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五

關燈
亦了諸法無有自性故。

    重罪障漸得薄也。

     論。

    五者至諸惡覺觀 釋曰。

    決定證了唯識真理。

    不生猶豫疑惑之心。

    由定契理。

    疑惑尚無。

    況複更生諸惡覺觀。

    舊名覺觀。

    新名尋伺。

    覺謂求覓是尋求義。

    觀謂觀察是伺察義。

    然此覺觀通于三性。

    顯非餘二言諸惡也。

     論。

    六者至信得增長 釋曰。

    本覺名如。

    始覺名來。

    始本不異名為如來。

    由能照達一心真如無動念理成此如來。

    故心真如為如來境。

    照三昧者。

    雖未證真。

    于此理境與信增也。

    或即二覺名如來境。

    是修行人所觀境故。

    謂未成佛始未同本。

    可說真如為所觀境。

    若始同本。

    即是真如理知無别非所觀故。

     論。

    七者至勇猛不法 釋曰。

    能了真如佛正因。

    故知一切法即是涅槃。

    于所求果無慮不成。

    于已學法不怯。

    修行雖在生死而知幻夢。

    無惓而勇。

    無怖而猛。

    雖複名處亦無怯也。

     論。

    八者至他人所惱 釋曰。

    柔謂調柔。

    和謂和順。

    謙下為義。

    憍謂憍傲。

    慢謂高慢。

    陵物為義。

    即憍慢者。

    恃己成事輕蔑于他。

    他必輕忽。

    不自安忍。

    便生懷恨。

    心柔和者。

    謙下于他。

    他必珍敬。

    豈為輕□。

    設過憍慢亦無懷恨。

    故新論雲。

    柔和忍辱者為一切世間所敬。

     論。

    九者至不樂世間 釋曰。

    雖未得定者。

    非謂未曾得也。

    謂說雖未常得定心。

    亦有出定起發心時。

    由前定力衰煩惱種。

    于諸時處不起現惑。

    是故名減損煩惱。

    故斯本言煩種薄終不現起。

    諸纏垢縛或不現故不樂世間。

     論。

    十者至之所驚動 釋曰。

    若得三昧者。

    非謂創得也。

    意說。

    若時得住三昧。

    心如虛空無挂礙。

    故唯有廣聲終無驚動。

    故新本雲。

    若住于定。

     論。

    複次至是故修觀 釋曰。

    上顯修止。

    下明修觀。

    于中有三。

    初明修觀之意。

    次辨所修觀相。

    後結觀分齊。

    此初也。

    若唯修止便有四失。

    一心沉沒失。

    息緣偏寂相愚癡。

    既非照察故為沉沒。

    二起懈怠失。

    由因止息相順惛沈。

    既無勇悍乃成懶堕。

    三不樂衆善失。

    由偏住寂。

    棄所作心。

    懈怠相應。

    豈能勤善。

    四者離大悲失。

    不觀苦境偏寂其心□既不勤。

    豈懷悲濟。

     論。

    修習觀者至須臾變壞 釋曰。

    以辨觀相。

    于中有四。

    一法相觀。

    二大悲觀。

    三誓願觀。

    四精進觀。

    初中有四。

    一無常。

    二有苦。

    三無我。

    四不淨。

    此觀無常除常倒也。

    無常有三。

    一粗。

    二細。

    粗謂一頓粗相生滅。

    細謂行願細分生滅。

    今此但約粗相無常故。

    說有為須臾變等。

    言須臾者。

    顯有為法不得久住無常之義。

    非謂别指三十須臾。

    故新論但雲生滅不停等。

     論。

    一切心行至以是苦 釋曰。

    此唯觀苦除樂倒也。

    言心行者。

    謂即四蘊念念遷流名為心行。

    即此生滅故名為苦。

    故新論雲。

    無常故苦。

    依諸經論。

    苦體有三。

    所謂苦苦壞苦行苦。

    即此心行刹那生滅。

    于念念中具足三苦。

    故對法雲。

    何故經說若無常即苦邪。

    由三分常苦相可知。

    謂生分無常為緣故苦苦。

    性了了故。

    生分無常者本無今有。

    苦品諸行體是逼迫。

    滅分無常為緣故壞苦。

    性了了故。

    滅分無常者謂有已還無。

    樂品諸行無可愛樂。

    住分無常為緣故行苦。

    性了了故。

    住分無常者諸行相續。

    若生若滅俱不可樂。

    故世間說諸行無常諸行變壞。

    諸所有受我說皆苦。

    由是此中一切行念念生滅故為苦也。

     論。

    應觀過去至忽爾而起 釋曰。

    此觀無我除我倒也。

    過去已滅唯有其念難追尋故。

    如夢所見。

    以現在法刹那即滅不久住故。

    猶如電光。

    未來未至非本積聚。

    當來忽起故。

    喻于雲。

    由觀三世無有自性能離我相皆除我倒。

    故般若論說。

    夢電雲以喻随順出離離相也。

    所謂随順人法無我以攀緣故得出離等。

    若爾新論于此前文可更言苦故無我。

    若彼于此初略舉無我。

    于此三世廣觀察故。

     論。

    應觀世間至無一可樂 釋曰。

    此觀不淨除淨倒也。

    依智度論。

    今觀此身始終應作五種不淨。

    一種子不淨。

    二依處不淨。

    三自體不淨。

    四所說不淨。

    五□□不淨。

    由此觀故身無可樂。

    新論更加煩惱和雜。

    此即明其不淨因也。

    此除四倒名法相觀。

    除前第一心沉沒失。

    新論此下更加觀察相心見倒。

    故彼文雲。

    觀諸凡愚所見諸法。

    于無物中妄計為有。

    觀察一切從緣生法。

    皆如幻等畢竟無實。

    觀第一義非心所行。

    不可譬喻不可言說(釋雲)謂觀凡愚于無計有故除見倒。

    觀緣生法無實體故能除相倒。

    觀第一義非心所行能除心倒。

    此即通前是除七倒。

    皆屬第一法相觀。

    □□者廣略不相違也。

     論。

    如是當念至甚為可愍 釋曰。

    此大悲觀。

    因觀法相見苦生悲。

    除前第四不起悲失。

    當念等者。

    先觀苦境。

    知可悲者。

    後起悲心。

    初心之悲觀苦生故。

    初苦境中有其三義。

    一切等者。

    此觀苦時顯受苦來無有初分。

    皆因等者。

    此觀苦因。

    無明不覺妄受苦故。

    已受等者。

    此觀苦相。

    于中初顯受三世苦。

    五識相應名身大苦。

    意識相應名心大苦。

    難舍難離者。

    後顯愚妄著。

    愚癡不知謂苦為樂不生厭離久沉溺故。

    前法相觀觀自了苦為除樂倒。

    此觀他苦而作悲因故二别也。

     論。

    作此思惟至第一義樂 釋曰。

    此誓願觀。

    因悲立願。

    願修衆善。

    除前第三不樂衆善失。

    願令等者。

    此願體也。

    分别不除無明之分。

    豈能修善生悲濟邪。

    遍于等者。

    明廣大願。

    諸善功德即新論言。

    親近一切諸佛菩薩。

    頂禮供養恭敬贊歎。

    聽聞正法如說修行。

    盡其等者。

    明長時願。

    令得等者。

    明第一願。

    故前願體亦得名為不颠倒願。

    願不離心亦得名為四種心也。

     論。

    以起如是至心無懈怠 釋曰。

    此精進觀。

    因願策勤勤修衆善。

    除前第三起懈怠失。

    一切等者。

    對聲聞行。

    今常精進。

    聲聞不時□說當不兼時處而修。

    況起大行兼時處也。

    随已等者簡凡失行不令退堕。

    凡失愚癡不重自力頓修便止。

    今顯菩薩離過分過随分常修也。

     論。

    唯除坐時至不應作 釋曰。

    已顯觀相。

    此即第三結觀分齊。

    唯除修止端坐之時。

    若餘一切悉當觀察。

    順理應作違不應作。

    故新論言。

    行住坐卧常應觀察所可作等。

     論。

    若行若住至止觀俱行 釋曰。

    上顯别修。

    下明雙運。

    于中有三。

    初總标俱行。

    次顯其行相。

    後總結雙運。

    此初也。

    住謂立也。

    起謂行也。

    諸戒中亦應修也。

    新論此中更有據文總善于此。

    故彼文雲。

    複次若唯修觀則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順第一義不出生無分别智。

    是故止觀應兼修行。

     論。

    所謂雖念至性不可得 釋曰。

    下顯行相。

    于中有二。

    初顯順理俱行止觀。

    後顯對治俱行止觀。

    此初也。

    所謂已下初明即止而修于觀。

    雖念諸法自性無生者。

    約非有義以明止也。

    即念緣合業果不定者。

    約非無義以明勸也。

    此二不二故雲即念。

    此即順于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良以非有即是非無。

    故示動止而起觀也。

    雖念已下後明即觀而修于止。

    雖念因緣善惡業根。

    約非無義明觀行。

    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約非有義以明止行。

    此即随順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以性非無即是非有故。

    不舍觀而入止也。

    然此止觀說雖前後。

    在行者心镕融不二。

    不二之性即實性故。

     論。

    若修止者至不修善根 釋曰。

    此顯對治俱行止觀。

    謂修止者。

    除二種過。

    正除凡夫人法二執。

    以是住著世間因故。

    兼除二乘法我之見。

    以是怯怖生死因故。

    若修止者心安真境。

    凡夫不執何樂世間。

    二乘亡見甯壞生死。

    謂修觀者亦除二有。

    正除二乘不觀本生不起大悲狹劣心過。

    兼除凡夫不觀法相不能色修懈怠心過。

    若修觀者識達因緣。

    二乘觀苦能起大悲。

    凡夫厭離能修衆善。

     論。

    以是義故至不相舍離 釋曰。

    次下第二總結雙運。

    于中有二。

    初顯具位。

    後明阙失。

    此初也。

    以是順理對治義故。

    而止與觀共相助也。

    凡夫由止對治住著而起精進。

    二乘因止故謂怯弱而生大悲。

    此則以止助成觀也。

    二乘不觀心行生滅。

    凡夫不觀無我不淨。

    無以厭離而住于止。

    此即以觀而助于止。

    故言止觀共相助成。

     論。

    若止觀至菩提之道 釋曰。

    阙失菩提道者即是法界。

    而言道者所因緣處。

    然此法界有其二義。

    一具位真體。

    二緣起稱用。

    止心住寂歸法性體。

    觀心顯照順法性用。

    止觀俱行雙順體用。

    既顯法性得成菩薩。

    若唯修止不順真用。

    是則種智長廢永休。

    若唯修觀不歸真體。

    是則輪回無時暫息。

    是故不具非入菩提。

     論。

    複次至意欲退者 釋曰。

    修行信心下有三所由。

    前來已顯就人□意約法廣辨。

    次下第三随退方便。

    于中有二。

    初舉可退之人。

    後防退之法。

    此初也。

    初學是法者。

    此明行劣。

    以住已下舉處釋成。

    内心既劣。

    外阙勝緣。

    信行難成。

    故将退也。

    即是将退入二乘道。

    新論更加能具惡緣。

    故彼文雲。

    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馑等苦。

    或見不善可畏衆生。

    三毒所纏邪見颠倒。

    棄背善道習行惡法。

    菩薩在中心生怯弱。

    恐不值遇諸佛菩薩。

    恐不能成清淨信心。

    生疑欲退。

    文雖廣略大意同也。

     論。

    當知如來至攝護信心 釋曰。

    次下顯其防退之法。

    于中有二。

    初正其法。

    後别引經證。

    初中有二。

    初勸專念諸佛攝護。

    後顯專念所得之益。

    此初也。

    乍看此文。

    以勸念佛為勝方便。

    得住生已方蒙諸佛攝護信心。

    準新論。

    文義則不成。

    意說。

    雖住惡世界中。

    而十方佛有勝神通攝受護念修信心者不令退堕。

    故新本雲。

    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道衆生。

    意說。

    險難尚□救拔。

    豈況于我而不濟邪。

    勸初心者起如是念。

    勿生怯弱言當知等。

     論。

    謂以專意至永離惡道 釋曰。

    此後顯其專念之益。

    謂此行者以知如來方便攝護專意故。

    随其願樂見佛因緣得生淨土見佛不堕。

    故新論言。

    作是念已發大誓願。

    一心專念佛及菩薩。

    以生如是決定心故。

    于此命終必得往生餘佛刹中。

    見佛菩薩。

    信心成就永離惡道。

     論。

    如修多羅至終無有退 釋曰。

    下引經證。

    于中有二。

    初顯得往生。

    後顯住正念。

    此初也。

    然生淨土有其行願。

    定願無行無由往生。

    由斯攝論說唯發願生淨土者。

    别時意趣不說念佛亦不往生。

    而有不會攝大乘意妄□非[序-予+幹]深不可依。

    若人專念西方等者。

    此顯行也。

    所修善根願求者。

    此明願也。

    即得等者。

    顯由行願得往生也。

    終無退者。

    謂不退生諸餘佛土不退善根。

    何況退生諸惡道等。

    若爾甯說是其報土唯登地者方得生耶。

    若共言往生。

    有其二力。

    一自力能生。

    謂入位菩薩不假佛引。

    自業生故。

    如彼大鵬自度汝高勝□□刍自往梵宮。

    經依此義說。

    龍樹菩薩證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二他力能往。

    即凡夫等雖有行願要引生故。

    如彼蚊蚋假鵬度涉。

    魔往梵宮假梵生力。

    經依此義說九品人。

    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故。

    雖說是他受因□。

    諸凡夫等生亦無失。

    不爾登地自□花藏何因舍此而往彼耶。

     論。

    若觀彼佛至住正定故 釋曰。

    此顯住正定也。

    若依此文顯在此真修習無念觀彼法身。

    新論即别。

    故彼文雲。

    于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不妨此修無念觀佛生彼正定。

    順經說故。

    譯者五舉義不相違。

    諸佛法身名為佛家。

    觀心契入名之為生。

    至此極處名為畢竟。

    得住正定種姓位故。

     論。

    已說修行至利益分 釋曰。

    上來已釋修行信心。

    次下第五勸修利益。

    于中有二。

    初結前起後。

    後正示勸修。

    此初也。

    前來已說顯法正宗。

    此即明其歎法流通。

    則釋題中論之一字。

    故次文雲。

    我已總說。

    以文顯義名為說故。

    即以文義而為論故。

     論。

    如是摩诃至我已總說 釋曰。

    次下則正示利益勸修。

    于中有三。

    初總結前說。

    次舉其損益。

    後總結勸修。

    此初也。

    如是摩诃演者。

    舉所勸修大乘法也。

    言秘藏者。

    顯甚深義。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如王髻珠。

    非根不與。

    非謂悕惜名為秘藏。

    新論名為觀察句義。

    謂顯文義皆知深故。

    我已總說者。

    顯以略文攝廣義意。

     論。

    若有衆生至無上道 釋曰。

    次下顯其信謗損益。

    于中有二。

    初信受功德。

    後謗毀罪重。

    前中有二。

    初約三惠總舉其益。

    後别顯三惠所有益相。

    此初也。

    欲于等者。

    此明依論為得道因。

    當持等者。

    此明依論起三惠行。

    究竟等者。

    明依行因所得□果。

    所言如來甚深境者。

    由觀真理得成如來。

    真如在如來智内。

    因果觀證名如來境。

    了知無念即能契順名為正信。

    不言有念而得相應名離诽謗。

    無念真理菩薩所遊名大乘道。

    行者之心遠□所□□名入。

    餘文易解。

    不煩解。

     論。

    若複有人至之所受記 釋曰。

    次下别顯三惠益相。

    于中有三。

    初文惠益。

    次思惠益。

    後修惠益。

    此初也。

    真如本覺是佛正因。

    體會成佛方能說法。

    所說之法是此等流。

    聞而喜悅不堪修行。

    當知此人已成佛種當得成佛。

    決定無損故為諸佛之所受記也。

     論。

    假使有人至不可喻 釋曰。

    此思惠益。

    十善雖多人天漏業。

    思修雖少佛無漏因。

    由是過前不可喻。

     論。

    或複若人至無有邊際 釋曰。

    此明修惠益。

    若人等者。

    時少福多。

    假令已下校量多相。

    何以故下釋多所以。

    此論所明法性之理性。

    體無際德亦無窮。

    依修生惠契順性德。

    故使此人功德無盡。

     論。

    其有衆生至受大苦惱 釋曰。

    次下顯其謗毀罪重。

    于中有四。

    一謗成重罪。

    二誡勸止謗。

    三釋罪重意。

    四轉釋其義。

    此初也。

    謂五逆罪随一道等但一劫等受無間苦。

    謗此論者迳無量劫堕于無間受多饒苦。

    經說謗法過殺大千滿中佛羅受苦無盡。

    此亦如是。

    以是諸佛所師法故。

     論。

    是故衆生至不應诽謗 釋曰。

    此誡勸止謗也。

    毀謗獲大罪故。

    經不發三惠善根。

    但可仰信不應謗也。

     論。

    以深自害至三寶之種 釋曰。

    此顯罪重之意也。

    道五逆罪者但堕無間。

    非斷三寶。

    非深自害。

    謗此法者亦自斷滅三寶之種。

    名深自害。

    勸他毀謗堕大苦報。

    斷三寶種名深害他。

    由斷自他三寶種故。

    名斷一切三寶種也。

     論。

    以一切至入佛智故 釋曰。

    次下轉釋斷三寶義。

    于中有二。

    初斷佛寶依法而成。

    後明僧寶依法而有。

    此初也。

    一切如來皆依等者。

    明過現佛因法成果。

    一切菩薩因之等者。

    顯未來佛以法為因。

    以三世佛依法成故。

    謗法不信名斷佛種。

     論。

    當知過去至得成淨信 釋曰。

    此顯僧寶依法而成。

    夫言僧者和合為義。

    淨信無适方得名僧。

    三世菩薩既依此法得成淨信。

    故謗此法亦得名為斷三寶種。

    由有法故佛僧不斷。

    故佛僧斷由法不行。

    故雖但舉佛僧二寶。

    亦顯法寶斷不斷義。

     論。

    是故衆生應勤修學 釋曰。

    已顯損益。

    此總結勸修也。

    是毀謗者自害害他成大損。

    衆生欲求自利利他成大益者。

    于此論中應勤修學。

    故新論雲。

    是故欲求自利利他殊勝行者。

    當于此論勤加修學。

     論。

    諸佛甚深至衆生界 釋曰。

    上來已顯法施正宗。

    此顯回向流通分也。

    文中四句。

    顯于大乘理教行果以為一頌。

    諸佛甚深廣大義者。

    此句正顯所說之法。

    顯說所依大乘理也。

    甚深義心真如門。

    如理知境難測量故。

    廣大境者心生滅門。

    如量知境廣無邊故。

    或二門互融名甚深義。

    一心統攝名廣大義。

    或複一心含其二門。

    齊限不分名甚深義。

    具通三大混融染淨無所不□名廣大義。

    皆是諸佛所證理。

    故名諸佛甚深義等。

    皆論所依大乘理也。

    我今随分總持說者。

    此句正顯能诠之文。

    依理所起大乘教也。

    謂随智量分所證理。

    以其略文而攝多義。

    顯前甚深廣大之義。

    起大乘總轉教也。

    回此功德如法性者。

    此句正顯福施群生。

    顯修大乘之願行也。

    故新論雲。

    功德施群生。

    即以功德施于群生。

    乃是利他之願行也。

    謂如法性無所不至。

    我此依理起教功德如法性施群生也。

    普利一切衆生界者。

    此句正顯福施之益。

    顯依行願所得果也。

    故新論頌雲。

    願見真如性。

    真性即是滿分界故。

    此中利者即是利益。

    得彼大乘滿分界者。

    乃是衆生大理益故。

    菩薩願行普令衆生得此大乘之果利也。

     大乘起信論廣釋品第五 大曆八年六月十七日 齊奉道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