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五

關燈
蜜通有二體。

    一不散亂。

    謂即正定。

    二不颠倒。

    謂正觀真如。

    瑜伽論聲聞地雲。

    複次如是心一境性。

    或是奢摩他品。

    或是毗缽舍那品。

    若于九種心住中一分境性名奢摩他品。

    若于四種惠行中心一境性名毗缽舍那品。

    九種心住四種惠行廣如彼說。

    既非菩薩大乘止觀。

    此中示□。

     論。

    若修止者至端坐正意 釋曰。

    次下第二廣明止觀。

    于中有二。

    先明别修。

    後顯雙運。

    别中有二。

    先止。

    後觀。

    止中有五。

    一修止方法。

    二顯止勝能。

    三辨止魔事。

    四簡止真僞。

    五示止利益。

    初中有二。

    初明勝入能人。

    後顯障者不能。

    前中又二。

    初靜息心修止方便。

    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

    前中又二。

    初明修止具緣。

    後明修止次第。

    此具緣也。

    住靜處者。

    是修止緣。

    具而言之。

    有五種緣。

    一閑居靜處。

    若住聚落示喧動故。

    二者持戒清淨。

    屍羅不淨定不現故。

    三衣食具足。

    謂假道□成道體故。

    四善知識。

    由因示道方能行故。

    五息諸緣務。

    止外攀緣安内心故。

    今略舉初之住靜處。

    言端坐者。

    是顯調身。

    身若僵仆或彼動側前複依倚左右憑附既生懈怠。

    後引昏沉。

    故端其身結加趺坐。

    故瑜伽說。

    由五因緣。

    一身攝設發輕安故。

    二能經久時不疲□故。

    三顯不共法。

    外道無故。

    四顯端嚴相。

    見者敬故。

    五佛佛弟子共開許故。

    言正意者。

    是顯調心。

    末世行人正行者少。

    苟求名利現寂靜僞心現不正。

    得定無由。

    離此邪求故。

    雲正者。

    令觀心與理相應。

    自度度他名正意也。

    亦即瑜伽。

    端身正行謂策舉身令其端直調正。

    其心令離谄詐。

    策身則無由惛沈。

    離詐即外不散動。

    平等離相方入定門。

     論。

    不依氣息至見聞覺知 釋曰。

    次下第二修止次第。

    于中有二。

    初坐修止。

    後餘僞亦起。

    前中有三。

    初離倒境。

    次離倒心。

    後除失念。

    此初也。

    言氣息者。

    一切息觀境。

    言耶色者。

    即骨瑣等青黃赤白四種相也。

    所言定者。

    非謂理定地水火風。

    及前定者皆是事定所緣境界。

    見聞覺知即識處。

    通前即顯十一切處。

    或見聞等舉散六塵。

    于此諸境了達唯心不複托緣。

    故言不依。

    而有說者。

    于此諸文配九心住以明止相。

    豈唯乖理亦乃差文。

    又違新論。

    不可依準。

    而有固執說定爾者。

    何不于觀配四惠行。

    故說四依名為菩薩。

    但觀正理何用執乎。

     論。

    一切諸相至念念不滅 釋曰。

    此離倒心。

    一切諸相等者。

    此除分别内心相也。

    有□諸相。

    依念而生□除其念諸相随滅。

    故言諸相随念皆除。

    有義。

    此标深為不可想念。

    何别而說随耶。

    故新論說。

    一切分别相念皆随故無别也。

    謂前雖離取。

    倒境相若存内心。

    亦是妄倒。

    是故内心一切分别雖起相念皆除遣也。

    亦遣除相者。

    此遣能除之妄相也。

    前文但今不起分别内心之相名為除相。

    非謂存于能除之相。

    除相若存。

    亦非離相。

    是故亦遣除相也。

    以一切下釋其亦遣能除所以。

    以一切法本無所相。

    所無故能相亦無。

    無有念念生滅體故。

    所除之相既不可除。

    豈更除存能除相也。

     論。

    亦不得至以心除心 釋曰。

    下除失念。

    于中有二。

    初舉非總制。

    後示除方便。

    此初也。

    亦不得随心等者。

    此令不起外失念心。

    謂修止者。

    于前遠離能取所取無所得中常住作害。

    當初離于倒境倒心。

    後亦不随心失念于外境。

    故有說言。

    具化心□不□相心即其義也。

    後以心除心者。

    此今不起内失念相。

    前心失念。

    念著境時既依止。

    心而舍于境。

    後心失念。

    念著内心。

    即複以其安住止心除其失念内取之心故新論言。

    前心依境以舍于境。

    後念依心複舍于心失念相也。

     論。

    心若馳散至住于正念 釋曰。

    次示除方便。

    于中有二。

    初令住正念。

    後示正所以。

    前雖制言不得失念。

    若時失念。

    如何攝持。

    故此令其攝住正念。

    此中正念即随無念。

    若不起念曰不馳散。

    故言心散即尚攝來。

    無别能攝。

    攝心令住。

    若謂以心攝馳散心。

    非但不能返成馳散。

    以心攝心。

    心不息故。

    今名攝來。

    住于正念故但無念。

    名攝來□□。

    此位時名住正念。

    非謂智别正念可住。

    若更有住正念心相。

    名住邪念。

    非正念也。

    如新經釋。

    諸流所無名為修學者之亂鏡也。

    若爾便違文殊般若。

    彼說射箭之法喻故。

    若彼是漸教。

    此是頓門。

    所顯各殊不相乖也。

     論。

    是正念者至不可得 釋白。

    此示所以也。

    謂有疑雲。

    何故無念名為攝來。

    是住正念。

    故示正念釋其所以。

    謂離二種心無所得。

    契證真如是正念相。

    尚唯心等者無所取也。

    即複此心等者無能取也。

    既離心境得正念名。

    故但無念名攝來耳。

    離真無有正念相故。

    故新本雲。

    心馳外境攝住内心。

    後複起心不取心相。

    以離真如不可得故。

    故諸論說。

    教授巧雲菩薩。

    于定位觀影。

    唯是心義相。

    既減空觀。

    唯自相如是住。

    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無所除。

     論。

    若從坐起至随順觀察 釋曰。

    此□顯□儀亦修止也。

    非□□坐時常修此止。

    餘一切時常思方便。

    順于法性不動道理。

    小乘事靜坐所成。

    大乘修理行住皆定故□□□□修止也。

     論久習淳熟至速成不退 釋曰。

    此即勝人能入之中止成得定除障不已。

    久習等者明止成也。

    要由不習任運住。

    任運住者止成之義。

    以心等者明得定也。

    止力轉增名漸猛利。

    既順真如入真三昧。

    深伏等者。

    顯入位定契真。

    現惑永伏染滅善生名信增長。

    由此速能至不退位。

     論。

    唯除疑惑至所不能入 釋曰。

    前來已顯能入之人。

    此顯障者所不能入。

    此中即舉七種障難顯七種人所不能入。

    一疑惑者。

    凡愚之人性猶豫故。

    二不信者。

    闡提之人不希望故。

    三诽謗者。

    外道之人記邪見故。

    四重罪者。

    十惡等人心不淨故。

    五業障者。

    五逆之人心極惡故。

    六我慢者。

    自高之人不屈學故。

    七懈怠者。

    放逸之人心縱蕩故。

    随有一者即不能入。

    新論合彼第四第五種為一種。

    但名業障。

    皆為業障所纏障故。

     論。

    複次依是至一行三昧 釋曰。

    上顯第一修止方便。

    次下第二修止勝能。

    于中有二。

    初顯三昧能知真義。

    後顯真如為三昧本。

    此初也。

    依是等者。

    初□勝能相者體也。

    謂一切下次顯其義。

    佛與衆生釋法界字。

    皆意所知差别故。

    平等無二釋一相字。

    凡聖同真無異體故。

    即名已下後顯名也。

    此釋知字能知法界一相心者是。

    即名為一行三昧。

    一謂真如。

    是三昧境。

    行謂行解。

    是三昧因。

    以此三昧有知真。

    如是一之行經名一行三昧。

    是故文殊般若經說。

    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則名為一行三昧。

    入此三昧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别相。

    新論名為一三昧。

    相謂行相義差别也。

     論。

    當知真如至無量三昧 釋曰。

    此顯真如為三昧本。

    謂此真如是三昧體。

    三昧乃是真如之因。

    一切三昧随真而生故。

    說真如為三昧本。

    真如既是三昧根本。

    若依真修行名真如三昧。

    依此複生多諸三昧。

    此觀真如三昧體故。

    得者其三昧根本處。

    故訴論意同但文前後。

     論。

    或有衆生至男女等相 釋曰。

    顯勝能竟。

    次下第三辨其摩事。

    于中有二。

    先略。

    後廣。

    略中有二。

    光障。

    後治。

    此初也。

    無善根者。

    此舉障因。

    謂無增上善根力。

    非謂常無善根力也。

    故新論雲善根漸少。

    則為已下顯能障者。

    魔謂天魔。

    性樂生死。

    則他化天有别住空。

    謂此衆生是其所屬懸出其境。

    故為障也。

    鬼謂魑魃性多虛诳即□□□等是其□□□神。

    謂精媚。

    性多弊惡。

    即時等多住冢等。

    則諸外道及佛法中無慚愧者堕此類中。

    由□習故憎嫉行人故為障□。

    今堕邪道。

    是故名為外道鬼神。

    久有正信。

    彼修行者今舉障□故說□也。

    或于已下舉其性相。

    如前三類皆能變作三種五塵壞人善心。

    現形恐怖者。

    如新本言。

    或現惡形以怖其心。

    或現端正男女者。

    如新本言。

    或現美色以迷其意。

    言等相者。

    釋者即是中實五塵亂人心者。

    新論無此等相之言。

    便言或現天等形相。

    亦無當念唯心等語。

    觀此文契新論應善。

    一重魔事足顯障深。

    廣略 陳實為煩重。

    以是譯者妄加文耳。

     論。

    當念唯心至終不為惱 釋曰。

    此略辨謂也。

    一切諸境尚唯自心。

    何況塵中境非心也。

    是故觀察唯心之理□境自哉不能娆亂。

    魔境皆依動念生。

    故觀察唯心非彼知故。

    此則通明謂魔之法。

    别門顯者。

    廣如禅經及顗禅師止觀門說。

    而有更明别謂魔法文□鄙極。

    更非論意。

    不能繁叙。

    學者知之。

     論。

    或現天像至是真涅槃 釋曰。

    次下廣辨。

    于中有二。

    先辨魔事。

    後顯對治。

    初中顯其十事五對。

    此即第一所現形聲對也。

    以天魔等能作如是佛等形相惑亂行人。

    信惠微者妄有求美現□本心便向邪道。

    是故佛誡依法不依人。

    若說已下顯者言聲。

    以六法門或亂行者。

    法門萬差同歸一如。

    正念趣真法門盛明。

    若失其本馳散法門。

    動念現生而魔得便。

    故魔以此惑亂行人。

    故誡依義不依語也。

     論。

    或令人知至名利之事 釋曰。

    此第二所得通辨對也。

    知宿命等即宿命通。

    知未來事天眼耳通。

    得他心知則他心通。

    新論但名他心事。

    辨才無礙得□辨魔等神力加被。

    衆生得此曰證得。

    為已有便生喜動。

    我慢心生貪著名利壞善行也。

     論。

    又令使人至種種牽纏 釋曰。

    此第三所起惑業對也。

    言多睡者。

    新論名為恒樂昏寐。

    此下更有久不睡眠。

    此中文阙。

    生于不信多疑慮者。

    于自所修或自毀謗或一如疑慮。

    種種牽纏者。

    新論名為溺情從好。

    餘文可解。

     論。

    亦能使人至使人愛著 釋曰。

    此第四所成定住對也。

    此中非真三昧。

    即新論說為或令證得外道邪定。

    此中初舉多曰定中得美飲食。

    使人愛著。

    若準新論。

    或複勸令受于女色。

    使人愛著。

    皆有此事譯者互舉。

     論。

    或亦令人至顔色變異 釋曰。

    此第五所變念色對也。

    顔色變異者。

    如斯論雲。

    使其形容或好或醜。

    此下更說。

    若為見諸煩惱所亂。

    即彼退失往昔善根。

    譯者取言廣略異故。

     論。

    以是義故至是諸業障 釋曰。

    上辨魔事。

    此顯對治。

    行者常應觀察等者。

    此初勸觀不堕邪網。

    謂修行者。

    初學是法自内善微業障尤重故。

    或外魔現法利相□□行者令堕其中。

    若在定中見如是相。

    當于觀察樂苦。

    今其□離□心卻堕邪網。

    當勤正念不取等者。

    此後示其□障之法。

    謂有如前□□□時但自修習。

    本所修行常無動念。

    名勤正念。

    住正念故發生知惠了法。

    即心更何所取。

    知心即如受何能著。

    是故名為不取不著。

    既無取著。

    不應棄舍。

    所以然者。

    所現諸相有二種故。

    一随業障諸魔鬼等者令退堕所現邪相。

    二由善根諸佛菩薩者令色趣所現正相。

    若有取著既堕邪網。

    若作棄舍恐無色趣。

    是故但應平等定住。

    由于前境不取舍故。

    非但能滅業障。

    所現兼亦顯發善根正相故。

    心取著我正成邪。

    若不取著。

    因邪顯正。

    故智度論斷此義雲。

    若分别境相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别是則為法印。

    由不著故業障所起所有邪相無不遠離。

    故言遠離是諸業障。

    故新論雲。

    是故唯應審谛觀察。

    當作是念。

    此皆以我善根微薄業障厚重為魔鬼等之所迷惑。

    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

    如是思惟。

    刹那即滅遠離諸相。

    理實于相不取不舍。

    其所現相有滅不滅。

    而新舊論說有異者。

    各依一相亦不相違。

    而有于此說。

    以三法辨其邪正。

    以定研磨依本修。

    謂知慧觀察配釋此文。

    恐非切要。

    煩而不取。

    知者當知。

     論。

    應知外道至恭敬故 釋曰。

    上辨魔事次下第四簡止真僞。

    于中有二。

    初舉外内二定以别邪正。

    後舉理事二定以明真僞。

    前中又二。

    先明邪定。

    後顯正定。

    此初也。

    前言使人得諸三昧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者。

    以外道定皆不能伏分别煩惱。

    又亦不離俱生煩惱。

    亦不伏所知障故。

    恃敬問定而生。

    齊舉故雲不離見愛慢心。

    由不能伏五住滅故。

    内著邪定外貪名利。

    故言貪著世名利等。

    既彼邪定有如是相。

    是故覺知應舍離也。

     論。

    真如三昧至漸漸微薄 釋曰。

    此顯内定是正也。

    真如三昧不住等者。

    此顯在定能順真體離二取相。

    要離二相入真三昧。

    是故不起能見真心。

    乃至不起所得真相。

    故新本言離一切相入真三昧。

    心相既離。

    真相亦盡。

    無異見等。

    乃至已下後顯出定。

    能順真用。

    真用有二。

    所謂損益。

    由定契真益。

    真淨用故。

    出定時勤修善品。

    亦示慢善而為垢障。

    故言出定亦無懈慢。

    故新本言。

    殊勝善根随順相續。

    離諸障離起大精進恒無斷等。

    由順真用損惑種力故。

    出定時現惑不起。

    故言煩漸漸微薄。

    故新本言。

    從于定起諸見煩惱皆不現行。

    以三昧力壞種故。

    由修此定有損益力得入種姓不退位中即損力益能轉道也。

     論。

    若諸凡夫至無有是處 釋曰。

    次對理事二定以明真僞。

    于中有二。

    初明理定是真。

    後顯事定是僞。

    此初也。

    謂諸外凡十信人等修行大乘菩薩行者莫不皆依真如三昧得入十住種姓位中。

    除此更無能入之道。

    故雲不習無有是處。

    如來種姓有其二種。

    一者本住。

    謂衆生身本覺。

    真性即是始覺。

    如來之種本來有故。

    二者始起。

    謂初住上位如來家。

    當體佛位。

    是為佛種。

    今方起故。

    今此得入如來種者。

    即是始起如來種也。

    然此種性複有六種。

    一習種性。

    謂十住位。

    由習信故。

    其此位中不退大乘定成佛故。

    二性種姓。

    謂十行位。

    久習成性至此位中不退行即向佛位故。

    三道種姓。

    謂十向位。

    修二定道至此位中不退觀照向佛智故。

    四聖種姓。

    謂十地位。

    由觀照力至此位中得真聖道成佛位故。

    五等覺姓。

    謂金剛定。

    至此位中因行已滿刹那斷滅與佛齊故。

    六妙覺性。

    謂佛果位。

    諸障相淨至此始覺道□窮本覺故。

    此中初二與十三住種姓住中。

    性習二種其名既同。

    有前後者。

    彼則本習二義别開。

    因本起習。

    性先習後。

    此雲于前習種以中因習成性。

    習先性後。

    性習名同而義有别。

    故雖前後不相違也。

     論。

    以修世間至外道見故 釋曰。

    此顯事定之僞也。

    何以要由真如三昧方入種不退位中故。

    此名言以修等也。

    有義。

    世間即五停觀。

    諸禅謂即四靜慮定。

    三昧謂即四無色定。

    皆于定境而起味著。

    若不皆依我見而起。

    如次□是色無邊界。

    外道亦得故言共也。

    雖諸菩薩依而發通。

    及起諸道而為加行故。

    信修非可全棄。

    若修此等常依善友。

    若離所被即起邪見。

    有義。

    但取真如三昧。

    餘定皆名世間禅等。

    不須别配三界諸定。

    故新本言。

    以餘三昧皆是有相外道共等。

    由有相故而有四過。

    由起味著依我見起系屬三界與外道共。

    依此經說。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不安相等。

    若離善知識等者。

    新論說為不得值遇諸佛菩薩。

    以餘三昧未亡相故。

    非但無彼即起邪見。

    亦乃不得得遇佛等。

    故新舊論互舉一也。

    若爾甯入正性離生無不皆第四靜慮托最勝□入見道等。

    若以諸靜慮各有三種。

    一味等至。

    由定與彼愛相應故定得味名。

    二淨等至。

    與無貪等淨法相應定名為淨。

    三無漏等至。

    謂出世定。

    非愛所味著境故。

    般若等經唯識等論約淨無漏說。

    依四定登入菩薩正性離生。

    此據味定說。

    起味著依于我見外道共等。

    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論。

    複次精勤至十種利益 釋曰。

    次下第五示止利益。

    于中有二。

    初總标。

    後别釋。

    此初也。

    後世利益不可具陳故。

    今顯其現世利益。

     論。

    雲何為十至之所護念 釋曰。

    次下别釋。

    别釋十種。

    即分為十。

    此初也。

    由修三昧正因相應生如來家而得根熟。

    故蒙諸佛所護念也。

    故有論雲。

    善護念者依于根熟菩薩說等。

     論。

    二者不為至所能恐怖 釋曰。

    由修三昧。

    正智相應。

    知境本空。

    知心無念。

    不為魔等現形恐怖。

    又諸魔者樂生死。

    此能不怖而成菩薩。

     論。

    三者至之所惑亂 釋曰。

    外道者樂諸見。

    由修三昧諸見不動。

    故不為彼所惑亂也。

    總諸外道無過六師。

    各有十六所學之法。

    一是自學。

    餘教弟子。

    總彼六師師資所學故。

    說外道有九十六。

    此如毗尼婆沙所說。

    而相傳一似佛法。

    今論中舉全非者。

    故雲九十五種外道。

     論。

    四者至漸漸薄 釋曰。

    達境唯心不诽唯境。

    知心無起。

    不謗真如。

    由遠識如失深法故。

    非但不謗。

    不起邪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