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三

關燈
問佛。

    世尊。

    如佛所說。

    改舊見者。

    雲何得知改于舊見。

    佛言。

    應于彼前。

    贊歎三寶。

    說佛功德。

    應毀外道。

    種種毀訾。

    若聞贊歎佛法與僧。

    聞毀本族。

    心生歡喜。

    應與出家。

    若贊三寶。

    心則不喜。

    聞毀訾外道。

    心生憂戚。

    即不應度。

    應驅擯出。

    若聞毀訾外道之種。

    心不嗔恨。

    便生歡喜。

    是改舊見。

    佛言。

    若有事火外道。

    來求出家。

    應與彼度。

    及授近圓。

    何以故。

    此事火種類。

    信三種業。

    何等為三。

    所謂有業。

    及所作業。

    與作因業。

    是故應度。

    汝等苾刍。

    應如是學。

    此等有業。

    與有所作業。

    及所作因業。

    汝等當學。

     佛在王舍城。

    羯蘭铎迦池。

    竹林園。

    三月坐雨安居已。

    時王舍城。

    耆宿苾刍數少。

    年少者多。

    爾時世尊欲往南山。

    遊行人間。

    告阿難陀曰。

    汝應告諸苾刍。

    欲随世尊者。

    應修營支伐羅。

    時阿難陀受教敕已。

    即詣諸處。

    告諸苾刍曰。

    世尊欲往人間遊行。

    若欲随世尊者。

    應修營支伐羅。

    時耆宿苾刍告具壽阿難陀。

    我不能随世尊遊行。

    阿難陀告言。

    何故不能。

    答曰。

    我等年老。

    時少年者。

    我等不去。

    問曰。

    何故。

    答言。

    我之師主。

    既不随去。

    我今須為看侍邬波馱耶。

    爾時世尊與少弟子。

    具持衣缽。

    即往人間。

    在路遊行。

    左右顧望。

    如大象王。

    恐諸苾刍執持瓶缽。

    有不如法。

    世尊回顧。

    乃見苾刍其數不多。

    世尊知而故問。

    告阿難陀曰。

    何故苾刍。

    徒衆減少。

    時阿難陀以如上事。

    具答世尊。

    佛告諸苾刍。

    我今應許五夏已上苾刍。

    成就五法。

    得随處學。

    遊行人間。

    不依止住。

    何等五法。

    一者知有犯。

    二者知無犯。

    三者知重罪。

    四者知輕罪。

    五者善持缽唎底木叉。

    廣能宣說。

    是名五法。

    遊行人間。

    随處受學。

    得往勿疑。

    具壽邬波離問佛。

    世尊。

    六年已去。

    成就五法。

    遊行人間。

    受學得不。

    佛言得。

    又白世尊。

    三夏成就五法。

    得往以不。

    佛言。

    不得。

    佛言。

    我今當制。

    五夏已上。

    成就五法。

    得随意去。

    若未滿者。

    縱閑三藏。

    亦不應往遊行受學。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

    時具壽大目乾連。

    與十七衆出家。

    并受近圓。

    此皆幼年。

    以邬波離為首。

    夜中忍饑。

    徹曉啼泣。

    時佛世尊知而故問。

    告阿難陀曰。

    何故夜中小兒啼聲。

    阿難陀以緣具答。

    佛告諸苾刍。

    我今當制。

    若年未滿二十。

    不應與受近圓。

    成苾刍性。

    所以者何。

    未滿二十。

    不能忍饑寒熱渴乏。

    蚊蟲所唼。

    及病等。

    又師呵啧。

    不能忍受。

    及諸苦惱。

    由是幼小。

    不能忍斯如上等苦。

    佛告阿難陀。

    若滿二十。

    即有志烈。

    能忍如上呵啧等苦。

    由年未滿。

    與受近圓。

    有如是過。

    是故苾刍。

    若未滿二十。

    不應與授近圓。

    若有求寂。

    來求近圓。

    苾刍應問。

    年二十不。

    若不問者。

    得越法罪。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

    于此城中。

    有一長者。

    娶妻未久便誕一息。

    長養漸大。

    長者家業漸漸散盡。

    便作是念。

    我今貧困。

    應求出家。

    便命子曰。

    我今年老。

    不能與汝紹其家業。

    我今欲于善法律中。

    于彼出家。

    于汝意雲何。

    子白父言。

    父若出家。

    我今亦應随父出家。

    父報言善。

    于時父子相随。

    往詣逝多林。

    于苾刍處。

    白言。

    聖者。

    願與我等。

    而為出家。

    苾刍報言善。

    又告曰。

    賢首。

    此小童子。

    是汝何親。

    答言。

    是子亦欲出家。

    時彼苾刍俱與出家。

    教四威儀。

    及以吃食。

    經數日已。

    告言。

    汝去。

    鹿不養鹿。

    室羅筏城。

    是我境界。

    極以廣大。

    多諸人民。

    敬信三寶。

    汝應往彼。

    自求衣食。

    養活軀命。

    聞是語已。

    嚴持衣缽。

    相随往。

    詣室羅筏城。

    次第乞食。

    遂于衢路。

    見一婦人。

    作其煎餅。

    時小求寂即從乞求。

    女人報曰。

    與我價直。

    求寂報言。

    我是沙門不畜财物。

    既不與直。

    乞餅不得。

    時小求寂高聲啼泣。

    宛轉于地。

    時諸人等遂生譏嫌。

    何故苾刍度此血團。

    時諸苾刍以緣白佛。

    佛言。

    所有過失。

    悉由度彼幼小出家。

    從今以去未滿十五。

    不與出家。

    若有童子。

    來求出家苾刍應問。

    年十五不若不問者得越法罪。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

    具壽邬波難陀有二求寂。

    更相調戲。

    猶如女人與丈夫戲。

    亦如男子共女人戲。

    時諸苾刍以緣白佛。

    佛言。

    所有過失。

    斯由畜二求寂。

    若畜者。

    得越法罪。

    佛既制已。

    時有兄弟二人。

    年幾相似。

    來求出家。

    時諸苾刍不敢度彼。

    不知雲何。

    以緣白佛。

    佛言。

    若有兄弟。

    一時求出家者。

    應度無犯。

    彼二求寂。

    并未年滿。

    應自留一。

    教受事業。

    将一付與親知識處。

    或大德處。

    若至年滿。

    應與近圓。

    其未滿者。

    自養無犯。

    若年二十。

    不與彼等。

    而受近圓。

    得越法罪。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

    于此城中。

    有一居士。

    家有一奴。

    勤求作務。

    無有懈怠。

    所有作務。

    先首為了。

    後于異時。

    曹主生嗔。

    便作是念。

    曹主甚難承事。

    我當逃走。

    複作是念。

    生處難舍。

    是諸聲聞釋子。

    于王得恩。

    無能損者。

    我投彼處出家。

    其奴即往逝多園林。

    于苾刍處。

    白言。

    聖者。

    我欲求出家。

    時諸苾刍即與出家。

    及近圓已。

    種種教示。

    依教修行研求。

    能除諸煩惱。

    而證阿羅漢果。

    如餘廣說。

    于時長者乃生悔心。

    便作是念。

    我奴所作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