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仲平溫的罕等遷延緩進。
狙僧遠近竟不面會。
觇聞諸師退朝即複趨程。
天子阿裡不哥大王知此道士無理。
雖複多語竟不與言。
而李志常見僧上行。
進退狼狽愁思内郁。
變成腦疽。
股栗魂驚。
又感雷震。
因而殂焉。
故常時之人。
為詩詠雲。
[楂-旦+且]子店前不死方。
老丘傳與李真常。
三千王女長春館。
十二瓊樓偃月堂。
服氣變為休息痢。
吞霞化作腦疽瘡。
全真業貫年來滿。
霹靂掀檐罪玉皇。
聞者以為實言(即戊午年六月日也)帝以諸王大會封賞事殷僧道對辯之事。
且令阿裡不哥大王替行問當所有事件一一奏聞。
初盤山中盤法興寺。
亥子年間天兵始過。
罕有僧人。
海山本無老師之嗣。
振公長老首居上方。
橡栗充糧。
以度朝夕。
全真之徒挾丘公之力。
謀占中盤。
乃就振公假言借住。
振公以謂道人栖宿猶勝荒涼。
且令權止占居既久遂規永定王道政陳知觀吳先生等。
乃改拆殿宇打損佛像。
又冒奏國母太後娘娘。
立碑改額為栖雲觀院。
内古佛舍利寶塔高二百尺。
又複平蕩。
影堂正殿三門雲堂。
悉皆拆壞。
屢僧争奪而不能革。
乙卯年聖旨斷與和尚。
不肯分付。
後上方長老雲公忿其無理。
破碎其碑。
奏告今上皇帝。
又共那摩大師少林長老朝觐蒙哥皇帝具陳其事。
聖旨委付今上皇帝。
改正其弊卻為僧院。
即戊午年九月初四日也。
德興府水谷寺舊來佛像及十六羅漢。
并是石作。
妙盡奇功。
兵火之後無僧看守。
有諸道士竊而居之。
日久綿遠恐僧争奪。
故泯其迹遂毀諸像填于水塹。
後僧争之諱本道院僧搜刷像出道士乃伏。
上方提領雲長老負壞像首上奏朝廷。
阿裡不哥大王。
見而悲感。
即喚金坡王先生道人右法箓。
鳴镝射之。
以石打之。
道士頭皆流血。
謂道士曰。
佛之真身杳然絕朕。
猶如虛空不可破壞。
眼尚不睹豈能損耶。
但汝無知作地獄種子。
縱汝邪愚世中有底汝能壞了。
還曾損着真佛身耶。
明知道士侵占佛寺壞了佛像。
故不虛語。
又燕北玉泉山舊有白玉石觀音像。
被道士打壞。
身首分離。
擊碎石塔穿石作洞。
内刻道像。
上谄朝廷為國家修善之所。
投簡福地欲永占定。
恐後争奪。
李志常後腦疽既發。
雷震而卒。
遂假葬棺柩内盛笠。
子柱杖埋于玉泉。
而實屍葬于五華觀中。
圖欲移年遷葬。
但顯空棺妄待傳播。
效他達磨屍解仙去。
而神不容奸欲隐彌露。
因賽典赤使人貢傘具陳其事。
蕃漢聞之哂其奸佞。
皇弟大王聞斯矯詐。
乃訴于帝曰。
道士從來欺謾國家。
昔年說為投簡福地。
今日返葬浩然臭身。
若實如此不可輕赦。
乃遣驿使何會必阇赤及阿斯蘭下來發掘。
果掊出空棺。
鞫問實屍埋在五華觀内。
剖而視之已成腐爛。
如此僞妄天下共知。
而道士刻圖出神上升。
而天長觀内千片雲闆自破無聲。
萬人之镬不覺罅裂。
琉璃巨閣忽爾崩摧。
不祥之事難以具數。
斯亦積僞謾之所緻也。
而玉泉山水地土聖旨盡付那摩國師。
跨崖據泉上蓋。
觀音重閣内塑其像。
金塗彩繪巧妙丹青卻為釋有。
帝對諸師曰。
我國家依着佛力光闡洪基。
佛之聖旨敢不随奉。
而先生每見俺皇帝人家歸依佛法。
起憎嫉心。
橫欲遮當佛之道子。
這釋道兩路各不相妨。
隻欲專擅自家遏他門戶。
非通論也。
今先生言道門最高。
秀才人言儒門第一。
疊屑人奉彌失。
诃言得生天。
達失蠻叫空謝天賜與。
細思根本皆難與佛齊。
帝時舉手而喻之曰。
譬如五指皆從掌出。
佛門如掌。
餘皆如指。
不觀其本各自誇炫。
皆是群盲摸象之說也。
時逼冬寒而先生每終不肯到路上淹留。
帝謂諸師曰。
道家既不肯來。
必是理短不敢持論。
卻令僧衆乘驿還燕。
乃丙辰年九月十日也。
丁巳年秋八月少林長老金燈長老再上朝廷。
阿裡不哥大王特傳聖旨。
道家前來做下八十一化圖。
破壞佛法并餘謗佛文字有底闆木。
燒毀了者。
有塑着底畫着底。
石頭上刻着底。
先生每不依舊時體例裡底。
并與壞了者刷洗了者。
磨了者委付今上皇帝如法行了者。
帝念此處已定漢地不知若不就彼廣集對辯辭窮自屈。
乃訟國家強抑折伏時今上皇帝建城上都。
為國東藩皇帝聖旨。
倚付将來。
令大集九流名士。
再加考論。
俾僧道兩路邪正分明。
今上皇帝承前聖旨事意。
普召釋道兩宗。
少林長老為頭衆。
和尚每張真人為頭衆。
先生每就上都宮中大閣之下。
座前對論内衆即有那摩國師。
拔合斯八國師。
西蕃國師。
河西國僧。
外五路僧。
大理國僧。
漢地中都圓福超長老。
奉福亨長老。
平灤路開覺邁長老。
大名津長老。
塔必小大師。
提點蘇摩室利譯言真定。
蒙古歹北京詢講主。
大名圭講主。
中都壽僧錄。
資福朗講主。
龍門育講主。
太保聰公等三百餘僧。
儒士窦漢卿姚公茂等。
丞相蒙速速廉平章。
丞相沒魯花赤。
張仲謙等。
二百餘人共為證義。
道士張真人蠻子王。
先生道錄樊志應。
道判魏志陽。
講師周志立等。
二百餘人共僧抗論。
今上問曰。
道家所造八十一化圖。
并餘謗佛文字。
李志常先于蒙哥皇帝面前。
共少林辯論。
已屈伏了。
招承燒卻
狙僧遠近竟不面會。
觇聞諸師退朝即複趨程。
天子阿裡不哥大王知此道士無理。
雖複多語竟不與言。
而李志常見僧上行。
進退狼狽愁思内郁。
變成腦疽。
股栗魂驚。
又感雷震。
因而殂焉。
故常時之人。
為詩詠雲。
[楂-旦+且]子店前不死方。
老丘傳與李真常。
三千王女長春館。
十二瓊樓偃月堂。
服氣變為休息痢。
吞霞化作腦疽瘡。
全真業貫年來滿。
霹靂掀檐罪玉皇。
聞者以為實言(即戊午年六月日也)帝以諸王大會封賞事殷僧道對辯之事。
且令阿裡不哥大王替行問當所有事件一一奏聞。
初盤山中盤法興寺。
亥子年間天兵始過。
罕有僧人。
海山本無老師之嗣。
振公長老首居上方。
橡栗充糧。
以度朝夕。
全真之徒挾丘公之力。
謀占中盤。
乃就振公假言借住。
振公以謂道人栖宿猶勝荒涼。
且令權止占居既久遂規永定王道政陳知觀吳先生等。
乃改拆殿宇打損佛像。
又冒奏國母太後娘娘。
立碑改額為栖雲觀院。
内古佛舍利寶塔高二百尺。
又複平蕩。
影堂正殿三門雲堂。
悉皆拆壞。
屢僧争奪而不能革。
乙卯年聖旨斷與和尚。
不肯分付。
後上方長老雲公忿其無理。
破碎其碑。
奏告今上皇帝。
又共那摩大師少林長老朝觐蒙哥皇帝具陳其事。
聖旨委付今上皇帝。
改正其弊卻為僧院。
即戊午年九月初四日也。
德興府水谷寺舊來佛像及十六羅漢。
并是石作。
妙盡奇功。
兵火之後無僧看守。
有諸道士竊而居之。
日久綿遠恐僧争奪。
故泯其迹遂毀諸像填于水塹。
後僧争之諱本道院僧搜刷像出道士乃伏。
上方提領雲長老負壞像首上奏朝廷。
阿裡不哥大王。
見而悲感。
即喚金坡王先生道人右法箓。
鳴镝射之。
以石打之。
道士頭皆流血。
謂道士曰。
佛之真身杳然絕朕。
猶如虛空不可破壞。
眼尚不睹豈能損耶。
但汝無知作地獄種子。
縱汝邪愚世中有底汝能壞了。
還曾損着真佛身耶。
明知道士侵占佛寺壞了佛像。
故不虛語。
又燕北玉泉山舊有白玉石觀音像。
被道士打壞。
身首分離。
擊碎石塔穿石作洞。
内刻道像。
上谄朝廷為國家修善之所。
投簡福地欲永占定。
恐後争奪。
李志常後腦疽既發。
雷震而卒。
遂假葬棺柩内盛笠。
子柱杖埋于玉泉。
而實屍葬于五華觀中。
圖欲移年遷葬。
但顯空棺妄待傳播。
效他達磨屍解仙去。
而神不容奸欲隐彌露。
因賽典赤使人貢傘具陳其事。
蕃漢聞之哂其奸佞。
皇弟大王聞斯矯詐。
乃訴于帝曰。
道士從來欺謾國家。
昔年說為投簡福地。
今日返葬浩然臭身。
若實如此不可輕赦。
乃遣驿使何會必阇赤及阿斯蘭下來發掘。
果掊出空棺。
鞫問實屍埋在五華觀内。
剖而視之已成腐爛。
如此僞妄天下共知。
而道士刻圖出神上升。
而天長觀内千片雲闆自破無聲。
萬人之镬不覺罅裂。
琉璃巨閣忽爾崩摧。
不祥之事難以具數。
斯亦積僞謾之所緻也。
而玉泉山水地土聖旨盡付那摩國師。
跨崖據泉上蓋。
觀音重閣内塑其像。
金塗彩繪巧妙丹青卻為釋有。
帝對諸師曰。
我國家依着佛力光闡洪基。
佛之聖旨敢不随奉。
而先生每見俺皇帝人家歸依佛法。
起憎嫉心。
橫欲遮當佛之道子。
這釋道兩路各不相妨。
隻欲專擅自家遏他門戶。
非通論也。
今先生言道門最高。
秀才人言儒門第一。
疊屑人奉彌失。
诃言得生天。
達失蠻叫空謝天賜與。
細思根本皆難與佛齊。
帝時舉手而喻之曰。
譬如五指皆從掌出。
佛門如掌。
餘皆如指。
不觀其本各自誇炫。
皆是群盲摸象之說也。
時逼冬寒而先生每終不肯到路上淹留。
帝謂諸師曰。
道家既不肯來。
必是理短不敢持論。
卻令僧衆乘驿還燕。
乃丙辰年九月十日也。
丁巳年秋八月少林長老金燈長老再上朝廷。
阿裡不哥大王特傳聖旨。
道家前來做下八十一化圖。
破壞佛法并餘謗佛文字有底闆木。
燒毀了者。
有塑着底畫着底。
石頭上刻着底。
先生每不依舊時體例裡底。
并與壞了者刷洗了者。
磨了者委付今上皇帝如法行了者。
帝念此處已定漢地不知若不就彼廣集對辯辭窮自屈。
乃訟國家強抑折伏時今上皇帝建城上都。
為國東藩皇帝聖旨。
倚付将來。
令大集九流名士。
再加考論。
俾僧道兩路邪正分明。
今上皇帝承前聖旨事意。
普召釋道兩宗。
少林長老為頭衆。
和尚每張真人為頭衆。
先生每就上都宮中大閣之下。
座前對論内衆即有那摩國師。
拔合斯八國師。
西蕃國師。
河西國僧。
外五路僧。
大理國僧。
漢地中都圓福超長老。
奉福亨長老。
平灤路開覺邁長老。
大名津長老。
塔必小大師。
提點蘇摩室利譯言真定。
蒙古歹北京詢講主。
大名圭講主。
中都壽僧錄。
資福朗講主。
龍門育講主。
太保聰公等三百餘僧。
儒士窦漢卿姚公茂等。
丞相蒙速速廉平章。
丞相沒魯花赤。
張仲謙等。
二百餘人共為證義。
道士張真人蠻子王。
先生道錄樊志應。
道判魏志陽。
講師周志立等。
二百餘人共僧抗論。
今上問曰。
道家所造八十一化圖。
并餘謗佛文字。
李志常先于蒙哥皇帝面前。
共少林辯論。
已屈伏了。
招承燒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