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羅之氣。
如此之事一一難陳。
秖欲混自濁流濫彼清濟。
金鋀相雜泾渭難分。
誷聖欺賢蔽蒙天下。
瞎他正眼昧自心靈。
夭遏佛門溝壑正道。
傲慢典憲不懼朝章。
使秦川道衆暗闆流傳。
遠地發揚欲妨自害。
不遇明聖真假孰分。
佛法中興待時而顯。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我蒙哥皇帝。
克岐克嶷曰聖曰明。
布政簡嚴聰達神武。
修祖宗之令典。
酌先代之洪規。
率由舊章不忘外護。
初鑄國寶先贊佛門。
凡是僧人并無徭賦。
聖旨特賜那摩國師白金二千定(計鈔二十萬兩)修福佛門。
又令勝庵主發黃金五百兩白金萬兩于昊天寺大作佛事(七日方滿飯僧萬餘也)道門志常以八十一化圖刻闆既成廣張其本。
若不遠近鹹布。
甯知李老君之勝。
宜先上播朝廷。
則餘者自然草靡。
乃使金坡王先生道人溫的罕廣赍其本遍散朝廷近臣。
土魯及乞台普華等并授其本。
時少林長老裕公建寺鹘林。
皇上欽仰。
因見其本謗讪佛門。
使學士安藏獻呈阿裡不哥大王訴其僞妄。
大王披圖驗理閱實甚虛。
乃奏天子備陳詐冒。
破滅佛法敗傷風化。
天子未詳真僞。
俾召少林長老及道士李志常于大内萬安閣下。
共丞相缽刺海親王貴戚等譯語合剌合孫并學士安藏。
帝禦正座對面窮考。
按圖征诘。
志常一詞罔措。
拱身叉手唯稱乞兒不會而已。
推以不知。
少林讓曰。
汝既不知。
何以掌教。
志常又默無言。
少林因曰。
道士欺負國家敢為不軌。
今此圖中說李老君生于五運之前。
如此妄言從何而得。
且史記老子與孔子同時出衰周之際。
故唐初秀才胡曾詠史詩雲。
七雄戈戟亂如麻。
四海無人得坐家。
老氏卻思天竺住。
便将徐甲去流沙。
此則周末時人明矣。
何乃妄構此說謾昧主上乎。
志常曰。
此是下面歹人做來。
弟子實不知也。
少林又曰。
老子既是大賢。
宜當佐國安民匡君不逮。
何乃坐視亂亡西去流沙忍而不救乎。
自己家鄉而不能整。
且欲遠化羌胡。
不亦謬哉。
此同頭上火燒而不能卻。
且欲遠救他山之火。
縱是愚人亦知迂誕。
志常拱默無言面赧汗出。
少林重奏曰。
道士欺謾朝廷。
遼遠倚着錢财壯盛。
廣買臣下取媚人情。
恃方兇愎占奪佛寺。
損毀佛像打碎石塔。
玉泉山白玉石觀音像先生打了。
随處石幢先生推倒。
占植寺家園果梨栗水土田地。
大略言之。
知其名者可有五百餘處。
今對天子悉要歸還。
而志常情願吐退别無詶答。
少林又曰。
此化胡圖本是僞造。
若不燒闆難塞邪源。
志常唯言情願燒卻。
更無伸說。
上曰。
我為皇帝。
未登位時舊來有底。
依古行之。
我登位後先來無底。
不宜添出。
既是說謊道人新集。
不可行之。
時勝講主嗔目詈之。
指為畜類。
塊然無對。
帝謂群臣曰。
道士理短不敢詶答也。
少林翌日。
複上表雲。
和林上都北少林寺嗣祖雪庭野人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聞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舉枉錯諸直能使直者枉。
此二者賞罰之源。
治亂之機。
莫不發乎其中矣。
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
故三皇五帝垂拱南面。
其政教不肅而成。
不嚴而治。
是以聖人觀天文以察時變。
觀人文以化成天下也。
及三代以降奸宄日萠。
故聖賢間生應時設教。
或洗之以道德。
或封之以仁義。
以防微後世之弊也。
于是我釋迦大覺以周第五主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于天竺。
父曰淨飯皇帝。
母曰大術聖後。
夢感白象駕日輪忽墜于懷。
覺時乃娠誕彌厥月。
聖母攀枝右脅神化而生。
列宿襯于紅蓮。
九龍沐以香水。
三十二相以嚴體。
八十種好以随形。
指天地以稱尊。
現吉祥而應世。
四門觀苦午夜逾城。
六年苦行。
以圓曠劫之因。
萬德周身。
以克多生之果。
教談三百餘會。
化揚八萬之門。
受波旬請而入涅槃。
順衆生機而示圓寂。
由是道超凡聖化被人天。
凡聲教所及。
莫不波蕩風靡而從之。
冠其位于列聖之首也。
學其道者持五戒則備于五常。
修十善則杜其十惡。
存者安于王道。
亡者托于人天。
其大則頓息生死之源。
獨出聖凡之表也。
繼有東夏賢者。
是曰老君。
以周第二十二帝定王二年丙辰九月十四日生于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
父曰韓幹。
母曰精敷。
孕八十一年而生于李樹下。
因以姓李名耳字伯陽。
身長四尺六寸。
額凸眉粗反唇骞鼻。
髆尖胯闊聃耳鬅頭。
生而皓首故曰老聃。
以疑獨之道秘于心。
以三寶之德資于用。
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至簡王二年。
官至守藏吏十四年遷太史。
及景王二十三年己卯。
以七雄分霸天下擾攘。
老氏不忍坐視其弊。
有紫氣浮關。
欲西涉流沙。
而訪至函谷得關令尹喜。
授以道德二篇。
深造妙道之理。
已而弗克流沙。
死于槐裡。
即而葬焉。
乃京兆之興平也。
後之學其道者。
虛心實腹。
遊于道德黜于聰明。
高蹈煙霞迥出塵世。
聲利不能屈。
刑勢莫能移。
雖二聖賢時有先後教有淺深。
觀其聖賢之心。
未嘗有間也。
自我皇朝聖祖開辟大統以來。
兵燼之際。
有學者興肇起其門。
是曰全真。
冠伯陽之衣冠。
稱伯陽之徒黨。
棄伯陽之宗廟。
悖伯陽之道德。
浸漫四方不可勝數。
毀拆寺宇摧滅聖像。
如此之事一一難陳。
秖欲混自濁流濫彼清濟。
金鋀相雜泾渭難分。
誷聖欺賢蔽蒙天下。
瞎他正眼昧自心靈。
夭遏佛門溝壑正道。
傲慢典憲不懼朝章。
使秦川道衆暗闆流傳。
遠地發揚欲妨自害。
不遇明聖真假孰分。
佛法中興待時而顯。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我蒙哥皇帝。
克岐克嶷曰聖曰明。
布政簡嚴聰達神武。
修祖宗之令典。
酌先代之洪規。
率由舊章不忘外護。
初鑄國寶先贊佛門。
凡是僧人并無徭賦。
聖旨特賜那摩國師白金二千定(計鈔二十萬兩)修福佛門。
又令勝庵主發黃金五百兩白金萬兩于昊天寺大作佛事(七日方滿飯僧萬餘也)道門志常以八十一化圖刻闆既成廣張其本。
若不遠近鹹布。
甯知李老君之勝。
宜先上播朝廷。
則餘者自然草靡。
乃使金坡王先生道人溫的罕廣赍其本遍散朝廷近臣。
土魯及乞台普華等并授其本。
時少林長老裕公建寺鹘林。
皇上欽仰。
因見其本謗讪佛門。
使學士安藏獻呈阿裡不哥大王訴其僞妄。
大王披圖驗理閱實甚虛。
乃奏天子備陳詐冒。
破滅佛法敗傷風化。
天子未詳真僞。
俾召少林長老及道士李志常于大内萬安閣下。
共丞相缽刺海親王貴戚等譯語合剌合孫并學士安藏。
帝禦正座對面窮考。
按圖征诘。
志常一詞罔措。
拱身叉手唯稱乞兒不會而已。
推以不知。
少林讓曰。
汝既不知。
何以掌教。
志常又默無言。
少林因曰。
道士欺負國家敢為不軌。
今此圖中說李老君生于五運之前。
如此妄言從何而得。
且史記老子與孔子同時出衰周之際。
故唐初秀才胡曾詠史詩雲。
七雄戈戟亂如麻。
四海無人得坐家。
老氏卻思天竺住。
便将徐甲去流沙。
此則周末時人明矣。
何乃妄構此說謾昧主上乎。
志常曰。
此是下面歹人做來。
弟子實不知也。
少林又曰。
老子既是大賢。
宜當佐國安民匡君不逮。
何乃坐視亂亡西去流沙忍而不救乎。
自己家鄉而不能整。
且欲遠化羌胡。
不亦謬哉。
此同頭上火燒而不能卻。
且欲遠救他山之火。
縱是愚人亦知迂誕。
志常拱默無言面赧汗出。
少林重奏曰。
道士欺謾朝廷。
遼遠倚着錢财壯盛。
廣買臣下取媚人情。
恃方兇愎占奪佛寺。
損毀佛像打碎石塔。
玉泉山白玉石觀音像先生打了。
随處石幢先生推倒。
占植寺家園果梨栗水土田地。
大略言之。
知其名者可有五百餘處。
今對天子悉要歸還。
而志常情願吐退别無詶答。
少林又曰。
此化胡圖本是僞造。
若不燒闆難塞邪源。
志常唯言情願燒卻。
更無伸說。
上曰。
我為皇帝。
未登位時舊來有底。
依古行之。
我登位後先來無底。
不宜添出。
既是說謊道人新集。
不可行之。
時勝講主嗔目詈之。
指為畜類。
塊然無對。
帝謂群臣曰。
道士理短不敢詶答也。
少林翌日。
複上表雲。
和林上都北少林寺嗣祖雪庭野人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聞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舉枉錯諸直能使直者枉。
此二者賞罰之源。
治亂之機。
莫不發乎其中矣。
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
故三皇五帝垂拱南面。
其政教不肅而成。
不嚴而治。
是以聖人觀天文以察時變。
觀人文以化成天下也。
及三代以降奸宄日萠。
故聖賢間生應時設教。
或洗之以道德。
或封之以仁義。
以防微後世之弊也。
于是我釋迦大覺以周第五主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于天竺。
父曰淨飯皇帝。
母曰大術聖後。
夢感白象駕日輪忽墜于懷。
覺時乃娠誕彌厥月。
聖母攀枝右脅神化而生。
列宿襯于紅蓮。
九龍沐以香水。
三十二相以嚴體。
八十種好以随形。
指天地以稱尊。
現吉祥而應世。
四門觀苦午夜逾城。
六年苦行。
以圓曠劫之因。
萬德周身。
以克多生之果。
教談三百餘會。
化揚八萬之門。
受波旬請而入涅槃。
順衆生機而示圓寂。
由是道超凡聖化被人天。
凡聲教所及。
莫不波蕩風靡而從之。
冠其位于列聖之首也。
學其道者持五戒則備于五常。
修十善則杜其十惡。
存者安于王道。
亡者托于人天。
其大則頓息生死之源。
獨出聖凡之表也。
繼有東夏賢者。
是曰老君。
以周第二十二帝定王二年丙辰九月十四日生于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
父曰韓幹。
母曰精敷。
孕八十一年而生于李樹下。
因以姓李名耳字伯陽。
身長四尺六寸。
額凸眉粗反唇骞鼻。
髆尖胯闊聃耳鬅頭。
生而皓首故曰老聃。
以疑獨之道秘于心。
以三寶之德資于用。
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至簡王二年。
官至守藏吏十四年遷太史。
及景王二十三年己卯。
以七雄分霸天下擾攘。
老氏不忍坐視其弊。
有紫氣浮關。
欲西涉流沙。
而訪至函谷得關令尹喜。
授以道德二篇。
深造妙道之理。
已而弗克流沙。
死于槐裡。
即而葬焉。
乃京兆之興平也。
後之學其道者。
虛心實腹。
遊于道德黜于聰明。
高蹈煙霞迥出塵世。
聲利不能屈。
刑勢莫能移。
雖二聖賢時有先後教有淺深。
觀其聖賢之心。
未嘗有間也。
自我皇朝聖祖開辟大統以來。
兵燼之際。
有學者興肇起其門。
是曰全真。
冠伯陽之衣冠。
稱伯陽之徒黨。
棄伯陽之宗廟。
悖伯陽之道德。
浸漫四方不可勝數。
毀拆寺宇摧滅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