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虛。
聽之則滿耳洋洋。
求之則捕風系影。
散道德之醇粹。
扇澆漓之邪風。
污辱人倫敗傷王化。
而更賜頑瞽不懼朝章無上善。
若水之能有下愚饕餮之行。
侵黎民之沃壤。
占釋氏之膏瘦。
買權勢之人情。
遮佛門之正道。
首濫觞于丘老。
卒潰堰于志常。
雖恣縱于奸心。
終見笑于智者。
善乎湛然中書西遊錄中雲。
客問居士曰。
今之出家人率多避役苟圖衣食。
若削發則難歸于俗。
故為僧者少入道者多。
兵火已來。
精刹名藍率例摧壞。
若道士不占。
亦為勢家所有。
或撤以為薪。
有何益焉。
居士曰。
聰明特達之士。
必不如此。
脫有為此者。
此愚人鄙夫爾。
又何取焉。
既号出家之人。
返為小人之事。
改寺毀像侵奪山林。
所以君子責備于賢者也。
此曹始居無像之院。
後毀有像之寺。
初奪山林之精舍。
豈無冀望城郭伽藍之意乎。
從遠至近從少至多。
深存奄有之智。
亦所圖不淺爾。
設有古墳宿冢。
人愛其山崗之雄麗。
林麓之秀茂。
乃曰。
此冢我不伐則後亦有人伐。
我将出其骸骨棄諸溝[堅-臣+(虍-七+(一/谷))]。
而瘗我之父母。
較之人情以謂如何爾。
古人美六月衣羊裘而不拾遺金者。
既為道人忍作豪奪之事乎。
此曹首以修葺寺舍救護聖像為名。
居之既久。
漸毀尊像尋改額名。
大有摩滅佛教之意。
其修護寺舍者。
乃如此乎。
果欲弘揚本教。
固當選地結緣創建宮觀。
不為道門之光乎。
大丈夫竊人之宇舍。
毀人之祖宗。
以為己能。
何異鼠竊狗盜之作乎。
因他成事豈不羞哉。
兵火之事代有廢興。
未嘗有改寺為觀之事。
渠蔑視朝廷而敢為此不軌乎。
昔林靈素托神怪詐力見用于宋。
可為元惡大憝矣。
尚未敢改寺為觀。
毀像為道。
今則此曹所為過靈素遠矣。
豈非神明震怒而促丘公之壽乎。
夫物速成則疾亡。
晚就則善終。
昔佛教西來迄今二千餘載明君賢相罔不宗敬。
高僧奇士随代而出。
為國師者何世無之。
佛圖澄後趙國師衛道安符秦見重。
羅什姚秦師仰。
法果元魏家師。
朗公諸國鹹奉。
北齊敬崇大統。
隋朝重于天台。
大唐老安惠忠北宗神秀清涼國師不空三藏。
大遼竹國師。
大金圓通善國師。
如此名師未有改道觀為寺宇者。
是以佛祖之道根深蔕固。
确乎其不可拔也。
若釋得志以奪道觀。
道得權而毀佛寺。
則鬥诤之風無日而息矣。
夫國之憲章漢唐舊政。
非一代之法也。
寔萬世之法也。
時君世主皆則而用之。
若大匠之規矩。
莫可廢也。
雜律有毀像之嚴刑。
敕條載禁邪之明式。
今此曹毀宣聖之廟。
撤釋迦之像。
遊手之人歸者如市。
糊口之客日聚共門。
不分臧否一概收之。
此所謂聚逋逃之淵薮爾。
會觀不攻而自敗也。
噫林泉之士不與物競。
韬光匿迹人猶恥之。
況自專符印。
抑有司之權。
奪有司之民。
自覽貢獻懸牌上下取媚人主者。
豈能見容于世乎。
以此證之則乖谲不軌之事。
人皆知之。
讵待予之喋喋也。
蒙哥皇帝初壬子春诏。
以今上皇帝征吐蕃及花馬大理等國。
上于大理國得舍利及黃金塔。
高可二尺。
晨夕禮奉載以前驅。
回至六盤山。
今庵主溫公為教門統攝。
聚集天下名僧于清涼山。
建百日勝會享供文殊大聖。
官給所需。
絕瑞嘉祥不能備紀。
上道回秦川。
見三教堂有以老君處中佛卻傍侍。
乃謂左右曰。
老子世人中賢。
其教少用未達聖人之理。
難超生死之津。
共佛同坐于理不堪。
況乃僭尊。
愈為不可。
明年至日月山。
俾中山府乾明寺長老志公奉旨乘驿随處改正。
通四十九處。
塑者碎之畫者洗之。
所有乖戾并與遷革。
于河中京兆绛州平陽府四處立碑旌其僞妄。
集錄者曰。
古稱根深果茂源遠流長。
斯言信矣。
昔我法王三無數劫積功累德果成道圓然後百億世界一時現身。
說法四十九年。
度脫百千萬億。
梵王帝釋稽首傾心。
外道天魔蹶角折膽。
集萬聖于菩提場内。
伏六師于跋提河邊。
化緣事周返歸蓮藏。
八大國王競分舍利。
五百羅漢結集微言。
教滿人天法流沙界。
無為之風扇矣。
不言之化行焉。
逮乎像李斯文不亡。
馬鳴龍樹纂其徽音。
無著天親播其遺美。
蜚英聲于四海。
騰茂實于八方。
法蘭僧會。
赍貝典而東傳。
慧遠道林。
唱玄風于南國。
佛圖澄掌照千裡。
阿目佉坐衄群兇。
衛道安注教科經。
隋智者分宗立典。
救生靈于塗炭。
解危縛于倒懸。
拔出生死之津。
高置涅槃之岸。
巍巍蕩蕩無德而稱。
煥煥融融有生斯賴。
明君外護碩德内持。
曆代帝王仰弘聖範。
所以漢明帝遣使西請。
繪像翻經晉明帝口誦金文手圖佛像。
簡明帝恒思法味。
孝武帝禀受戒章。
宋文帝受訓跋摩。
齊武帝。
欽崇僧遠。
梁武帝講經持戒。
陳宣帝降意法筵。
宣武帝廣供梵侶。
齊文昌專憑佛力。
隋文帝屈膝昙延。
玄宗注般若真文。
肅宗誦仁王寶典。
德宗憲宗迎舍利而供養。
宣宗懿宗複覺路以興行。
梁晉争衡徽猷未辍。
炎宋受命付囑不忘。
大遼則傾國奉佛。
金朝則始終崇釋。
大元啟祚眷意法門。
太祖則明诏首班弘護茲道。
太宗則試經造寺雕補藏經。
谷與罕則令僧扈從恒誦佛經。
蒙哥皇帝則供僧書經高營寶塔。
今上皇帝則飯僧建刹造像镕金。
舍廣大之珍财。
誦無上之藏教。
以拔合思八為國之師。
耳目具知非為虛飾。
莫不構巨殿而安其像。
架長廊以處其徒。
味其道而澡其神。
尊其人而遺其體。
非唯緝熙于帝道。
乃亦協贊于皇基。
返澆漓于醇源。
跻黎民于壽域。
家知積惡之苦。
人興趣善之方。
始風靡于朝廷。
終波流于士女
聽之則滿耳洋洋。
求之則捕風系影。
散道德之醇粹。
扇澆漓之邪風。
污辱人倫敗傷王化。
而更賜頑瞽不懼朝章無上善。
若水之能有下愚饕餮之行。
侵黎民之沃壤。
占釋氏之膏瘦。
買權勢之人情。
遮佛門之正道。
首濫觞于丘老。
卒潰堰于志常。
雖恣縱于奸心。
終見笑于智者。
善乎湛然中書西遊錄中雲。
客問居士曰。
今之出家人率多避役苟圖衣食。
若削發則難歸于俗。
故為僧者少入道者多。
兵火已來。
精刹名藍率例摧壞。
若道士不占。
亦為勢家所有。
或撤以為薪。
有何益焉。
居士曰。
聰明特達之士。
必不如此。
脫有為此者。
此愚人鄙夫爾。
又何取焉。
既号出家之人。
返為小人之事。
改寺毀像侵奪山林。
所以君子責備于賢者也。
此曹始居無像之院。
後毀有像之寺。
初奪山林之精舍。
豈無冀望城郭伽藍之意乎。
從遠至近從少至多。
深存奄有之智。
亦所圖不淺爾。
設有古墳宿冢。
人愛其山崗之雄麗。
林麓之秀茂。
乃曰。
此冢我不伐則後亦有人伐。
我将出其骸骨棄諸溝[堅-臣+(虍-七+(一/谷))]。
而瘗我之父母。
較之人情以謂如何爾。
古人美六月衣羊裘而不拾遺金者。
既為道人忍作豪奪之事乎。
此曹首以修葺寺舍救護聖像為名。
居之既久。
漸毀尊像尋改額名。
大有摩滅佛教之意。
其修護寺舍者。
乃如此乎。
果欲弘揚本教。
固當選地結緣創建宮觀。
不為道門之光乎。
大丈夫竊人之宇舍。
毀人之祖宗。
以為己能。
何異鼠竊狗盜之作乎。
因他成事豈不羞哉。
兵火之事代有廢興。
未嘗有改寺為觀之事。
渠蔑視朝廷而敢為此不軌乎。
昔林靈素托神怪詐力見用于宋。
可為元惡大憝矣。
尚未敢改寺為觀。
毀像為道。
今則此曹所為過靈素遠矣。
豈非神明震怒而促丘公之壽乎。
夫物速成則疾亡。
晚就則善終。
昔佛教西來迄今二千餘載明君賢相罔不宗敬。
高僧奇士随代而出。
為國師者何世無之。
佛圖澄後趙國師衛道安符秦見重。
羅什姚秦師仰。
法果元魏家師。
朗公諸國鹹奉。
北齊敬崇大統。
隋朝重于天台。
大唐老安惠忠北宗神秀清涼國師不空三藏。
大遼竹國師。
大金圓通善國師。
如此名師未有改道觀為寺宇者。
是以佛祖之道根深蔕固。
确乎其不可拔也。
若釋得志以奪道觀。
道得權而毀佛寺。
則鬥诤之風無日而息矣。
夫國之憲章漢唐舊政。
非一代之法也。
寔萬世之法也。
時君世主皆則而用之。
若大匠之規矩。
莫可廢也。
雜律有毀像之嚴刑。
敕條載禁邪之明式。
今此曹毀宣聖之廟。
撤釋迦之像。
遊手之人歸者如市。
糊口之客日聚共門。
不分臧否一概收之。
此所謂聚逋逃之淵薮爾。
會觀不攻而自敗也。
噫林泉之士不與物競。
韬光匿迹人猶恥之。
況自專符印。
抑有司之權。
奪有司之民。
自覽貢獻懸牌上下取媚人主者。
豈能見容于世乎。
以此證之則乖谲不軌之事。
人皆知之。
讵待予之喋喋也。
蒙哥皇帝初壬子春诏。
以今上皇帝征吐蕃及花馬大理等國。
上于大理國得舍利及黃金塔。
高可二尺。
晨夕禮奉載以前驅。
回至六盤山。
今庵主溫公為教門統攝。
聚集天下名僧于清涼山。
建百日勝會享供文殊大聖。
官給所需。
絕瑞嘉祥不能備紀。
上道回秦川。
見三教堂有以老君處中佛卻傍侍。
乃謂左右曰。
老子世人中賢。
其教少用未達聖人之理。
難超生死之津。
共佛同坐于理不堪。
況乃僭尊。
愈為不可。
明年至日月山。
俾中山府乾明寺長老志公奉旨乘驿随處改正。
通四十九處。
塑者碎之畫者洗之。
所有乖戾并與遷革。
于河中京兆绛州平陽府四處立碑旌其僞妄。
集錄者曰。
古稱根深果茂源遠流長。
斯言信矣。
昔我法王三無數劫積功累德果成道圓然後百億世界一時現身。
說法四十九年。
度脫百千萬億。
梵王帝釋稽首傾心。
外道天魔蹶角折膽。
集萬聖于菩提場内。
伏六師于跋提河邊。
化緣事周返歸蓮藏。
八大國王競分舍利。
五百羅漢結集微言。
教滿人天法流沙界。
無為之風扇矣。
不言之化行焉。
逮乎像李斯文不亡。
馬鳴龍樹纂其徽音。
無著天親播其遺美。
蜚英聲于四海。
騰茂實于八方。
法蘭僧會。
赍貝典而東傳。
慧遠道林。
唱玄風于南國。
佛圖澄掌照千裡。
阿目佉坐衄群兇。
衛道安注教科經。
隋智者分宗立典。
救生靈于塗炭。
解危縛于倒懸。
拔出生死之津。
高置涅槃之岸。
巍巍蕩蕩無德而稱。
煥煥融融有生斯賴。
明君外護碩德内持。
曆代帝王仰弘聖範。
所以漢明帝遣使西請。
繪像翻經晉明帝口誦金文手圖佛像。
簡明帝恒思法味。
孝武帝禀受戒章。
宋文帝受訓跋摩。
齊武帝。
欽崇僧遠。
梁武帝講經持戒。
陳宣帝降意法筵。
宣武帝廣供梵侶。
齊文昌專憑佛力。
隋文帝屈膝昙延。
玄宗注般若真文。
肅宗誦仁王寶典。
德宗憲宗迎舍利而供養。
宣宗懿宗複覺路以興行。
梁晉争衡徽猷未辍。
炎宋受命付囑不忘。
大遼則傾國奉佛。
金朝則始終崇釋。
大元啟祚眷意法門。
太祖則明诏首班弘護茲道。
太宗則試經造寺雕補藏經。
谷與罕則令僧扈從恒誦佛經。
蒙哥皇帝則供僧書經高營寶塔。
今上皇帝則飯僧建刹造像镕金。
舍廣大之珍财。
誦無上之藏教。
以拔合思八為國之師。
耳目具知非為虛飾。
莫不構巨殿而安其像。
架長廊以處其徒。
味其道而澡其神。
尊其人而遺其體。
非唯緝熙于帝道。
乃亦協贊于皇基。
返澆漓于醇源。
跻黎民于壽域。
家知積惡之苦。
人興趣善之方。
始風靡于朝廷。
終波流于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