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勝說伽他曰。
治國養黎人 應當善守護 為他所侵奪 萬姓失歸依 是時太子告諸人曰。
汝等同心共力。
衛護于我。
作是語已。
号令三軍。
兵馬鹹發。
時大蓮華王。
登高樓上。
與諸侍衛。
前後圍繞觀望軍衆。
謂諸臣曰。
此是誰兵。
答曰。
此是影勝太子兵。
王曰汝等應知。
兵衆甚大。
宜可号為兵衆影勝。
其中或稱此是大梯影勝。
如是種種歎美太子威德盛相。
爾時太子告諸人曰。
吾聞善戰者。
不勞軍陣。
今央伽王有大兵馬。
其數甚多。
不可争鋒。
緻傷我衆。
權謀秘決。
擒獲為先。
即募骁雄。
伺其無備。
遂殺央伽。
三軍六師。
一時退散。
爰整兵士。
逐北前臨。
彼國之人。
不知王死。
安城固守。
時影勝太子即令槍彼王頭。
示于城内。
仍宣令曰。
此是汝國央伽王頭。
汝等可急開門。
若不爾者。
同時喪命。
衆聞大怖。
即為開門。
諸有大臣。
系頸歸款。
所有百姓。
無不順伏。
是時影勝太子既入城已。
遣使聞奏。
還白父王。
幸承大王威嚴。
臣人盡力。
央伽逆命。
今已斬除。
合境無虞。
遠安迩肅。
蓮華聞已。
慶悅無量。
即以種種衣服璎珞嚴身之具。
及七寶蓋送與影勝。
即便令彼占波為王。
以代央伽。
其國百姓。
因共号為影勝大王。
後時聖德神功。
通被幽顯。
人民豐樂。
寇賊屏除。
威德嘉聲。
流布遐迩。
後于異時。
蓮華王崩。
摩揭陀國諸群臣等。
告哀請還。
統治本國。
是時影勝即以占波國事。
付彼舊臣。
嚴駕星馳。
赴哀歸國。
服制既畢。
紹繼父王。
以法化人。
風調雨順。
百谷豐熟。
兆庶又安。
立德轉高。
鄰國慕化。
無諸怨賊。
爾時中方有一婆羅門子。
欲學法術。
遍行諸處。
漸至南方。
其南天竺。
有大婆羅門。
名曰地師善明四論。
世号大師。
即便詣彼師所。
頂禮其足。
叉手白言。
我于師所。
為弟子禮。
彼即問曰。
欲何所學。
答曰。
我今學四明大論師曰。
任随所學。
即便學諸事法。
婆羅門法。
每月三日。
諸事皆悉不作。
或時洗浴。
或入城市。
或火中燒木。
既到是日。
諸婆羅門子。
共往取木欲燒随路而去。
便即相問種姓生處。
犢子等四姓。
随一而說。
複相問言。
汝是何方。
一即說言。
我是東方。
或有說言。
我是南方。
或有說言。
我是西方。
或有說言。
我是北方。
複作是言。
彼諸國土。
我悉見聞。
即伽他曰。
智慧出東方 兩舌在西國 敬順生南國 惡口居北方 婆羅門子等作如是言。
諸處悉知。
不知中國如何。
諸弟子等咨其師曰。
邬波馱耶。
我今欲往中國。
見彼國土。
複欲于彼水中洗浴。
承事參禮彼方諸師。
彼國論師。
我欲伏之。
我等名稱。
必遠知聞。
多獲珍财。
而為利益。
彼婆羅門。
于弟子處。
甚生愛念。
所有衣物。
分給弟子。
資緣既辦。
共往中國。
随路而行。
或有諸餘智人來者。
與其言論。
悉皆得勝。
或有得服。
以瓶盛灰。
打其頭上。
或有諸人。
來學騎術弓箭戰具。
鹹悉教之。
或有諸人。
以香花等幢幡寶蓋。
而來迎之。
複有無量諸人皆悉來至。
而師事之。
漸漸遊行。
所經諸國。
城邑村落。
悉皆得勝。
方至中國。
時婆羅門作是念曰。
我聞諸有智人。
并在王門。
我等今日亦應往彼。
而當伏之。
猶如何等。
譬如大樹根及枝葉。
我所經諸處。
論議得勝者。
猶如枝葉。
若于王邊。
而得勝者。
由如罰根。
我今宜往王所。
即便往去。
既至其所。
咒願王曰。
長壽無諸災障。
立住一面。
而白王言。
我于師所。
承得少多學問。
願欲與王國内諸師。
共為談論。
王即告曰。
任自随意。
王又告諸臣曰。
我此國中。
有如是婆羅門。
能與彼人論議不。
諸臣答曰。
有那羅村中婆羅門。
解四明論。
智慧如火。
彼自造論。
題名摩吒羅。
王曰。
喚彼邬波馱耶來。
大臣依命。
請至王所。
同前咒願。
王即告曰。
汝能與彼婆羅門。
于我前論議不。
彼答曰。
承王威命。
盡其力能。
敢為酬對。
當即依法。
作曼荼羅兩邊施座。
王即敕曰。
誰當先與。
大臣答曰。
客婆羅門。
名曰地師。
可令先首。
彼既先與誦五百頌已。
便住默然。
時摩吒羅覆誦其頌。
出多過失。
即便告言。
其誦言義。
甚不相當。
不合道理。
地師聞已。
便即默然。
無所言說。
論議之法。
默然不答。
便是堕負。
王告臣曰。
誰為得勝。
誰是不如。
大臣答言。
摩吒啰論議得勝。
其王心悅。
作如是言。
我國界内。
亦有如是聰明大智慧人。
王問。
邬波馱耶。
住何聚落。
答曰。
那羅村。
王即賞賜那羅村。
任汝受用。
世人常法。
悉欲求樂。
有諸婆羅門女。
比求夫婿。
竟未能得。
時摩吒羅便于自類取妻。
共住歡娛。
不久乃生一子。
廣為設會。
其子體長。
便與立字。
名為長體。
以種種供給養育。
漸漸長大。
教其藝業。
所謂算計手印。
婆羅門行。
洗淨取灰取土。
贊歎四薜陀書。
祭祀讀誦。
施受六種悉得成就。
後于異時。
複誕一女。
其女眼目。
如鸜鹆鳥。
諸親會集。
建立名字。
号為鸜鹆。
其女養育。
漸長成已。
父教文字論義之法後于異時。
共兄論義。
互相擊難。
妹得勝時。
父告子言。
汝是男子。
被女論勝。
我若無後。
所有受用。
必輸失他。
于後有南天竺國。
有婆羅門童子。
名曰底沙。
善明無後世論。
為求法故。
從南方來至摩吒羅所。
禮其足已。
白言。
大師。
我欲于邬波馱耶處學問。
問曰。
欲學何藝
治國養黎人 應當善守護 為他所侵奪 萬姓失歸依 是時太子告諸人曰。
汝等同心共力。
衛護于我。
作是語已。
号令三軍。
兵馬鹹發。
時大蓮華王。
登高樓上。
與諸侍衛。
前後圍繞觀望軍衆。
謂諸臣曰。
此是誰兵。
答曰。
此是影勝太子兵。
王曰汝等應知。
兵衆甚大。
宜可号為兵衆影勝。
其中或稱此是大梯影勝。
如是種種歎美太子威德盛相。
爾時太子告諸人曰。
吾聞善戰者。
不勞軍陣。
今央伽王有大兵馬。
其數甚多。
不可争鋒。
緻傷我衆。
權謀秘決。
擒獲為先。
即募骁雄。
伺其無備。
遂殺央伽。
三軍六師。
一時退散。
爰整兵士。
逐北前臨。
彼國之人。
不知王死。
安城固守。
時影勝太子即令槍彼王頭。
示于城内。
仍宣令曰。
此是汝國央伽王頭。
汝等可急開門。
若不爾者。
同時喪命。
衆聞大怖。
即為開門。
諸有大臣。
系頸歸款。
所有百姓。
無不順伏。
是時影勝太子既入城已。
遣使聞奏。
還白父王。
幸承大王威嚴。
臣人盡力。
央伽逆命。
今已斬除。
合境無虞。
遠安迩肅。
蓮華聞已。
慶悅無量。
即以種種衣服璎珞嚴身之具。
及七寶蓋送與影勝。
即便令彼占波為王。
以代央伽。
其國百姓。
因共号為影勝大王。
後時聖德神功。
通被幽顯。
人民豐樂。
寇賊屏除。
威德嘉聲。
流布遐迩。
後于異時。
蓮華王崩。
摩揭陀國諸群臣等。
告哀請還。
統治本國。
是時影勝即以占波國事。
付彼舊臣。
嚴駕星馳。
赴哀歸國。
服制既畢。
紹繼父王。
以法化人。
風調雨順。
百谷豐熟。
兆庶又安。
立德轉高。
鄰國慕化。
無諸怨賊。
爾時中方有一婆羅門子。
欲學法術。
遍行諸處。
漸至南方。
其南天竺。
有大婆羅門。
名曰地師善明四論。
世号大師。
即便詣彼師所。
頂禮其足。
叉手白言。
我于師所。
為弟子禮。
彼即問曰。
欲何所學。
答曰。
我今學四明大論師曰。
任随所學。
即便學諸事法。
婆羅門法。
每月三日。
諸事皆悉不作。
或時洗浴。
或入城市。
或火中燒木。
既到是日。
諸婆羅門子。
共往取木欲燒随路而去。
便即相問種姓生處。
犢子等四姓。
随一而說。
複相問言。
汝是何方。
一即說言。
我是東方。
或有說言。
我是南方。
或有說言。
我是西方。
或有說言。
我是北方。
複作是言。
彼諸國土。
我悉見聞。
即伽他曰。
智慧出東方 兩舌在西國 敬順生南國 惡口居北方 婆羅門子等作如是言。
諸處悉知。
不知中國如何。
諸弟子等咨其師曰。
邬波馱耶。
我今欲往中國。
見彼國土。
複欲于彼水中洗浴。
承事參禮彼方諸師。
彼國論師。
我欲伏之。
我等名稱。
必遠知聞。
多獲珍财。
而為利益。
彼婆羅門。
于弟子處。
甚生愛念。
所有衣物。
分給弟子。
資緣既辦。
共往中國。
随路而行。
或有諸餘智人來者。
與其言論。
悉皆得勝。
或有得服。
以瓶盛灰。
打其頭上。
或有諸人。
來學騎術弓箭戰具。
鹹悉教之。
或有諸人。
以香花等幢幡寶蓋。
而來迎之。
複有無量諸人皆悉來至。
而師事之。
漸漸遊行。
所經諸國。
城邑村落。
悉皆得勝。
方至中國。
時婆羅門作是念曰。
我聞諸有智人。
并在王門。
我等今日亦應往彼。
而當伏之。
猶如何等。
譬如大樹根及枝葉。
我所經諸處。
論議得勝者。
猶如枝葉。
若于王邊。
而得勝者。
由如罰根。
我今宜往王所。
即便往去。
既至其所。
咒願王曰。
長壽無諸災障。
立住一面。
而白王言。
我于師所。
承得少多學問。
願欲與王國内諸師。
共為談論。
王即告曰。
任自随意。
王又告諸臣曰。
我此國中。
有如是婆羅門。
能與彼人論議不。
諸臣答曰。
有那羅村中婆羅門。
解四明論。
智慧如火。
彼自造論。
題名摩吒羅。
王曰。
喚彼邬波馱耶來。
大臣依命。
請至王所。
同前咒願。
王即告曰。
汝能與彼婆羅門。
于我前論議不。
彼答曰。
承王威命。
盡其力能。
敢為酬對。
當即依法。
作曼荼羅兩邊施座。
王即敕曰。
誰當先與。
大臣答曰。
客婆羅門。
名曰地師。
可令先首。
彼既先與誦五百頌已。
便住默然。
時摩吒羅覆誦其頌。
出多過失。
即便告言。
其誦言義。
甚不相當。
不合道理。
地師聞已。
便即默然。
無所言說。
論議之法。
默然不答。
便是堕負。
王告臣曰。
誰為得勝。
誰是不如。
大臣答言。
摩吒啰論議得勝。
其王心悅。
作如是言。
我國界内。
亦有如是聰明大智慧人。
王問。
邬波馱耶。
住何聚落。
答曰。
那羅村。
王即賞賜那羅村。
任汝受用。
世人常法。
悉欲求樂。
有諸婆羅門女。
比求夫婿。
竟未能得。
時摩吒羅便于自類取妻。
共住歡娛。
不久乃生一子。
廣為設會。
其子體長。
便與立字。
名為長體。
以種種供給養育。
漸漸長大。
教其藝業。
所謂算計手印。
婆羅門行。
洗淨取灰取土。
贊歎四薜陀書。
祭祀讀誦。
施受六種悉得成就。
後于異時。
複誕一女。
其女眼目。
如鸜鹆鳥。
諸親會集。
建立名字。
号為鸜鹆。
其女養育。
漸長成已。
父教文字論義之法後于異時。
共兄論義。
互相擊難。
妹得勝時。
父告子言。
汝是男子。
被女論勝。
我若無後。
所有受用。
必輸失他。
于後有南天竺國。
有婆羅門童子。
名曰底沙。
善明無後世論。
為求法故。
從南方來至摩吒羅所。
禮其足已。
白言。
大師。
我欲于邬波馱耶處學問。
問曰。
欲學何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