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佛像。
檀州黍谷山靈岩寺。
昔是鄒衍吹律之處。
堂殿廊庑悉皆完足。
全真賈志卒。
王志欽倚着丘公氣力。
蕩除佛像塑起三清石幢子。
推入澗中。
有底田園占佃為主。
改名大同觀。
檀州木林寺正殿縣壁。
壬子年全真許知觀。
拆毀塑像改立三清。
号為天寶萬壽宮。
良鄉縣東南張謝村興禅寺地土。
棗樹林檎園并外白地。
丘公弟子孔志童強占種佃欺侮尼衆。
如此等例略有數百。
雖莊蹻狼戾于南荊。
盜跖跋扈于東魯。
方今剽劫未為過也。
不以道德為心。
專以攘奪為務。
後毒痢發作卧于廁中。
經停七日。
弟子移之而不肯動。
疲困羸極乃詐之曰。
且偃之與寝何異哉。
又經二日。
竟據廁而卒。
而門弟子外诳人雲。
師父求福。
編丘公錄者(李浩然集來)即日登葆光而化異香滿室。
此皆人人具知尚變其說。
餘不公者例皆如此。
故當時之人為之語曰。
一把形骸瘦骨頭。
長春一旦變為秋。
和濉帶屎亡圊廁。
一道流來兩道流。
斯良證也(大道四祖之語也)即丁亥年七月初九日也。
後道士志常字浩然。
号真常子。
簪冠自整紹複前蹤。
斂道士之财。
買王臣之意。
偷薄巧飾趨媚時流。
虛冒全真之名。
不行道德之實。
枭鳴正道虎視釋家。
挾邪作威侵占佛寺。
襲丘公之僞迹。
扇殘賊之餘風。
縱群下之剽奪。
任私情之毀撤。
打佛像而安老像。
廢菩薩而作天尊。
貪得忘仁窺求無度。
他處遼遠恐人未憑。
且叙京城及内屬州縣。
占奪寺舍侵植田園。
磨毀碑幢損滅佛像。
略舉一二驗知虛實。
京通玄關觀音院正殿三間塑畫完具。
李志常遣本觀道衆。
打絕聖像塑着三清。
雖屢陳訴抗诏不與。
今雖革正而街西院舍近三十楹尚未分付。
京淨恩禅寺正殿房寮方丈庫舍五十餘楹。
殿内無量壽佛。
十六觀像。
金碧炫目。
女冠改作修真觀。
永占住持京憫忠寺東塔。
院大道信道姑占守住坐。
京慈聖院長春宮薛道錄改為玄都觀占住。
京寶塔寺經藏院天長觀下任道姑福童占定住坐。
京資聖寺唐遼舊刹。
前後通街。
地有三十餘畝。
房有百十餘間。
全真鞏志。
朗改作葆真觀占定住持。
京颢花門外金橋寺正殿釋迦渾金成就。
全真張知觀拆毀大殿平治基址。
安先生丘冢改作墳地。
京銅馬坊建福院全真鬅頭張先生占改住坐。
京春台坊西萬盈坊弘教院。
正殿聖堂僧寮廚庫菜園石碑。
盡被樊先生拆打訖。
卻将木石于戴外郎宅東蓋訖天齊仁聖廟。
京西北隅吉祥院長春宮。
占作窯場煉丹經。
今聖旨斷定由未分付。
玉田縣北鄉妙峰院。
全真榮道士盡行拆訖。
于田家莊蓋女冠楊道姑路道姑住坐。
通州在城觀音院前後正殿廚庫僧房。
全真陳和童打壞觀音改塑老君易名通仙觀。
宛平縣齋堂村靈樂寺。
全真劉知觀把釋迦太子賣與他人。
火爆石碑。
藏了銅鐘。
拆訖佛殿。
壞了舍利寶塔。
平蕩墳林改作通仙觀塑起三清。
[泳-永+豕]州在城設濟院。
有舍利塔七層五十餘尺。
全真賈先生夜間折了塔尖。
本官诘責逃了。
甲寅年改為齊仙觀。
[泳-永+豕]州行滿寺觀音殿。
有白玉石觀音菩薩。
坐高三尺。
有糠禅任志堅。
夜中打碎共十一塊。
并占訖寺院改為永甯觀住坐。
廣因寺常住位舊堂鹹備。
全真梁先生改作十方觀住坐。
平谷縣曆西寺正殿聖容。
全真王知觀打壞塑像。
占植栗園。
磨了石碑。
耕了地土。
文家莊水谷寺殿宇三門。
雲堂庫房水碾園土。
全真王知觀打了塑像。
卻塑老君。
并獨波寺正殿拆訖。
占植栗園改作道院。
順州年豐龍泉寺。
麻地棗園并餘白地。
盡被馬法師占定改為大道觀。
安次縣北台寺。
全真羊皮李占佃。
普慈寺楊道姑占訖。
遵化縣台山寺下院。
靈應山栗園劉先生占。
淨因院羅文谷栗園張先生占。
植縣東北般若院大殿中疃寺雲堂。
淨家谷雲堂三門。
盡被張先生拆了。
蓋作開陽觀。
薊州天香寺栗園地土。
盡被王道政占佃。
舍利寶塔高四十尺。
王道政拆訖。
塔上鐵竿亦自使了。
又拆了墳塔十三座。
甘泉山下院水碾一所。
孫先生強行蓋了。
報國寺下院栗園。
賈先生占了。
崆峒山下院田地栗園。
吳先生蓋觀占守。
如此等例甯可具詞。
其餘東平濟南益都真定河南關西平陽太原武朔雲中白霫遼東肥水等路。
打拆奪占碎幢磨碑難可勝言略知名者五百餘處。
皆李志常之所主行。
又自覽貢獻圓米果木蜜煎茶姜馳驿馬疋每歲上下要君取榮。
不以謙退為心。
專以炫名為務。
壬辰中合罕皇帝。
吊民洛汭問罪汴梁。
急于外征未遑内整。
而志常奸心狙妒欲欺佛家蔑視朝廷敢為不軌。
乘國軍擾攘之際。
當羽檄交馳之辰。
縱庸鄙之徒。
作無稽之典。
今狐璋首集僞說史志經。
又廣邪文。
菽麥不分古今匡辯。
采王浮之詭說。
取西升之鄙談。
學佛家八十二龛。
糅老子八十一化。
要合九九之數。
簧鼓二篇之風。
乃舉李耳在虛無之前。
屈迦文降周莊之代。
倚竊佛教增闡多端。
欲高釋氏之前。
乃說李耳在陽甲之歲。
欲登儒者之上。
乃立九歲在太易之先。
欲同佛家五方如來。
乃說五方出法度人。
拟偷佛經世界初成風輪下布。
乃說氣射往來變作彌
檀州黍谷山靈岩寺。
昔是鄒衍吹律之處。
堂殿廊庑悉皆完足。
全真賈志卒。
王志欽倚着丘公氣力。
蕩除佛像塑起三清石幢子。
推入澗中。
有底田園占佃為主。
改名大同觀。
檀州木林寺正殿縣壁。
壬子年全真許知觀。
拆毀塑像改立三清。
号為天寶萬壽宮。
良鄉縣東南張謝村興禅寺地土。
棗樹林檎園并外白地。
丘公弟子孔志童強占種佃欺侮尼衆。
如此等例略有數百。
雖莊蹻狼戾于南荊。
盜跖跋扈于東魯。
方今剽劫未為過也。
不以道德為心。
專以攘奪為務。
後毒痢發作卧于廁中。
經停七日。
弟子移之而不肯動。
疲困羸極乃詐之曰。
且偃之與寝何異哉。
又經二日。
竟據廁而卒。
而門弟子外诳人雲。
師父求福。
編丘公錄者(李浩然集來)即日登葆光而化異香滿室。
此皆人人具知尚變其說。
餘不公者例皆如此。
故當時之人為之語曰。
一把形骸瘦骨頭。
長春一旦變為秋。
和濉帶屎亡圊廁。
一道流來兩道流。
斯良證也(大道四祖之語也)即丁亥年七月初九日也。
後道士志常字浩然。
号真常子。
簪冠自整紹複前蹤。
斂道士之财。
買王臣之意。
偷薄巧飾趨媚時流。
虛冒全真之名。
不行道德之實。
枭鳴正道虎視釋家。
挾邪作威侵占佛寺。
襲丘公之僞迹。
扇殘賊之餘風。
縱群下之剽奪。
任私情之毀撤。
打佛像而安老像。
廢菩薩而作天尊。
貪得忘仁窺求無度。
他處遼遠恐人未憑。
且叙京城及内屬州縣。
占奪寺舍侵植田園。
磨毀碑幢損滅佛像。
略舉一二驗知虛實。
京通玄關觀音院正殿三間塑畫完具。
李志常遣本觀道衆。
打絕聖像塑着三清。
雖屢陳訴抗诏不與。
今雖革正而街西院舍近三十楹尚未分付。
京淨恩禅寺正殿房寮方丈庫舍五十餘楹。
殿内無量壽佛。
十六觀像。
金碧炫目。
女冠改作修真觀。
永占住持京憫忠寺東塔。
院大道信道姑占守住坐。
京慈聖院長春宮薛道錄改為玄都觀占住。
京寶塔寺經藏院天長觀下任道姑福童占定住坐。
京資聖寺唐遼舊刹。
前後通街。
地有三十餘畝。
房有百十餘間。
全真鞏志。
朗改作葆真觀占定住持。
京颢花門外金橋寺正殿釋迦渾金成就。
全真張知觀拆毀大殿平治基址。
安先生丘冢改作墳地。
京銅馬坊建福院全真鬅頭張先生占改住坐。
京春台坊西萬盈坊弘教院。
正殿聖堂僧寮廚庫菜園石碑。
盡被樊先生拆打訖。
卻将木石于戴外郎宅東蓋訖天齊仁聖廟。
京西北隅吉祥院長春宮。
占作窯場煉丹經。
今聖旨斷定由未分付。
玉田縣北鄉妙峰院。
全真榮道士盡行拆訖。
于田家莊蓋女冠楊道姑路道姑住坐。
通州在城觀音院前後正殿廚庫僧房。
全真陳和童打壞觀音改塑老君易名通仙觀。
宛平縣齋堂村靈樂寺。
全真劉知觀把釋迦太子賣與他人。
火爆石碑。
藏了銅鐘。
拆訖佛殿。
壞了舍利寶塔。
平蕩墳林改作通仙觀塑起三清。
[泳-永+豕]州在城設濟院。
有舍利塔七層五十餘尺。
全真賈先生夜間折了塔尖。
本官诘責逃了。
甲寅年改為齊仙觀。
[泳-永+豕]州行滿寺觀音殿。
有白玉石觀音菩薩。
坐高三尺。
有糠禅任志堅。
夜中打碎共十一塊。
并占訖寺院改為永甯觀住坐。
廣因寺常住位舊堂鹹備。
全真梁先生改作十方觀住坐。
平谷縣曆西寺正殿聖容。
全真王知觀打壞塑像。
占植栗園。
磨了石碑。
耕了地土。
文家莊水谷寺殿宇三門。
雲堂庫房水碾園土。
全真王知觀打了塑像。
卻塑老君。
并獨波寺正殿拆訖。
占植栗園改作道院。
順州年豐龍泉寺。
麻地棗園并餘白地。
盡被馬法師占定改為大道觀。
安次縣北台寺。
全真羊皮李占佃。
普慈寺楊道姑占訖。
遵化縣台山寺下院。
靈應山栗園劉先生占。
淨因院羅文谷栗園張先生占。
植縣東北般若院大殿中疃寺雲堂。
淨家谷雲堂三門。
盡被張先生拆了。
蓋作開陽觀。
薊州天香寺栗園地土。
盡被王道政占佃。
舍利寶塔高四十尺。
王道政拆訖。
塔上鐵竿亦自使了。
又拆了墳塔十三座。
甘泉山下院水碾一所。
孫先生強行蓋了。
報國寺下院栗園。
賈先生占了。
崆峒山下院田地栗園。
吳先生蓋觀占守。
如此等例甯可具詞。
其餘東平濟南益都真定河南關西平陽太原武朔雲中白霫遼東肥水等路。
打拆奪占碎幢磨碑難可勝言略知名者五百餘處。
皆李志常之所主行。
又自覽貢獻圓米果木蜜煎茶姜馳驿馬疋每歲上下要君取榮。
不以謙退為心。
專以炫名為務。
壬辰中合罕皇帝。
吊民洛汭問罪汴梁。
急于外征未遑内整。
而志常奸心狙妒欲欺佛家蔑視朝廷敢為不軌。
乘國軍擾攘之際。
當羽檄交馳之辰。
縱庸鄙之徒。
作無稽之典。
今狐璋首集僞說史志經。
又廣邪文。
菽麥不分古今匡辯。
采王浮之詭說。
取西升之鄙談。
學佛家八十二龛。
糅老子八十一化。
要合九九之數。
簧鼓二篇之風。
乃舉李耳在虛無之前。
屈迦文降周莊之代。
倚竊佛教增闡多端。
欲高釋氏之前。
乃說李耳在陽甲之歲。
欲登儒者之上。
乃立九歲在太易之先。
欲同佛家五方如來。
乃說五方出法度人。
拟偷佛經世界初成風輪下布。
乃說氣射往來變作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