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此有度舍利目連緣。
爾時有教師。
名曰珊逝移。
即便詣彼。
問諸人曰。
此教師何處宴坐。
其教師先在房中。
聞是語已。
便作是念。
我久在此。
不聞說此宴坐之語。
時俱哩多等複作是念。
彼人宴坐。
我等不應辄令起動。
待坐起已。
即應相見。
作是念已。
便隐屏處。
爾時珊逝移從宴坐起。
諸根清淨。
彼二知已。
即便詣彼。
白言。
仁者有何法眼。
作何緻示。
有何殊勝。
修何梵行。
複得何果。
答曰。
我如是見。
我如是說。
實不妄語。
不害衆生。
常不生不死。
不堕不滅。
當生二梵天。
爾時彼二問曰。
所說何義。
答曰。
不妄語者。
名為出家。
不害生者。
與一切法以為根本。
常不生不死不堕不滅等處。
是為涅槃。
生二梵者。
諸婆羅門等所修梵行。
皆求彼處。
聞是語已。
白言。
尊者。
願與我等。
攝受出家。
修行梵行。
即俱與彼二人出家。
既出家已。
四遠皆聞俱哩多等于珊逝移處。
而得出家。
于時珊逝移多獲利養。
即作是念。
我昔族望憍陳種姓。
今時亦為憍陳種姓。
今獲利養。
莫不由彼二人福德。
非我福故。
作是念已。
時珊逝移先有五百弟子。
常教論典。
即命彼二。
各領二百五十弟子。
受其教法。
時珊逝移便染時患。
時邬波底沙告俱哩多曰。
師今染患。
汝求醫藥。
為看侍耶。
答曰。
仁有智慧。
宜應看侍。
我當求藥。
時俱哩多求得諸藥根莖花等。
與師啖服。
其病轉加。
于時教師即便微笑。
底沙白言。
大人無緣。
必不應笑。
師今微笑。
有何因緣。
師便告曰。
如汝所言。
我向所笑。
金洲有王名曰金主。
命終欲焚。
其妻悲惱。
亦自焚身。
衆生愚癡。
由欲所牽。
欲情染故。
受斯苦惱。
邬波底沙白言。
何年日月。
有如是事。
答曰。
某年月日。
及以時節。
其二弟子即便錄記。
又白師曰。
我所出家。
求斷生死師既獲已。
願今教我。
得斷生死。
師即答言。
我意出家。
亦求此事。
如汝所請。
我不獲得。
然十五日褒灑陀時。
有諸天衆。
在于虛空。
作如是語。
于釋種中。
有童子生。
于雪山所有河。
名曰分路。
于彼河側。
有劫比羅仙人住處。
有婆羅門。
善解天文。
及能占相。
彼記童子。
當作轉輪聖王。
彼若出家。
當證如來應正等覺。
名聞十方。
告弟子曰。
汝等于彼教中出家。
修持梵行。
不應自恃族種尊高。
應修梵行。
調伏諸根。
汝等于彼。
當得妙果。
不受生死。
說先語已。
而說伽他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堕落 會合終别離 有命鹹歸死 爾時教師不久命終。
諸弟子等。
以青黃赤白缯彩纏已。
将向林中。
以禮焚訖。
于時金洲有婆羅門。
名曰金發。
從彼來至王舍城中。
到邬波底沙處。
時邬波底沙問。
汝從何來。
答曰。
從金洲來。
汝彼曾見希有事不。
答曰。
不見餘事。
然金主王命終焚燒。
其妻悲念。
亦自焚身。
便即問曰。
何年日月。
答曰。
某年月日。
及以時節。
其邬波底沙自撿私記。
誠如師言。
時俱哩多告邬波底沙曰。
我之教師。
已證妙法。
然師秘法。
不教我等。
師若不證天耳法眼。
甯知他方有如是事。
時俱哩多便作是念。
邬波底沙。
聰明智慧。
于教師處。
應得妙法。
不教于我。
作是念已便即告曰共立誓言。
若先證得上妙法者。
應相度脫。
作是誓已。
俱遊人間爾時菩薩年二十九。
欲在王宮。
受五欲樂。
既見生老病死。
心生厭離。
中夜逾城。
往詣林薮。
六年苦行。
都無所獲。
随意喘息。
便餐美味乳酪等食。
酥油塗身。
以香湯浴。
便即往詣軍營聚落。
受歡喜歡喜力二牧牛女十六倍乳糜。
菩薩食已。
時有黑色龍王。
贊言善哉。
複有一人。
名曰常住。
授與菩薩吉祥草已。
即詣菩提樹下自敷斯草。
其草不亂。
便即右旋。
于此草上。
結跏趺坐。
端身正念。
便即發要期之心我若諸漏不盡。
終不起于此座。
爾時菩薩應未證悟。
便即降伏三十六萬俱胝惡魔。
其魔各有百千鬼神眷屬。
爾時菩薩以慈铠仗。
降伏魔已。
便證無上正等菩提。
時有梵天。
來請世尊。
于波羅痆斯。
三轉法輪。
時會聽者。
有大臣子五十餘人。
既聞法已。
并請出家。
及受近圓。
爾時世尊複詣聚落。
名白[疊*毛]林。
有六十人。
同為善伴。
聞佛說已。
便得正信。
複詣聚落。
名曰軍住。
其聚落主。
有二女人。
一字難陀。
二名難陀波羅。
聞佛說法。
同前正信。
複有一池。
名憂樓頻螺。
其處有一大仙。
名曰迦攝。
并諸弟子一千人俱。
聞佛說法。
鹹請出家。
及受近圓。
佛到伽耶頂制底所。
有伽耶迦攝。
示現三種神變事已。
遂令迦攝。
住圓寂處。
後往杖林。
爾時有教師。
名曰珊逝移。
即便詣彼。
問諸人曰。
此教師何處宴坐。
其教師先在房中。
聞是語已。
便作是念。
我久在此。
不聞說此宴坐之語。
時俱哩多等複作是念。
彼人宴坐。
我等不應辄令起動。
待坐起已。
即應相見。
作是念已。
便隐屏處。
爾時珊逝移從宴坐起。
諸根清淨。
彼二知已。
即便詣彼。
白言。
仁者有何法眼。
作何緻示。
有何殊勝。
修何梵行。
複得何果。
答曰。
我如是見。
我如是說。
實不妄語。
不害衆生。
常不生不死。
不堕不滅。
當生二梵天。
爾時彼二問曰。
所說何義。
答曰。
不妄語者。
名為出家。
不害生者。
與一切法以為根本。
常不生不死不堕不滅等處。
是為涅槃。
生二梵者。
諸婆羅門等所修梵行。
皆求彼處。
聞是語已。
白言。
尊者。
願與我等。
攝受出家。
修行梵行。
即俱與彼二人出家。
既出家已。
四遠皆聞俱哩多等于珊逝移處。
而得出家。
于時珊逝移多獲利養。
即作是念。
我昔族望憍陳種姓。
今時亦為憍陳種姓。
今獲利養。
莫不由彼二人福德。
非我福故。
作是念已。
時珊逝移先有五百弟子。
常教論典。
即命彼二。
各領二百五十弟子。
受其教法。
時珊逝移便染時患。
時邬波底沙告俱哩多曰。
師今染患。
汝求醫藥。
為看侍耶。
答曰。
仁有智慧。
宜應看侍。
我當求藥。
時俱哩多求得諸藥根莖花等。
與師啖服。
其病轉加。
于時教師即便微笑。
底沙白言。
大人無緣。
必不應笑。
師今微笑。
有何因緣。
師便告曰。
如汝所言。
我向所笑。
金洲有王名曰金主。
命終欲焚。
其妻悲惱。
亦自焚身。
衆生愚癡。
由欲所牽。
欲情染故。
受斯苦惱。
邬波底沙白言。
何年日月。
有如是事。
答曰。
某年月日。
及以時節。
其二弟子即便錄記。
又白師曰。
我所出家。
求斷生死師既獲已。
願今教我。
得斷生死。
師即答言。
我意出家。
亦求此事。
如汝所請。
我不獲得。
然十五日褒灑陀時。
有諸天衆。
在于虛空。
作如是語。
于釋種中。
有童子生。
于雪山所有河。
名曰分路。
于彼河側。
有劫比羅仙人住處。
有婆羅門。
善解天文。
及能占相。
彼記童子。
當作轉輪聖王。
彼若出家。
當證如來應正等覺。
名聞十方。
告弟子曰。
汝等于彼教中出家。
修持梵行。
不應自恃族種尊高。
應修梵行。
調伏諸根。
汝等于彼。
當得妙果。
不受生死。
說先語已。
而說伽他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堕落 會合終别離 有命鹹歸死 爾時教師不久命終。
諸弟子等。
以青黃赤白缯彩纏已。
将向林中。
以禮焚訖。
于時金洲有婆羅門。
名曰金發。
從彼來至王舍城中。
到邬波底沙處。
時邬波底沙問。
汝從何來。
答曰。
從金洲來。
汝彼曾見希有事不。
答曰。
不見餘事。
然金主王命終焚燒。
其妻悲念。
亦自焚身。
便即問曰。
何年日月。
答曰。
某年月日。
及以時節。
其邬波底沙自撿私記。
誠如師言。
時俱哩多告邬波底沙曰。
我之教師。
已證妙法。
然師秘法。
不教我等。
師若不證天耳法眼。
甯知他方有如是事。
時俱哩多便作是念。
邬波底沙。
聰明智慧。
于教師處。
應得妙法。
不教于我。
作是念已便即告曰共立誓言。
若先證得上妙法者。
應相度脫。
作是誓已。
俱遊人間爾時菩薩年二十九。
欲在王宮。
受五欲樂。
既見生老病死。
心生厭離。
中夜逾城。
往詣林薮。
六年苦行。
都無所獲。
随意喘息。
便餐美味乳酪等食。
酥油塗身。
以香湯浴。
便即往詣軍營聚落。
受歡喜歡喜力二牧牛女十六倍乳糜。
菩薩食已。
時有黑色龍王。
贊言善哉。
複有一人。
名曰常住。
授與菩薩吉祥草已。
即詣菩提樹下自敷斯草。
其草不亂。
便即右旋。
于此草上。
結跏趺坐。
端身正念。
便即發要期之心我若諸漏不盡。
終不起于此座。
爾時菩薩應未證悟。
便即降伏三十六萬俱胝惡魔。
其魔各有百千鬼神眷屬。
爾時菩薩以慈铠仗。
降伏魔已。
便證無上正等菩提。
時有梵天。
來請世尊。
于波羅痆斯。
三轉法輪。
時會聽者。
有大臣子五十餘人。
既聞法已。
并請出家。
及受近圓。
爾時世尊複詣聚落。
名白[疊*毛]林。
有六十人。
同為善伴。
聞佛說已。
便得正信。
複詣聚落。
名曰軍住。
其聚落主。
有二女人。
一字難陀。
二名難陀波羅。
聞佛說法。
同前正信。
複有一池。
名憂樓頻螺。
其處有一大仙。
名曰迦攝。
并諸弟子一千人俱。
聞佛說法。
鹹請出家。
及受近圓。
佛到伽耶頂制底所。
有伽耶迦攝。
示現三種神變事已。
遂令迦攝。
住圓寂處。
後往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