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傳佛心印記
關燈
小
中
大
。
以中為主。
即一而三。
名為本有所觀妙境。
以空假即中三皆屬性中。
即空假還歸二修。
三千即空以空為主。
名全性起修。
是為因中能觀妙觀。
以假中皆空三皆屬觀空。
即假中還歸用。
境三千即假以假為主。
名為果上解脫大用。
以中空即假三皆屬用。
假即中空還歸境觀。
隻一三法。
各對二明。
論乎三境。
三觀三用不即不離。
不縱不橫即遮即照。
二義同時玄妙深絕。
如三點伊。
一不相混。
三不相離。
名大涅槃。
今就能觀論乎三觀。
所觀即是三谛。
言三觀者。
以即空故破染礙情。
一相不立。
顯此三千同一性故。
一切即一方能同居。
一念派之彌合故。
如衆珠鹹趣一珠。
畢竟清淨非斷無空。
以即假故互具互攝。
諸相宛然顯此三千。
不失自體一即一切。
雖複同居一念即之彌分故。
如一珠影入衆珠。
不可思議非賴緣假。
以即中故顯此三千。
非一非一切。
非分非合。
雙遮二邊。
無有二相雙照二谛。
空假宛然。
豈同但中。
不具諸法一空一切空。
三觀皆空總空觀。
一假一切假。
三觀皆假總假觀。
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
是則終日破相諸法皆成。
終日立法纖塵必盡。
終日絕待二邊熾然。
是為即破即立。
即立即破。
非破非立而破而立。
亦名即遮即照。
即照即遮。
非遮非照而遮而照。
說雖次第行在一時。
若爾無理不立無情不破。
豈與斷無之空賴緣之假。
出二邊中同日而語耶。
故曰。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稻麻二乘恒沙菩薩。
并不能知斯義少分。
如此三千通依諸部的在法華。
蓋由昔經。
一有兼帶之過。
二有隔偏之失。
今經非但純一無雜。
複能開粗即妙。
題稱妙法。
良在茲焉。
是知用此絕待妙法為觀體者。
方譬日光不與暗共。
此乃終窮究竟極說。
是為佛祖正傳心印。
佛以是傳之于迦葉。
迦葉以是傳之于阿難。
乃至二十四代傳之于師子比丘。
師子遇難不得其傳焉。
是為金口祖承。
皆見而知之者出付法傳。
或有前加六佛後添四祖。
說偈付法。
拈華微笑唱為教外别傳經論無憑。
人皆不許。
洎漢明夜夢佛法流東至北齊之間。
有慧文師。
因探釋論悟一心三智。
橫宗龍樹推而上之。
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師。
文師則聞而知之。
以此授之南嶽。
南嶽克證法華三昧獲六根清淨。
傳之于天台。
天台靈嶽親承大蘇。
妙悟持因靜。
發證不由他故。
用法華妙旨。
結成三千絕待妙觀。
傳之于章安。
章安結集法藏傳之于二威。
威傳左溪。
左溪傳之于荊溪。
荊溪廣作傳記輔翼大義。
昭如日星。
複推而下之。
皆見而知之者。
一家教觀光被四海。
始則安史作難中因會昌廢除。
後因五代兵火教藏滅絕。
幾至不傳。
螺溪訪失。
舊聞網羅天下。
錢王遣使高麗日本。
教觀複還無行江浙。
傳至于四明。
荊溪未記者記之。
四三昧難行者悉行之。
中興此道。
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此亦聞而知之者。
故翰林梁敬之。
謂之抗折百家超過諸說。
員外柳子厚謂之去聖逾遠。
異端并起。
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
二賢者豈虛美而谄附之耶。
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
若論九界唯雲性起。
縱有說雲圓家以性具為宗者。
隻知性具善也。
不知性具惡故。
雖雲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鼠唧鳥空有言無旨。
必須翻九界修惡。
證佛界性善。
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即心是佛等。
乃指真心成佛。
非指妄心。
故有人雲。
即心是佛。
真心耶。
妄心耶。
答真心也。
又有人雲。
修證即不無。
染污即不得。
此乃獨标清淨法身。
以為教外别傳之宗。
揀雲報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
若解通報化即滞染污。
緣非護念不能頓見法身。
是皆不出但中之義。
尚未能知佛界。
但中性具三身豈能知九界三身耶。
以善惡言之偏屬性善。
十界言之偏屬佛界。
真妄言之偏屬于真。
九識言之偏屬真常淨識。
四教言之偏屬别教。
陰等十境言之屬菩薩境。
未離三障四魔。
何名圓頓心印。
故知諸師言即指真即真。
非指妄即真。
是則合雲菩提即菩提。
涅槃即涅槃也。
既非即陰而示。
又無修發之相。
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
若非别教緣理斷九推與何耶。
又複不了性惡即佛性異
以中為主。
即一而三。
名為本有所觀妙境。
以空假即中三皆屬性中。
即空假還歸二修。
三千即空以空為主。
名全性起修。
是為因中能觀妙觀。
以假中皆空三皆屬觀空。
即假中還歸用。
境三千即假以假為主。
名為果上解脫大用。
以中空即假三皆屬用。
假即中空還歸境觀。
隻一三法。
各對二明。
論乎三境。
三觀三用不即不離。
不縱不橫即遮即照。
二義同時玄妙深絕。
如三點伊。
一不相混。
三不相離。
名大涅槃。
今就能觀論乎三觀。
所觀即是三谛。
言三觀者。
以即空故破染礙情。
一相不立。
顯此三千同一性故。
一切即一方能同居。
一念派之彌合故。
如衆珠鹹趣一珠。
畢竟清淨非斷無空。
以即假故互具互攝。
諸相宛然顯此三千。
不失自體一即一切。
雖複同居一念即之彌分故。
如一珠影入衆珠。
不可思議非賴緣假。
以即中故顯此三千。
非一非一切。
非分非合。
雙遮二邊。
無有二相雙照二谛。
空假宛然。
豈同但中。
不具諸法一空一切空。
三觀皆空總空觀。
一假一切假。
三觀皆假總假觀。
一中一切中三觀皆中總中觀。
是則終日破相諸法皆成。
終日立法纖塵必盡。
終日絕待二邊熾然。
是為即破即立。
即立即破。
非破非立而破而立。
亦名即遮即照。
即照即遮。
非遮非照而遮而照。
說雖次第行在一時。
若爾無理不立無情不破。
豈與斷無之空賴緣之假。
出二邊中同日而語耶。
故曰。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稻麻二乘恒沙菩薩。
并不能知斯義少分。
如此三千通依諸部的在法華。
蓋由昔經。
一有兼帶之過。
二有隔偏之失。
今經非但純一無雜。
複能開粗即妙。
題稱妙法。
良在茲焉。
是知用此絕待妙法為觀體者。
方譬日光不與暗共。
此乃終窮究竟極說。
是為佛祖正傳心印。
佛以是傳之于迦葉。
迦葉以是傳之于阿難。
乃至二十四代傳之于師子比丘。
師子遇難不得其傳焉。
是為金口祖承。
皆見而知之者出付法傳。
或有前加六佛後添四祖。
說偈付法。
拈華微笑唱為教外别傳經論無憑。
人皆不許。
洎漢明夜夢佛法流東至北齊之間。
有慧文師。
因探釋論悟一心三智。
橫宗龍樹推而上之。
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師。
文師則聞而知之。
以此授之南嶽。
南嶽克證法華三昧獲六根清淨。
傳之于天台。
天台靈嶽親承大蘇。
妙悟持因靜。
發證不由他故。
用法華妙旨。
結成三千絕待妙觀。
傳之于章安。
章安結集法藏傳之于二威。
威傳左溪。
左溪傳之于荊溪。
荊溪廣作傳記輔翼大義。
昭如日星。
複推而下之。
皆見而知之者。
一家教觀光被四海。
始則安史作難中因會昌廢除。
後因五代兵火教藏滅絕。
幾至不傳。
螺溪訪失。
舊聞網羅天下。
錢王遣使高麗日本。
教觀複還無行江浙。
傳至于四明。
荊溪未記者記之。
四三昧難行者悉行之。
中興此道。
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此亦聞而知之者。
故翰林梁敬之。
謂之抗折百家超過諸說。
員外柳子厚謂之去聖逾遠。
異端并起。
唯天台大師為得其說。
二賢者豈虛美而谄附之耶。
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
若論九界唯雲性起。
縱有說雲圓家以性具為宗者。
隻知性具善也。
不知性具惡故。
雖雲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鼠唧鳥空有言無旨。
必須翻九界修惡。
證佛界性善。
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即心是佛等。
乃指真心成佛。
非指妄心。
故有人雲。
即心是佛。
真心耶。
妄心耶。
答真心也。
又有人雲。
修證即不無。
染污即不得。
此乃獨标清淨法身。
以為教外别傳之宗。
揀雲報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
若解通報化即滞染污。
緣非護念不能頓見法身。
是皆不出但中之義。
尚未能知佛界。
但中性具三身豈能知九界三身耶。
以善惡言之偏屬性善。
十界言之偏屬佛界。
真妄言之偏屬于真。
九識言之偏屬真常淨識。
四教言之偏屬别教。
陰等十境言之屬菩薩境。
未離三障四魔。
何名圓頓心印。
故知諸師言即指真即真。
非指妄即真。
是則合雲菩提即菩提。
涅槃即涅槃也。
既非即陰而示。
又無修發之相。
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
若非别教緣理斷九推與何耶。
又複不了性惡即佛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