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僞興圖籍妄設典章。
肆其異端以幹時惑衆。
殘賊聖人之道。
辄以無稽之言。
自雕入藏目之為經。
良可笑也。
如新集老氏八十一化圖化胡經等。
百端誣誕之說使識者誦之則齒寒聞之則鼻掩。
圖雲。
老君以殷第十八王陽甲庚申歲。
真妙玉女晝寝。
夢日精駕九龍而下化五色流珠。
吞之而孕。
八十一年。
至二十一王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
其母攀李樹剖左脅而生。
九步生蓮四方乘足。
日童揚輝月妃散華。
七元流景祥雲蔭庭。
四靈翊衛玉女捧接。
其母攀枝。
萬鶴翔空九龍吐水。
七十二相八十一好。
指天指地唯道獨尊。
及長為文王守藏吏。
至成康為柱下史而棄周爵。
不知此語何從所出也。
又雲。
老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上升太微。
複生于成都李氏家。
與尹喜會。
複上升适西竺。
使尹喜作佛以化胡人。
剃須發為僧。
誓而歸之。
如此謬妄數端皆兒戲之語也。
嘻噫佛生周昭。
老生于定。
尹喜受道德于景王之己卯。
相去五百有七年。
何尹喜之為佛耶。
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無乃太誕乎。
夫老氏之首末具載周史而今以為殷陽甲真妙玉女所生者。
然則真妙者凡耶聖耶。
若聖則老氏豈複仕周為吏耶。
若凡則何族耶。
況老氏之聖也。
有萬種祯祥。
而世人豈不知。
複以為吏耶。
何舍明趣味如此。
可不愧欤。
況今槐裡冢墓在焉。
其徒以為老氏白日上升。
何冢墓之有哉。
乃棄于荊棘之間而不祀。
此皆具人眉目者之所不為也。
其莊列氏亦伯陽之命世亞聖也。
而子莊子言老聃死。
秦佚吊之三号而出。
獨不言上升太微之事乎。
子列子雖關尹喜一言之善又嘗舍之。
又喜仲尼答西方有大聖人。
以為至言。
獨不言化胡之事乎。
略舉其兩端則衆謬斯釋矣。
以前後所說。
全與本史相違。
似非老聃者也。
然則老聃外别有太上老君者成聖耶。
何設僞以非聖人者如此。
且夫世亦有至不肖者。
然樵牧之豎安敢辄欺之。
況大聖人乎。
仲尼曰。
非聖人者無法。
此大亂之道也。
又許昌新作三教碑。
以老氏正席佛儒翼之。
亦不稽古之甚也。
且三教之位。
自漢至今千有餘載。
如指之據于掌。
短長左右固有定處。
豈匹夫匹婦能異哉。
觀此效颦忘本之徒。
必欲毀滅大覺之道。
非毀而能滅。
惜乎伯陽之道掃地矣。
何哉猶藤蘿倚于喬松枝葉繁榮蔭及頃畝。
樵牧過之仰而歎曰。
大哉郁郁乎。
藤之茂且盛矣。
如此而不言松柏之大本也。
既而松無以施其枝葉則枯。
枯則絕藤蘿委地。
靡所不緻。
雖深根固蔕。
而複欲望之于雲漢。
不亦遠乎。
於戲伯陽之道。
其若是而已矣。
幸遇主上英雄。
紹聖聰哲禦天。
軒鑒洞乎八方。
舜日照于四海。
察纖毫而莫隐。
臨大統以無私。
仰願正三教之典谟訓诰保合大和。
為萬世之規矩準繩固非小補。
但野人福裕無任瞻天望聖。
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即乙卯年八月也。
帝既目覽是非具知臧否。
乃傳聖旨曰。
那摩大師少林長老奏來。
先生毀壞了釋迦牟尼佛底經教。
做出假經來有。
毀壞了釋迦牟尼佛底聖像塑。
着老君來有。
把釋迦牟尼佛塑。
在老君下面坐有。
共李真人一處對證問來。
李真人道我并不理會得來。
今委布隻兒衆斷事官。
那造假經人及印闆木。
不揀是誰根的有。
呵與對證過。
若實新造此說謊經。
分付那摩大師者。
那造假經底先生。
布隻兒為頭衆斷事官。
一處當面對證倒時。
決斷罪過。
要輕重那摩大師識者。
又毀壞釋迦佛像及觀音像。
改塑李老君底卻。
教那先生依前舊塑釋迦觀音之像。
改塑功了卻分付與和尚每者。
那壞佛的先生依理要罪過者。
斷事宮前立下證見交那摩大師識者若。
是和尚每壞了老子塑着佛像。
亦依前體例要罪過者。
即乙卯年九月二十九日。
君腦兒裡行此聖旨。
那摩大師緣此聖旨。
見奉福寺先生侵了餘占寺院。
先生不肯分付。
及玉泉山白玉觀音。
先生打了不肯陪還。
使少林長老金燈長老。
就德興府對今上皇帝。
宣前聖旨即要陪償。
少林長老先與執結。
而張權教志敬。
妄欲支吾不肯分付。
今上大怒令劉侍中活者思歐擊罵之。
頭面流血全無愧恥。
明年遣使胡睹孫下來。
依着皇帝聖旨本意。
盡行歸斷時築界牆。
分付奉福寺。
家初蒙哥皇帝聖旨裡。
委付布隻兒為頭衆斷事官。
随路合退。
先生住着寺院地面三十七處并令分付釋門而李志常不依歸斷。
差道士樊道錄。
再奏聖旨别生情見依着胡睹虎那演。
抄數已後不許改正。
雖如是奏上未允許。
而道士樊志應但向乞台普花處說。
便詐傳皇帝聖旨。
一面卻都奪了。
複推界牆。
丙辰年五月。
那摩大師再共少林長老。
奉福亨長老。
統攝溫庵主。
開覺邁長老。
大名津長老。
上方雲長老。
資福朗講主。
塔必小大師蘇摩室利。
中山提領要阿失真定譯言蒙古歹并上合刺。
鹘林預待李志常等。
共對朝廷。
與先生每大行辯論。
以七月十六日。
觐帝于鹘林城之南昔刺行宮。
帝引諸師入内。
溫顔接話。
并賜金帛。
專待道士辯明真僞。
而李志常怯不敢去。
自念前對天子唯推不知。
今更相抗慮恐堕負。
乃使權教張志敬(字義卿)魏
肆其異端以幹時惑衆。
殘賊聖人之道。
辄以無稽之言。
自雕入藏目之為經。
良可笑也。
如新集老氏八十一化圖化胡經等。
百端誣誕之說使識者誦之則齒寒聞之則鼻掩。
圖雲。
老君以殷第十八王陽甲庚申歲。
真妙玉女晝寝。
夢日精駕九龍而下化五色流珠。
吞之而孕。
八十一年。
至二十一王武丁庚辰二月十五日。
其母攀李樹剖左脅而生。
九步生蓮四方乘足。
日童揚輝月妃散華。
七元流景祥雲蔭庭。
四靈翊衛玉女捧接。
其母攀枝。
萬鶴翔空九龍吐水。
七十二相八十一好。
指天指地唯道獨尊。
及長為文王守藏吏。
至成康為柱下史而棄周爵。
不知此語何從所出也。
又雲。
老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上升太微。
複生于成都李氏家。
與尹喜會。
複上升适西竺。
使尹喜作佛以化胡人。
剃須發為僧。
誓而歸之。
如此謬妄數端皆兒戲之語也。
嘻噫佛生周昭。
老生于定。
尹喜受道德于景王之己卯。
相去五百有七年。
何尹喜之為佛耶。
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無乃太誕乎。
夫老氏之首末具載周史而今以為殷陽甲真妙玉女所生者。
然則真妙者凡耶聖耶。
若聖則老氏豈複仕周為吏耶。
若凡則何族耶。
況老氏之聖也。
有萬種祯祥。
而世人豈不知。
複以為吏耶。
何舍明趣味如此。
可不愧欤。
況今槐裡冢墓在焉。
其徒以為老氏白日上升。
何冢墓之有哉。
乃棄于荊棘之間而不祀。
此皆具人眉目者之所不為也。
其莊列氏亦伯陽之命世亞聖也。
而子莊子言老聃死。
秦佚吊之三号而出。
獨不言上升太微之事乎。
子列子雖關尹喜一言之善又嘗舍之。
又喜仲尼答西方有大聖人。
以為至言。
獨不言化胡之事乎。
略舉其兩端則衆謬斯釋矣。
以前後所說。
全與本史相違。
似非老聃者也。
然則老聃外别有太上老君者成聖耶。
何設僞以非聖人者如此。
且夫世亦有至不肖者。
然樵牧之豎安敢辄欺之。
況大聖人乎。
仲尼曰。
非聖人者無法。
此大亂之道也。
又許昌新作三教碑。
以老氏正席佛儒翼之。
亦不稽古之甚也。
且三教之位。
自漢至今千有餘載。
如指之據于掌。
短長左右固有定處。
豈匹夫匹婦能異哉。
觀此效颦忘本之徒。
必欲毀滅大覺之道。
非毀而能滅。
惜乎伯陽之道掃地矣。
何哉猶藤蘿倚于喬松枝葉繁榮蔭及頃畝。
樵牧過之仰而歎曰。
大哉郁郁乎。
藤之茂且盛矣。
如此而不言松柏之大本也。
既而松無以施其枝葉則枯。
枯則絕藤蘿委地。
靡所不緻。
雖深根固蔕。
而複欲望之于雲漢。
不亦遠乎。
於戲伯陽之道。
其若是而已矣。
幸遇主上英雄。
紹聖聰哲禦天。
軒鑒洞乎八方。
舜日照于四海。
察纖毫而莫隐。
臨大統以無私。
仰願正三教之典谟訓诰保合大和。
為萬世之規矩準繩固非小補。
但野人福裕無任瞻天望聖。
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即乙卯年八月也。
帝既目覽是非具知臧否。
乃傳聖旨曰。
那摩大師少林長老奏來。
先生毀壞了釋迦牟尼佛底經教。
做出假經來有。
毀壞了釋迦牟尼佛底聖像塑。
着老君來有。
把釋迦牟尼佛塑。
在老君下面坐有。
共李真人一處對證問來。
李真人道我并不理會得來。
今委布隻兒衆斷事官。
那造假經人及印闆木。
不揀是誰根的有。
呵與對證過。
若實新造此說謊經。
分付那摩大師者。
那造假經底先生。
布隻兒為頭衆斷事官。
一處當面對證倒時。
決斷罪過。
要輕重那摩大師識者。
又毀壞釋迦佛像及觀音像。
改塑李老君底卻。
教那先生依前舊塑釋迦觀音之像。
改塑功了卻分付與和尚每者。
那壞佛的先生依理要罪過者。
斷事宮前立下證見交那摩大師識者若。
是和尚每壞了老子塑着佛像。
亦依前體例要罪過者。
即乙卯年九月二十九日。
君腦兒裡行此聖旨。
那摩大師緣此聖旨。
見奉福寺先生侵了餘占寺院。
先生不肯分付。
及玉泉山白玉觀音。
先生打了不肯陪還。
使少林長老金燈長老。
就德興府對今上皇帝。
宣前聖旨即要陪償。
少林長老先與執結。
而張權教志敬。
妄欲支吾不肯分付。
今上大怒令劉侍中活者思歐擊罵之。
頭面流血全無愧恥。
明年遣使胡睹孫下來。
依着皇帝聖旨本意。
盡行歸斷時築界牆。
分付奉福寺。
家初蒙哥皇帝聖旨裡。
委付布隻兒為頭衆斷事官。
随路合退。
先生住着寺院地面三十七處并令分付釋門而李志常不依歸斷。
差道士樊道錄。
再奏聖旨别生情見依着胡睹虎那演。
抄數已後不許改正。
雖如是奏上未允許。
而道士樊志應但向乞台普花處說。
便詐傳皇帝聖旨。
一面卻都奪了。
複推界牆。
丙辰年五月。
那摩大師再共少林長老。
奉福亨長老。
統攝溫庵主。
開覺邁長老。
大名津長老。
上方雲長老。
資福朗講主。
塔必小大師蘇摩室利。
中山提領要阿失真定譯言蒙古歹并上合刺。
鹘林預待李志常等。
共對朝廷。
與先生每大行辯論。
以七月十六日。
觐帝于鹘林城之南昔刺行宮。
帝引諸師入内。
溫顔接話。
并賜金帛。
專待道士辯明真僞。
而李志常怯不敢去。
自念前對天子唯推不知。
今更相抗慮恐堕負。
乃使權教張志敬(字義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