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名義集
關燈
小
中
大
三十二大人相 一者足下安平。
二者足下千輻輪。
三者纖長指。
四者膚足跟。
五者手足網缦。
六者手足柔軟。
七者膚[跳-兆+專]腸如伊尼近鹿王。
八者踝骨不見。
九者平身立手摩兩膝。
十者陰藏如馬王。
十一者身圓滿如尼呴類樹。
十二者身毛上靡。
十三者一一毛右旋。
十四者身如金色。
十五者圓光一尋。
十六者皮膚細軟塵垢不著。
十七者兩手兩足兩肩頂七處滿。
十八者身上如師子王。
十九者臂肘膚圓。
二十者肩骨平滿。
二十一者身膚直。
二十二者四十齒。
二十三者齒白淨。
二十四者齒齊密。
二十五者頰骨車方如師子。
二十六者次第味中得上味。
二十七者肉髻相。
二十八者廣長舌。
二十九者梵音聲。
三十者目如绀色。
三十一者上下眴如王。
三十二者眉間白毫。
八十随形好 咽已下六十種好。
咽已上二十種好。
是為八十種好。
咽下六十種。
足二十抓指手足八處表裡平滿。
兩踝兩膝兩[阿-可+坐]兩肩兩腕兩股兩臂藏相兩圓兩膊兩脅兩腋兩乳腰背心臍咽覆(悉皆妙好。
是名咽下六種十好)咽上二十者。
上下耳齒兩唇兩龂兩頰兩發鬓兩眼兩耳兩鼻孔兩眉兩額兩角。
已上是名咽上二十種好。
若犯戒者不課下賤人身。
況大人相。
複次好差葉三種無量。
三阿僧祇劫修習名為無量。
安樂一切衆生名心無量。
種種善業名行無量。
稱德衆具修習出如來相好。
理教品法門名義第四 三佛 法佛。
報佛。
應佛。
是三佛也。
法佛者。
佛之法身也。
名為法佛。
凡聖俱有。
隐顯則異。
惑障未除。
佛者性常隐。
煩惱既盡。
法身乃現。
但由了因出。
不從生。
因有。
報佛者。
佛之報身。
名為報佛。
修因得果。
名之為報。
應佛者。
佛之應身。
名之為應佛。
随惑應現。
名之為應。
始習聞思修。
習能觀了法身生成報應。
故般若論雲。
于實令各了因。
亦為餘生因。
三寶 佛寶。
法寶。
僧寶。
三寶有三種。
一者一體三寶。
法身體有妙覺。
名為佛寶。
法身體有妙軌。
名為法寶。
法身離違争。
名為僧寶。
二者别相三寶。
丈六化身以為佛寶。
不說教法以為法寶。
大乘十信已上。
小乘初果已上。
名為僧寶。
三者住持三寶。
泥龛素像以為佛寶。
紙素竹帛以為法寶。
凡夫比丘以為僧寶。
三藏 修多羅藏。
诠戒定二學随機破病。
毗尼藏。
唯诠戒學。
摩德勒伽藏。
唯诠慧學。
亦名阿毗達摩藏。
此三藏約大小乘分為二藏。
所謂聲聞菩薩藏。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佛菩薩乘。
五乘 人乘。
天乘。
聲聞乘。
緣覺乘。
佛菩薩乘。
能運衆生從因至果。
故名為乘。
二谛 一者世谛。
亦名俗谛。
二者第一義谛。
亦名真谛。
謂緣法不目名用萬差别言顯相。
皆是世谛。
谛者實也。
于凡是實。
于聖非實。
故名世谛。
第一義谛真妄平等垢淨不二。
凡是無實無相無诠。
皆是第一義谛所攝。
出世聖人乃證斯理。
最實無比。
故言。
第一義谛。
諸佛說法是依二谛。
共表一法。
不相違反。
故維摩經雲。
無我無造。
無受善惡之業。
亦不之。
上明無造受。
下說有善惡。
上下句豈相反樂。
故有理有會通。
不可偏取。
世人有著空而背教者。
豈不迷惑哉。
四谛 苦谛。
集谛。
滅谛。
道谛。
是為四谛。
四谛有二。
一者小乘有作四谛。
二者大乘無作四谛。
生死果為苦。
煩惱為集谛。
寂滅聖是名滅聖谛。
以無二法得道。
是名道聖谛。
大乘無作四谛。
觀苦聖谛。
知集無和合。
是集聖谛。
知滅無滅。
是滅聖谛。
以無二法得道。
是名道聖谛。
三法印 一切作法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無常有為作法體藉緣興。
遷變非恒。
故名無常。
無我一切諸法體無性實自在之功。
故名無我。
别依大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涅槃寂滅者。
三毒六垢永離無餘。
山體恬怕。
名為寂滅。
若依大乘亦通理滅。
此三法鹹言印者。
揩定不移故為印。
六垢 害恨惱诳高谄。
四優壇那 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苦。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四種悉檀 世界悉檀。
各為人悉檀。
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
此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
并八萬四千法藏。
悉皆是實。
無相違背。
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
有以對治悉檀故實。
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
又有佛二夜經中說。
佛從得道夜至涅槃夜。
是二夜中間所說經教。
一切皆實不颠倒。
此悉檀名并其下言說。
并出大智度論第一卷中。
十二部經 修多羅。
祇夜。
受記。
伽陀。
優陀那。
尼陀那。
阿波陀那。
伊帝目多伽。
阇陀伽。
毗佛略。
阿浮陀達摩。
優波提。
為十二部經名藏。
修多羅者。
是一切本經一切論法。
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
無問卷數多少。
皆言修多羅。
祇夜真說偈不重說。
受記經如釋迦如來為彌勒授記。
于來世當得作佛。
是授記。
伽陀是重頌偈不直說也。
優陀那是無問自說經也。
尼陀那是說因緣經。
阿波陀那譬喻經也。
伊帝目多伽是界經。
亦名本事經。
阇陀伽是本生經。
如佛世尊本為菩薩時所有受身是也。
毗佛略是。
廣經。
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
猶如虛空。
阿浮陀達摩者。
名未曾經也。
如佛初生十方各行七步。
彌猿奉蜜[竺-二+品]白項猶聽法。
如是等本名未曾有經也。
優波提舍是論義經也。
如佛世尊所說諸經分别廣說辯者相根也。
三種般若 一者實相般若。
二者觀照般若。
三者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以理為體。
體絕虛假。
目之為實。
印體表彰。
名之為相。
亦可以其無相為相也。
觀照般若以智慧為體。
體是般若。
觀照是用。
體用合說故名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以音聲言教诠提為體。
文字非般若。
何以名般若。
一能生般若。
二能诠般若。
因中說過果故立般若也。
二種涅槃 一者性淨涅槃。
二者方便涅槃。
性淨天真之理。
體通三世。
其德圓備。
本無增減。
雖隐顯從緣。
而體無染累。
故就實彰名。
稱曰性淨涅槃也。
方便淨。
含靈禀識。
雖有真性。
煩惱惑覆心莫能自反。
要須籍善知識開示。
有方順教傳修理鑒理事。
解觀漸增。
煩惑捐盡。
爾乃體用行成報用方便。
是以果不自克功用差巧滅累而成。
故從能為自名曰方便淨。
分别性(五根六塵為分别性)依他性(識體為依他性)真實性(真如為真實性)。
二無我 一者人無我。
二者法無我。
人無我亦名衆生空。
亦名人空。
始從衆生空乃至佛空。
是名人空。
以龜毛破。
法無我亦名法空。
衆生五陰空。
乃至佛五陰空。
是法空。
五陰是成衆生之法。
五陰體空。
是名法空。
已上兔角破。
三無性 一無相性。
二名生性。
三無性性。
無相性者。
根塵等法據理本寂。
名無相性。
無生性者。
本識等心據理不起。
名無生性。
無性性者。
雙泯前二名無性性。
無性體一。
以從诠故立其三名。
真法離相。
名為無性性。
三空 一者空三昧。
二者無相三昧。
三者無願三昧。
三空之稱生于惑計。
惑計雖衆。
大統唯三。
對惑辯空。
空亦三矣。
三惑者。
一滞有故遣以空。
二者有狀故祛以無相。
三存情願故蕩以無願。
空三昧生陰靡實。
俱以為空。
垢止此空。
名空三昧。
無相三昧空絕有狀。
以為無相。
凝慮無相。
名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空義稀求。
以為無願。
晏然無願。
名無願三昧(本音三昧漢言調直)。
三無為 數滅無為。
非數滅無為。
虛空無為。
數滅無為大小二乘。
用智慧品數。
以斷煩惱。
随分滅處。
名曰數滅無為。
非數滅無為。
謂世間萬物成必有壞。
久則自滅。
不自智斷。
草枯木朽。
花雕果落。
如此之類。
名非數滅無為。
虛空無為虛空之處體非作法。
名曰虛空無為。
十八空 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此十八種空者。
是惑之次第也。
衆生之惑不可頓除。
聞起執觸語生滞。
故須十八種空遣惑。
六足大智度論廣釋其義。
義大言多。
不能具載。
三轉 一者示相轉。
二者勸相轉。
三者證相轉。
示相轉者。
謂顯示有作無作四谛之相。
是苦是集是滅是道。
名示相轉。
勸相轉者。
謂勸知勸修四谛之相。
經言。
苦應知。
集應斷。
滅應證。
道應修。
是之勸相轉也。
證明轉者。
佛言。
苦我已知。
集我已斷。
滅我已證。
道我已修。
是名證相轉。
經雲。
三轉法輪于大千。
謂此義也。
亦可轉三乘教。
名為三轉。
七種善 初中後說善。
其義真實二。
言辭巧妙三。
其音清淨四。
純一無雜五。
具足清白六。
梵行之相七。
五明論 内明。
因明。
聲明。
醫方明。
功業明。
内明者。
佛所說者名教内論。
因明能屈他論。
自申己義。
名為因論。
聲明顯示一切音聲差别巧便言辭。
名為聲論。
醫方明者有四種。
一者顯示
二者足下千輻輪。
三者纖長指。
四者膚足跟。
五者手足網缦。
六者手足柔軟。
七者膚[跳-兆+專]腸如伊尼近鹿王。
八者踝骨不見。
九者平身立手摩兩膝。
十者陰藏如馬王。
十一者身圓滿如尼呴類樹。
十二者身毛上靡。
十三者一一毛右旋。
十四者身如金色。
十五者圓光一尋。
十六者皮膚細軟塵垢不著。
十七者兩手兩足兩肩頂七處滿。
十八者身上如師子王。
十九者臂肘膚圓。
二十者肩骨平滿。
二十一者身膚直。
二十二者四十齒。
二十三者齒白淨。
二十四者齒齊密。
二十五者頰骨車方如師子。
二十六者次第味中得上味。
二十七者肉髻相。
二十八者廣長舌。
二十九者梵音聲。
三十者目如绀色。
三十一者上下眴如王。
三十二者眉間白毫。
八十随形好 咽已下六十種好。
咽已上二十種好。
是為八十種好。
咽下六十種。
足二十抓指手足八處表裡平滿。
兩踝兩膝兩[阿-可+坐]兩肩兩腕兩股兩臂藏相兩圓兩膊兩脅兩腋兩乳腰背心臍咽覆(悉皆妙好。
是名咽下六種十好)咽上二十者。
上下耳齒兩唇兩龂兩頰兩發鬓兩眼兩耳兩鼻孔兩眉兩額兩角。
已上是名咽上二十種好。
若犯戒者不課下賤人身。
況大人相。
複次好差葉三種無量。
三阿僧祇劫修習名為無量。
安樂一切衆生名心無量。
種種善業名行無量。
稱德衆具修習出如來相好。
理教品法門名義第四 三佛 法佛。
報佛。
應佛。
是三佛也。
法佛者。
佛之法身也。
名為法佛。
凡聖俱有。
隐顯則異。
惑障未除。
佛者性常隐。
煩惱既盡。
法身乃現。
但由了因出。
不從生。
因有。
報佛者。
佛之報身。
名為報佛。
修因得果。
名之為報。
應佛者。
佛之應身。
名之為應佛。
随惑應現。
名之為應。
始習聞思修。
習能觀了法身生成報應。
故般若論雲。
于實令各了因。
亦為餘生因。
三寶 佛寶。
法寶。
僧寶。
三寶有三種。
一者一體三寶。
法身體有妙覺。
名為佛寶。
法身體有妙軌。
名為法寶。
法身離違争。
名為僧寶。
二者别相三寶。
丈六化身以為佛寶。
不說教法以為法寶。
大乘十信已上。
小乘初果已上。
名為僧寶。
三者住持三寶。
泥龛素像以為佛寶。
紙素竹帛以為法寶。
凡夫比丘以為僧寶。
三藏 修多羅藏。
诠戒定二學随機破病。
毗尼藏。
唯诠戒學。
摩德勒伽藏。
唯诠慧學。
亦名阿毗達摩藏。
此三藏約大小乘分為二藏。
所謂聲聞菩薩藏。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佛菩薩乘。
五乘 人乘。
天乘。
聲聞乘。
緣覺乘。
佛菩薩乘。
能運衆生從因至果。
故名為乘。
二谛 一者世谛。
亦名俗谛。
二者第一義谛。
亦名真谛。
謂緣法不目名用萬差别言顯相。
皆是世谛。
谛者實也。
于凡是實。
于聖非實。
故名世谛。
第一義谛真妄平等垢淨不二。
凡是無實無相無诠。
皆是第一義谛所攝。
出世聖人乃證斯理。
最實無比。
故言。
第一義谛。
諸佛說法是依二谛。
共表一法。
不相違反。
故維摩經雲。
無我無造。
無受善惡之業。
亦不之。
上明無造受。
下說有善惡。
上下句豈相反樂。
故有理有會通。
不可偏取。
世人有著空而背教者。
豈不迷惑哉。
四谛 苦谛。
集谛。
滅谛。
道谛。
是為四谛。
四谛有二。
一者小乘有作四谛。
二者大乘無作四谛。
生死果為苦。
煩惱為集谛。
寂滅聖是名滅聖谛。
以無二法得道。
是名道聖谛。
大乘無作四谛。
觀苦聖谛。
知集無和合。
是集聖谛。
知滅無滅。
是滅聖谛。
以無二法得道。
是名道聖谛。
三法印 一切作法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無常有為作法體藉緣興。
遷變非恒。
故名無常。
無我一切諸法體無性實自在之功。
故名無我。
别依大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涅槃寂滅者。
三毒六垢永離無餘。
山體恬怕。
名為寂滅。
若依大乘亦通理滅。
此三法鹹言印者。
揩定不移故為印。
六垢 害恨惱诳高谄。
四優壇那 一切行無常。
一切行苦。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
四種悉檀 世界悉檀。
各為人悉檀。
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
此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
并八萬四千法藏。
悉皆是實。
無相違背。
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
有以對治悉檀故實。
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
又有佛二夜經中說。
佛從得道夜至涅槃夜。
是二夜中間所說經教。
一切皆實不颠倒。
此悉檀名并其下言說。
并出大智度論第一卷中。
十二部經 修多羅。
祇夜。
受記。
伽陀。
優陀那。
尼陀那。
阿波陀那。
伊帝目多伽。
阇陀伽。
毗佛略。
阿浮陀達摩。
優波提。
為十二部經名藏。
修多羅者。
是一切本經一切論法。
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
無問卷數多少。
皆言修多羅。
祇夜真說偈不重說。
受記經如釋迦如來為彌勒授記。
于來世當得作佛。
是授記。
伽陀是重頌偈不直說也。
優陀那是無問自說經也。
尼陀那是說因緣經。
阿波陀那譬喻經也。
伊帝目多伽是界經。
亦名本事經。
阇陀伽是本生經。
如佛世尊本為菩薩時所有受身是也。
毗佛略是。
廣經。
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
猶如虛空。
阿浮陀達摩者。
名未曾經也。
如佛初生十方各行七步。
彌猿奉蜜[竺-二+品]白項猶聽法。
如是等本名未曾有經也。
優波提舍是論義經也。
如佛世尊所說諸經分别廣說辯者相根也。
三種般若 一者實相般若。
二者觀照般若。
三者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以理為體。
體絕虛假。
目之為實。
印體表彰。
名之為相。
亦可以其無相為相也。
觀照般若以智慧為體。
體是般若。
觀照是用。
體用合說故名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以音聲言教诠提為體。
文字非般若。
何以名般若。
一能生般若。
二能诠般若。
因中說過果故立般若也。
二種涅槃 一者性淨涅槃。
二者方便涅槃。
性淨天真之理。
體通三世。
其德圓備。
本無增減。
雖隐顯從緣。
而體無染累。
故就實彰名。
稱曰性淨涅槃也。
方便淨。
含靈禀識。
雖有真性。
煩惱惑覆心莫能自反。
要須籍善知識開示。
有方順教傳修理鑒理事。
解觀漸增。
煩惑捐盡。
爾乃體用行成報用方便。
是以果不自克功用差巧滅累而成。
故從能為自名曰方便淨。
分别性(五根六塵為分别性)依他性(識體為依他性)真實性(真如為真實性)。
二無我 一者人無我。
二者法無我。
人無我亦名衆生空。
亦名人空。
始從衆生空乃至佛空。
是名人空。
以龜毛破。
法無我亦名法空。
衆生五陰空。
乃至佛五陰空。
是法空。
五陰是成衆生之法。
五陰體空。
是名法空。
已上兔角破。
三無性 一無相性。
二名生性。
三無性性。
無相性者。
根塵等法據理本寂。
名無相性。
無生性者。
本識等心據理不起。
名無生性。
無性性者。
雙泯前二名無性性。
無性體一。
以從诠故立其三名。
真法離相。
名為無性性。
三空 一者空三昧。
二者無相三昧。
三者無願三昧。
三空之稱生于惑計。
惑計雖衆。
大統唯三。
對惑辯空。
空亦三矣。
三惑者。
一滞有故遣以空。
二者有狀故祛以無相。
三存情願故蕩以無願。
空三昧生陰靡實。
俱以為空。
垢止此空。
名空三昧。
無相三昧空絕有狀。
以為無相。
凝慮無相。
名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空義稀求。
以為無願。
晏然無願。
名無願三昧(本音三昧漢言調直)。
三無為 數滅無為。
非數滅無為。
虛空無為。
數滅無為大小二乘。
用智慧品數。
以斷煩惱。
随分滅處。
名曰數滅無為。
非數滅無為。
謂世間萬物成必有壞。
久則自滅。
不自智斷。
草枯木朽。
花雕果落。
如此之類。
名非數滅無為。
虛空無為虛空之處體非作法。
名曰虛空無為。
十八空 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義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畢竟空。
無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諸法空。
不可得空。
無法空。
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
此十八種空者。
是惑之次第也。
衆生之惑不可頓除。
聞起執觸語生滞。
故須十八種空遣惑。
六足大智度論廣釋其義。
義大言多。
不能具載。
三轉 一者示相轉。
二者勸相轉。
三者證相轉。
示相轉者。
謂顯示有作無作四谛之相。
是苦是集是滅是道。
名示相轉。
勸相轉者。
謂勸知勸修四谛之相。
經言。
苦應知。
集應斷。
滅應證。
道應修。
是之勸相轉也。
證明轉者。
佛言。
苦我已知。
集我已斷。
滅我已證。
道我已修。
是名證相轉。
經雲。
三轉法輪于大千。
謂此義也。
亦可轉三乘教。
名為三轉。
七種善 初中後說善。
其義真實二。
言辭巧妙三。
其音清淨四。
純一無雜五。
具足清白六。
梵行之相七。
五明論 内明。
因明。
聲明。
醫方明。
功業明。
内明者。
佛所說者名教内論。
因明能屈他論。
自申己義。
名為因論。
聲明顯示一切音聲差别巧便言辭。
名為聲論。
醫方明者有四種。
一者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