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傳佛心印記
關燈
小
中
大
名。
煩惱心生死色。
皆無佛性。
煩惱心無佛性。
故相宗謂定性二乘。
極惡闡提不成佛。
生死色無佛性故。
彼性宗謂牆壁瓦礫不成佛。
須破九界煩惱生死修惡。
顯佛界性善佛性故。
但知果地融通。
不了因心本具。
若爾非但無情無性有情亦無。
何者須約真如心說唯心。
則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
說唯色則成寂光有佛性。
何關有情煩惱心無情生死色耶。
具如金錍中說。
問有人雲。
南嶽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觀。
教義雖是圓妙。
然其趣入門戶次第。
亦隻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
諸禅行相唯達磨所傳頓同佛體。
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答良由他人見今家。
立第六識為所觀陰境。
乃謂權教所诠。
觀第九識方同佛體。
如斯指斥謬之甚矣。
前雖已辨今更評之。
若論境者唯尚近要。
即以第六識心。
以為所觀之境。
知妙三識未嘗暫離一見一思。
雖唯一識未嘗不以三識為觀。
未嘗不以三識為境。
若直以此心緣于佛界實相理者。
如用蕅絲懸山徒增分别絕念無由。
何者。
此第六識既是見思熏起。
能起忻厭分别作善惡因。
即是修惡體。
此修惡即是性惡。
是為能觀觀法。
複是所顯法門。
故荊溪雲。
忽都未聞性惡之名。
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以由修惡即性惡故。
三觀十乘無惑可破無理可顯。
方名無作妙行。
乃至果上普現色身。
垂形九界遊戲六道。
全性惡起得名無謀而應。
若也翻惡為善斷惡證善。
因中行成有作果上。
作意神通何異外道。
如此稱為頓同佛體。
乃認魚目作明珠。
指山雞為鸾鳳。
雖三尺童子亦知其謬。
若以性惡對乎性善。
約十界次第疊論者。
六界為惡二乘為善。
八界為惡菩薩為善。
九界為惡佛界為善。
此之九一乃是惡之際善之極。
故今所辯蓋就極論圓人性具善惡。
故如君子不器。
善惡俱能體用不二。
别人不具性惡。
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惡。
為無明所牽方能造惡也。
釋論雲。
淫欲即是道。
癡恚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淫欲癡恚修惡也。
具一切佛法即性惡也。
又經曰。
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成佛道。
彈指等修善也。
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夫如是莫不鹹使法界有情。
複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故得山林之下草澤之士。
精究佛乘弘宣聖化。
或于師門耳提面命見而知之。
或于經疏研幾索隐聞而知之。
見聞之間兩心相照。
玄領默契名之為傳。
我心本具不從他得名為不傳。
心雖本具點示方知是為傳。
此不傳之妙如印即心是名心印。
知此者名妙解。
行此者名妙行。
證此者名妙果。
如此則能事畢矣。
如上所論且在自行未涉化他。
何者迦葉于譬說中一聞即悟不假修持。
具領五時施化故。
曰說法據此故施開自在。
遂蒙如來述成授記。
故知迦葉傳此心印的在法華。
聞譬者妙解也。
悟入者妙果也。
故曰。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迦葉既爾餘可例然。
金口既然今師亦爾。
北齊一披其文朗然大悟。
南嶽九旬乃證。
天台二七方克。
故知從聞而思。
思修而證。
根性不同證有遲速。
若論化他名為付托。
亦曰囑累。
仍有通别。
通該四衆。
别在迦葉。
如勸持讀誦囑累流通。
乃至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聲聞則具有八千。
菩薩則無量無數。
别則唯在迦葉。
付囑不局一處。
故涅槃中雖不在會。
欲令四衆鹹知敬信有在。
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以付摩诃迦葉。
又付法傳雲。
化緣将畢垂當滅度。
告大弟子摩诃迦葉。
如我今者将般涅槃。
以此深法用囑累汝。
汝當于後敬順我意。
廣宣流布無令斷絕。
若爾經必有文不盡度耳。
所以獨付迦葉者有三意故。
一者如來緣謝迦葉緣興。
二者迦葉苦行能令佛法久住。
三者附于小果化導易行。
例如淨明德佛付囑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廣令流布是也。
蓋由緣不在彼。
是以付托于斯豈傳佛心印。
獨在迦葉餘皆不了耶。
世人昧此欺罔聖賢妄生戲論。
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傳之旨也。
嗚呼。
是為一家古今絕唱佛祖正傳。
但白雪陽春唱高和寡耳。
則幸逢嘉運不辭鄙陋。
辄憑紙墨以廣見聞。
效法華若田若裡。
涅槃若樹若石。
或生謗毀。
庶幾強毒如獸渡河。
豈敢顧于濡尾者也。
天台傳佛心印記終
煩惱心生死色。
皆無佛性。
煩惱心無佛性。
故相宗謂定性二乘。
極惡闡提不成佛。
生死色無佛性故。
彼性宗謂牆壁瓦礫不成佛。
須破九界煩惱生死修惡。
顯佛界性善佛性故。
但知果地融通。
不了因心本具。
若爾非但無情無性有情亦無。
何者須約真如心說唯心。
則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
說唯色則成寂光有佛性。
何關有情煩惱心無情生死色耶。
具如金錍中說。
問有人雲。
南嶽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觀。
教義雖是圓妙。
然其趣入門戶次第。
亦隻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
諸禅行相唯達磨所傳頓同佛體。
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答良由他人見今家。
立第六識為所觀陰境。
乃謂權教所诠。
觀第九識方同佛體。
如斯指斥謬之甚矣。
前雖已辨今更評之。
若論境者唯尚近要。
即以第六識心。
以為所觀之境。
知妙三識未嘗暫離一見一思。
雖唯一識未嘗不以三識為觀。
未嘗不以三識為境。
若直以此心緣于佛界實相理者。
如用蕅絲懸山徒增分别絕念無由。
何者。
此第六識既是見思熏起。
能起忻厭分别作善惡因。
即是修惡體。
此修惡即是性惡。
是為能觀觀法。
複是所顯法門。
故荊溪雲。
忽都未聞性惡之名。
安能信有性德之行。
以由修惡即性惡故。
三觀十乘無惑可破無理可顯。
方名無作妙行。
乃至果上普現色身。
垂形九界遊戲六道。
全性惡起得名無謀而應。
若也翻惡為善斷惡證善。
因中行成有作果上。
作意神通何異外道。
如此稱為頓同佛體。
乃認魚目作明珠。
指山雞為鸾鳳。
雖三尺童子亦知其謬。
若以性惡對乎性善。
約十界次第疊論者。
六界為惡二乘為善。
八界為惡菩薩為善。
九界為惡佛界為善。
此之九一乃是惡之際善之極。
故今所辯蓋就極論圓人性具善惡。
故如君子不器。
善惡俱能體用不二。
别人不具性惡。
故如淳善人不能造惡。
為無明所牽方能造惡也。
釋論雲。
淫欲即是道。
癡恚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淫欲癡恚修惡也。
具一切佛法即性惡也。
又經曰。
彈指散華低頭合掌皆成佛道。
彈指等修善也。
皆成佛道者即性善也。
夫如是莫不鹹使法界有情。
複此本有自性而已矣。
故得山林之下草澤之士。
精究佛乘弘宣聖化。
或于師門耳提面命見而知之。
或于經疏研幾索隐聞而知之。
見聞之間兩心相照。
玄領默契名之為傳。
我心本具不從他得名為不傳。
心雖本具點示方知是為傳。
此不傳之妙如印即心是名心印。
知此者名妙解。
行此者名妙行。
證此者名妙果。
如此則能事畢矣。
如上所論且在自行未涉化他。
何者迦葉于譬說中一聞即悟不假修持。
具領五時施化故。
曰說法據此故施開自在。
遂蒙如來述成授記。
故知迦葉傳此心印的在法華。
聞譬者妙解也。
悟入者妙果也。
故曰。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迦葉既爾餘可例然。
金口既然今師亦爾。
北齊一披其文朗然大悟。
南嶽九旬乃證。
天台二七方克。
故知從聞而思。
思修而證。
根性不同證有遲速。
若論化他名為付托。
亦曰囑累。
仍有通别。
通該四衆。
别在迦葉。
如勸持讀誦囑累流通。
乃至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聲聞則具有八千。
菩薩則無量無數。
别則唯在迦葉。
付囑不局一處。
故涅槃中雖不在會。
欲令四衆鹹知敬信有在。
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以付摩诃迦葉。
又付法傳雲。
化緣将畢垂當滅度。
告大弟子摩诃迦葉。
如我今者将般涅槃。
以此深法用囑累汝。
汝當于後敬順我意。
廣宣流布無令斷絕。
若爾經必有文不盡度耳。
所以獨付迦葉者有三意故。
一者如來緣謝迦葉緣興。
二者迦葉苦行能令佛法久住。
三者附于小果化導易行。
例如淨明德佛付囑一切衆生喜見菩薩。
廣令流布是也。
蓋由緣不在彼。
是以付托于斯豈傳佛心印。
獨在迦葉餘皆不了耶。
世人昧此欺罔聖賢妄生戲論。
未能知此自行化他的傳之旨也。
嗚呼。
是為一家古今絕唱佛祖正傳。
但白雪陽春唱高和寡耳。
則幸逢嘉運不辭鄙陋。
辄憑紙墨以廣見聞。
效法華若田若裡。
涅槃若樹若石。
或生謗毀。
庶幾強毒如獸渡河。
豈敢顧于濡尾者也。
天台傳佛心印記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