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
時具壽近軍苾刍。
遊行人間。
三月坐雨安居已。
度一弟子。
與彼漸行。
至室羅筏城。
爾時具壽近軍洗足已。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諸佛常法。
若有客苾刍來。
先唱善來。
從何處來。
複于何方。
三月坐雨安居。
爾時佛告近軍苾刍。
汝從何方來。
何處三月坐雨安居。
近軍苾刍白言。
世尊。
我從餘國來。
于彼三月坐雨安居佛問言。
此善男子。
是誰弟子。
近軍答曰。
是我弟子。
佛言。
汝出家幾時。
答曰。
經今二年。
其弟子度經一年爾時佛告諸苾刍曰。
此近軍已起過為首。
我今制諸苾刍。
不應出家經年。
度餘弟子。
及授近圓。
不與同住。
應自依止。
若出家未滿十夏。
不度求寂。
及授近圓。
有客僧來。
先不相識。
不與依止。
若滿十夏。
于别解脫戒經。
善知通塞。
應度求寂。
依止等事。
皆悉應作。
自未調伏。
調伏于他。
無有是處。
如是愚小亦不應度。
自未證悟解脫寂定。
及以涅槃。
為他說者。
亦無是處。
自堕淤泥。
猶未得出。
拟欲度他。
此亦非理。
時有年老無知苾刍。
不閑戒律。
度一外道。
及授近圓。
既近圓已。
白邬波馱耶曰。
今教授我。
其師不解。
默然無對。
遂生譏嫌。
諸苾刍知。
以緣白佛。
佛言。
我今許十夏苾刍。
許度弟子。
近圓如前。
不于他依止。
而成就五法。
何等為五。
一者近圓經十夏已上。
二者弟子患。
能為看養。
三者有惡作疑犯。
随事舉勖。
四者若有邪見。
教令正見。
五者若不樂法。
勤攝受令樂住。
是名五法。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持經。
四者持律。
五者善持母論。
是名為五。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無缺。
二者多聞。
三者善明經義。
四者于毗奈耶。
善知通塞。
五者磨窒哩迦藏。
善明義趣。
是名為五。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持經知義。
四者善通毗奈耶。
五者善明摩窒哩迦藏。
是名為五。
廣如前說。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此五同前。
于一一上。
唯加極言。
廣說如上。
複有五種。
此五亦同。
于一一上。
更加勝字。
複有五種。
亦同上說。
于上加能。
廣說如前。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一者戒成就。
二者多聞成就。
三者勝解脫成就。
四者證智勝解脫成就。
五者智慧成就。
是名為五。
複有五種。
一者信成就。
二者戒成就。
三者多聞成就。
四者舍成就。
五者智成就。
廣說如前。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精進。
四者念。
五者慧。
是名為五。
廣說同前。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精進。
四者定。
五者般若。
是為五。
複有五種。
四者同上。
第五為是樂寂靜坐。
複有五種。
一者有學戒蘊成就二者有學定蘊成就。
三者有學慧蘊成就。
四者有學解脫蘊成就。
五者有學解脫知見蘊成就。
廣說如餘。
複有五種無學成就同有學說。
複有五種。
一者知有過。
二者表示。
三者意表示。
四者舍棄。
五者随解。
複有五種。
何者為五。
一者知有留難。
二者知無留難。
三者随說教示。
四者與依止弟子。
五者攝受。
廣說如前。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一者知有犯。
二者知無犯。
三者知輕。
四者知重。
五者知波羅底木叉。
廣解演說。
成就五法。
滿十夏者。
得與人出家近圓。
與依止及教示。
如自不具上五法成就者。
應依止他。
爾時具壽邬波離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已五法成就。
滿十夏。
應度弟子。
自不應依止他。
若苾刍近圓。
經六十夏。
不解别解脫。
若不成就五法者。
應依止他住不。
佛言。
應依止他住。
白言。
雲何依止。
佛言。
依止老者。
白言。
若無老者。
雲何當住。
佛言。
當依止少者。
唯除禮拜。
餘皆取教示。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
有一苾刍。
愚癡無智。
不閑善惡。
遂度外道。
令受近圓。
乃共諸苾刍。
常為诤論。
遂便歸俗。
種種謗毀。
遂生譏嫌。
時諸苾刍以緣白佛。
佛言。
何有斯事。
愚癡無智。
棄善法律。
而就邪見。
譬如有人。
饑火所逼。
棄好飲食。
啖諸穢惡。
如是之人。
亦複如是。
由彼愚癡。
棄善法律。
愛樂外道邪見。
是故苾刍。
不應辄度外道。
以為弟子。
唯度釋子。
若有釋子。
持外道服。
來求出家。
及近圓者。
如此應度。
成苾刍性。
除斯釋種。
自餘外道。
皆應四月共住。
佛已許度外道。
四月共住。
承事供養不舍本衣。
時諸苾刍不知共住。
及以度法。
以緣白佛。
佛言。
若有外道。
來求出家。
先可應問身無障難。
若無障難已與受三歸。
及五學處。
将向衆中。
于僧伽前。
蹲踞合掌。
教彼作如是言。
大德僧伽聽。
我是外道。
名字某甲。
今求出家。
于四月中。
以我本服。
供養僧伽。
願衆許我。
已著眼見耳不聞處。
應可差一苾刍。
謂作羯磨。
作如是說。
大德僧伽聽。
此外道某甲。
今求出家。
以本服于四月中。
供養邬波馱耶。
及以僧伽。
若僧伽時至聽者。
僧伽應許。
若不許者說。
如是三說。
僧伽已聽許。
由其默然故。
我今如是持。
于四月中所有事業。
一同求寂。
著親教師衣。
食僧伽食。
于四月中。
若舊見改。
應與出家。
若心樂外道者。
應驅令出。
爾時具壽邬波離
逝多林。
給孤獨園。
時具壽近軍苾刍。
遊行人間。
三月坐雨安居已。
度一弟子。
與彼漸行。
至室羅筏城。
爾時具壽近軍洗足已。
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
退坐一面。
諸佛常法。
若有客苾刍來。
先唱善來。
從何處來。
複于何方。
三月坐雨安居。
爾時佛告近軍苾刍。
汝從何方來。
何處三月坐雨安居。
近軍苾刍白言。
世尊。
我從餘國來。
于彼三月坐雨安居佛問言。
此善男子。
是誰弟子。
近軍答曰。
是我弟子。
佛言。
汝出家幾時。
答曰。
經今二年。
其弟子度經一年爾時佛告諸苾刍曰。
此近軍已起過為首。
我今制諸苾刍。
不應出家經年。
度餘弟子。
及授近圓。
不與同住。
應自依止。
若出家未滿十夏。
不度求寂。
及授近圓。
有客僧來。
先不相識。
不與依止。
若滿十夏。
于别解脫戒經。
善知通塞。
應度求寂。
依止等事。
皆悉應作。
自未調伏。
調伏于他。
無有是處。
如是愚小亦不應度。
自未證悟解脫寂定。
及以涅槃。
為他說者。
亦無是處。
自堕淤泥。
猶未得出。
拟欲度他。
此亦非理。
時有年老無知苾刍。
不閑戒律。
度一外道。
及授近圓。
既近圓已。
白邬波馱耶曰。
今教授我。
其師不解。
默然無對。
遂生譏嫌。
諸苾刍知。
以緣白佛。
佛言。
我今許十夏苾刍。
許度弟子。
近圓如前。
不于他依止。
而成就五法。
何等為五。
一者近圓經十夏已上。
二者弟子患。
能為看養。
三者有惡作疑犯。
随事舉勖。
四者若有邪見。
教令正見。
五者若不樂法。
勤攝受令樂住。
是名五法。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持經。
四者持律。
五者善持母論。
是名為五。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無缺。
二者多聞。
三者善明經義。
四者于毗奈耶。
善知通塞。
五者磨窒哩迦藏。
善明義趣。
是名為五。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持經知義。
四者善通毗奈耶。
五者善明摩窒哩迦藏。
是名為五。
廣如前說。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此五同前。
于一一上。
唯加極言。
廣說如上。
複有五種。
此五亦同。
于一一上。
更加勝字。
複有五種。
亦同上說。
于上加能。
廣說如前。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一者戒成就。
二者多聞成就。
三者勝解脫成就。
四者證智勝解脫成就。
五者智慧成就。
是名為五。
複有五種。
一者信成就。
二者戒成就。
三者多聞成就。
四者舍成就。
五者智成就。
廣說如前。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精進。
四者念。
五者慧。
是名為五。
廣說同前。
複有五種。
何等為五。
一者具戒。
二者多聞。
三者精進。
四者定。
五者般若。
是為五。
複有五種。
四者同上。
第五為是樂寂靜坐。
複有五種。
一者有學戒蘊成就二者有學定蘊成就。
三者有學慧蘊成就。
四者有學解脫蘊成就。
五者有學解脫知見蘊成就。
廣說如餘。
複有五種無學成就同有學說。
複有五種。
一者知有過。
二者表示。
三者意表示。
四者舍棄。
五者随解。
複有五種。
何者為五。
一者知有留難。
二者知無留難。
三者随說教示。
四者與依止弟子。
五者攝受。
廣說如前。
複有五種。
雲何為五。
一者知有犯。
二者知無犯。
三者知輕。
四者知重。
五者知波羅底木叉。
廣解演說。
成就五法。
滿十夏者。
得與人出家近圓。
與依止及教示。
如自不具上五法成就者。
應依止他。
爾時具壽邬波離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說。
已五法成就。
滿十夏。
應度弟子。
自不應依止他。
若苾刍近圓。
經六十夏。
不解别解脫。
若不成就五法者。
應依止他住不。
佛言。
應依止他住。
白言。
雲何依止。
佛言。
依止老者。
白言。
若無老者。
雲何當住。
佛言。
當依止少者。
唯除禮拜。
餘皆取教示。
佛在室羅筏城。
逝多林。
給孤獨園。
有一苾刍。
愚癡無智。
不閑善惡。
遂度外道。
令受近圓。
乃共諸苾刍。
常為诤論。
遂便歸俗。
種種謗毀。
遂生譏嫌。
時諸苾刍以緣白佛。
佛言。
何有斯事。
愚癡無智。
棄善法律。
而就邪見。
譬如有人。
饑火所逼。
棄好飲食。
啖諸穢惡。
如是之人。
亦複如是。
由彼愚癡。
棄善法律。
愛樂外道邪見。
是故苾刍。
不應辄度外道。
以為弟子。
唯度釋子。
若有釋子。
持外道服。
來求出家。
及近圓者。
如此應度。
成苾刍性。
除斯釋種。
自餘外道。
皆應四月共住。
佛已許度外道。
四月共住。
承事供養不舍本衣。
時諸苾刍不知共住。
及以度法。
以緣白佛。
佛言。
若有外道。
來求出家。
先可應問身無障難。
若無障難已與受三歸。
及五學處。
将向衆中。
于僧伽前。
蹲踞合掌。
教彼作如是言。
大德僧伽聽。
我是外道。
名字某甲。
今求出家。
于四月中。
以我本服。
供養僧伽。
願衆許我。
已著眼見耳不聞處。
應可差一苾刍。
謂作羯磨。
作如是說。
大德僧伽聽。
此外道某甲。
今求出家。
以本服于四月中。
供養邬波馱耶。
及以僧伽。
若僧伽時至聽者。
僧伽應許。
若不許者說。
如是三說。
僧伽已聽許。
由其默然故。
我今如是持。
于四月中所有事業。
一同求寂。
著親教師衣。
食僧伽食。
于四月中。
若舊見改。
應與出家。
若心樂外道者。
應驅令出。
爾時具壽邬波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