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三

關燈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撰 大門第三明四門入理者。

    尋真性實相之理。

    幽微妙絕。

    一切世間。

    莫不能契。

    但以大聖明鑒通理之門。

    乃于無言之理赴緣以教為門。

    是以禀教之徒因門契理。

    故法華經雲。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又雲。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淨名經明。

    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

    即其意也。

    今略以五意解釋。

    一略辨四門相。

    二正明四門入理。

    三明四悉檀起四門教。

    四約十法成四門義。

    五明信法兩行四門不同。

    第一略辨四門相者。

    門者以能通為義。

    佛教所诠正因緣四句法。

    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

    故名為門。

    若外人邪因緣無因緣法四句。

    因此四句各見四種邪法之理。

    因此生十四難六十二見。

    起諸結業沈輪生死。

    此是邪道四門。

    今所不述。

    若佛法四門。

    即是正因緣四句法。

    能通行人同入第一義涅槃也。

    故大智論雲。

    四門入清涼池。

    又般若如大火炎四邊不可觸。

    又雲。

    般若波羅有四種相。

    即四門别義。

    仰尋佛法既有四教不同。

    今約四教明門各有四門别。

    一三藏教四門。

    二通教四門。

    三别教四門。

    四圓教四門。

    一明三藏教四門即為四。

    一有門。

    二空門。

    三亦有亦空門。

    四非有非空門。

    一有門者。

    即三藏教明正因緣生滅之有。

    若禀此教能破十六知見。

    見陰界入一切有為諸法。

    悉皆觀無常苦空無我。

    得世第一法發真無漏。

    因有見真有即第一義谛之門也。

    故大集經雲。

    甚深之理不可說。

    第一義谛無聲字。

    陳如比丘。

    于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

    此即諸阿毗昙論之所申也。

    二明空門者。

    即是三藏教明。

    折正因緣假實法生滅入空。

    若禀此教能破假實之惑。

    見假實空發真無漏。

    因空見真空即第一義之門也。

    故須菩提在石室觀生滅無常。

    入空因空得道。

    名見佛法身。

    恐此是成實論之所申也。

    三明有空門者。

    即三藏教明。

    正因緣生滅之有空。

    若禀此教能破偏執有無之惑。

    見因緣有空發真無漏。

    因有空見真有空。

    即第一義之門也。

    此是迦旃延。

    因此入道故作昆勒論。

    還申此門也。

    四非有非無門者。

    即三藏教明。

    正緣生滅非有非空之理。

    若禀此教。

    能破有無邊邪執見因緣。

    非有非無發真無漏。

    因非有非無。

    見真非有非無。

    即第一義之門也。

    惡口車匿因此入道。

    未見論度。

    有人言。

    犢子阿毗昙申此意也。

    彼論明。

    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

    我非三世即非見有非無為法。

    即是非見空也。

    此恐未可定用。

    二明通教四門者。

    即是智度論明。

    一切不實。

    一切亦實亦不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

    佛于此四句。

    廣說第一義悉檀。

    中論明此四句。

    皆名諸法之實相。

    即通教明。

    正因緣法如夢幻響化水月鏡像體法即空之句也。

    若三乘共禀此教。

    而根緣不同。

    各于一句入第一義。

    故四句皆名門也。

    此具如青目注解。

    又注雲。

    諸法實相有三種。

    故知。

    此四句門即是三乘同入此四門。

    得見第一義也。

    三明别教四門者。

    若用中論亦名為假名。

    而辨四門者。

    即别教之四門。

    大智度論四句亦得也。

    此别教四門意。

    正出大涅槃經。

    但多散說。

    約乳明四句譬。

    即是别教四門也。

    若明佛性如乳有酪性石有金性。

    力士額珠。

    即是有門。

    若明石無金性乳無酪性。

    衆生佛性猶如虛空。

    大涅槃空迦毗羅城空。

    即是空門也。

    涅槃經又雲。

    佛性亦有亦無者。

    即雲何為有。

    一切衆生悉皆有心故。

    雲何為無。

    從善巧方便而得見故。

    又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無酪性。

    即是亦有亦無門也。

    若明佛性即是中道。

    百非雙遣故。

    經譬雲。

    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

    即是非空非有門也。

    别教菩薩。

    别禀此四門之教。

    因見佛性住大涅槃。

    故此四句之教。

    即是别教之四門也。

    今一往約涅槃經文分别别教四門之相。

    但此經文。

    或可是圓教四門。

    至下圓教四門。

    自當料簡同異也。

    問曰。

    若别教四門。

    但出涅槃經。

    若爾前諸摩诃衍經。

    何意無别教四門也。

    答曰。

    大涅槃經。

    是解釋前教之經。

    此前諸摩诃衍豈無别教四門。

    具出經文事盛繁也。

    四明圓教四門者。

    四門明入佛性第一義。

    一往與别教四門。

    入第一義谛。

    見佛性得常樂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