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四卷

關燈
辯僞錄第四卷 元道者山雲峰禅寺沙門祥邁奉 敕實錄撰 今上問曰。

    道家所造八十一化圖。

    并餘謗佛文字。

    李志常先于蒙哥皇帝面前。

    共少林辯論已屈伏了招承燒卻。

    皇帝恐先生每心内不伏。

    特傳聖旨再倚付将來。

    令子細持論。

    若是僧道兩家有輸了底。

    如何治罰。

    釋曰。

    西天體例。

    若義堕者斬頭相謝。

    而道士相顧莫敢明答。

    帝曰。

    不須如此。

    但僧家無據留發戴冠。

    道士義負剃頭為釋。

    時先生每凫躍鶴列藍袍錦袖。

    攘臂争前。

    僧曰。

    釋道辯诤源起化胡。

    今将從頭一一讨論。

    且如汝書題雲。

    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

    若具辯之恐成繁雜。

    且舉大意試為評論。

    問雲。

    今化胡經文。

    端的實是老子說耶。

    道曰。

    是老君說也。

    釋曰。

    若是老君說來。

    化胡經中。

    說俺僧衆剃發受戒所行之事。

    汝宜知之。

    受戒儀範詳細說來。

    道曰。

    儞每之事我不管之。

    釋曰。

    受戒小事汝猶不知。

    明顯化胡經文并是偷佛經作。

    道士無答。

    又問。

    化胡成佛。

    佛是何義。

    道曰。

    佛是世間上等好人。

    釋曰。

    自古以來多少好人。

    何不稱佛耶。

    佛之深義汝本不知。

    道曰。

    佛是覺義。

    釋曰。

    覺個甚麼。

    道曰。

    覺察覺悟。

    釋曰。

    何者能覺。

    何者所覺。

    道曰。

    覺天覺地覺陰覺陽覺仁覺義覺知覺信。

    無所不覺。

    是佛義也。

    釋曰。

    佛是大聖之人。

    窮盡性命之道。

    豈但覺于仁義耶。

    五常訓世之典。

    孔子所談。

    佛若但知此者。

    孔子何不稱佛耶。

    道士無答。

    圓福長老問姚公茂曰。

    仁義等語老子之言耶。

    孔子之言耶。

    姚公茂答曰。

    孔子之教也。

    圓福曰。

    道士從來偷俺佛經改作道書。

    儒門唯有仁信之言。

    汝家看守不定。

    亦被道士每當面偷了。

    帝問諸儒曰。

    仁義之語孔子所談耶。

    姚公茂等對曰。

    是孔子之說也。

    帝曰。

    既是孔子之。

    說雲何将來說。

    佛明知道家之言并是說謊之語。

    道士既不能答。

    乃将老子傳化胡經史記等書呈于帝。

    帝曰。

    不須道士多言。

    但取文字為證。

    帝曰。

    此是何人之書。

    道曰。

    此是漢地自古已來有名皇帝。

    集成底史記古今為憑。

    帝問。

    自古皇帝唯漢地出耶。

    他處亦有耶。

    道曰。

    他國亦有。

    又問。

    他國皇帝與漢地皇帝都一般麼。

    道曰一般。

    又問。

    既是一般。

    他國皇帝言語。

    漢地皇帝言語。

    都一般中用麼。

    答曰。

    都中使用。

    帝曰。

    既中使用。

    老子他處不曾行化。

    而這史記文字主張。

    老子化胡不是說謊文字。

    那這般史記都合燒了不可憑信。

    道士并無一答。

    那摩國師以拄杖指着道士罵曰。

    這般驢馬之人百事不曉。

    與這般先生設個什麼。

    拔合思八國師問曰。

    老子留下根本經。

    教名為什麼。

    答曰。

    有道德經是正根本。

    再問。

    除此經外更有什麼根本經教。

    再答。

    唯此道德為源本經。

    再問。

    此道德中還有化胡事麼。

    答無有此事。

    問此中無有何處說耶。

    答曰。

    漢兒地而史記文字說化胡事。

    問儞上說言。

    他國史記與此漢地史記一般中用。

    俺西天有頻婆娑羅王。

    史記言語還憑麼。

    答曰。

    都是史記敢不憑信。

    又問。

    既然憑信彼史記道。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此是西天史記恁般說來。

    既天上天下無如佛。

    何處更顯老君化胡成佛來。

    明知儞每之言并是虛谄之說。

    道士無答。

    國師又曰。

    彼史記又言。

    天下有頭發底俗人。

    禮拜一個小小沙彌。

    這般言語彼史記道來。

    不曾見說老君度人。

    汝曾聞麼。

    道士答曰。

    不曾聞得。

    上怒曰。

    偏此史記汝不聞得。

    漢地史記儞偏聞得。

    姚公茂謂道士曰。

    守隅曲士難論大方。

    隻為執着漢兒史記自語相違。

    向者前言都是史記敢不憑信。

    既西天史記如此言之。

    則佛是聖也。

    今已輸了猶更折證道士默然。

    帝曰。

    老君之名但聞此處。

    佛之名字普聞天下。

    何得與佛齊耶。

    道士言既無據。

    面赧詞窮。

    先是少林上表于蒙哥皇帝。

    論道不真。

    中有一道士。

    不勝其憤。

    高言謂少林曰。

    汝之表文謗李老君。

    言其實死妄引莊子秦佚吊之。

    此乃莊周寓言。

    何可憑信。

    少林曰。

    莊子之書道家宗尚。

    既是寓言則道藏之言并無實說。

    道士又屈。

    帝問張真人曰。

    儞心要持論否。

    張真人曰。

    不敢持論。

    上曰。

    儞每常說。

    道士之中多有通達禁咒方法。

    或入火不燒。

    或白日上升。

    或攝人返魂。

    或驅妖斷鬼。

    或服氣不老。

    或固精久視。

    如此方法今日盡顯出來。

    張真人并無酬答。

    時逼日沒合中昏暗。

    帝曰。

    道士出言掠虛。

    即依前約脫袍去冠一時落發。

    當時正抗論者一十七名。

    論畢。

    那摩大師使西京明提領。

    燕京定僧判。

    玉田張提點。

    德興府龐僧錄。

    及随路僧官。

    監守防送來到燕京。

    既入都門。

    塔必大師蘇摩室利。

    使道士。

    星冠袍服。

    挂在長竿普令曉谕。

    并所占寺宇山林水土四百八十二處。

    并令分付釋家。

    洎燕京奉福寺長春宮所占虛皇大閣。

    卻分付與金燈長老。

    上件八十一化等僞經及有雕底闆木。

    并令燒卻。

    并天下碑刻之文塑畫之像。

    道家無底盡與刬除。

    少林長老與僧議曰。

    若盡要了恐譏恃力。

    卻回與二百八十處。

    但取訖二百二處。

    大小贊美稱佛門之多讓焉。

    今上皇帝乃降聖旨曰。

    依着蒙哥皇帝斷來聖旨。

    先前少林長老告稱。

    李真人為頭先生。

    雕造下說謊底文書。

    化胡經十異九迷論。

    複淳化論。

    明真辯僞論。

    辯正謗道釋經。

    辟邪歸正議。

    八十一化圖。

    上欽奉聖旨倚付将來。

    俺每抱集至。

    和尚先生對面持論過。

    為先生每根腳說謊上。

    将和尚指說出來底說謊。

    化胡經衆多文書。

    并刻下闆燒毀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