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元匠。
不忠不孝。
老子之所生。
不義不仁。
老子之所主。
為人師者不亦慚乎。
老君既說随代為師。
而秦漢之下至于今朝。
偏無一現乎。
今既無矣。
古亦虛焉。
且漢文恭儉。
孝武英明。
孝明達禮樂之情。
孝章優儒雅之道。
魏文帝風流文藻。
晉世祖明達寬仁。
宋文帝緻治升平。
梁武帝文武兼備。
隋高祖混同四海。
唐太宗混一車書。
此時不俟老子之化而皆金聲玉振。
則知牽合巧會枉廢詞章。
秖可诳于闾閻。
難可信于達士。
嫫母加粉見者愈嗤。
鄰女效颦鄉人不貴(哀公問子夏文氏春秋亦有見劉向新序呂文不次爾) 老子出靈寶三洞僞第五 第九化雲。
太上老君以中皇元年三月一日。
于玉清天金阙上官。
撰集靈篇以為寶經三百卷。
符圖七千章。
玉訣九千篇。
老君于上三皇時出。
為萬天法師。
又号玄中法師。
當龍漢元年。
授上三皇洞真經一十二部。
以無極之道下教人間。
其時人壽九萬歲。
于中三皇時号有古先生當赤明元年。
授中三皇洞玄經一十二部。
行無上正真之道以化于人。
其時人壽六萬歲。
于下三皇時出為師。
号金阙帝君。
當開皇元年。
授下三皇洞神經一十二部。
以太平之道化人。
其時人壽一萬八千歲。
夫洞真洞玄洞神各一十二部。
合為三十六部尊經也 辯曰。
夫仲尼入夢。
十翼之道始宣。
伯陽過關。
二篇之教方闡。
有名為萬物之始。
無名為天地之先。
混徼。
妙而同玄。
驚寵辱而一緻。
谷神不死久視長生。
挫銳解紛謙卑自牧。
此老氏之旨也。
自餘教典皆是僞書。
制雜凡流唯尚誇競。
采傍佛語換體安名。
拟三界而立三清。
彷三大而立三洞。
虛勞紙墨妄飾詞章。
何以知之。
漢時張道陵造靈寶經。
王褒造洞玄經。
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
晉時王浮造明威化胡經。
鮑靜造三皇經。
後改為三清經。
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經。
梁時陶弘景造太清經。
隋末輔慧祥改涅槃為長安經。
後事發被誅。
案甄鸾笑道論雲。
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
如此詳之。
代代穿鑿人人妄制。
采他佛教标為道書。
或言仙洞飛來。
或言老子再現。
群賢不睹道士獨傳。
欺誷時君不懼朝憲。
故唐琳法師對太宗皇帝雲。
若據蕭溫衆議。
道家止有道德二篇。
如依漢明校量便應七百餘卷。
約葛洪神仙之說。
僅有一千。
準修靜所上目中過前九十。
又檢玄都目錄轉複彌多。
既其先後不同。
顯知後人妄制。
增加卷軸添足篇章。
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或道名山自出。
時唱仙洞飛來。
何乃黃領獨知英賢罕睹。
典籍不記書史無聞。
試問當今道士。
推勘後出之經。
為是老子别陳。
為是天尊更說。
若也更說應有時方師資傳授。
為是何年何月何邦何代。
若在天上而說。
何人傳來。
若在西域而談。
何人譯出。
如其有據容可流行。
若也妄言理須焚剪。
又漢晉之代。
僧号道士。
寇謙得志僭冒其名。
今稱法師愈為矯飾。
法師之号源出佛經。
萬卷百家本無此語。
且為法之師名為法師。
法即是師名為法師。
名義不知妄安己号。
按賢劫已來有三佛出。
初佛出時人壽六萬歲。
第二佛出時人壽四萬。
第三佛出人壽二萬。
何乃改彼三皇妄合其數。
又前說雲。
上三氣中而有龍漢赤明之号。
是時五運尚無。
但唯一氣何有三皇之君人壽之數乎。
上古縱有五龍四姓九頭十紀。
亦無三皇建立年号。
試問。
龍漢赤明上皇開皇。
誰君之年乎。
若言有說。
史無明文。
若言無憑。
不可妄立。
扣其兩端竟無一是。
又伏犧之前文字未有。
何出三洞靈寶之篇乎。
又十二部名源出佛經。
一代時教類分十二。
道家名義不知。
何以妄着己典。
如琢美玉拟作甑窐。
雖受劬勞智者見诮 遊化九天僞第六 第二十六化雲。
是時老君于青羊大會。
引尹喜冉冉升空。
初至第一天見波利天帝。
乘九光元靈之輿。
蔭七元交晨之蓋。
建五色攝魔之節。
金童玉女九萬人。
迎老君入大有宮。
請問自然之道。
如是摩夷天梵寶天化應天不憍樂天兜率天須延天禅善天郁單天。
随處天帝皆與天童玉女。
迎禮老君請問法要。
所到天宮皆設瓊漿碧醴丹液流薰蘭羞八徹靈芝珍果 辯曰。
昔我世尊初成正覺。
不離道樹而赴諸天。
一身不分而遍一切。
即多而一。
即一而多。
猶如素月流空影分衆水。
大塊噫氣萬竅怒号。
大小鹹周遠近無隔。
無心頓應豈止九天。
伯周之柱史。
尹喜函谷關吏。
身居下位。
難等聖蹤欲為己德。
蓋善竊者鬼神不覺。
既為人知非是好手。
離欲而獲輕舉。
禅定而感神通。
老子既無此功。
何以升于天上。
昔列子居鄭。
夫妻相忘。
耳目不分。
翛然絕寄。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
然後身如槁葉随風東西。
萬裡須臾過旬乃返。
而莊周譏雲。
猶有所待。
矧乎老耳不絕妻子(老子之子名宗宗之子名注注之子名宮侍魏文[色-巴+(廠@矢)])未逮形亡。
過關乘薄軬之車。
道經垂有身之患。
讵可升天履霧駕鶴乘雲。
拟效牟尼矜為己勝。
且布施而獲大福。
持戒而感生天。
汝尚不達斯由。
安能為天說法。
欲界本六。
妄雲九天。
初禅純男。
而雲玉女。
句虛闡僞巧說多端。
且初禅。
已上禅悅為食。
定生喜樂舍念清淨。
何用瓊漿碧醴蘭羞八徹乎。
将謂天上同于人間。
羨酒肉之葷膻。
争魚臭之穢濁。
喻乎鸱耽死鼠便為鳳凰同餐。
盜聽不真。
請杜臆說。
窮鄉多怪。
曲學多辯。
斯言信乎
不忠不孝。
老子之所生。
不義不仁。
老子之所主。
為人師者不亦慚乎。
老君既說随代為師。
而秦漢之下至于今朝。
偏無一現乎。
今既無矣。
古亦虛焉。
且漢文恭儉。
孝武英明。
孝明達禮樂之情。
孝章優儒雅之道。
魏文帝風流文藻。
晉世祖明達寬仁。
宋文帝緻治升平。
梁武帝文武兼備。
隋高祖混同四海。
唐太宗混一車書。
此時不俟老子之化而皆金聲玉振。
則知牽合巧會枉廢詞章。
秖可诳于闾閻。
難可信于達士。
嫫母加粉見者愈嗤。
鄰女效颦鄉人不貴(哀公問子夏文氏春秋亦有見劉向新序呂文不次爾) 老子出靈寶三洞僞第五 第九化雲。
太上老君以中皇元年三月一日。
于玉清天金阙上官。
撰集靈篇以為寶經三百卷。
符圖七千章。
玉訣九千篇。
老君于上三皇時出。
為萬天法師。
又号玄中法師。
當龍漢元年。
授上三皇洞真經一十二部。
以無極之道下教人間。
其時人壽九萬歲。
于中三皇時号有古先生當赤明元年。
授中三皇洞玄經一十二部。
行無上正真之道以化于人。
其時人壽六萬歲。
于下三皇時出為師。
号金阙帝君。
當開皇元年。
授下三皇洞神經一十二部。
以太平之道化人。
其時人壽一萬八千歲。
夫洞真洞玄洞神各一十二部。
合為三十六部尊經也 辯曰。
夫仲尼入夢。
十翼之道始宣。
伯陽過關。
二篇之教方闡。
有名為萬物之始。
無名為天地之先。
混徼。
妙而同玄。
驚寵辱而一緻。
谷神不死久視長生。
挫銳解紛謙卑自牧。
此老氏之旨也。
自餘教典皆是僞書。
制雜凡流唯尚誇競。
采傍佛語換體安名。
拟三界而立三清。
彷三大而立三洞。
虛勞紙墨妄飾詞章。
何以知之。
漢時張道陵造靈寶經。
王褒造洞玄經。
吳時葛孝先造上清經。
晉時王浮造明威化胡經。
鮑靜造三皇經。
後改為三清經。
齊朝陳顯明造六十四真步虛經。
梁時陶弘景造太清經。
隋末輔慧祥改涅槃為長安經。
後事發被誅。
案甄鸾笑道論雲。
道家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
如此詳之。
代代穿鑿人人妄制。
采他佛教标為道書。
或言仙洞飛來。
或言老子再現。
群賢不睹道士獨傳。
欺誷時君不懼朝憲。
故唐琳法師對太宗皇帝雲。
若據蕭溫衆議。
道家止有道德二篇。
如依漢明校量便應七百餘卷。
約葛洪神仙之說。
僅有一千。
準修靜所上目中過前九十。
又檢玄都目錄轉複彌多。
既其先後不同。
顯知後人妄制。
增加卷軸添足篇章。
依傍佛經改頭換尾。
或道名山自出。
時唱仙洞飛來。
何乃黃領獨知英賢罕睹。
典籍不記書史無聞。
試問當今道士。
推勘後出之經。
為是老子别陳。
為是天尊更說。
若也更說應有時方師資傳授。
為是何年何月何邦何代。
若在天上而說。
何人傳來。
若在西域而談。
何人譯出。
如其有據容可流行。
若也妄言理須焚剪。
又漢晉之代。
僧号道士。
寇謙得志僭冒其名。
今稱法師愈為矯飾。
法師之号源出佛經。
萬卷百家本無此語。
且為法之師名為法師。
法即是師名為法師。
名義不知妄安己号。
按賢劫已來有三佛出。
初佛出時人壽六萬歲。
第二佛出時人壽四萬。
第三佛出人壽二萬。
何乃改彼三皇妄合其數。
又前說雲。
上三氣中而有龍漢赤明之号。
是時五運尚無。
但唯一氣何有三皇之君人壽之數乎。
上古縱有五龍四姓九頭十紀。
亦無三皇建立年号。
試問。
龍漢赤明上皇開皇。
誰君之年乎。
若言有說。
史無明文。
若言無憑。
不可妄立。
扣其兩端竟無一是。
又伏犧之前文字未有。
何出三洞靈寶之篇乎。
又十二部名源出佛經。
一代時教類分十二。
道家名義不知。
何以妄着己典。
如琢美玉拟作甑窐。
雖受劬勞智者見诮 遊化九天僞第六 第二十六化雲。
是時老君于青羊大會。
引尹喜冉冉升空。
初至第一天見波利天帝。
乘九光元靈之輿。
蔭七元交晨之蓋。
建五色攝魔之節。
金童玉女九萬人。
迎老君入大有宮。
請問自然之道。
如是摩夷天梵寶天化應天不憍樂天兜率天須延天禅善天郁單天。
随處天帝皆與天童玉女。
迎禮老君請問法要。
所到天宮皆設瓊漿碧醴丹液流薰蘭羞八徹靈芝珍果 辯曰。
昔我世尊初成正覺。
不離道樹而赴諸天。
一身不分而遍一切。
即多而一。
即一而多。
猶如素月流空影分衆水。
大塊噫氣萬竅怒号。
大小鹹周遠近無隔。
無心頓應豈止九天。
伯周之柱史。
尹喜函谷關吏。
身居下位。
難等聖蹤欲為己德。
蓋善竊者鬼神不覺。
既為人知非是好手。
離欲而獲輕舉。
禅定而感神通。
老子既無此功。
何以升于天上。
昔列子居鄭。
夫妻相忘。
耳目不分。
翛然絕寄。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
然後身如槁葉随風東西。
萬裡須臾過旬乃返。
而莊周譏雲。
猶有所待。
矧乎老耳不絕妻子(老子之子名宗宗之子名注注之子名宮侍魏文[色-巴+(廠@矢)])未逮形亡。
過關乘薄軬之車。
道經垂有身之患。
讵可升天履霧駕鶴乘雲。
拟效牟尼矜為己勝。
且布施而獲大福。
持戒而感生天。
汝尚不達斯由。
安能為天說法。
欲界本六。
妄雲九天。
初禅純男。
而雲玉女。
句虛闡僞巧說多端。
且初禅。
已上禅悅為食。
定生喜樂舍念清淨。
何用瓊漿碧醴蘭羞八徹乎。
将謂天上同于人間。
羨酒肉之葷膻。
争魚臭之穢濁。
喻乎鸱耽死鼠便為鳳凰同餐。
盜聽不真。
請杜臆說。
窮鄉多怪。
曲學多辯。
斯言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