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名義是同。
細尋意趣有異。
問曰。
以何相知異耶。
答曰。
分别有異意乃多途。
今略約圓教七義分别。
即知别教四門。
與圓教四門有殊也。
七義者。
一若明一切法即真性實相。
佛性涅槃不可複滅。
而明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二若初心即開佛知見圓照而辨四門者。
即圓教四門也。
三若明不思議不斷煩惱圓入涅槃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四若明圓行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五若明圓位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六若明圓體而辨四門者。
即圓教四門也。
七若明圓用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第二正明四門入理者。
若外人四門心行理外諸颠倒想與颠倒理相應。
不得入真性理。
所以者何。
随心異故見理亦異。
是故各說。
謂得一究竟道因起诤論也。
今明佛法四門。
皆得入一理。
但有二種不同。
一者三藏通教兩種四門同入偏真之理。
二者别圓兩教四門。
同入圓真之理。
一明三藏四門通教四門。
同入偏真之理者。
各因四門同入偏真第一義。
得二種涅槃是同也。
理雖是一而門有異者。
既有巧拙兩度之殊。
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别也。
真理無二故所通至理是一也。
譬如州城開四門使君是一而從四門入者。
門雖有殊而所見使君隻是一也。
三藏教四門。
如從州城四邊偏門。
而入通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
偏正雖殊入見偏真第一義谛。
得二種涅槃是一也。
二明别教四門圓教四門。
同入中道實相真性理者。
各因四門而入見實相佛性。
得常樂涅槃是一也。
理雖是同而門有異。
教門既有偏圓之殊。
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異也。
佛性真理不二故。
所通之真性理是一也。
譬如台城有四門。
門雖不同所見天子是一也。
别教四門。
如從台城四邊偏門而入。
圓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
偏正雖殊入見真性解脫實相之理是一也。
第三明用四悉檀起四門之教者。
若外道四門皆不見根緣。
執心取相定說。
如舊醫常用乳藥治一切病。
此不因四悉檀而起四門也。
今佛法四門。
皆因四悉檀而起也。
一明悉檀起三藏教四門。
二明悉檀起通教四門。
三明悉檀起别教四門。
四明悉檀起圓教四門。
一明四悉檀起三藏教四門者。
即是生生不可說。
有四悉檀因緣。
亦可得說。
一明用四悉檀起有門者。
若衆生心樂有法。
即用世界悉檀。
說毗昙有門。
若宜聞生善。
即用各各為人悉檀。
說于有門。
若執無因緣邪因緣。
或執空取著起諸結業。
即用對治悉檀為說有門。
若聞即是悟見第一義。
即用第一義悉檀為說有門。
如拘鄰等五人。
聞說四谛即見第一義谛。
得須陀洹果。
若不能用四悉檀赴緣而說法者。
即是差機說法是衆生怨。
天魔外道一手作諸牢侶。
涅槃經雲。
說法者諸佛之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也。
二明用四悉檀起空門者。
類前有門用四悉檀起空門義即成也。
而諸成論師雲。
毗昙有門。
但是調心不能得道。
成實見空乃得道耳。
諸數論師雲。
我用小乘明義見有得道。
汝采用大乘明義。
故說見空得道今謂此并不得三藏教意。
大集經雲。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
斷見之人說一念斷。
二見雖殊得道無異。
大智論雲。
聲聞經中處處明法空義。
豈得言見空得道明大乘。
今約此四悉檀意作成壞義。
數人四義成。
成論四義壞。
成論四義成。
數人四義壞。
是則成壞敵等。
何者是成論成。
何者是數人壞。
若解三藏教巧拙度。
則成論空門義成。
數人有門義壞。
三明用悉檀起有無門者。
類前有門用悉檀意。
則有空門得道。
故為毗昙論之所通也。
四明用悉檀起非有非無門者。
亦類前有門。
用四悉檀意可見也。
二明用悉檀起通教四門者。
通教四門。
雖如幻化但有名字。
即是生不生不可說。
而衆生四種根緣不同。
若用四悉檀赴緣。
即得起四門也。
用四悉檀起通教類前可知也。
三明用四悉檀起别教四門者。
不生生不可說。
以四悉檀因緣故。
得赴緣起教說四門也。
但地論師明。
阿梨耶識是如來藏。
即是用别教有門。
入道三論人雲。
汝是不見真空亦是唼水義。
三論師明諸法畢竟無所有。
此是别教空門。
地論師
名義是同。
細尋意趣有異。
問曰。
以何相知異耶。
答曰。
分别有異意乃多途。
今略約圓教七義分别。
即知别教四門。
與圓教四門有殊也。
七義者。
一若明一切法即真性實相。
佛性涅槃不可複滅。
而明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二若初心即開佛知見圓照而辨四門者。
即圓教四門也。
三若明不思議不斷煩惱圓入涅槃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四若明圓行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五若明圓位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六若明圓體而辨四門者。
即圓教四門也。
七若明圓用而辨四門者。
即是圓教四門也。
第二正明四門入理者。
若外人四門心行理外諸颠倒想與颠倒理相應。
不得入真性理。
所以者何。
随心異故見理亦異。
是故各說。
謂得一究竟道因起诤論也。
今明佛法四門。
皆得入一理。
但有二種不同。
一者三藏通教兩種四門同入偏真之理。
二者别圓兩教四門。
同入圓真之理。
一明三藏四門通教四門。
同入偏真之理者。
各因四門同入偏真第一義。
得二種涅槃是同也。
理雖是一而門有異者。
既有巧拙兩度之殊。
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别也。
真理無二故所通至理是一也。
譬如州城開四門使君是一而從四門入者。
門雖有殊而所見使君隻是一也。
三藏教四門。
如從州城四邊偏門。
而入通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
偏正雖殊入見偏真第一義谛。
得二種涅槃是一也。
二明别教四門圓教四門。
同入中道實相真性理者。
各因四門而入見實相佛性。
得常樂涅槃是一也。
理雖是同而門有異。
教門既有偏圓之殊。
故有兩種四門能通之異也。
佛性真理不二故。
所通之真性理是一也。
譬如台城有四門。
門雖不同所見天子是一也。
别教四門。
如從台城四邊偏門而入。
圓教四門如從四正門而入。
偏正雖殊入見真性解脫實相之理是一也。
第三明用四悉檀起四門之教者。
若外道四門皆不見根緣。
執心取相定說。
如舊醫常用乳藥治一切病。
此不因四悉檀而起四門也。
今佛法四門。
皆因四悉檀而起也。
一明悉檀起三藏教四門。
二明悉檀起通教四門。
三明悉檀起别教四門。
四明悉檀起圓教四門。
一明四悉檀起三藏教四門者。
即是生生不可說。
有四悉檀因緣。
亦可得說。
一明用四悉檀起有門者。
若衆生心樂有法。
即用世界悉檀。
說毗昙有門。
若宜聞生善。
即用各各為人悉檀。
說于有門。
若執無因緣邪因緣。
或執空取著起諸結業。
即用對治悉檀為說有門。
若聞即是悟見第一義。
即用第一義悉檀為說有門。
如拘鄰等五人。
聞說四谛即見第一義谛。
得須陀洹果。
若不能用四悉檀赴緣而說法者。
即是差機說法是衆生怨。
天魔外道一手作諸牢侶。
涅槃經雲。
說法者諸佛之境界。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也。
二明用四悉檀起空門者。
類前有門用四悉檀起空門義即成也。
而諸成論師雲。
毗昙有門。
但是調心不能得道。
成實見空乃得道耳。
諸數論師雲。
我用小乘明義見有得道。
汝采用大乘明義。
故說見空得道今謂此并不得三藏教意。
大集經雲。
常見之人說異念斷。
斷見之人說一念斷。
二見雖殊得道無異。
大智論雲。
聲聞經中處處明法空義。
豈得言見空得道明大乘。
今約此四悉檀意作成壞義。
數人四義成。
成論四義壞。
成論四義成。
數人四義壞。
是則成壞敵等。
何者是成論成。
何者是數人壞。
若解三藏教巧拙度。
則成論空門義成。
數人有門義壞。
三明用悉檀起有無門者。
類前有門用悉檀意。
則有空門得道。
故為毗昙論之所通也。
四明用悉檀起非有非無門者。
亦類前有門。
用四悉檀意可見也。
二明用悉檀起通教四門者。
通教四門。
雖如幻化但有名字。
即是生不生不可說。
而衆生四種根緣不同。
若用四悉檀赴緣。
即得起四門也。
用四悉檀起通教類前可知也。
三明用四悉檀起别教四門者。
不生生不可說。
以四悉檀因緣故。
得赴緣起教說四門也。
但地論師明。
阿梨耶識是如來藏。
即是用别教有門。
入道三論人雲。
汝是不見真空亦是唼水義。
三論師明諸法畢竟無所有。
此是别教空門。
地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