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夫。
設五運神符而魇奸匹婦。
以此觀之。
葛孝先徒搜要妙。
陶弘景謾述浮辭。
杜光庭白拈巧偷。
劫賊無異。
陸修靜外好裡弱。
說客何殊。
若非吃苦。
不甘争肯。
說長道短。
鮑靜被誅猶可。
王浮招報非輕。
傅奕姜斌不堪齒錄。
張生集輩何足言論。
寇謙之口舌瀾翻。
損他利己。
林靈素機謀谄詐。
敗國亡家。
毀人祖兮。
定遭一時之辱。
滅賢良兮。
必招三世之殃。
因果無差報應有準。
嗚呼悲法琳不遇而遭貶。
嗟道世雖再而難為。
緻令釋子傷心。
幸得皇天開眼。
恭惟我大元世主聖明皇帝陛下。
辟邪歸正去僞存真。
恐衆生永堕迷津。
令萬姓鹹登覺路。
雪冤已竟感謝皇恩。
粉骨碎身莫能酬報。
遂以火炬打一圓相雲。
諸人者隻如三洞靈文。
還能證此火光三昧也無。
若也于斯會得。
家有北鬥經枉教人口不安甯。
其或未然。
從此灰飛煙滅後。
任伊到處覓天尊。
急着眼看 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 大都報恩禅寺林泉倫 吉祥長老奉 敕下火 虛鐘受扣集 元如意長老奉 诏撰 如意答石介怪記 宋石介字守道。
作怪說誣謗佛老眯他耳目。
通人不惑但诳愚夫爾。
乃曰。
中國聖人之所治也。
四民之常居也。
衣冠之所聚也。
而釋氏髡發左衽。
不士不農。
為夷者半。
中國可怪也。
夫中國道德之所治。
體樂之所施。
五常之所被。
而汗漫不經之教行。
妖誕幻惑之所滿。
真可怪也。
又雲。
人君見一日蝕一星殒風雨不時草木不植。
則為天地之怪也。
彼其滅君臣之道。
絕父子之親。
棄道德悖禮樂。
裂五常移四民。
毀中國之衣冠。
去祖宗之祀祭。
反不知為怪而更奉焉。
時人見一狐媚一枭鳴野鵲噪草雉入。
人以為怪。
而離父子習夷鬼千有餘年。
反不為怪乎。
餘答之曰。
夫好同惡異人之常情。
不達道之淵源。
而辯像服之異。
是知石而不知玉爾。
夫聖人出世利濟尤深。
根器不同設教亦異。
或明域中之訓。
則說五乘。
或闡象外之風。
獨标一極。
破自然而談因果。
緣會而生。
為滞有而演真空。
諸法無性。
應病設藥。
故有多方究竟歸宗。
不存一法。
而頑夫愚俗浪鼓口舌不達是非妄興辯論。
而不思所同者道所異者服。
且孔子所談仁義者。
佛家所謂慈愛也。
老子所稱玄妙者。
佛家所謂。
空寂也。
至理不殊于文小變。
且夫禹入裸國脫去衣冠。
順其俗也。
太伯奔吳文身斷發。
合其儀也。
豈為怪乎。
變俗以為會其道。
故舍君臣華服。
非悖禮也。
捐親以為棄其累。
故亡妻子之情。
非慢俗也。
子陵抗禮于光武。
愈見尊嚴。
逸民不事于王侯。
高尚其志。
不明其本謬斥以夷。
亦猶楚靈诟天。
天何怒哉。
子貢譽天。
天何喜哉。
喜怒不涉而诟譽自辱。
夫聖人在天不求于世。
但留典教匝布神州。
不言之化自行。
無為之風自靡。
星羅梵刹綦布伽藍。
設像安人獻華酌水。
王侯禮重士庶欽崇。
苟無大功孰肯崇奉。
且夫自漢至今。
曆年如此其多也。
君臣士民。
如此其衆也。
天地神明。
如此其靈也。
其可欺乎。
決不誣矣。
大凡為人之道力量自知。
石介但以書生智同芥子。
将己不達妄毀聖人。
同斥鷃之笑鲲鵬。
似朝菌之輕松柏類乎。
魏文火浣入火愈鮮。
昆吾之劍切玉轉利。
豈可不睹便責為謬乎。
石介之智比孫綽而小焉。
石介之才比昭明而淺矣。
石介之論比王通而難鄰。
石介之文比柳子而罕及。
石介之位望魏征而地天。
石介之學校蘇轼而涔海。
石介之議連陸贽而狥麟。
石介之詩攀杜甫而金鐵。
上之君子悉皆信佛。
汝之材量孰不勝之。
而妄意貶駁讪斥大聖。
佛如日月也。
疇可愈焉。
昔田巴強辯。
勝人之口。
不伏人之心。
口毀三皇坐非五帝。
至今聞之。
人猶切齒。
況佛六通縣鑒萬古無敵。
而妒聖嫉賢。
奴唇婢舌恣出其口。
多見其不知量也。
六帖中載虞世南飯千僧手疏。
則曰。
弟子虞世南稽首和南十方三寶。
弟子早年嘗遇重病。
即時運心願托佛力。
差愈之日奉設千僧齋。
今謹于道場飯供百僧蔬。
會以斯願力。
希世世生生常無病惱。
并及七世父母六道怨親。
并同今願。
又閱帝紀。
得世南史論辯。
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
晉滅佛道二教之事。
問者曰。
邕廢二教是耶非耶。
先生曰。
非也。
請與論之。
釋氏之法空有不滞人我兼忘。
絕生死之根。
去大患之累。
榮利無嬰歸于寂滅。
此象外之談也。
老子之義。
則谷神不死玄牝長存。
徼妙同玄騰龍駕鶴。
此域中之教也。
至于勝殘去殺止競尚仁。
并有益于王化。
無乖越于典谟。
縱人有虧于法何黜。
今以僧徒犯律道士違經。
便謂其教可捐其道可絕。
何異責梼杌而廢堯。
怨有苗而
設五運神符而魇奸匹婦。
以此觀之。
葛孝先徒搜要妙。
陶弘景謾述浮辭。
杜光庭白拈巧偷。
劫賊無異。
陸修靜外好裡弱。
說客何殊。
若非吃苦。
不甘争肯。
說長道短。
鮑靜被誅猶可。
王浮招報非輕。
傅奕姜斌不堪齒錄。
張生集輩何足言論。
寇謙之口舌瀾翻。
損他利己。
林靈素機謀谄詐。
敗國亡家。
毀人祖兮。
定遭一時之辱。
滅賢良兮。
必招三世之殃。
因果無差報應有準。
嗚呼悲法琳不遇而遭貶。
嗟道世雖再而難為。
緻令釋子傷心。
幸得皇天開眼。
恭惟我大元世主聖明皇帝陛下。
辟邪歸正去僞存真。
恐衆生永堕迷津。
令萬姓鹹登覺路。
雪冤已竟感謝皇恩。
粉骨碎身莫能酬報。
遂以火炬打一圓相雲。
諸人者隻如三洞靈文。
還能證此火光三昧也無。
若也于斯會得。
家有北鬥經枉教人口不安甯。
其或未然。
從此灰飛煙滅後。
任伊到處覓天尊。
急着眼看 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 大都報恩禅寺林泉倫 吉祥長老奉 敕下火 虛鐘受扣集 元如意長老奉 诏撰 如意答石介怪記 宋石介字守道。
作怪說誣謗佛老眯他耳目。
通人不惑但诳愚夫爾。
乃曰。
中國聖人之所治也。
四民之常居也。
衣冠之所聚也。
而釋氏髡發左衽。
不士不農。
為夷者半。
中國可怪也。
夫中國道德之所治。
體樂之所施。
五常之所被。
而汗漫不經之教行。
妖誕幻惑之所滿。
真可怪也。
又雲。
人君見一日蝕一星殒風雨不時草木不植。
則為天地之怪也。
彼其滅君臣之道。
絕父子之親。
棄道德悖禮樂。
裂五常移四民。
毀中國之衣冠。
去祖宗之祀祭。
反不知為怪而更奉焉。
時人見一狐媚一枭鳴野鵲噪草雉入。
人以為怪。
而離父子習夷鬼千有餘年。
反不為怪乎。
餘答之曰。
夫好同惡異人之常情。
不達道之淵源。
而辯像服之異。
是知石而不知玉爾。
夫聖人出世利濟尤深。
根器不同設教亦異。
或明域中之訓。
則說五乘。
或闡象外之風。
獨标一極。
破自然而談因果。
緣會而生。
為滞有而演真空。
諸法無性。
應病設藥。
故有多方究竟歸宗。
不存一法。
而頑夫愚俗浪鼓口舌不達是非妄興辯論。
而不思所同者道所異者服。
且孔子所談仁義者。
佛家所謂慈愛也。
老子所稱玄妙者。
佛家所謂。
空寂也。
至理不殊于文小變。
且夫禹入裸國脫去衣冠。
順其俗也。
太伯奔吳文身斷發。
合其儀也。
豈為怪乎。
變俗以為會其道。
故舍君臣華服。
非悖禮也。
捐親以為棄其累。
故亡妻子之情。
非慢俗也。
子陵抗禮于光武。
愈見尊嚴。
逸民不事于王侯。
高尚其志。
不明其本謬斥以夷。
亦猶楚靈诟天。
天何怒哉。
子貢譽天。
天何喜哉。
喜怒不涉而诟譽自辱。
夫聖人在天不求于世。
但留典教匝布神州。
不言之化自行。
無為之風自靡。
星羅梵刹綦布伽藍。
設像安人獻華酌水。
王侯禮重士庶欽崇。
苟無大功孰肯崇奉。
且夫自漢至今。
曆年如此其多也。
君臣士民。
如此其衆也。
天地神明。
如此其靈也。
其可欺乎。
決不誣矣。
大凡為人之道力量自知。
石介但以書生智同芥子。
将己不達妄毀聖人。
同斥鷃之笑鲲鵬。
似朝菌之輕松柏類乎。
魏文火浣入火愈鮮。
昆吾之劍切玉轉利。
豈可不睹便責為謬乎。
石介之智比孫綽而小焉。
石介之才比昭明而淺矣。
石介之論比王通而難鄰。
石介之文比柳子而罕及。
石介之位望魏征而地天。
石介之學校蘇轼而涔海。
石介之議連陸贽而狥麟。
石介之詩攀杜甫而金鐵。
上之君子悉皆信佛。
汝之材量孰不勝之。
而妄意貶駁讪斥大聖。
佛如日月也。
疇可愈焉。
昔田巴強辯。
勝人之口。
不伏人之心。
口毀三皇坐非五帝。
至今聞之。
人猶切齒。
況佛六通縣鑒萬古無敵。
而妒聖嫉賢。
奴唇婢舌恣出其口。
多見其不知量也。
六帖中載虞世南飯千僧手疏。
則曰。
弟子虞世南稽首和南十方三寶。
弟子早年嘗遇重病。
即時運心願托佛力。
差愈之日奉設千僧齋。
今謹于道場飯供百僧蔬。
會以斯願力。
希世世生生常無病惱。
并及七世父母六道怨親。
并同今願。
又閱帝紀。
得世南史論辯。
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
晉滅佛道二教之事。
問者曰。
邕廢二教是耶非耶。
先生曰。
非也。
請與論之。
釋氏之法空有不滞人我兼忘。
絕生死之根。
去大患之累。
榮利無嬰歸于寂滅。
此象外之談也。
老子之義。
則谷神不死玄牝長存。
徼妙同玄騰龍駕鶴。
此域中之教也。
至于勝殘去殺止競尚仁。
并有益于王化。
無乖越于典谟。
縱人有虧于法何黜。
今以僧徒犯律道士違經。
便謂其教可捐其道可絕。
何異責梼杌而廢堯。
怨有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