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略述卷上

關燈
彼理事不相離故。

    由無随緣成染義故。

    非攝世間出世間法。

     論。

    依于此心顯示摩诃衍義 述曰。

    此釋其法名也。

    謂依于此法體之心顯三大等大乘名義。

     論。

    何以故。

    述曰。

    上總立竟。

    次下第二依門别立。

    于中有二。

    先責總立難。

    後開别釋成。

    此初也。

    心通染淨。

    大乘唯淨。

    如何此心顯大乘義。

     論。

    是心真如至體相用故 述曰。

    此開别釋成也。

    大乘唯淨。

    彼淨相用必對深成。

    即以一心具含染淨故。

    能顯示自體相用。

    廢染之時無淨相用故。

    通染者能顯淨義。

    如何能示三大乘義。

    此心絕相則是真如。

    而以言說所顯義相則一心體之真如相故。

    此真相顯示心體。

    是心随緣所成生滅。

    而此生滅所藉因緣及此生滅粗細相狀皆依自體而得成故。

    故生滅等能示自體。

    此生滅等有染相。

    故能示體上性功德相。

    是生滅等染别業用能示自體諸淨業用。

    既此所示自體相用為大乘義故說依心。

    顯大乘義以心真如。

    是不起門與所示體無别異故。

    雲即示。

    體以無染故不示相用。

    以生滅等是起動門能所示别故。

    言能示。

    以有染故通示大乘自體相用。

     論。

    所言義者則有三種 述曰。

    前釋法竟。

    次下釋義。

    于中有二。

    先辨大義。

    後顯乘義。

    前中亦二。

    先标。

    後釋。

    此初标也。

     論。

    雲何三至不增減故 述曰。

    次下别别釋三大。

    即分為三。

    一切法者則染淨也。

    謂心真如染淨通依故名平等。

    由平等故在凡加。

    染而不增。

    在聖染。

    染而不減。

    故名體大也。

     論。

    二者相大至性功德故 述曰。

    如來藏者有其二義。

    一者空。

    謂如來性空無念故。

    二不空。

    謂如來藏具性德故。

    此是衆生如來果性具二義故名之為藏。

    一攝故名藏。

    能攝果德。

    又為佛智所攝藏故。

    二隐故名藏。

    未出經時為諸煩惱所隐覆故。

    言功德者。

    智光明等照用曰功。

    離念曰德。

    而言性者。

    在真性故。

    本性有故。

    無異性故。

    言無量者。

    無數量故。

    無限量故。

    無心量故。

    即如來藏具足此相故名相大。

     論。

    三者用大至善因果故 述曰。

    然用有二。

    一者因用。

    内外凡聖菩薩利益。

    二者果用。

    佛果三身普别勝益。

    此用能發有漏善者名生世間善因果也。

    能發衆生無漏善者名出世間善因果也。

    此因果益用起自真善無不生故名用大。

     論。

    一切諸佛至如來地故 述曰。

    此釋乘義。

    一切諸佛本所乘者。

    标果望因以釋乘義。

    即是顯其能乘所乘。

    由乘此乘成正覺故。

    菩薩乘此到佛地者。

    舉因望果以成運義。

    此即顯其能運所運。

    以能運因而至果故。

     論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 述曰。

    次下第三明解釋分。

    于中有二。

    初結前起後。

    後正明解釋。

    此初也。

     論。

    解釋有三種 述曰。

    正明解釋。

    于中有三。

    初舉數總标。

    次依數列名。

    後依名辨相。

    此初也。

     論。

    雲何為三至發趣道相 述曰。

    此依數列名也。

    顯示正義。

    所立大乘法義所顯非邪故名正義。

    以教辨明故名顯示。

    正理既陳。

    情惑斯建。

    故有第二對治邪執。

    二見妄著故名邪執。

    以教令除名曰對治。

    邪執既除依階趣正。

    故有第三發趣道相。

    本覺虛通目之為道。

    起行向之名為發趣。

    之狀名之為相。

    以教宣示名為分别。

     論。

    顯示正義至有是二種門 述曰。

    次下第三依名辨相。

    辨此三名即分為三。

    初釋第一顯示正義。

    複分為二。

    初則總釋。

    釋上總立。

    後即别釋。

    釋下别立。

    初總釋中複分為三。

    初依法開門。

    二列其二門。

    三二門該攝。

    此初也。

    謂如來藏一總源心含其二義。

    一約體絕相門。

    謂一心性非染淨等差别諸相。

    經依此說衆生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凡夫彌勒同一如等。

    二随緣起滅門。

    随無明重變或染淨。

    染淨難成。

    性恒不動。

    正由不動能成染淨。

    是故不動亦在動門。

    即生滅門本覺義也。

    依此經說不染而染染而不染。

    又說如來藏為善不善因。

    若生若滅。

    受苦樂等。

    然此二門舉體通融。

    體相無二。

    齊限不分。

    假名為一。

    是諸法中貞實之性。

    性有智故說名為心。

    非謂虛實一心等也。

     論。

    雲何為二至心生滅門 述曰。

    此列二門也。

    即體絕相名真如門。

    随緣變動名生滅門。

    體雖無别而義有異。

    約義異故。

    故說為門。

     論。

    是二種門至攝一切法 述曰。

    此下二門該攝。

    于中有二。

    初正顯。

    後釋成。

    此初也。

    即釋立中是心即攝世間法等。

    上以一心所該二門故。

    直言是心攝一切法。

    今以二門通别相收言各總攝。

    謂真如門是染淨通相。

    通相之外無别染淨。

    染淨皆為通相所攝。

    故真如門總攝諸法。

    生滅門者即此真如與緣和合變作染淨。

    而恒不失本真如性。

    故别相門亦攝真如。

    是故亦攝一切法也。

     論。

    此義雲何至不相離故 述曰。

    此釋成也。

    此雲何者。

    二門若别不合相。

    從如本一心未容皆攝。

    如何二門各總攝邪。

    故次答雲。

    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以真如門是心理體。

    生滅門者是心事相。

    以彼理事不相離故。

    舉理攝事。

    舉事攝理。

    故說二門皆各總攝。

     論。

    心真如者至法門體 述曰。

    上總釋竟。

    自下别釋釋上别立。

    于中有二。

    先别釋二門顯動靜非一。

    後會相歸真顯動靜不異。

    初中别釋二門。

    即分為二。

    真如門中亦分為二。

    初舉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

    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初中有二。

    初正舉法體後句答釋疑。

    初中複二。

    初顯真體。

    後顯真名。

    于中又二。

    初正舉真體。

    後會相顯真。

    初中又二。

    初顯真如為一心體。

    後釋真如為體所以。

    此初也。

    一法界者。

    即是一心虛通不二故攝為一。

    聖法之因故雲法界。

    顯該二門雲大。

    總相軌生物釋故亦為法。

    聖智通遊故謂之門。

    今顯真如是此心體故。

    雲即是一法界體。

     論。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述曰。

    此顯真如為體所以。

    謂心本性不生不滅。

    不生滅者即是真如。

    故心真如即是心體。

    而此心體非前後際可增可滅染淨相故。

    故說心性不生不滅。

     論。

    一切諸法至境界之相 述曰。

    此下顯其會相顯真。

    于中有三。

    初正會疑執。

    次結法歸真。

    後結真無說。

    此初也。

    謂有疑雲。

    如前所言。

    一切諸法唯是一心。

    若此心性不生滅者。

    即無諸法差别之相。

    何故諸法有差别邪。

    故此釋雲。

    諸法差别唯依遍計妄念心生。

    若離妄心。

    即無妄境差别之相。

     論。

    是故一切至故名真如 述曰。

    此結法歸真也。

    此有十句。

    總為三節。

    初之二句舉所會法。

    言是故者。

    是前妄境妄心成故。

    一切諸法本來空也。

    次有六句釋其空義。

    前三句顯性離妄故其體即真。

    後三句顯離異相故其體即如。

    離言說相者。

    非如聲有故。

    離名字相者。

    無性可诠故。

    離心緣相者。

    無可攀緣故。

    言悟道斷心行處滅皆即真也。

    畢竟平等者。

    無可差别故。

    無有變異者。

    無可轉變故。

    不可破壞者。

    非可對治故。

    既皆平等無異等故。

    體皆如也。

    下有兩句結歸。

    真如唯是一心者。

    法依法起。

    念不離心。

    故一切法唯一心也。

    既此一心體即真如故。

    一切法名真如也。

     論。

    以一切至不可得故 述曰。

    此顯真無說也。

    此有疑雲。

    若一切法無有自性皆是真如無說等者。

    何故于法而有言說。

    既有言說應有諸法。

    故此釋雲。

    實一切法皆真如故非言說等。

    而有言者唯是假名。

    但随衆生妄念安立。

    非實诠表而可得也。

     論。

    言真如者至因言遣言 述曰。

    以下第二顯真如名。

    于中有三。

    初标立名之意。

    次顯真體無遣無立。

    後總結真無名之名。

    此初也。

    文中二節。

    初之二句釋外疑情。

    謂有疑雲。

    若法真故離名等者。

    不應複立此真如名。

    既爾。

    真如應有名相。

    故此釋雲。

    亦無有相。

    謂但假言說為真如。

    非謂存于真如名相。

    其下二句轉釋立此真如名意。

    謂複疑雲。

    若此真如無真相者。

    何要假名。

    故此釋雲。

    謂真如者。

    言說之邊假立極名。

    為遣餘名言說總處假名真如。

    此名之後更無名。

    故猶如以聲而正于聲。

    此聲之後更無聲故。

     論。

    此真如體至皆同如故 述曰。

    此顯真體無遣無立。

    恐聞前說遣真名相謂遣真體強生空見故。

    遮之雲無有可遣。

    何不遣者。

    下句釋雲。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諸法無性非虛妄故。

    悉皆是真故。

    于真體更何所遣。

    恐感者聞真體不遣。

    當情而立強生滅見。

    故遮之雲。

    亦無可立。

    何不立者。

    下句釋雲。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以諸法空無别無變故。

    皆同如而此真體更何所立。

     論。

    當知一切至名為真如 述曰。

    此總結。

    真無名之名。

    真無名故不别說。

    真無相故不可念。

    故一切法不可說念。

    名為真如。

     論。

    問曰至而能得入 述曰。

    前明正舉法體。

    此下問答釋疑。

    于中有二。

    初問。

    後答。

    此初也。

    疑真絕修二種觀故而為此問。

    若說真如無說念者。

    雲何依真起方便觀而能随修。

    雲何于真起于正觀而能得入。

     論。

    答曰至名為得入 述曰。

    此答也。

    雖未離念而以念惠觀此說。

    念常無能所。

    順于無念故名随順。

    離念觀心契入無念。

    是為正觀。

    方名得入。

     論。

    複次真如至有二種義 述曰。

    上明如體離言以明觀智境。

    釋上立中心真如竟。

    次下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

    釋上立中是真如相。

    于中有三。

    初舉數總标。

    次開章略辨。

    後依章廣釋。

    此初也。

    前說無相是觀智境恐生怖故。

    開二義相。

    如體無相依言立相。

    若離于言即唯一味。

    令信釋故假立言相。

    即顯不可如言取也。

     論。

    雲何為二至性功德故 述曰。

    此開章略辨也。

    言如實者。

    真體不無故。

    所言空者。

    真體無妄故。

    究竟顯實者。

    由妄空無極顯真故。

    以無妄相能總顯實故。

    說如實名為空也。

    言不空者。

    具體相故。

    此性功德言無漏者。

    無離斷等及念漏故。

    是即如實具有自體及性功德。

    故名不空。

     論。

    所言空至妄心念故。

    述曰。

    次下第三依章廣釋。

    于中有二。

    先明其空後顯不空。

    初中有三。

    初略明。

    次廣釋。

    後總結。

    此初也。

    初句顯其非染相應以釋空義。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

    故名為空。

    雲何染法不相應邪。

    次句釋雲。

    謂離差别所取相故。

    何故離此所取相邪。

    後句釋雲。

    以無能取妄心念故。

    即妄心境情有理無。

    真如體相理有情無。

    故與染法不相應也。

     論。

    當知真如至一異俱相 述曰。

    此廣釋也。

    謂修學者聞說真如。

    随情起彼有無等見。

    皆非契真。

    故皆非之顯真空義。

    聞有真如。

    遂存有相。

    故今遮雲。

    真既無相。

    非情疑境。

    雲何為有。

    故雲非有相。

    恐聞非有遂複存無。

    遮此見雲。

    非汝謂有雲非有相。

    非謂真如是其無相故。

    雲非無相。

    恐聞皆非。

    存雙非相。

    破此見雲。

    非汝有無雲非有無。

    非謂真如。

    非謂真如是雙非相。

    故雲非非有相非非無相。

    恐聞非非返存雙。

    是故遮之雲。

    非汝雙非故雲非非。

    非謂雙存是真如相故。

    雲非有無謂相。

    雖聞真如非有無等。

    恐執與法而是一相。

    複遮之雲。

    諸法無相悉是真如。

    是更與法而為一相。

    故雲非一相。

    恐聞非複存實相故。

    遮之雲。

    非汝謂一言非一相非謂真如與法實相故雲非異相。

    恐聞皆非存雙非相。

    破此見雲。

    非汝一異雲非一異。

    非謂真如是非一異故。

    雲非三相非非異相。

    恐聞非非返存雙。

    是故遮之雲。

    非汝雙非故雲非非。

    非謂雙存是真如相。

    故雲非一異謂相。

     論。

    乃至總說至故為空 述曰。

    此下總結。

    于中有二。

    初修結前義。

    後返結釋。

    此初也。

    妄染塵沙。

    難可遍舉。

    今總略說。

    一切妄心所不染觸故說空也。

     論。

    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述曰。

    此返結釋疑也。

    恐聞說空便成斷滅。

    故此釋雲。

    遮諸念相假說為空。

    若不遮妄不說空。

    故真既不空。

    故非斷滅。

    是顯真性空而不空。

     論。

    所言不空至空無妄故 述曰。

    此下第二顯不空義。

    于中有三。

    初牒前顯後。

    次正明不空。

    後釋外疑難。

    此初也。

    将明不空故牒前空。

    由明妄空方顯。

    不空真實體故。

     論。

    即是真心至即明不空 述曰。

    此正明不空也。

    即是真心者。

    空無妄處即是真心。

    總舉不空真心。

    體大不生故。

    常不起故。

    恒乘故。

    不變無念故。

    淨法滿足。

    性德雖多。

    略舉其四。

    即是不空真心相大具此體相。

    即名不空。

     論。

    亦無有相至證相應故 述曰。

    此釋外疑也。

    恐聞不空疑存有相故。

    今遮雲。

    雖曰不空亦無有相而可執取。

    下釋所以。

    以非妄念所行境界唯是證智所體會故。

    即顯真心不空而空也。

     論。

    心生滅者至有生滅心 述曰。

    上來已釋真如門竟。

    次下第二釋生滅門。

    于中有二。

    先明生滅之法。

    後辨所示之義。

    初中有二。

    先明染淨生滅。

    後辨染淨相資。

    前中有二。

    先就體總标。

    後依義别釋。

    總中有三。

    初标體。

    次辨相。

    後立。

    此初也。

    如來藏者。

    即是清淨不生滅心。

    因無明熏舉體動作生滅心也。

     論。

    所謂不生至非一非異 述曰。

    此辨相也。

    謂如來藏不生滅心舉體動故不離生滅生滅心相無非真故。

    故亦不離不生滅心。

    如是不離名與和合。

    俱是不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以是向末随緣門故。

    非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以非向本歸真門故。

    非一異者。

    不生滅心全體動故。

    心與生滅非異。

    而恒不失真心性故。

    心與生滅不一。

    若定一者。

    生滅盡時真心應滅。

    即堕斷邊。

    若是異者。

    無明熏時心應不動。

    即堕常邊。

    既離二邊。

    故非一異。

    非一異故方成和合。

     論。

    名為阿黎耶識 述曰。

    此立名也。

    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等者。

    名為阿黎耶識。

    阿黎耶者訓翻無沒。

    謂如來藏不生滅心雖随無明而來生滅。

    如來藏體無滅沒故。

    性功德相無失沒故。

    法示妙用無隐沒故。

    正雲阿黎耶。

    義譯為藏所成。

    生滅而為所熏。

    與前七識為因果故。

    能藏諸法于自體中。

    藏自體于諸法之中。

    又為我愛之所執藏。

    我見所攝。

    故名為藏。

    離我見時無此名故。

    若唯生滅。

    不異七識。

    若唯不生滅。

    不異如來藏。

    由二和合成賴耶矣。

     論。

    此識有二至生一切法 述曰。

    上來就體總标。

    是次下第二依義别釋。

    于中有三。

    初顯是心生滅。

    次明生滅因緣。

    後辨生滅之相。

    初中亦三。

    初開數辨德。

    二寄門别名。

    三依名辨釋。

    此初也。

    由此識有覺不覺義随境能攝染淨諸法。

    二義互熏能生一切染淨果法。

     論。

    雲何為二至不覺義 述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