人。
從聞生解解明識此二種生滅四谛。
故得信心正直。
以此直心修諸善法。
即是直善故通名賢也。
問曰。
雲何名為屬愛生滅四谛之理。
答曰。
行人一期果報。
即是屬愛之果。
具有三苦故名為苦。
苦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若于此苦果。
無明不了愛著此果。
起諸惡業。
能招聚三途劇苦之報。
又愛著此果起諸善業。
能招聚修羅人天生死之報。
此二結業。
能招六道二十五有生死苦報。
通名為集。
集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若能觀此報身。
修戒定慧四念處三十七品。
通至涅槃名之為道。
道理審實名之為谛。
屬愛煩惱善不善業。
三界二十五有因滅名子縛滅。
舍此報身。
永更不受三界二十五有苦果。
名果縛滅。
此二種滅名之為滅。
滅之理審實名之為谛
分别淨無垢稱義者。
即為六意。
一約三藏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二約通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三約别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四約圓教位。
明淨無垢稱義。
五約五味以結成。
六明約經論辨位多少。
第一約三藏教位明。
釋淨無垢稱義者。
尋佛三藏夫趣緣多種。
最尋其正要不出四門入道。
其四門者。
一者有門。
二者空門。
三亦有亦空門。
四非有非空門。
但四教各明四門。
雖俱得入道随教立義。
必須遂便。
若是三藏教四門。
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有門。
通教四門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空門。
别教四門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亦有亦空門。
圓教四門雖俱得入道。
而諸經論多用非有非空門也。
今明三藏教四門入道。
正用毗昙有門。
以判位也。
若論逗機化物。
赴緣而說四門。
豈可偏用明義。
随便事須如此四門義。
至下辨體中當略解釋。
今就三藏教有門。
明入道階位。
即是毗昙論主之所申也。
約此有門明位。
釋淨無垢稱義。
即為三意。
一略開三乘。
二明三藏教。
三乘位不同。
三釋淨無垢稱義。
一略開三乘者。
佛于生生不可說非三之理用四悉檀。
約苦集滅道。
開三乘教門。
赴三種行人之根緣。
令同得滅谛涅槃也。
故法華經雲。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求菩薩者。
說應六波羅蜜法。
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若聲聞小乘教門。
苦谛為初。
觀四谛入道發真無漏。
斷正使盡位證羅漢。
具足三明及八解脫。
既無慈悲而不能度物現身而入涅槃。
故大智論雲。
如獐在獵圍驚怖跳出都不顧群。
今約此判淨名位也。
若緣覺中乘教門。
集谛為初。
觀十二因緣發真無漏。
斷三界結盡侵除習氣。
具足三明及八解脫。
雖有小慈悲不能度物。
亦于一世即入涅槃。
故大智論雲。
如鹿在獵圍驚跳自出。
雖顧盻群怖不停待。
今亦就此判淨名位。
若菩薩大乘慈悲弘誓。
不舍衆生。
為物心大。
教門以道谛為初。
修行六度化一切衆生。
共出三界至成佛果。
利益功圓方入涅槃。
故大智論雲。
如大香象在獵圍。
雖遭刀箭擁待群共出。
此是大士位懷物故。
須約此判淨名位也。
問曰。
此說不思議大乘瞻蔔之教。
何須說小乘除糞器乎。
答曰。
今欲明小乘法。
遠因以明除糞之器者。
不無諸所為。
今略出十意。
一為用故。
如維摩大士為諸國王長者。
說無常不淨苦空之法。
二為破故。
如破十大弟子五百羅漢。
如先有砧方可用錘。
三為攝受故。
如室内所明說身有苦。
而不樂求涅槃。
又雲。
亦不可與聲聞支佛。
而相違背。
四為會通故。
如大品經廣乘品會宗品所明。
五為開密故。
法華經雲。
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涅槃經雲。
為諸聲聞開發慧眼。
故六為末代世聽學小乘經論觀行之人。
未善通達。
若為外人邪見人内邪見人所破即便退沒。
七為破末世僻說。
小乘大乘教人。
壞亂佛半滿正教。
所以者何。
如有人言。
毗昙見有得道。
成實見空入道。
道非有無何得言見有見空得道也。
是則兩論申佛小乘有空教門。
便成無用。
中論何故。
言欲聞聲聞入第一義也。
是則翳佛四枯之教。
八為破末世坐禅。
内證豁虛解慧開發。
或同尼揵破戒行惡。
食糞裸形。
謂是大乘。
或複持戒坐禅。
同彼郁頭藍弗。
是且空修梵行也。
九為令今一家義學。
善别内外猛浪之說。
明識大聖枯榮教門。
十為令一家坐禅學。
别識一切内外邪非。
精通大小乘觀。
取舍得真正入佛道也。
二明三藏教三乘位不同者。
即為三意。
一明聲聞乘位。
二明緣覺乘位。
三明菩薩乘位。
一明三藏教聲聞乘位者。
但三藏教具有四門。
今正約毗昙有門解釋。
次下别略明空門辨位。
就有門明位即為二意。
一明七賢位。
二明七聖位。
一明七賢位者。
一者五停心觀。
二别想四念處。
三總想四念處。
四暖法。
五頂法。
六忍法。
七世第一法。
是為七賢位也。
通言賢者。
鄰聖曰賢。
此七位者。
皆是非學非無學等智似解。
能伏見惑。
因此似解能發苦忍真明。
故雲鄰聖曰賢。
今解賢者名直善也。
一切天魔眷屬及諸凡夫。
皆以愛著之心修善。
一切外道皆以邪見心修善。
此等雖複修善。
虛僞邪曲不名為直。
今佛弟子七種行人。
皆明識生滅四谛理。
知愛論見論皆邪曲。
伏此愛見邪曲之心。
用正信直心修諸善法。
故名直善也。
複次一切愛論所诠。
皆有生滅之理。
天魔眷屬及諸凡夫。
所不能見。
是故流轉生死猶若輪環。
又一切見論所诠。
皆有生滅四谛之理。
六師外道悉不能見。
是故流轉生死猶若輪環。
故涅槃經雲。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
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今佛法七種行人。
從聞生解解明識此二種生滅四谛。
故得信心正直。
以此直心修諸善法。
即是直善故通名賢也。
問曰。
雲何名為屬愛生滅四谛之理。
答曰。
行人一期果報。
即是屬愛之果。
具有三苦故名為苦。
苦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若于此苦果。
無明不了愛著此果。
起諸惡業。
能招聚三途劇苦之報。
又愛著此果起諸善業。
能招聚修羅人天生死之報。
此二結業。
能招六道二十五有生死苦報。
通名為集。
集理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若能觀此報身。
修戒定慧四念處三十七品。
通至涅槃名之為道。
道理審實名之為谛。
屬愛煩惱善不善業。
三界二十五有因滅名子縛滅。
舍此報身。
永更不受三界二十五有苦果。
名果縛滅。
此二種滅名之為滅。
滅之理審實名之為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