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傳佛心印記
關燈
小
中
大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溪沙門 懷則 述
隻一具字。
彌顯今宗以性具善。
他師亦知具惡緣了。
他皆莫測。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
功在性惡。
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
是為緣理斷九。
非今所論。
故止觀所明十乘妙觀。
觀于陰等十境三障四魔。
一一皆成圓妙三谛。
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
豈有圓頓更過于此。
初心修觀必先内心。
故于三科揀卻界入。
複于五陰又除前四。
的取識陰為所觀境。
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是為總無明心。
若就總明别即第六識。
如伐樹得根。
灸病得穴。
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若不入者然後曆餘一心例餘陰入。
乃至九境待發方觀。
不發不觀莫不鹹爾。
方顯九界三道修惡。
當體即是性惡法門。
性惡融通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修惡既即性惡修惡無所破。
性惡無所顯。
是為全惡。
是惡即義方成。
是則今家明即永異諸師。
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
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為即。
何須斷除煩惱生死。
方顯佛界菩提涅槃耶。
又應須了此性善惡。
在諸大乘立名不同。
廣略有異。
立名不同者。
華嚴雲。
能随染淨緣。
遂分十法界。
迷則十界俱染。
悟則十界俱淨。
十法界離合讀之三因具足。
三字合呼九界。
為惡正因。
佛界為善正因。
十字獨呼法界。
合呼即了因。
十法合呼界字。
獨呼即緣因。
法華雲。
諸法實相不出權實。
諸法是同體權中善惡緣了。
實相是同體實中善惡正因。
九界十如即惡緣因。
佛界十如即善緣因。
三轉讀之了正不缺。
涅槃經中。
闡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惡。
名為善惡緣因。
三因既妙言緣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
緣言正必具緣。
了一必具三。
三即是一。
毋得守語害圓誣罔聖意。
若爾九界三因性。
染了因性惡緣因。
染惡不二是惡正因。
豈唯局修。
佛界三因性善緣。
因性淨了因。
善淨不二即善正因。
此性善惡亦名性淨性穢。
或名理明理暗。
或名常無常雙寂之體。
如請觀音。
或單名毒害。
毒害即性惡。
皆一體之異名也。
随機利鈍廣略有異者。
略則十界廣則三千。
故知善惡不出十界。
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
界十如則成千如。
假名一千。
五陰一千國土一千。
如此三千現前一念修惡之心。
本來具足非造作而成。
非相生而然。
非相含而然。
一念不在前。
三千不在後。
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須知情可破法不可破。
執法成病亦須破。
是則善惡淨穢是法門理體。
體本明淨不斷纖毫。
是則斷證迷悟。
但約染淨而論。
往人無擇法眼。
情理不分藥病不辨。
才聞空中名遮一相不立。
便作斷滅而解假觀名。
照三千宛然。
定謂三千立法。
若三谛俱遮。
又如何立法耶。
迷情須破。
故用即空即假即中。
達此一念修惡之心。
即是三千妙境。
修惡既即性惡。
是理具三千。
而此修惡便是妙事三千。
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
自然攝得事用三千。
三千皆實相相宛然。
事理本融非頭數法。
不屬所破甯非所顯。
故曰諸佛不斷性惡。
闡提不斷性善。
點此一意衆滞自消。
問曰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
答闡提斷修善盡修惡滿足。
諸佛斷修惡盡修善滿足。
問修善修惡既是妙事。
乃屬所顯何名所破。
答修善惡即性善惡。
無修善惡可論。
斯是斷義故。
諸佛斷修惡盡。
闡提斷修善盡。
修善惡既即性善惡。
修善惡何嘗斷。
斯不斷義。
斷與不斷妙在其中。
問闡提不斷性善修善得起。
諸佛不斷性惡還起修惡否。
答闡提不達性善為善所染。
故修善得起。
廣治諸惡。
諸佛能達于惡。
故于惡自在惡不複起。
廣用諸惡化度衆生。
妙用無染名惡法門。
雖無染礙之相。
而有性具之相。
博地但理名字。
初聞觀行未顯。
驗體仍迷。
六根似發。
初住分見妙覺果成。
究竟明顯是則理須親證。
其相方彰。
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見事可比知。
如孫劉相顯了然在目。
又如全波為濕全濕為波。
波相易識濕性難彰。
如此事理宛有三用。
隻一事理三千即空性。
了因即假性。
緣因即中性。
正因三谛若不性具即義何由可成。
非但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
故雲中谛者。
統一切法。
真谛者泯一切法。
俗谛者立一切法。
三千即中
彌顯今宗以性具善。
他師亦知具惡緣了。
他皆莫測。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
功在性惡。
若無性惡必須破九界修惡顯佛界性善。
是為緣理斷九。
非今所論。
故止觀所明十乘妙觀。
觀于陰等十境三障四魔。
一一皆成圓妙三谛。
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
豈有圓頓更過于此。
初心修觀必先内心。
故于三科揀卻界入。
複于五陰又除前四。
的取識陰為所觀境。
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是為總無明心。
若就總明别即第六識。
如伐樹得根。
灸病得穴。
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若不入者然後曆餘一心例餘陰入。
乃至九境待發方觀。
不發不觀莫不鹹爾。
方顯九界三道修惡。
當體即是性惡法門。
性惡融通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
修惡既即性惡修惡無所破。
性惡無所顯。
是為全惡。
是惡即義方成。
是則今家明即永異諸師。
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
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為即。
何須斷除煩惱生死。
方顯佛界菩提涅槃耶。
又應須了此性善惡。
在諸大乘立名不同。
廣略有異。
立名不同者。
華嚴雲。
能随染淨緣。
遂分十法界。
迷則十界俱染。
悟則十界俱淨。
十法界離合讀之三因具足。
三字合呼九界。
為惡正因。
佛界為善正因。
十字獨呼法界。
合呼即了因。
十法合呼界字。
獨呼即緣因。
法華雲。
諸法實相不出權實。
諸法是同體權中善惡緣了。
實相是同體實中善惡正因。
九界十如即惡緣因。
佛界十如即善緣因。
三轉讀之了正不缺。
涅槃經中。
闡提善人二人俱有性善性惡。
名為善惡緣因。
三因既妙言緣必具了正言了必具正。
緣言正必具緣。
了一必具三。
三即是一。
毋得守語害圓誣罔聖意。
若爾九界三因性。
染了因性惡緣因。
染惡不二是惡正因。
豈唯局修。
佛界三因性善緣。
因性淨了因。
善淨不二即善正因。
此性善惡亦名性淨性穢。
或名理明理暗。
或名常無常雙寂之體。
如請觀音。
或單名毒害。
毒害即性惡。
皆一體之異名也。
随機利鈍廣略有異者。
略則十界廣則三千。
故知善惡不出十界。
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
界十如則成千如。
假名一千。
五陰一千國土一千。
如此三千現前一念修惡之心。
本來具足非造作而成。
非相生而然。
非相含而然。
一念不在前。
三千不在後。
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須知情可破法不可破。
執法成病亦須破。
是則善惡淨穢是法門理體。
體本明淨不斷纖毫。
是則斷證迷悟。
但約染淨而論。
往人無擇法眼。
情理不分藥病不辨。
才聞空中名遮一相不立。
便作斷滅而解假觀名。
照三千宛然。
定謂三千立法。
若三谛俱遮。
又如何立法耶。
迷情須破。
故用即空即假即中。
達此一念修惡之心。
即是三千妙境。
修惡既即性惡。
是理具三千。
而此修惡便是妙事三千。
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
自然攝得事用三千。
三千皆實相相宛然。
事理本融非頭數法。
不屬所破甯非所顯。
故曰諸佛不斷性惡。
闡提不斷性善。
點此一意衆滞自消。
問曰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
答闡提斷修善盡修惡滿足。
諸佛斷修惡盡修善滿足。
問修善修惡既是妙事。
乃屬所顯何名所破。
答修善惡即性善惡。
無修善惡可論。
斯是斷義故。
諸佛斷修惡盡。
闡提斷修善盡。
修善惡既即性善惡。
修善惡何嘗斷。
斯不斷義。
斷與不斷妙在其中。
問闡提不斷性善修善得起。
諸佛不斷性惡還起修惡否。
答闡提不達性善為善所染。
故修善得起。
廣治諸惡。
諸佛能達于惡。
故于惡自在惡不複起。
廣用諸惡化度衆生。
妙用無染名惡法門。
雖無染礙之相。
而有性具之相。
博地但理名字。
初聞觀行未顯。
驗體仍迷。
六根似發。
初住分見妙覺果成。
究竟明顯是則理須親證。
其相方彰。
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見事可比知。
如孫劉相顯了然在目。
又如全波為濕全濕為波。
波相易識濕性難彰。
如此事理宛有三用。
隻一事理三千即空性。
了因即假性。
緣因即中性。
正因三谛若不性具即義何由可成。
非但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
故雲中谛者。
統一切法。
真谛者泯一切法。
俗谛者立一切法。
三千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