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一

關燈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總攝頌曰。

     舍利子出家  并外道二人 及驅烏少兒  阿羅漢病女 别攝頌曰。

     舍利子出家  許受近圓法 調伏謂小軍  外道并五種 爾時有占波國王。

    名曰央伽。

    複有鄰國摩揭陀王。

    号大蓮華。

    兩境相接。

    并皆人民熾盛。

    豐樂安隐。

    兵馬精強。

    互相攻伐一得一失。

    已曆多年。

    後于異時。

    其央伽王。

    以國充人實。

    追計舊怨。

    即繕甲治兵。

    盛興軍旅。

    誡期誓衆。

    共來誅滅。

    于時邊人先覺。

    馳使報王。

    其王既聞。

    出師禦捍。

    交兵對戰。

    蓮華敗績。

    收軍入城。

    閉關固拒。

    時央伽王志在平克。

    遣使報曰。

    若也出降為善。

    如其不者。

    終不相容。

    假使騰空。

    飛羅掩取。

    設令入水。

    沈網牽來。

    乃至登山竄林。

    亦無逃路。

    其蓮華王聞已大懼。

    即告群臣曰。

    今央伽兵盛。

    嚴使又來。

    國難既深。

    何方免釋。

    諸臣答王。

    說伽他曰。

     有王便有國  無王國不存 國破可還興  命殒終難續 國命兩相違  人應善護命 國破還成立  命斷更難期 時諸臣等勸王出降。

    王從其義。

    便自鎖頸。

    詣央伽處。

    相與立盟。

    永供輸稅。

    其事既畢。

    遂即放還。

     爾時菩薩在睹史天宮。

    觀察世界。

    有五事具處。

    将欲下生。

    時六欲諸天。

    辦所應辦。

    于迦維羅衛國。

    閱頭檀家。

    三淨摩耶夫人胎中。

    乃令獲大吉夢。

    見菩薩作白象形。

    降神母胎。

    當此之時。

    大地震動。

    光明晃耀。

    映奪金色。

    周遍世界。

    過日月輪。

    乃至上極三十三天。

    朗然洞徹。

    一切幽暗。

    無不皆除。

    設使日月威光。

    先所遺漏。

    不自分辯。

    長處晦冥。

    一遇神先。

    普皆相見。

    然聖人示相。

    非世間所知。

    于時有四大國王。

    第一王舍城。

    有大蓮華王。

    第二室羅伐城。

    有摩羅大王。

    第三邬舍尼城。

    奢多彌大王。

    第四驕奢彌城。

    阿難多泥彌大王。

    此之四王。

    當菩薩降生之日。

    各于内宮。

    俱誕太子。

    其大蓮華王。

    以誕子遇光。

    便謂子瑞。

    作是念言。

    我子威德。

    如日出時。

    我子威光。

    能照世界。

    以其光影殊勝。

    用表休祥。

    因遂名為影勝太子。

     時摩羅大王。

    亦同彼王。

    以彼光明。

    而為子瑞。

    便作是言。

    我今此子初生。

    休征殊勝。

    光明遍滿。

    國界清夷。

    宜可表德立名。

    因遂名為勝軍太子。

     時奢多彌王。

    亦同彼王。

    将為子瑞。

    而作是言。

    我子有德。

    出現光明。

    宜可立名。

    表彰休祥。

    因遂名為出光太子。

     時阿難多泥彌王。

    亦同彼王。

    以為子瑞。

    而作是言。

    我子誕生。

    如日初出。

    揚光破暗。

    光輝轉升。

    用表嘉祥。

    因遂名為日初太子。

     爾時四國王等。

    各各為子标瑞立名。

    鹹悉不知并是釋迦菩薩。

    大威神力之所顯現。

    然諸王子。

    并久積勝因。

    有大願力。

    各将眷屬。

    随聖來生。

    所以影勝應期。

    亦是異人間出。

    遂使初生之日。

    五百大臣。

    皆生一子。

    随其族姓。

    而為立名。

    其影勝太子。

    置八乳母。

    而保養之。

    日就月将。

    如蓮華出水。

    其所習學。

    經書技藝。

    曆數算計。

    及一切刹利灌頂王法。

    無所不解。

    更複留心工巧之處。

    及調象馭馬。

    乘車等法。

    彎弓走箭。

    搭索之方。

    擊劍治瘡。

    衆術皆盡。

    四種明處。

    貫練無遺。

    并五百大臣之子。

    亦悉通達。

    後于異時。

    太子監國。

    因于暇日。

    乘象遊行。

    乃見人間征斂賦稅。

    便問從者。

    此輩何故有所征求。

    答曰。

    彼是鄰國央伽王使。

    遠來收索。

    太子問曰。

    我國何故輸稅與他。

    答曰。

    久來若此。

    是時太子。

    即召使人問曰。

    彼國是刹利灌頂王。

    我國亦是刹利灌頂王。

    統化不同。

    人民各異。

    何緣越國逾限。

    就此征求。

    宜可即還。

    從茲永絕其使聞已。

    便作是念。

    今此太子。

    禀性剛犷。

    意欲違盟。

    令我空返。

    我等今者可就大蓮華。

    而為征索。

    既見王已。

    還敕依舊征收。

    太子卻歸。

    還逢此使。

    如前征索不止。

    太子告曰。

    我已發遣。

    何得尚留。

    即還為善。

    若不去者。

    必加嚴罰。

    諸人懷懼。

    相率俱還。

    至國具奏王知。

    其影勝太子。

    為人犷暴。

    違盟負信。

    不受征科。

    幸願大王早為先策。

    如其不爾。

    恐招後患。

    時王即以伽他。

    答使臣曰。

     樹木在萌芽  爪甲便能斷 扶疏大連抱  斤斧莫能摧 爾時央伽王大怒。

    便發使緻書大蓮華王曰。

    影勝逆命。

    系頸送來。

    若不然者。

    我當自往。

    就彼屠戮。

    宜知朕意。

    蓮華聞已。

    君臣恐懼。

    唯憂亡國。

    便召影勝。

    責其違拒。

    并遣與書。

    影勝白言。

    彼是刹利灌頂王。

    我國亦是刹利灌頂王。

    境界各殊。

    何緣供稅。

    唯願大王與我四兵。

    自共對決。

    時蓮華王即自思忖。

    知其影勝堪謀大事。

    遂乃複書央伽王曰。

    辱書。

    賜追影勝。

    仍令系頸馳送将來。

    但我此子。

    欲令紹繼先王。

    嚴告雖加。

    未敢從命。

    大王必欲雄力掩覆。

    猛氣相陵。

    橫野列兵。

    唯知待罪。

    央伽披奏。

    忿怒非常。

    便敕合國征兵。

    煉磨器械。

    我将親往。

    破滅蓮華。

    誅斬影勝。

    遂興萬衆千軍。

    兵馬騰躍。

    旌旗蔽地。

    鐘鼓聒天。

    直入摩揭陀國。

    時蓮華大怖。

    即召影勝。

    付授四兵。

    于時太子既受王教。

    率大臣子。

    而宣令曰。

    央伽與國宿仇。

    我今報複。

    寇賊入境。

    伫濟嘉謀。

    汝等世積功勳。

    受國恩寵。

    何方助我。

    破賊安人。

    答曰。

    某等雖無計略。

    敢竭股肱。

    侍從太子。

    爾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