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僞錄 第二卷

關燈
辯僞錄第二卷 元道者山雲峰禅寺沙門祥邁奉 敕實錄撰 偷佛經教僞第七 第三十化雲。

    胡王見太上徒衆甚多。

    疑見鬼魅。

    遂積薪焚之。

    火起沖天。

    老君放身光明。

    火中為王說金光明經。

    胡王益怒。

    納之大镬煮之三日。

    老君镬湯之中蓮華湧出。

    坐蓮華上說涅槃經。

    又雲。

    老君使尹喜為佛。

    與胡王為師忏悔三業六根五逆十惡。

    乃說五戒十善并四十二章經 辯曰。

    夫麒麟鬥而日月虧。

    鲸鲵死而彗星現。

    銅山崩而洛鐘應。

    葭灰缺而月暈殘。

    蓋感應之道交。

    故機教之相扣。

    人心渴仰法雨芳菲。

    沃彼情塵開他蒙昧。

    故孔子曰。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此明待問而說也。

    況乎聖人設教權變多方。

    豈使他人起怒自受焚溺。

    全無[怡-台+典][怡-台+墨]強與他言。

    豈知虛往實歸之道哉。

    剜刻字樣巧合經名。

    既坐火焰上說金光明經。

    坐蓮華上說蓮華經。

    則道德二篇坐于道路而說。

    洞玄三部元在水洞而談。

    此既不然。

    彼雲何爾。

    且金光明性相通顯。

    法華經破權歸實。

    涅槃經明佛性真常。

    四十二章群經集出。

    不窮根蔕。

    盜聽妄談。

    唯口起羞。

    出何容易。

    難惑上智。

    隻诳下愚。

    又上經既是老子所陳。

    道士應宜依而學佛。

    何乃合氣為道專。

    諷靈寶。

    試問三經文明何義。

    道藏既不收攝道士又不通明。

    偷大聖之至诠。

    為老君之極唱。

    正符涅槃盜牛之喻。

    又同瞽者誤入金穴。

    雖得其寶未知何用。

    又曰。

    忏悔三業至年月齋法。

    若如是者道士應通。

    且問忏悔是何語言。

    今此忏悔為事忏耶為理忏耶。

    約功德門而滅罪耶。

    約逆生死心而滅罪耶。

    能忏之心宜有幾種。

    所忏之罪何處安排。

    忏悔二字由尚罕知。

    則三業六根五逆十惡戒善之軌年月齋名決不曉達。

    若是老子所說。

    道士應合備知。

    既然一字不通。

    顯知偷佛妄談。

    此同竊賊人物被主認着猶不招承更生拒辯。

    焚經火闆方乃慚惶。

    君子悔前不至如此 老君結氣成字僞第八 第八化雲。

    聖紀經雲。

    太上老君昔于龍漢之年。

    從元始天尊。

    于中央大福堂國。

    說靈寶十部妙經。

    出法度人。

    又于東極大浮黎國。

    出法度人。

    以紫筆書于空青之林。

    又于南極禅離界。

    以火煉真文瑩發字形。

    又于西極衛羅世界。

    北極郁單國。

    皆出法度人。

    老君以五方真氣之精結成寶字。

    大方一丈八角。

    垂芒為雲篆之形。

    飛鳥之狀。

    以立文章。

    又雲。

    墳典自我而出。

    經籍自我而生 辯曰。

    夫文字之聿興爰從上古。

    伏犧氏之王天下也。

    始畫八卦。

    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由是籍籍生焉。

    故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

    綠檢黃繩六甲靈蜚之字。

    後有蒼颉因而增制。

    大篆起于史籕。

    小篆興于李斯。

    飛白創于蔡邕。

    隸書變于程邈。

    秦書八體。

    漢字六形。

    瘦金堆金垂雲垂露。

    蔡葉龍爪顔體坡書。

    皆循古以增成。

    近代而改制。

    豈假真氣而結。

    何關老子傳來。

    掩竊他能炫賣己德。

    放舒白眼不恥清流。

    上雲。

    龍漢起于初氣。

    何有老子而生。

    既言紫筆書林。

    乃在蒙恬之後。

    牽今引古欺我賢人。

    孔安國雲。

    伏犧神農黃帝之書。

    謂之三墳。

    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書。

    謂之五典。

    言常道也。

    易則三聖方定。

    詩則群英之言。

    春秋孔子所修。

    禮則周公所定。

    爾雅周公所纂。

    國語丘明所述。

    劉熙釋名。

    許慎說文。

    埤蒼廣雅。

    桂苑珠叢。

    顧野王之玉篇。

    陸法言之切韻。

    各有源系。

    非幹老聃而言。

    墳典自我而出。

    經籍自我而生。

    荒唐謬談侮弄明哲。

    亦由相如上林說盧橘夏熟。

    楊雄甘泉賦。

    玉樹冬茜。

    聽其言則洋洋美耳。

    究其事則杳杳空傅。

    矧乎國名虛設。

    妄采他書。

    大福堂改大堂而取名。

    東浮黎彷扶桑而立号。

    南禅黎革重黎而标字。

    西衛羅竊于迦維羅衛。

    北方全收郁單越名。

    十洲所不收。

    神異所不攝。

    地理無所紀。

    括地絕形名。

    空闡五車了無一實。

    偷鐘掩耳。

    斯之謂欤 周文王時為柱下史僞第九 第十九化雲。

    周文王時。

    老君為爕邑子。

    時帝纣荒虐天下塗炭。

    乃乘飛飙之輪。

    風伯前驅彭祖骖乘。

    降于岐山之陽。

    西伯聞之拜為守藏吏。

    武王克商遷為柱下史。

    作赤精經。

    教文王以仁義之道。

    作璇玑經。

    以授周公。

    成王康王之代世為柱下史。

    昭王時有黑氣之祥(此破佛生夜虹十二道入貫太微之事)老君以八天隐文授昭王。

    王不用之。

    後感膠船之難 辯曰。

    蓋聞九頭五龍之紀。

    重瞳四乳之書。

    金秦火漢之文。

    黃魏白晉之典。

    不聞文王師于老子。

    璇玑訓于周公。

    但雲。

    文王師于太公。

    武王師于姬旦。

    群書具載先儒盛談。

    何乃違戾百家别張毛目。

    蓬心瞽唱睐目生靈。

    夫欲聖人者宜務其實。

    無稽之談自招世诮。

    案史記别傳。

    老子生于定王之世。

    與好子相接。

    何乃妄為西伯之時乎。

    既是聖人見纣荒淫。

    宜盡力規谏匡其不逮。

    而乃高乘飛輪棄而遠遁。

    為忠臣者固若是乎。

    昔日過關。

    雇徐甲而為禦。

    乘薄軬之車。

    今則乘飛颷輪。

    風伯前驅彭祖骖乘。

    何自高之不經乎。

    況彭祖此時已殁。

    風伯不肯前驅。

    文王自公劉以來世積仁孝。

    美化行乎江漢。

    仁慈及于行葦。

    何待赤精之教哉。

    周公制禮作樂代臨天下。

    設金縢而表誓。

    制周禮而流規。

    何用璇玑之教乎。

    昭王。

    時号明君。

    史無黑氣之變。

    妄改白虹之兆。

    而雲黑氣之言。

    援以隐文。

    又成孟浪之說。

    前雲。

    老君為九天教主金阙帝君。

    建七曜之冠。

    披九色之帔。

    乘八景玉輿。

    駕五色神龍。

    金阙之中坐玉帳之内。

    仙童左奉。

    玉女右陪。

    萬聖擁随千靈翊從。

    老子既有如此高貴之位而不肯居。

    返就守藏之職屈身為臣。

    侍君之傍立柱之下。

    晨趨暮拜端笏搢紳。

    舍喬木之高遷。

    投幽谷之賤地。

    翻上倒下以何謬哉。

    爕邑之号。

    周書之所不載。

    金阙帝君。

    爰從道士虛張。

    有名無實孰肯傳信。

    栽風求影種電尋根。

    此之謂欤。

    若以昭王不信故感膠船之難者。

    秦皇求仙親臨海上。

    淩波涉險冀遇神仙。

    虛想安期之名。

    不睹羨門之面。

    沙丘道死飽臭熏人。

    漢武好仙。

    身着羽人之衣。

    口飲天表之露。

    縱栾大之詭說。

    信少君之詐術。

    而身入茂陵竟無一補。

    魏太武任寇謙之說。

    建靜輪天宮廢竭人勞。

    終感疠疾。

    周武帝口服丹藥身服黃衣。

    熱發晉陽失音而死。

    唐武宗師趙歸真餌金丹藥。

    會昌不滿早緻崩亡。

    近宋上皇信林靈素遊月宮。

    誦太極之章。

    佩驅邪之劍。

    而亡國破家身死東韓。

    此之數君皆傾城一志望享千年。

    而遘患彌留竟無一驗。

    譏以膠船之難。

    不亦妄求人過乎。

    幸人有災。

    君子不為也 前後老君降生不同僞第十 第一化雲。

    老子生在五運之前。

    第二化雲。

    老子生下三氣之中。

    第六化雲。

    老君姓李諱弘元曜靈字光明。

    以上和七年歲在庚辰九月三日甲子卯時。

    始育于北玄玉國天崗靈鏡山李谷之間。

    玄靈聖母既誕之夕。

    有三日出于東方九龍吐水。

    月妃散華日童揚彩。

    年五歲體道凝真。

    二十而有金姿玉顔。

    棄家離親迢迹風塵。

    後感元始下教。

    授以郁儀太章太洞真經。

    紫微天帝玉清君以瓊輿下迎。

    賜丹玺符書。

    為上清金阙。

    後聖帝君掌握十天河海神仙。

    第十一化雲。

    老君以清漢元年七月一日。

    托玄神玉精降太元玉女。

    千三百年。

    号無上老子。

    一号大千法王。

    第十二化雲。

    老君以清漢元年寄九天飛玄玉女。

    八十一年。

    号高上老子。

    第十三化雲。

    老君以清漢元年甲午九月九日。

    降元素玉女。

    七十三年。

    号九靈老子。

    第十化雲。

    老子以殷十八王陽甲庚寅歲建午月。

    入于玄妙玉女口中。

    八十一年。

    至武丁九年庚寅歲二月十五日。

    聖母剖左腋攀李樹而生。

    生即行九步。

    步生蓮華。

    九龍吐水。

    具七十二相八十一好。

    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

    天上天下唯道獨尊。

    我當闡揚無上道法普度一切。

    又雲。

    李靈飛得修生之道。

    真妻天水尹氏于厲鄉晝寝。

    見太上從天而下化為玄珠。

    吞而有娠。

    八十一年生而皓首曰老子。

    生李樹下。

    指李為姓 辯曰。

    夫星流貫昴。

    實标文命之祥。

    電繞樞星。

    是顯軒皇之慶。

    虹流華渚。

    沙昊于是膺期。

    星冠月輪。

    颛顼以之應瑞。

    赤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