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又太霄隐書雲。
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無極大羅天中玉京之上。
七寶玄台金床王幾金童玉女之所侍衛。
住居在三十二天三界之外 辯曰。
詳夫蛇軀(伏犧)牛首(炎帝)之書。
龍師(太皡)鳳紀(少皡)之典。
談天(鄒衍)論天(黃缭)之诰。
括地(地志)輿地(地圖)之圖。
甘氏星經張衡靈憲。
不說三清之号。
匪聞大羅之名。
并是依傍佛經。
改頭換尾。
采他名相妝綴己書。
且道教之宗源起黃帝。
而老子涓子列子莊周鹖冠尹文。
派為道教諸子所談。
并無說天之事。
唯是張道陵所集靈寶經中。
始說三十二天。
效佛神咒而作密言。
自後道書互相鼓唱。
空枝引蔓唯诳下俗。
佛教未來雲何不說。
釋經廣布始唱斯名。
明名。
修靜增加三張妄闡。
狗偷鼠盜何足貴乎。
爾雅之立四号。
約于四時。
太玄之說九天。
準于九有。
不似道家虛加數目。
天本定體何有少多。
今各說不同。
顯知妄立。
案佛經三界三業所感。
總二十八。
欲界有六。
色界十八。
無色有四。
具勝妙欲名為欲界。
形色超絕名為色界。
根識兩忘名無色界。
越此而去名出生死。
舍分段之後身。
絕形名而無寄。
安有玄都之境玉京之山金童玉女交雜之事瓊輿碧帳之飾。
妄竊不真于斯見矣。
試問道士。
三界從何而來。
何功所感。
釋名辯相全不能知。
且道宗極緻惟盡升天。
靈寶幽微秖貪羽化。
難逃四相讵免五衰。
泛業浪以漂沈。
随生死而輪轉。
縱茫茫之業識。
積浩浩之苦源。
長往不歸。
良可歎息。
郁頭藍弗。
是其驗欤 随代為帝王師僞第四 第十一化雲。
老君在伏犧時。
号郁華子。
說元陽經教伏犧。
叙人倫畫八卦。
在祝融時号廣壽子。
說按摩通精經。
教以鑽木出火。
陶冶為器。
在神農時号大成子。
說太一元精經。
教以播種五谷采和諸藥。
在黃帝時号廣成子。
教以抱神守靜之道。
在少昊時号随應子。
說莊敬經。
教以鳥官為理。
分布九鳸以統百司。
在颛顼時号赤精子。
說微言。
帝喾時号錄圖子。
說黃庭經。
帝堯時号務成子。
說宣化經。
帝舜時号尹壽子。
說通玄經七十卷。
又說道德經一千二百卷。
夏禹時号真行子。
說元始經六十卷。
殷湯時号錫則子。
說長生經二十卷。
周文王時号爕邑子。
說赤精經。
教以仁孝之道。
乃至雲上古之君皆受教于老子。
然後造作群物也 辯曰。
夫賢之與聖名位不同。
古哲今人出處各異。
莊周雲。
萬世之後一遇大聖。
猶旦暮過之。
此明聖人出世表瑞協祥。
應千年之期。
膺适時之運。
孤标特秀迥出常流。
故得帝王師之諸侯禮重。
萬載一遇尚為旦暮。
豈有随代而出現乎。
夫李耳者退靜之士。
史記稱為隐君子也。
避亂過關葬于槐裡。
潛身柱下。
本是人臣。
位不躐于上階。
名未廁于台輔。
何乃擢居聖地為帝王師。
譣诐不經駭人耳目。
培塿要齊于嵩華。
孰肯憑焉。
潢洿拟廣于滄溟。
終難信矣。
豈有開辟之後萬億餘年。
中間别無一人拔萃。
唯有老子為帝王師乎。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孔子春秋丘明國語。
百家異說九流雜談。
并無老子為師之語。
唯是後代無知道士。
妄撰斯言。
欲使老子獨高群聖。
美則美矣。
僞且僞焉。
且伏犧神農皆有聖德。
軒皇堯舜并号明君。
或幼而能言。
或生知妙道。
讵假老子教之。
然後造作群物乎。
況書傳所紀古史所明(有古史考并世本并明造物之源)燧人鑽火。
伏犧畫卦。
炎帝播耨。
女娲造簧。
黃帝作宮室軒冕樂有鹹池。
颛顼作六英。
堯有大章。
舜有大韶。
及作圍棋。
禹有大夏。
湯有大濩。
文王有辟雍。
武王有下武鲧作城郭。
出尤作兵器。
岐伯造醫。
俞附脈經。
伶倫制律。
隸首作算。
容成作曆。
大撓造甲子。
奚仲作車。
曹胡作衣。
伯餘作裳。
于則作履。
共鼓作舟楫。
巨揮作弓。
夷牢作矢。
黃雍父作杵臼。
孟莊子作钜。
趙武靈王作靴。
蘇威公作篪。
暴辛作埙。
後稷之孫叔均作犁。
蒙恬作筆。
蔡倫作紙。
夏昆吾氏作瓦。
此皆各有其王。
群書所明何得自矜覽為我造。
又周易系辭孔子所述。
列明古帝制造之事。
如雲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觀像于天俯察于地。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網罟。
以佃以漁。
蓋取諸離。
神農氏作為耜為來。
以利天下。
日中為市交易有無。
乃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
如此曆陳法易造物。
不言老子所造也。
竊他功業标為己能。
炫名自高君子不忍。
又雲。
老子在堯時為務成子者。
案後漢應邵風俗通雲。
東方朔是太白星精。
黃帝時為風後。
堯時為務成子。
周時為老聃。
在越時為範蠡。
在齊為鸱子。
此則務成子乃東方朔。
非幹老子明矣。
何得妄加鈎引稱老子為人師乎。
案魯哀公問于子夏曰。
五帝三皇皆有師乎。
子夏曰有。
臣聞黃帝學乎太真。
颛顼學乎綠圖。
帝喾學乎赤松子。
堯學乎尹壽。
舜學乎務成跗。
禹學乎西王國。
湯學乎威子伯。
文王學乎鉸時子斯。
武王學乎郭政。
周公學乎太公呂望。
上之所叙文極分明。
而言老子随代為帝王師。
何出言之狂悖哉。
巧言如篁顔之厚矣。
且老子衰周柱史。
史有明文。
本是人臣。
返為上古帝王之師。
履冠戴屦何颠狂之甚乎。
又上文雲。
上古之君皆受教于老子。
則桀纣之不仁。
幽厲之無道。
秦皇之兇暴。
王莽之纂逆。
亦老子之所教也。
既然如是則老子為悖逆之魁首。
巨猾之
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無極大羅天中玉京之上。
七寶玄台金床王幾金童玉女之所侍衛。
住居在三十二天三界之外 辯曰。
詳夫蛇軀(伏犧)牛首(炎帝)之書。
龍師(太皡)鳳紀(少皡)之典。
談天(鄒衍)論天(黃缭)之诰。
括地(地志)輿地(地圖)之圖。
甘氏星經張衡靈憲。
不說三清之号。
匪聞大羅之名。
并是依傍佛經。
改頭換尾。
采他名相妝綴己書。
且道教之宗源起黃帝。
而老子涓子列子莊周鹖冠尹文。
派為道教諸子所談。
并無說天之事。
唯是張道陵所集靈寶經中。
始說三十二天。
效佛神咒而作密言。
自後道書互相鼓唱。
空枝引蔓唯诳下俗。
佛教未來雲何不說。
釋經廣布始唱斯名。
明名。
修靜增加三張妄闡。
狗偷鼠盜何足貴乎。
爾雅之立四号。
約于四時。
太玄之說九天。
準于九有。
不似道家虛加數目。
天本定體何有少多。
今各說不同。
顯知妄立。
案佛經三界三業所感。
總二十八。
欲界有六。
色界十八。
無色有四。
具勝妙欲名為欲界。
形色超絕名為色界。
根識兩忘名無色界。
越此而去名出生死。
舍分段之後身。
絕形名而無寄。
安有玄都之境玉京之山金童玉女交雜之事瓊輿碧帳之飾。
妄竊不真于斯見矣。
試問道士。
三界從何而來。
何功所感。
釋名辯相全不能知。
且道宗極緻惟盡升天。
靈寶幽微秖貪羽化。
難逃四相讵免五衰。
泛業浪以漂沈。
随生死而輪轉。
縱茫茫之業識。
積浩浩之苦源。
長往不歸。
良可歎息。
郁頭藍弗。
是其驗欤 随代為帝王師僞第四 第十一化雲。
老君在伏犧時。
号郁華子。
說元陽經教伏犧。
叙人倫畫八卦。
在祝融時号廣壽子。
說按摩通精經。
教以鑽木出火。
陶冶為器。
在神農時号大成子。
說太一元精經。
教以播種五谷采和諸藥。
在黃帝時号廣成子。
教以抱神守靜之道。
在少昊時号随應子。
說莊敬經。
教以鳥官為理。
分布九鳸以統百司。
在颛顼時号赤精子。
說微言。
帝喾時号錄圖子。
說黃庭經。
帝堯時号務成子。
說宣化經。
帝舜時号尹壽子。
說通玄經七十卷。
又說道德經一千二百卷。
夏禹時号真行子。
說元始經六十卷。
殷湯時号錫則子。
說長生經二十卷。
周文王時号爕邑子。
說赤精經。
教以仁孝之道。
乃至雲上古之君皆受教于老子。
然後造作群物也 辯曰。
夫賢之與聖名位不同。
古哲今人出處各異。
莊周雲。
萬世之後一遇大聖。
猶旦暮過之。
此明聖人出世表瑞協祥。
應千年之期。
膺适時之運。
孤标特秀迥出常流。
故得帝王師之諸侯禮重。
萬載一遇尚為旦暮。
豈有随代而出現乎。
夫李耳者退靜之士。
史記稱為隐君子也。
避亂過關葬于槐裡。
潛身柱下。
本是人臣。
位不躐于上階。
名未廁于台輔。
何乃擢居聖地為帝王師。
譣诐不經駭人耳目。
培塿要齊于嵩華。
孰肯憑焉。
潢洿拟廣于滄溟。
終難信矣。
豈有開辟之後萬億餘年。
中間别無一人拔萃。
唯有老子為帝王師乎。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孔子春秋丘明國語。
百家異說九流雜談。
并無老子為師之語。
唯是後代無知道士。
妄撰斯言。
欲使老子獨高群聖。
美則美矣。
僞且僞焉。
且伏犧神農皆有聖德。
軒皇堯舜并号明君。
或幼而能言。
或生知妙道。
讵假老子教之。
然後造作群物乎。
況書傳所紀古史所明(有古史考并世本并明造物之源)燧人鑽火。
伏犧畫卦。
炎帝播耨。
女娲造簧。
黃帝作宮室軒冕樂有鹹池。
颛顼作六英。
堯有大章。
舜有大韶。
及作圍棋。
禹有大夏。
湯有大濩。
文王有辟雍。
武王有下武鲧作城郭。
出尤作兵器。
岐伯造醫。
俞附脈經。
伶倫制律。
隸首作算。
容成作曆。
大撓造甲子。
奚仲作車。
曹胡作衣。
伯餘作裳。
于則作履。
共鼓作舟楫。
巨揮作弓。
夷牢作矢。
黃雍父作杵臼。
孟莊子作钜。
趙武靈王作靴。
蘇威公作篪。
暴辛作埙。
後稷之孫叔均作犁。
蒙恬作筆。
蔡倫作紙。
夏昆吾氏作瓦。
此皆各有其王。
群書所明何得自矜覽為我造。
又周易系辭孔子所述。
列明古帝制造之事。
如雲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觀像于天俯察于地。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
作結繩而為網罟。
以佃以漁。
蓋取諸離。
神農氏作為耜為來。
以利天下。
日中為市交易有無。
乃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蓋取諸乾坤。
如此曆陳法易造物。
不言老子所造也。
竊他功業标為己能。
炫名自高君子不忍。
又雲。
老子在堯時為務成子者。
案後漢應邵風俗通雲。
東方朔是太白星精。
黃帝時為風後。
堯時為務成子。
周時為老聃。
在越時為範蠡。
在齊為鸱子。
此則務成子乃東方朔。
非幹老子明矣。
何得妄加鈎引稱老子為人師乎。
案魯哀公問于子夏曰。
五帝三皇皆有師乎。
子夏曰有。
臣聞黃帝學乎太真。
颛顼學乎綠圖。
帝喾學乎赤松子。
堯學乎尹壽。
舜學乎務成跗。
禹學乎西王國。
湯學乎威子伯。
文王學乎鉸時子斯。
武王學乎郭政。
周公學乎太公呂望。
上之所叙文極分明。
而言老子随代為帝王師。
何出言之狂悖哉。
巧言如篁顔之厚矣。
且老子衰周柱史。
史有明文。
本是人臣。
返為上古帝王之師。
履冠戴屦何颠狂之甚乎。
又上文雲。
上古之君皆受教于老子。
則桀纣之不仁。
幽厲之無道。
秦皇之兇暴。
王莽之纂逆。
亦老子之所教也。
既然如是則老子為悖逆之魁首。
巨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