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名義集
關燈
小
中
大
發無相住(七地是)。
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八地是)。
無得住(九地是)。
最上菩薩住(十地是)。
菩薩是菩薩地位。
名之為住。
又行德堅固。
名之為住。
住别不同。
有此十二。
維摩經雲。
我心此室十有二年者。
謂十二住為十二年。
非世間十二月之年。
大乘四向四果 須陀洹向。
地前三賢菩薩是。
大乘須陀洹向須陀洹果。
初歡喜地菩薩是。
大乘須陀洹果斯陀含向。
二地四地五地菩薩是。
大乘斯陀含向斯陀含果。
第六地菩薩是。
大乘斯陀含果阿那含向。
第七地菩薩是。
阿那含果。
第八地菩薩是。
阿羅漢向。
第九地菩薩是。
阿羅漢果。
第十地菩薩是。
佛是大乘羅漢果。
但十地與佛同住究竟地故。
得羅漢果名。
四位 一者願樂位。
二者見位。
三者修位。
四者究竟位。
願樂位。
地前三十心菩薩總名願樂位。
但以此智知法身。
未以證智見真如。
以求欲見故名願樂。
十信菩薩猶受三界分段生死。
分覺生空觀。
對治闡提不信障。
斷四住地煩惱。
盡分段生死果報。
雲方入十解之位。
十解菩薩生空觀成就。
對治外道著我障。
十行菩薩分作法空觀。
修自利利他行。
對治聲聞自利障。
十回向菩薩作法空觀成。
起大悲願力乘形六道教化衆生。
對治獨覺自愛障。
此地前三十心菩薩對治四種障。
但除正使。
未治習氣。
十地菩薩始斷其習。
次第于十地名下已錄。
見位。
為得入初地見本身中真如佛性故名見位。
修位。
從二地至七地修位猶有功用而修其行。
究竟位從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
不修功用其心運運還至佛果。
因果品法門名義第六 三行 善行。
不善行。
不動行。
人天福業名為善行。
三塗罪業名不善行。
色界無色界空地名不動行。
三業 白業。
黑業。
不白不黑業。
人天名白。
四趣名黑。
無漏名為不白不黑。
四報 一者現報。
二者生報。
三者後報。
四者不定報。
現世而得報者。
名為現報。
未來次生而得報者。
名為生報。
從第三生已去而得報者。
名為後報。
遇緣則受。
不定三時。
名為不定報。
善惡之業皆有四報。
二報 一者依報(亦名共相)二者正報(亦名不共相)身外之果名為依報。
國土善惡。
如此等是。
身上之果名為正報。
形容醜麗。
如此等是。
十因 随說因(諸法名想言說。
是名随說因)。
以有因(以有事故有所作。
是名以有因。
以有手故有所作。
以有足故有遊行。
以有饑渴故求飲食。
如此之類名因)。
種殖因(種諸種子。
名種殖因)攝因(水土潤澤。
是名攝因)生因(種子于芽。
是名生因)長因(芽莖相續乃至成熟。
名長因也)自種因(種種種子各各生子。
是自種因)共事因(彼以有因種殖因攝因生因長因自種因。
總此因名共事因)相違因(障礙于生。
名相違因)不相違因(不障礙者。
名不相違因)。
四緣 因緣。
次第緣。
緣緣。
增上緣。
因緣親生名因。
就因辨緣故名因緣次第緣後心是前心次第子。
次第法為緣故名次第緣。
緣緣六識能緣六塵。
名之為緣。
六塵與彼緣法作緣故名緣緣。
增上緣六根等法生識中。
強名為增上用。
增上法為緣故名增上緣。
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諸經說十二因緣。
其言如此)無明緣行。
于緣不了名為無明。
以無明故發生于行。
無明與行二種是過去二因也。
行者生死業也。
行緣識。
以有過去行業。
發起現在生識。
神初受生之時。
名之為識。
識緣名色。
以有受生之識。
發起名色。
名色者五陰也。
受想行識四陰名為名。
色之一陰稱為色。
受等四陰總為名者。
以心道冥隐無形可見但可障其名字故。
謂之名也。
此謂在胎之時。
六根未用五陰初具故雲名色。
名色緣六入。
由名色故發生六入。
六入者六根也。
通生識道故名為入。
此謂出胎在外六根開顯時也。
六入緣觸。
由六入故發生于觸。
根塵識等之事和合觸對前境。
名之為觸。
觸緣受。
由觸境故發生受。
于境領納名為受也。
從識至受五種是現在果也。
受緣愛。
由受納故發生于愛。
于緣起染名為愛也。
此是現在第一因。
愛緣取。
由染愛故發生于取。
緣染入有所執惑名為取也。
此是現在第二因。
取緣有。
由取著故發起于有。
身口造作能招來有。
以果自因故名有也。
此是現在第三因。
有緣生。
由現在起有令未來受生。
于法始起名之為生。
生緣老死。
由有生故起于老死。
是老死之緣故雲生緣老死。
餘皆類此。
生與死是未來二報。
夫十二因緣者生死系縛之因緣也。
必須滅此因緣。
乃得免于生死。
是故經雲。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
若三世分之。
過去二種。
中間有八。
未來有二。
過去唯因。
未來唯果。
中間現在因果合說。
所以然者。
既前有二因故。
以五果往酬。
未來二果故。
須三因往克。
世界品法門名義第七 三世 過去世。
現在世。
未來世。
三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是名三界。
亦名三有。
欲界始從地獄上至六天。
皆有六欲之情。
通為欲界。
色界總有四禅。
合十八天。
初禅梵天已上無有女形。
色身清淨故曰色界。
非是散善所能惑也。
要修禅定得生其中。
無色界有四天。
此衆生過去時厭患色礙。
修無邊虛空三昧生在其中。
無有身形。
但有四心故。
曰無色界。
不得聞法。
名為難處。
二世間 一者衆生世間。
二者器世間。
衆生世間衆生種數等是。
器世間國土山河等是。
四天下 東名弗婆提。
西名拘邪尼。
南名閻浮提。
北名郁單越。
此四天下居須彌山四面住也。
南閻浮提人壽命一百二十五歲。
東弗婆提人壽命五百歲。
西拘邪尼人壽命二百五十歲。
北郁單越人壽命千歲。
無中夭者。
聖人不生其中。
名為難處。
二十八天 欲界有六天。
色界有十八天。
無色界有四天。
欲界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善則生其中)第二忉利天(修中之中品善則生其中)。
第三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則生品十其中)。
第四兜率陀天(修上之下品十善發願行慈則生其中)。
第五化樂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則生其中)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自在與佛等故稱為魔王修上上品十善則生其中)。
色界四禅合十八天。
初禅(梵天梵衆天大梵天)。
第二禅(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第三禅(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第四禅(福生天。
福受天。
廣果天。
無極天。
此四天是凡夫。
無煩惱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
從無煩惱天以後五天是阿那含人。
依第四禅修五品動禅生五天中。
名五淨居天)。
無色界四天。
空處天。
識處天。
無處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天(凡夫爾時謂心都盡。
名為涅槃。
聖者以理集之。
怛無粗想。
由有細想具足四心。
是以更施後句情理合說故。
曰非想非非想天。
壽命八萬大劫。
此三界中最上。
名曰有頂。
亦名第一有也)。
二十五有 四惡趣(為四)四天下天(并前為八)六欲天(并前為十四)梵天(并前為十五)無想天(并前十六)五淨居天(并前十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并前合二十一)無色界四天。
是名二十五有。
五濁 一命濁。
二衆生濁。
三煩惱濁。
四見濁。
五劫濁。
壽命短促名曰命濁。
衆生造惡名衆生濁。
貪嗔癡長名煩惱濁。
邪見轉生名為見濁。
饑馑疫病刀興等起是名劫濁。
八難 地獄難。
畜生難。
餓鬼難。
北郁單難。
佛前佛後難。
長壽天難。
聾盲喑啞難。
世智辯聽難。
生善處對治五難。
謂三塗及郁單越長壽天等。
值善人對治佛後難。
發宿心願治世智辯聽。
值善根治盲聾喑啞。
四趣 地獄。
餓鬼。
畜生。
阿修羅。
是為四趣。
六道 地獄道。
畜生道。
餓鬼道。
阿修羅道。
人道。
天道。
是為六道衆生。
亦名六趣。
三千大千世界 一須彌山一四天下。
下阿鼻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天。
此為一段。
三界衆生如是次第有千須彌山四天下。
乃至千非想非非想天。
有一大鐵圍山繞之。
名為小千世界。
即以小千鐵圍為數至千。
複有大鐵圍繞之。
名為中千世界。
亦名二千世界。
即以中千名數數之至千。
複有大鐵圍山繞之。
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此諸鐵圍山次第倍高。
初一四天下鐵圍倍高須彌。
次小千鐵圍倍高于初。
次中千鐵圍倍高小千。
次三千鐵圍最為高大。
與色界等一切衆生在此四重鐵圍之中。
流轉生死不能得出。
名為牢獄。
此等一段衆生善惡萬差苦樂雜穢。
故名娑婆世界。
釋迦如來于中絁化令得出世。
從化主為名亦名佛世界。
猶如西方無量壽國。
十方無量無邊盡虛空法界亦名如是。
然其多少不同。
或以恒沙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
或複清淨無三惡道。
法門名義集一卷
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八地是)。
無得住(九地是)。
最上菩薩住(十地是)。
菩薩是菩薩地位。
名之為住。
又行德堅固。
名之為住。
住别不同。
有此十二。
維摩經雲。
我心此室十有二年者。
謂十二住為十二年。
非世間十二月之年。
大乘四向四果 須陀洹向。
地前三賢菩薩是。
大乘須陀洹向須陀洹果。
初歡喜地菩薩是。
大乘須陀洹果斯陀含向。
二地四地五地菩薩是。
大乘斯陀含向斯陀含果。
第六地菩薩是。
大乘斯陀含果阿那含向。
第七地菩薩是。
阿那含果。
第八地菩薩是。
阿羅漢向。
第九地菩薩是。
阿羅漢果。
第十地菩薩是。
佛是大乘羅漢果。
但十地與佛同住究竟地故。
得羅漢果名。
四位 一者願樂位。
二者見位。
三者修位。
四者究竟位。
願樂位。
地前三十心菩薩總名願樂位。
但以此智知法身。
未以證智見真如。
以求欲見故名願樂。
十信菩薩猶受三界分段生死。
分覺生空觀。
對治闡提不信障。
斷四住地煩惱。
盡分段生死果報。
雲方入十解之位。
十解菩薩生空觀成就。
對治外道著我障。
十行菩薩分作法空觀。
修自利利他行。
對治聲聞自利障。
十回向菩薩作法空觀成。
起大悲願力乘形六道教化衆生。
對治獨覺自愛障。
此地前三十心菩薩對治四種障。
但除正使。
未治習氣。
十地菩薩始斷其習。
次第于十地名下已錄。
見位。
為得入初地見本身中真如佛性故名見位。
修位。
從二地至七地修位猶有功用而修其行。
究竟位從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
不修功用其心運運還至佛果。
因果品法門名義第六 三行 善行。
不善行。
不動行。
人天福業名為善行。
三塗罪業名不善行。
色界無色界空地名不動行。
三業 白業。
黑業。
不白不黑業。
人天名白。
四趣名黑。
無漏名為不白不黑。
四報 一者現報。
二者生報。
三者後報。
四者不定報。
現世而得報者。
名為現報。
未來次生而得報者。
名為生報。
從第三生已去而得報者。
名為後報。
遇緣則受。
不定三時。
名為不定報。
善惡之業皆有四報。
二報 一者依報(亦名共相)二者正報(亦名不共相)身外之果名為依報。
國土善惡。
如此等是。
身上之果名為正報。
形容醜麗。
如此等是。
十因 随說因(諸法名想言說。
是名随說因)。
以有因(以有事故有所作。
是名以有因。
以有手故有所作。
以有足故有遊行。
以有饑渴故求飲食。
如此之類名因)。
種殖因(種諸種子。
名種殖因)攝因(水土潤澤。
是名攝因)生因(種子于芽。
是名生因)長因(芽莖相續乃至成熟。
名長因也)自種因(種種種子各各生子。
是自種因)共事因(彼以有因種殖因攝因生因長因自種因。
總此因名共事因)相違因(障礙于生。
名相違因)不相違因(不障礙者。
名不相違因)。
四緣 因緣。
次第緣。
緣緣。
增上緣。
因緣親生名因。
就因辨緣故名因緣次第緣後心是前心次第子。
次第法為緣故名次第緣。
緣緣六識能緣六塵。
名之為緣。
六塵與彼緣法作緣故名緣緣。
增上緣六根等法生識中。
強名為增上用。
增上法為緣故名增上緣。
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諸經說十二因緣。
其言如此)無明緣行。
于緣不了名為無明。
以無明故發生于行。
無明與行二種是過去二因也。
行者生死業也。
行緣識。
以有過去行業。
發起現在生識。
神初受生之時。
名之為識。
識緣名色。
以有受生之識。
發起名色。
名色者五陰也。
受想行識四陰名為名。
色之一陰稱為色。
受等四陰總為名者。
以心道冥隐無形可見但可障其名字故。
謂之名也。
此謂在胎之時。
六根未用五陰初具故雲名色。
名色緣六入。
由名色故發生六入。
六入者六根也。
通生識道故名為入。
此謂出胎在外六根開顯時也。
六入緣觸。
由六入故發生于觸。
根塵識等之事和合觸對前境。
名之為觸。
觸緣受。
由觸境故發生受。
于境領納名為受也。
從識至受五種是現在果也。
受緣愛。
由受納故發生于愛。
于緣起染名為愛也。
此是現在第一因。
愛緣取。
由染愛故發生于取。
緣染入有所執惑名為取也。
此是現在第二因。
取緣有。
由取著故發起于有。
身口造作能招來有。
以果自因故名有也。
此是現在第三因。
有緣生。
由現在起有令未來受生。
于法始起名之為生。
生緣老死。
由有生故起于老死。
是老死之緣故雲生緣老死。
餘皆類此。
生與死是未來二報。
夫十二因緣者生死系縛之因緣也。
必須滅此因緣。
乃得免于生死。
是故經雲。
無明滅則行滅。
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是也。
若三世分之。
過去二種。
中間有八。
未來有二。
過去唯因。
未來唯果。
中間現在因果合說。
所以然者。
既前有二因故。
以五果往酬。
未來二果故。
須三因往克。
世界品法門名義第七 三世 過去世。
現在世。
未來世。
三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是名三界。
亦名三有。
欲界始從地獄上至六天。
皆有六欲之情。
通為欲界。
色界總有四禅。
合十八天。
初禅梵天已上無有女形。
色身清淨故曰色界。
非是散善所能惑也。
要修禅定得生其中。
無色界有四天。
此衆生過去時厭患色礙。
修無邊虛空三昧生在其中。
無有身形。
但有四心故。
曰無色界。
不得聞法。
名為難處。
二世間 一者衆生世間。
二者器世間。
衆生世間衆生種數等是。
器世間國土山河等是。
四天下 東名弗婆提。
西名拘邪尼。
南名閻浮提。
北名郁單越。
此四天下居須彌山四面住也。
南閻浮提人壽命一百二十五歲。
東弗婆提人壽命五百歲。
西拘邪尼人壽命二百五十歲。
北郁單越人壽命千歲。
無中夭者。
聖人不生其中。
名為難處。
二十八天 欲界有六天。
色界有十八天。
無色界有四天。
欲界六天。
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善則生其中)第二忉利天(修中之中品善則生其中)。
第三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則生品十其中)。
第四兜率陀天(修上之下品十善發願行慈則生其中)。
第五化樂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則生其中)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自在與佛等故稱為魔王修上上品十善則生其中)。
色界四禅合十八天。
初禅(梵天梵衆天大梵天)。
第二禅(少光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第三禅(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第四禅(福生天。
福受天。
廣果天。
無極天。
此四天是凡夫。
無煩惱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
從無煩惱天以後五天是阿那含人。
依第四禅修五品動禅生五天中。
名五淨居天)。
無色界四天。
空處天。
識處天。
無處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天(凡夫爾時謂心都盡。
名為涅槃。
聖者以理集之。
怛無粗想。
由有細想具足四心。
是以更施後句情理合說故。
曰非想非非想天。
壽命八萬大劫。
此三界中最上。
名曰有頂。
亦名第一有也)。
二十五有 四惡趣(為四)四天下天(并前為八)六欲天(并前為十四)梵天(并前為十五)無想天(并前十六)五淨居天(并前十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并前合二十一)無色界四天。
是名二十五有。
五濁 一命濁。
二衆生濁。
三煩惱濁。
四見濁。
五劫濁。
壽命短促名曰命濁。
衆生造惡名衆生濁。
貪嗔癡長名煩惱濁。
邪見轉生名為見濁。
饑馑疫病刀興等起是名劫濁。
八難 地獄難。
畜生難。
餓鬼難。
北郁單難。
佛前佛後難。
長壽天難。
聾盲喑啞難。
世智辯聽難。
生善處對治五難。
謂三塗及郁單越長壽天等。
值善人對治佛後難。
發宿心願治世智辯聽。
值善根治盲聾喑啞。
四趣 地獄。
餓鬼。
畜生。
阿修羅。
是為四趣。
六道 地獄道。
畜生道。
餓鬼道。
阿修羅道。
人道。
天道。
是為六道衆生。
亦名六趣。
三千大千世界 一須彌山一四天下。
下阿鼻地獄上至非想非非想天。
此為一段。
三界衆生如是次第有千須彌山四天下。
乃至千非想非非想天。
有一大鐵圍山繞之。
名為小千世界。
即以小千鐵圍為數至千。
複有大鐵圍繞之。
名為中千世界。
亦名二千世界。
即以中千名數數之至千。
複有大鐵圍山繞之。
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此諸鐵圍山次第倍高。
初一四天下鐵圍倍高須彌。
次小千鐵圍倍高于初。
次中千鐵圍倍高小千。
次三千鐵圍最為高大。
與色界等一切衆生在此四重鐵圍之中。
流轉生死不能得出。
名為牢獄。
此等一段衆生善惡萬差苦樂雜穢。
故名娑婆世界。
釋迦如來于中絁化令得出世。
從化主為名亦名佛世界。
猶如西方無量壽國。
十方無量無邊盡虛空法界亦名如是。
然其多少不同。
或以恒沙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
或複清淨無三惡道。
法門名義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