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五卷

關燈
黜禹。

    見瓠子之泛濫。

    遽塞河源。

    睹昆嶽之方炎。

    即投金鐩。

    曾不思潤下之德利濟尤深。

    變腥之用其功甚博。

    井蛙觀海多自不知。

    蜩鸠翔榆恥逢鵬翼。

    局于小量暗于大方。

    輪回長夜之迷。

    自贻沉溺之苦。

    疑誤後人。

    良可痛哉。

    餘讀此文。

    乃知世南真奇人也。

    唐太宗嘗稱世南有四絕。

    一曰德行。

    二曰忠信。

    三曰文章。

    四曰筆劄。

    夫有異行者必有異能。

    有異能者必有異才。

    觀世南之為人也。

    事君忠厚與友直諒。

    德高物表。

    學盡夫人。

    窮釋老之幽宗。

    達聖人之玄趣。

    字高一代。

    行貫四科。

    登翰苑之瀛洲。

    擅文場之绮席。

    信佛笃敬尊奉釋僧。

    師襄陽林公為金蘭之契。

    豈與韓愈石介倔強求名。

    坐井觀天瞽言非聖。

    不入通人之論。

    濫廁豎儒人流。

    下愚不移。

    斯言效矣 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 元如意長老奉 敕撰 蓋聞三祇煉行。

    證真淨之法身。

    六度修因。

    果圓融之妙覺。

    無生無滅。

    絕三際之去來。

    不晦不明。

    離百非之朕迹。

    但以真慈易物昔願今酬。

    鳳翥迦維龍飛道樹。

    無相見相。

    頓彰百億之身常名非名。

    傳應大千之界。

    破十軍于座上。

    聲振于九天。

    會諸聖于覺場。

    光流于萬國。

    禦三輪而赴感。

    遐迩鹹周。

    縣四辯以談诠。

    聖凡總被。

    教闡一十二部。

    門開八萬四千。

    蘊十智之韬鉗知來藏往。

    運六通之神鑒。

    洞古披今。

    绾十号以稱尊。

    跨三界而獨步智窮真際。

    十聖慶獲于朝聞。

    妙極重玄。

    六師甘欣于夕死。

    拔火宅之熱惱。

    引解脫之清涼。

    無勞傅說之霖。

    濟四生于六道。

    非假曦和之照。

    蕩七趣于重昏。

    慈雲蔭有頂之天。

    法雨潤無疆之域。

    萬靈翊衛。

    若衆星之拱北辰。

    五印傾心。

    類百川之宗東海。

    豈止孕虞育夏甄殷陶周實。

    乃彈壓九流牢籠萬彙。

    縱周公之制禮作樂。

    仲尼之贊易修書。

    莊老之談玄。

    轲雄之論道。

    張華之博物。

    輔嗣之通微。

    郭璞之多聞。

    左慈之神化。

    舒向金玉淵海。

    馬班黼黻河漢。

    并驅馳于域内。

    言未達于大方。

    宜為治世之高賢。

    難作出塵之教主。

    若非理包象外道越寰中。

    蔽群聖而不慚。

    冠百家而拔萃。

    何能總斯衆妙集此大成者哉。

    逮乎化緣将謝顧命殷勤。

    正法付于阿難心印傳于迦葉。

    然後拂衣雙樹脫屣金河。

    超二死之樊籠。

    湛三點之圓寂。

    然而大慈不吝。

    利物情深。

    粉金剛不壞之身。

    留舍利通靈之骨。

    色含明玉堅侔真金。

    龍王天帝。

    各分建于自宮。

    印度閻浮。

    競崇興于寶塔。

    百年之後敬奉彌隆。

    有阿育輪王統攝贍部。

    廣樹露塔八萬四千。

    從此神迹遍于五天。

    聖化覃于四海。

    洎乎漢明夜夢聲教昭宣。

    譯梵貝于蘭台室中。

    繪金容于顯節陵上。

    始波騰于帝紀。

    終風靡于闾閻。

    由是吳王創起于建初。

    随主盛興于京洛。

    皇都帝邑棋布伽藍。

    沃野名山星陳窣堵。

    莫不金盤耀日。

    與仙掌以相高。

    寶铎搖風。

    雜天音而共響。

    層檐偃蹇。

    上轶于大清。

    疊栱骈羅。

    傍回于日月。

    丹楹雁列绀瓦鴛分。

    金龍蚴蟉于華梁。

    玉鳳翺翔于繡戶。

    忽若龍宮之化出。

    恍疑天上之移來。

    斯皆發自于信心。

    非是誘惑而妄作。

    我大元之有天下也。

    宗堯祖舜踵禹基湯。

    聖道協于金輪。

    明德光于玉曆。

    應幹革命有此武功。

    英聲震于百蠻。

    威棱加于萬國。

    八荒入貢九服來賓。

    纂四聖之丕圖膺千載之期運。

    規億兆之遠度。

    恢奕世之宏綱。

    緯武經文制禮作樂。

    建都定鼎樹阙營宮。

    以為非巨麗無以顯尊嚴。

    非雄壯無以威天下。

    遂乃辟阊阖構元殿。

    興傑閣架紫宸。

    飾以丹青缛以绮缋。

    金題玉磶上下交輝。

    藻棁雕梁縱橫散彩。

    行商容之洪範。

    列步武之威儀。

    陳鐘鼓以宴王侯。

    會百僚而朝萬國。

    将将濟濟穆穆煌煌。

    真天子之盛禮也。

    聽政之暇。

    留意佛門。

    遵祖宗之舊章。

    行寬仁之溫诏。

    凡是佛子悉獲肅安。

    屢召名僧講論玄奧。

    誠心佛法。

    誦百藏之金文。

    探赜未聞。

    聆三乘之妙義。

    恒慮新都既建宜蔔永年。

    以福為基莫如起塔。

    冀神龍之扶護。

    資社稷之久長。

    即于都城坤隅禁苑之内。

    [竺-二+共]踵漫衍[塽-(爻*爻)+((人/人)*(人/人))]垲寬平。

    磨玉礲玟樹斯寶塔。

    初舊都通玄關北有永安寺。

    殿堂廢盡。

    惟塔存焉。

    觀其名額釋迦舍利之塔。

    考其石刻。

    大遼壽昌二年三月十五日。

    顯密圓通法師道[辰*殳]之所造也。

    内有舍利戒珠二十粒。

    香泥小塔二千。

    無垢淨光等陀羅尼經五部。

    水晶為軸。

    因罹兵火荒涼蕪沒。

    每于淨夜屢放神光。

    近居驚惶疑為失火。

    即而仰視煙焰卻無。

    乃知舍利威靈人始禮敬奉禦秃列奏其祥瑞。

    上聞而信之。

    欲增巨麗俾開舊塔發而詳視。

    果有香泥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