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名義集
關燈
小
中
大
差知病因。
二者顯示病因。
三者能顯示除已起之病。
四者顯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
功業明顯示種種世業成就。
此五種明處菩薩悉求。
賢聖品法門名義第五 七種學人 須陀洹向。
須陀洹果。
斯陀含向。
斯陀含果。
阿那含向。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是小乘七種學人也。
修而未至。
名之為向。
修之已至。
名之為果。
此七種人。
于小乘法。
果行未滿。
進趣未息。
故名學人。
唯阿羅漢于小乘果滿。
更無進趣之學。
故名無學。
若大乘法中。
唯佛是無學。
四沙門果 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須陀洹者中國音也。
此雲修習無漏。
亦名逆流。
或雲解債。
初果聖人得無我解。
永斷見谛有漏惑盡。
故名修習無漏。
既有無漏真解。
能永背生死。
故雲逆流。
逆生死流也。
以其無漏力強能排三塗等苦故。
立解三塗債也。
斯陀含者。
果頓盡修道惑細三人共除。
就欲界修道煩惱。
分為九品。
前六為粗。
後三為細。
斯陀含人斷前六品。
正後三微住在三品薄中。
故立住薄。
存彼語音故名斯陀含。
阿那含者。
亦是西音。
此雲不還。
亦名出淤泥。
既斷欲界惑盡。
上生二界。
一去不返。
故名不還。
欲界煩惱猶如淤泥。
如得永離故雲出欲淤泥。
存彼西音故名阿那含。
阿羅漢者。
此雲應供。
亦名殺賊。
或言不生。
智斷具足。
堪受物供故名應供。
三界煩惱劫人功德。
羅漢除之已盡故名殺賊。
煩惱既盡。
業種複燋。
于三界地中更不受生存。
彼語音名阿羅漢。
四果之通大小乘。
大乘法中佛是羅漢。
二種辟支佛 一者出無佛世。
獨悟非常思惟得道。
名為緣覺辟支。
二者值佛為說十二因緣之法。
觀因緣之理而得悟道。
名為聲聞辟支。
于三乘中。
此為中乘。
亦得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辟支佛者此雲緣覺。
辟支者此言緣。
佛者此言覺。
菩薩摩诃薩乘 菩薩此雲道心衆生。
摩诃薩此雲大道心衆生。
此人發心求佛。
自利利人。
六度行滿。
修佛相好。
學佛威儀。
于三乘别教中。
此是大乘。
十信菩薩 此是習種性前外凡之位。
三乘諸人舍本别習。
回心向大起十心。
一信心。
信佛慶住大乘。
歸宗不二決定無疑。
二念心。
于六念處憶念不忘。
三精進心。
如念而行勤修正觀。
四慧心。
還觀人法二種無我。
五無定心。
解空處寂止心理靜。
六不退心。
正觀兩融心不退後。
七回向心。
善會平等回向于舍。
八護法心。
解理堅固受持不壞。
九戒心。
善護身口意業齋淨。
十願心。
以三業之善正求菩提故曰願心。
習種性有十住菩薩 此是内凡下品三賢初位。
一發心住。
始從凡境發無上道心。
曆奉衆聖廣多聞慧。
始入空界住性位。
由彼發心而得此住。
二治地住。
更起勝解淨治八萬四千法門。
離諸塵穢。
心地清顯。
三修行住。
善觀諸法對治之門。
慧照逾明解心涉境修種覺故。
曰修行住。
四生貴住。
理解勝還生在真如法性理寂種清淨故。
曰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涉有空福智相資。
善行無滞。
萬解普還故。
曰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得般若真解安心正理故。
曰正心住。
七不退住。
空有不二。
得堅固真解故。
曰不退住。
八童真住。
從發心已來。
遠離二邊。
不起煩惱。
長養真解。
契同無生。
得佛法分故。
曰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既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故。
能治真宗令菩提立。
名曰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觀達真宗理照逾淨。
解滿最上故。
曰灌頂住。
性種性有十行菩薩 此是三賢位之中品。
一歡喜行。
前觀解既滿。
今如解而得自行化人。
離于邪倒慶子除得之利故。
曰歡喜行。
二饒益行。
自利行既轉深。
利他行彌廣故。
曰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
既善利他。
慈悲喜舍。
怨親平等。
憎愛無二故。
曰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
以無厭心度人不倦。
利行增進無休無息故。
曰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
雖行有為以度衆生。
而無我人之相。
為不無昭所惑。
心心不離。
念佛三昧故。
曰斷癡亂行。
六善現行。
心常在空而現行慈悲化物同己故。
曰善現行。
七無著行。
心空不住于無行有不染相。
靜亂俱遊無滞無礙故。
曰無著行。
八尊重行。
當行于有無而有無所動不正以等行諸法一切皆如無可種棄重法心成故。
曰尊重行。
九善法行。
既自善行于法。
而以此法授人。
動成物軌故。
曰善法行。
十真實行。
于真谛自利行成行。
于俗谛利他行。
真不棄于俗不乖。
于其僞曰真。
非虛稱實。
故曰真實行。
道種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
三賢位之内凡之上品。
一救護一切衆生相回向。
菩薩攝無為衆生不合住空。
攝有為衆生不令著俗。
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
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二者不壞回向。
有則有為所不礙。
回無為而向有為。
則無為所不俱。
有無俱通。
則行成莫毀故。
曰不壞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若行有為平等圓通。
則與三世諸佛同行菩提故。
曰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若能通行一切諸法實際之處故。
曰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既至一切諸法實際故。
能依實而成行。
蘊積集衆善利潤無窮故。
曰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順平等善根回向。
即以無盡平等之善出生增益故。
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順等觀一切善生衆彌廣故。
能平等津道法界衆生故。
曰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夫如者不二不異。
如此道相無不融故。
曰如相回向。
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
衆生即如本來無縛也。
如如即衆生。
則如無可著也。
此道妙通。
則無所羁礙故。
曰無縛無著解回向。
十法界無礙回向。
既達一切諸法皆是真如實相故。
其縛通非可限極故。
目法界無礙回向。
自此已前三十心是地前三賢之位。
用三品伏忍除伏我相。
相心不起。
行善調順。
得名為賢。
既未永斷我相故。
名内凡夫。
若作無相觀行猶有相關故。
在世間之位。
聖種性有十地菩薩 自此已後是出間聖人之位。
初歡喜地。
始出凡境初登聖境。
慶心内融悅情外發。
故地持論雲。
初證聖處多生歡喜。
故名歡喜地。
用聞思修慧為加行智。
斷凡夫我性無明。
證遍滿功德檀波羅蜜增上。
二離垢地。
妙修中道芸除法垢故。
名離垢地。
以加行智斷于諸衆生起邪行無明盡。
證最勝功德戒波羅蜜為增上。
三明地。
随聞思修照法顯現。
故名明地。
以加行智斷心遲苦聞思修忘失無明盡。
證勝流功德忍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以前三地。
總修大乘三摩提(斷闡提不信習氣障方便生死果報雲得大淨果也)四炎地。
定既内明發惠外照妄僞之法于前寂滅。
故名炎地。
以加行智斷微細煩惱行共生身見無明盡。
證無攝功德精進波羅蜜為增上。
五難勝地。
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功能度難度故。
名難勝地。
以加行智斷于下乘般涅槃無明盡。
證無異功德禅波羅為增上。
六現前地。
大智現前地。
以加行智斷粗行相無明盡。
證無染淨功德般若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已前三地。
總修集福德生三摩提(斷外道著我集氣障因緣生死果報。
雲得大樂果)七遠行地。
照法見空。
于有不著。
照空見法。
于空不證。
乃超越有九世二乘世間道故。
名遠行地。
以加行智斷細相行無明盡。
證無分别功德方便波羅蜜為增上。
八不動地。
報行純熟無明無間故。
名不動地。
以加行智斷于無明作功用心無明盡。
證不鹹功德願波羅蜜為增上。
九善慧地。
色難擁已窮心滞複盡。
無礙力說法成就利行故。
名善慧地。
以加行智斷利益衆生事不由功用無明盡。
證智自在依心功德力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已前三地。
總修賢護三摩提(斷聲聞自利習氣障有生死果報。
雲得大我果)。
十法雲地。
自以取得無邊善法普益蒼生。
悲覆若雲。
法澤如雨。
能令善根開敷道耳滋義。
故地論雲。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名法雲地。
以加行智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無明盡。
證業因在依心功德智波羅蜜增上。
此之一切地。
修首楞伽三摩提(斷獨覺自愛習氣障無有生死報。
雲得大常果)。
十一等覺地。
體冥大寂安心平等。
照齋種智一相無二故。
名等覺地。
亦名無垢地。
斷煩惱垢習皆盡故。
名金剛心斷無明住地。
十二妙覺地。
圓照内融窮鑒法性體無修始窮微盡極。
故曰妙覺。
亦名佛地。
種智現前無上菩提。
金剛以後至極常果前等覺住中。
斷煩惱習除生死盡。
名無礙道。
今于此地得菩提證涅槃果外之果。
名解脫道。
前來十二聖所以名為地者。
有二體義。
一能住持萬德故。
通喻為地。
四十二賢聖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覺地。
妙覺地。
總合而數為四十二賢聖。
十二住地 種性住(十解十行是也)。
解行住(十回向是)。
歡喜行(初地是)。
增上戒(二地是)。
增上意住(三地是)。
道品相應增上惠住(四地是)。
谛相應增上慧住(五地是)。
緣起相應增上惠住(六地是)。
有行有開
二者顯示病因。
三者能顯示除已起之病。
四者顯示已除之病令不重起。
功業明顯示種種世業成就。
此五種明處菩薩悉求。
賢聖品法門名義第五 七種學人 須陀洹向。
須陀洹果。
斯陀含向。
斯陀含果。
阿那含向。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是小乘七種學人也。
修而未至。
名之為向。
修之已至。
名之為果。
此七種人。
于小乘法。
果行未滿。
進趣未息。
故名學人。
唯阿羅漢于小乘果滿。
更無進趣之學。
故名無學。
若大乘法中。
唯佛是無學。
四沙門果 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須陀洹者中國音也。
此雲修習無漏。
亦名逆流。
或雲解債。
初果聖人得無我解。
永斷見谛有漏惑盡。
故名修習無漏。
既有無漏真解。
能永背生死。
故雲逆流。
逆生死流也。
以其無漏力強能排三塗等苦故。
立解三塗債也。
斯陀含者。
果頓盡修道惑細三人共除。
就欲界修道煩惱。
分為九品。
前六為粗。
後三為細。
斯陀含人斷前六品。
正後三微住在三品薄中。
故立住薄。
存彼語音故名斯陀含。
阿那含者。
亦是西音。
此雲不還。
亦名出淤泥。
既斷欲界惑盡。
上生二界。
一去不返。
故名不還。
欲界煩惱猶如淤泥。
如得永離故雲出欲淤泥。
存彼西音故名阿那含。
阿羅漢者。
此雲應供。
亦名殺賊。
或言不生。
智斷具足。
堪受物供故名應供。
三界煩惱劫人功德。
羅漢除之已盡故名殺賊。
煩惱既盡。
業種複燋。
于三界地中更不受生存。
彼語音名阿羅漢。
四果之通大小乘。
大乘法中佛是羅漢。
二種辟支佛 一者出無佛世。
獨悟非常思惟得道。
名為緣覺辟支。
二者值佛為說十二因緣之法。
觀因緣之理而得悟道。
名為聲聞辟支。
于三乘中。
此為中乘。
亦得有餘無餘二種涅槃。
辟支佛者此雲緣覺。
辟支者此言緣。
佛者此言覺。
菩薩摩诃薩乘 菩薩此雲道心衆生。
摩诃薩此雲大道心衆生。
此人發心求佛。
自利利人。
六度行滿。
修佛相好。
學佛威儀。
于三乘别教中。
此是大乘。
十信菩薩 此是習種性前外凡之位。
三乘諸人舍本别習。
回心向大起十心。
一信心。
信佛慶住大乘。
歸宗不二決定無疑。
二念心。
于六念處憶念不忘。
三精進心。
如念而行勤修正觀。
四慧心。
還觀人法二種無我。
五無定心。
解空處寂止心理靜。
六不退心。
正觀兩融心不退後。
七回向心。
善會平等回向于舍。
八護法心。
解理堅固受持不壞。
九戒心。
善護身口意業齋淨。
十願心。
以三業之善正求菩提故曰願心。
習種性有十住菩薩 此是内凡下品三賢初位。
一發心住。
始從凡境發無上道心。
曆奉衆聖廣多聞慧。
始入空界住性位。
由彼發心而得此住。
二治地住。
更起勝解淨治八萬四千法門。
離諸塵穢。
心地清顯。
三修行住。
善觀諸法對治之門。
慧照逾明解心涉境修種覺故。
曰修行住。
四生貴住。
理解勝還生在真如法性理寂種清淨故。
曰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涉有空福智相資。
善行無滞。
萬解普還故。
曰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得般若真解安心正理故。
曰正心住。
七不退住。
空有不二。
得堅固真解故。
曰不退住。
八童真住。
從發心已來。
遠離二邊。
不起煩惱。
長養真解。
契同無生。
得佛法分故。
曰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既從法化生。
得佛法分故。
能治真宗令菩提立。
名曰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觀達真宗理照逾淨。
解滿最上故。
曰灌頂住。
性種性有十行菩薩 此是三賢位之中品。
一歡喜行。
前觀解既滿。
今如解而得自行化人。
離于邪倒慶子除得之利故。
曰歡喜行。
二饒益行。
自利行既轉深。
利他行彌廣故。
曰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
既善利他。
慈悲喜舍。
怨親平等。
憎愛無二故。
曰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
以無厭心度人不倦。
利行增進無休無息故。
曰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
雖行有為以度衆生。
而無我人之相。
為不無昭所惑。
心心不離。
念佛三昧故。
曰斷癡亂行。
六善現行。
心常在空而現行慈悲化物同己故。
曰善現行。
七無著行。
心空不住于無行有不染相。
靜亂俱遊無滞無礙故。
曰無著行。
八尊重行。
當行于有無而有無所動不正以等行諸法一切皆如無可種棄重法心成故。
曰尊重行。
九善法行。
既自善行于法。
而以此法授人。
動成物軌故。
曰善法行。
十真實行。
于真谛自利行成行。
于俗谛利他行。
真不棄于俗不乖。
于其僞曰真。
非虛稱實。
故曰真實行。
道種性有十回向 亦名解行地。
三賢位之内凡之上品。
一救護一切衆生相回向。
菩薩攝無為衆生不合住空。
攝有為衆生不令著俗。
皆回邪倒而向正道故。
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二者不壞回向。
有則有為所不礙。
回無為而向有為。
則無為所不俱。
有無俱通。
則行成莫毀故。
曰不壞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若行有為平等圓通。
則與三世諸佛同行菩提故。
曰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若能通行一切諸法實際之處故。
曰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既至一切諸法實際故。
能依實而成行。
蘊積集衆善利潤無窮故。
曰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順平等善根回向。
即以無盡平等之善出生增益故。
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順等觀一切善生衆彌廣故。
能平等津道法界衆生故。
曰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一切衆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夫如者不二不異。
如此道相無不融故。
曰如相回向。
九無著無縛解脫回向。
衆生即如本來無縛也。
如如即衆生。
則如無可著也。
此道妙通。
則無所羁礙故。
曰無縛無著解回向。
十法界無礙回向。
既達一切諸法皆是真如實相故。
其縛通非可限極故。
目法界無礙回向。
自此已前三十心是地前三賢之位。
用三品伏忍除伏我相。
相心不起。
行善調順。
得名為賢。
既未永斷我相故。
名内凡夫。
若作無相觀行猶有相關故。
在世間之位。
聖種性有十地菩薩 自此已後是出間聖人之位。
初歡喜地。
始出凡境初登聖境。
慶心内融悅情外發。
故地持論雲。
初證聖處多生歡喜。
故名歡喜地。
用聞思修慧為加行智。
斷凡夫我性無明。
證遍滿功德檀波羅蜜增上。
二離垢地。
妙修中道芸除法垢故。
名離垢地。
以加行智斷于諸衆生起邪行無明盡。
證最勝功德戒波羅蜜為增上。
三明地。
随聞思修照法顯現。
故名明地。
以加行智斷心遲苦聞思修忘失無明盡。
證勝流功德忍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以前三地。
總修大乘三摩提(斷闡提不信習氣障方便生死果報雲得大淨果也)四炎地。
定既内明發惠外照妄僞之法于前寂滅。
故名炎地。
以加行智斷微細煩惱行共生身見無明盡。
證無攝功德精進波羅蜜為增上。
五難勝地。
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功能度難度故。
名難勝地。
以加行智斷于下乘般涅槃無明盡。
證無異功德禅波羅為增上。
六現前地。
大智現前地。
以加行智斷粗行相無明盡。
證無染淨功德般若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已前三地。
總修集福德生三摩提(斷外道著我集氣障因緣生死果報。
雲得大樂果)七遠行地。
照法見空。
于有不著。
照空見法。
于空不證。
乃超越有九世二乘世間道故。
名遠行地。
以加行智斷細相行無明盡。
證無分别功德方便波羅蜜為增上。
八不動地。
報行純熟無明無間故。
名不動地。
以加行智斷于無明作功用心無明盡。
證不鹹功德願波羅蜜為增上。
九善慧地。
色難擁已窮心滞複盡。
無礙力說法成就利行故。
名善慧地。
以加行智斷利益衆生事不由功用無明盡。
證智自在依心功德力波羅蜜為增上。
自此已前三地。
總修賢護三摩提(斷聲聞自利習氣障有生死果報。
雲得大我果)。
十法雲地。
自以取得無邊善法普益蒼生。
悲覆若雲。
法澤如雨。
能令善根開敷道耳滋義。
故地論雲。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
名法雲地。
以加行智斷于諸法中不得自在無明盡。
證業因在依心功德智波羅蜜增上。
此之一切地。
修首楞伽三摩提(斷獨覺自愛習氣障無有生死報。
雲得大常果)。
十一等覺地。
體冥大寂安心平等。
照齋種智一相無二故。
名等覺地。
亦名無垢地。
斷煩惱垢習皆盡故。
名金剛心斷無明住地。
十二妙覺地。
圓照内融窮鑒法性體無修始窮微盡極。
故曰妙覺。
亦名佛地。
種智現前無上菩提。
金剛以後至極常果前等覺住中。
斷煩惱習除生死盡。
名無礙道。
今于此地得菩提證涅槃果外之果。
名解脫道。
前來十二聖所以名為地者。
有二體義。
一能住持萬德故。
通喻為地。
四十二賢聖 十解。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覺地。
妙覺地。
總合而數為四十二賢聖。
十二住地 種性住(十解十行是也)。
解行住(十回向是)。
歡喜行(初地是)。
增上戒(二地是)。
增上意住(三地是)。
道品相應增上惠住(四地是)。
谛相應增上慧住(五地是)。
緣起相應增上惠住(六地是)。
有行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