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這般斷了。
也恐别人搜刷不盡卻。
教張真人自行差人。
各處追取上件經文闆木。
限兩個月赴燕京。
聚集燒毀了者。
及依着這說謊。
文書轉刻到碑幢并塑畫。
壁上有底省會。
随處先生就便磨壞了者。
刮刷了者。
先生不得隐藏者。
若有隐藏的或人告首出來。
那先生有大罪過者。
時戊午年七月十一日行張真人既聽讀訖。
乃使人就雲台觀追取說謊僞經化胡經八十一化圖等闆木。
及随處宮觀有底僞經。
辇載到燕京。
于大憫忠寺正殿之西南。
面對百官并與燒卻。
萬壽谏和尚與下火雲。
伏聞三元五運之肇。
百家諸子之書。
莫不道人倫信義之風。
述堯舜周孔之道。
統其要也未達真俗之源。
陳其理也不出有無之域。
豈若三達無礙之智。
百神無以俦。
十力無等之尊。
千聖莫能匹。
梵天仰焉。
帝釋師焉。
道濟四生化通三界。
圓音一唱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
故号佛為天人師無上大法王。
豈得與衰周老子比德争功。
但以法流漸遠魔外滋多。
爰有全真裒集道藏。
充函溢幾。
空多修煉之方。
堆案盈箱。
謾說導引之術。
延年卻老自古虛傳。
羽化長生于今有幾。
無奈祭酒道士王浮志經學。
謝管窺智慚螺測。
矜白鳥之翼望駭泰山。
負爝火之明争輝日月。
摅己所憾悖乎揚言。
妄語化胡謬稱十異。
邪言惑正魔辯逼真。
攘竊佛經黩亂聖典。
全無忌憚恣其猖狂。
履水而說涅槃。
曾無憑據。
蹈火而談妙法。
有類俳優。
用梵為唐以冠加足。
文多訛謬義有差違。
誣詐自彰甯煩縷說。
既非老氏所制。
毀之則有益生民。
況是鄙人所談。
除之則有光先哲。
伏承我聖朝世主大國賢王。
膺千載之期。
安九五之運。
扶危濟世之德。
越湯武而獨高。
夷兇剪暴之功。
逾漢唐而孤顯。
蕩蕩巍巍聖德難名。
加以留心釋氏駐意佛門。
志欲還淳情存去僞理。
乖事舛者雖在親而必除。
義當名符者雖有疏而必舉。
近聞随處道觀妄傳化胡僞書并餘傳記。
屬詞鄙陋殆不可聞。
出惡語若枭鷹。
肆慘毒如虿尾。
述妖妄惑人心。
傳淫書亂物性。
為善寡為惡深。
玷辱先賢之典谟。
敗傷人倫之風化。
如聖旨到日拘刷前來于燕京稠人廣衆之前并皆焚毀杜絕邪源若私畜者準制科罪。
從此葉墜柯摧雲收霧卷。
狀洪爐之焚纖羽。
猶炎景之爍輕冰。
負勝之流于斯可見。
暫歸慈定已破魔軍。
聊奮慧刀即除邪教。
可謂廓清寰宇大振玄風。
佛日由是增輝。
法雲所以大布。
蒙皇家辟正覺之路。
使黎民出邪見之杜。
正當今日既然滿載。
将來好與一時燒卻。
且道燒卻後成得個甚邊事。
諸人還委悉麼。
西風也解嫌狼藉。
吹卻當年道教灰(已未年九月初七日。
于中都憫忠寺前築台。
集在城僧道官僚及士庶人。
焚燒諸路應有道藏經傳記。
并刊行印闆并皆除毀掃其邪蹤仍仰堕處道觀不得私畜。
如違治罪)今築上台用記其處。
其天下占了寺院亦即改正。
所有星冠袍服普散西蕃。
回回大理國鹹使聞。
見其落發道士遍散諸寺無一逃失。
若去了者與賊同罪。
當時論畢有一道士。
潛隐名性不勝憤怒。
乃上言。
三百八十歲。
駕言壽永以傾僧人。
上召問曰。
儞既多年。
當初宋上皇時。
僧有何過使戴冠耶。
道士曰。
山中住來不知此事。
上曰。
既言三百。
何言不知。
既不能知此是說謊人也。
使寮佐張仲謙元學士窮考年數。
乃三十餘歲。
本刑州人也。
上怒其不實。
始則配塗役夫。
終竟喂了豹子。
嗚呼作德心逸日休。
作僞心勞日拙。
桀纣殊世而齊惡。
奸人異代而等僞。
斯言信乎。
初丘公西行。
壬年年中見太祖時。
有七十四五至于遷化才近八十。
而劉溫诳詐太祖言。
丘公有三百餘歲。
及太祖問以年甲。
僞雲不知。
故湛然居士編此語在西遊錄中。
标其誷主。
今此道人又踵前蹤。
既一言之出口。
終驷馬之難追。
恣倔強而狂言。
竟葬身于豹腹。
疾在膏肓而莫療。
心同頑石以難回。
前車已覆其轅。
後車又不改轍。
邪妖僞妄曆代恒興。
略叙二三以彰奸匿。
初後漢沛人張道陵。
客遊蜀上住鹄鳴山。
造作道書創置條儀。
縻鶴山頂诳誘獠民。
奉其道者出米五鬥。
時号米賊。
後為大蛇所吞。
身葬蟒腹。
弟子詐雲。
全身上升。
後魏寇謙之字輔真。
自号天師。
佞惑太武于嵩高山上。
建淨輪天宮。
太武親受符箓。
旗幟尚青以合道家之色顗觎長壽。
而太武身感疠疾。
寇謙身亦早卒。
勞擾萬民竟無一補。
金陵道士陸修靜。
辯口利語增制符章。
妄陳三箓救世禳兇。
會梁武舍事李老诏行天下道不能興。
乃率門弟子北投高齊。
廣贈金帛遍散王公。
冀行道法。
專倚淺術。
欲振佳聲。
文宣試之一無可驗。
升空者墜于台下。
入火者燎卻眉毛。
唐之葉靜妖術亂主。
夜引玄宗遊于月宮。
而祿山構禍幾于亡國。
道士趙歸真巧言取譽。
惑亂武宗。
行合氣穢術服金石毒藥。
長生未驗藥燥先亡。
宋林靈素炫騁小伎。
要君取榮。
夜引上皇夢遊神霄。
傾惑耳目号為天師。
既而汴水泛溢陷沒齊民。
上俾林氏治之。
了無一效。
洪波湧沸上起天津。
朝野驚惶控告無所。
上皇焚香禱佛謝過責躬。
感泗州僧伽大聖現身。
雲濤自弭萬民歡慶。
林氏逃亡。
金朝末代有烏骨侖先生。
常披麻被徒遊裡巷。
咄空罵衆詐号神仙。
下愚庸徒亦有信者。
哀帝惑之頗信鄙術。
任道士狡狯之情。
行世間[女*畏]媟之法。
道士身罹于憲網。
哀帝命盡于蔡州。
如此奸兇随代常有。
始禍延于闾裡。
終傾覆于家邦。
若[薛/女]狐之為祥。
猶蛇虺之洩毒。
以怪生怪将虛掜
也恐别人搜刷不盡卻。
教張真人自行差人。
各處追取上件經文闆木。
限兩個月赴燕京。
聚集燒毀了者。
及依着這說謊。
文書轉刻到碑幢并塑畫。
壁上有底省會。
随處先生就便磨壞了者。
刮刷了者。
先生不得隐藏者。
若有隐藏的或人告首出來。
那先生有大罪過者。
時戊午年七月十一日行張真人既聽讀訖。
乃使人就雲台觀追取說謊僞經化胡經八十一化圖等闆木。
及随處宮觀有底僞經。
辇載到燕京。
于大憫忠寺正殿之西南。
面對百官并與燒卻。
萬壽谏和尚與下火雲。
伏聞三元五運之肇。
百家諸子之書。
莫不道人倫信義之風。
述堯舜周孔之道。
統其要也未達真俗之源。
陳其理也不出有無之域。
豈若三達無礙之智。
百神無以俦。
十力無等之尊。
千聖莫能匹。
梵天仰焉。
帝釋師焉。
道濟四生化通三界。
圓音一唱則外道摧鋒。
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
故号佛為天人師無上大法王。
豈得與衰周老子比德争功。
但以法流漸遠魔外滋多。
爰有全真裒集道藏。
充函溢幾。
空多修煉之方。
堆案盈箱。
謾說導引之術。
延年卻老自古虛傳。
羽化長生于今有幾。
無奈祭酒道士王浮志經學。
謝管窺智慚螺測。
矜白鳥之翼望駭泰山。
負爝火之明争輝日月。
摅己所憾悖乎揚言。
妄語化胡謬稱十異。
邪言惑正魔辯逼真。
攘竊佛經黩亂聖典。
全無忌憚恣其猖狂。
履水而說涅槃。
曾無憑據。
蹈火而談妙法。
有類俳優。
用梵為唐以冠加足。
文多訛謬義有差違。
誣詐自彰甯煩縷說。
既非老氏所制。
毀之則有益生民。
況是鄙人所談。
除之則有光先哲。
伏承我聖朝世主大國賢王。
膺千載之期。
安九五之運。
扶危濟世之德。
越湯武而獨高。
夷兇剪暴之功。
逾漢唐而孤顯。
蕩蕩巍巍聖德難名。
加以留心釋氏駐意佛門。
志欲還淳情存去僞理。
乖事舛者雖在親而必除。
義當名符者雖有疏而必舉。
近聞随處道觀妄傳化胡僞書并餘傳記。
屬詞鄙陋殆不可聞。
出惡語若枭鷹。
肆慘毒如虿尾。
述妖妄惑人心。
傳淫書亂物性。
為善寡為惡深。
玷辱先賢之典谟。
敗傷人倫之風化。
如聖旨到日拘刷前來于燕京稠人廣衆之前并皆焚毀杜絕邪源若私畜者準制科罪。
從此葉墜柯摧雲收霧卷。
狀洪爐之焚纖羽。
猶炎景之爍輕冰。
負勝之流于斯可見。
暫歸慈定已破魔軍。
聊奮慧刀即除邪教。
可謂廓清寰宇大振玄風。
佛日由是增輝。
法雲所以大布。
蒙皇家辟正覺之路。
使黎民出邪見之杜。
正當今日既然滿載。
将來好與一時燒卻。
且道燒卻後成得個甚邊事。
諸人還委悉麼。
西風也解嫌狼藉。
吹卻當年道教灰(已未年九月初七日。
于中都憫忠寺前築台。
集在城僧道官僚及士庶人。
焚燒諸路應有道藏經傳記。
并刊行印闆并皆除毀掃其邪蹤仍仰堕處道觀不得私畜。
如違治罪)今築上台用記其處。
其天下占了寺院亦即改正。
所有星冠袍服普散西蕃。
回回大理國鹹使聞。
見其落發道士遍散諸寺無一逃失。
若去了者與賊同罪。
當時論畢有一道士。
潛隐名性不勝憤怒。
乃上言。
三百八十歲。
駕言壽永以傾僧人。
上召問曰。
儞既多年。
當初宋上皇時。
僧有何過使戴冠耶。
道士曰。
山中住來不知此事。
上曰。
既言三百。
何言不知。
既不能知此是說謊人也。
使寮佐張仲謙元學士窮考年數。
乃三十餘歲。
本刑州人也。
上怒其不實。
始則配塗役夫。
終竟喂了豹子。
嗚呼作德心逸日休。
作僞心勞日拙。
桀纣殊世而齊惡。
奸人異代而等僞。
斯言信乎。
初丘公西行。
壬年年中見太祖時。
有七十四五至于遷化才近八十。
而劉溫诳詐太祖言。
丘公有三百餘歲。
及太祖問以年甲。
僞雲不知。
故湛然居士編此語在西遊錄中。
标其誷主。
今此道人又踵前蹤。
既一言之出口。
終驷馬之難追。
恣倔強而狂言。
竟葬身于豹腹。
疾在膏肓而莫療。
心同頑石以難回。
前車已覆其轅。
後車又不改轍。
邪妖僞妄曆代恒興。
略叙二三以彰奸匿。
初後漢沛人張道陵。
客遊蜀上住鹄鳴山。
造作道書創置條儀。
縻鶴山頂诳誘獠民。
奉其道者出米五鬥。
時号米賊。
後為大蛇所吞。
身葬蟒腹。
弟子詐雲。
全身上升。
後魏寇謙之字輔真。
自号天師。
佞惑太武于嵩高山上。
建淨輪天宮。
太武親受符箓。
旗幟尚青以合道家之色顗觎長壽。
而太武身感疠疾。
寇謙身亦早卒。
勞擾萬民竟無一補。
金陵道士陸修靜。
辯口利語增制符章。
妄陳三箓救世禳兇。
會梁武舍事李老诏行天下道不能興。
乃率門弟子北投高齊。
廣贈金帛遍散王公。
冀行道法。
專倚淺術。
欲振佳聲。
文宣試之一無可驗。
升空者墜于台下。
入火者燎卻眉毛。
唐之葉靜妖術亂主。
夜引玄宗遊于月宮。
而祿山構禍幾于亡國。
道士趙歸真巧言取譽。
惑亂武宗。
行合氣穢術服金石毒藥。
長生未驗藥燥先亡。
宋林靈素炫騁小伎。
要君取榮。
夜引上皇夢遊神霄。
傾惑耳目号為天師。
既而汴水泛溢陷沒齊民。
上俾林氏治之。
了無一效。
洪波湧沸上起天津。
朝野驚惶控告無所。
上皇焚香禱佛謝過責躬。
感泗州僧伽大聖現身。
雲濤自弭萬民歡慶。
林氏逃亡。
金朝末代有烏骨侖先生。
常披麻被徒遊裡巷。
咄空罵衆詐号神仙。
下愚庸徒亦有信者。
哀帝惑之頗信鄙術。
任道士狡狯之情。
行世間[女*畏]媟之法。
道士身罹于憲網。
哀帝命盡于蔡州。
如此奸兇随代常有。
始禍延于闾裡。
終傾覆于家邦。
若[薛/女]狐之為祥。
猶蛇虺之洩毒。
以怪生怪将虛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