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二十 大唐三藏義淨奉 制譯 佛告諸苾刍等。

    如過往昔。

    若依我教者。

    皆得離大苦難。

    若依提婆達多者。

    皆在苦難之中。

    汝等谛聽。

    乃往古昔于曠野中。

    近有一村。

    其村樹花果滋茂。

    随近有二群猴。

    一部五百各有一猴王。

    其中一王。

    夢見被五百猿猴擲此二王于熱镬中。

    于此夢中。

    生大驚愕。

    身毛皆豎。

    便即夢覺。

    令喚群猴。

    即說此夢告言。

    我今所見夢者。

    不是好耶。

    我等須棄此居所住之處移往餘處。

    群猴白言。

    如大王所說。

    當須走離。

    菩薩是大威德。

    若見夢者必當真實。

    其王即喚第二王告言。

    我今見如是夢。

    須往别處住。

    王難信告言。

    凡所夢見。

    可即依此信耶。

    汝若欲往随意所去。

    我今于此境界得寬。

    我終不去。

    彼王知其難信。

    領自管五百群猴。

    即移餘處。

    後時于彼村中。

    有一賤婢炒麥。

    有一羊來至此婢邊。

    欲食此麥。

    其婢即以火燒木打羊。

    火著身上被燒急已。

    走入王家象坊。

    坊内多有刍草。

    其羊抖擻身火便落草上。

    然著草木衆象被燒。

    其當象人告王。

    時王即喚醫人告言。

    衆象被燒。

    爾急作何醫療。

    時彼醫人便作是念。

    往日被群猴損暴我田農。

    我今得便當須酬冤。

    白大王言。

    此象被燒。

    須用猿猴脂塗身。

    方可得差。

    時大王敕諸群臣。

    汝等速須訪覓猴脂。

    臣等依命。

    即喚獵師。

    汝等可速覓猴将來。

    獵師依命。

    即往諸方捕捉猴。

    彼難信猴王并五百群猴。

    俱被系縛将來王所。

    其醫人為久結怨恨。

    将彼猿猴等。

    活擲著于熱镬之中。

    爾時諸天即于空中。

    而說頌曰。

     近冤不可住  城及村野中 婢嗔羊食麥  猴等被銷镕 佛告諸苾刍。

    汝等勿作異念。

    爾時見夢猴王者。

    即我身是。

    其難信猴王者。

    提婆達多是。

    所餘猕猴取我語者。

    免斯火怖。

    取提婆達多語者。

    悉遭劇苦。

    今時取我語者。

    并于生死大怖而得解脫。

    受提婆達多言教者。

    悉遭苦難。

    複次所有随順我意者。

    皆得平安遠離苦難。

    随提婆達多意者。

    悉遭苦難。

    汝等苾刍谛聽。

    乃往昔時有異方所。

    有二猕猴王。

    各有五百眷屬。

    其中一猕猴王。

    與五百眷屬遊行人間。

    至一聚落。

    于此聚落有一金波伽樹。

    其樹果實茂盛。

    時諸群猴見此果樹。

    白猴王曰。

    此樹果子繁茂。

    枝将欲折。

    我等遠來疲乏。

    取其果食。

    爾時猴王。

    見斯樹已。

    遂說頌曰。

     此樹近聚落  童子不食果 汝等應可知  此果不堪食 說此頌已。

    諸猕猴等即便舍去。

    其第二猕猴王。

    亦與五百眷屬遊行人間。

    漸至此村。

    是諸猕猴亦入其村果實繁茂。

    便告猕猴王曰。

    我等涉路疲勞。

    欲食其果安穩而去。

    猕猴王曰。

    善哉。

    爾時五百猕猴即食其果。

    于時諸猕猴等。

    所食其果皆悉緻死。

    汝等苾刍。

    勿作異念。

    其不食果猕猴王者。

    我身是。

    其第二猕猴王者。

    提婆達多是。

    随順我意者。

    平安得達遠離苦難。

    随提婆達多意者。

    悉遭苦難。

    今時諸有情等随順我語。

    于生死中而得解脫。

    受提婆達多言教者。

    悉遭苦難。

    爾時提婆達多。

    以石欲擊世尊。

    于時諸婆羅門居士等。

    悉懷嗔恚鹹言。

    我等即殺提婆達多。

    其中有人。

    是提婆達多朋友者。

    即報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聞已。

    即于閑林樹下安禅而住。

    時諸婆羅門居士等。

    見提婆達多在于樹下安禅而住。

    各相謂曰。

    汝等應知。

    此提婆達多有大威德。

    我等雲何而得殺之。

    雲何今我發斯惡事。

    宜速各去。

    時諸苾刍聞提婆達多住如是威儀諸婆羅門居士等雖暫嗔怒而不殺害。

    是諸苾刍鹹皆有疑。

    唯佛世尊能斷疑惑。

    以緣白佛。

    大德世尊。

    今可觀察提婆達多作非法罪。

    于諸人衆示修善法。

    佛告諸苾刍。

    其提婆達多。

    非但今世作斯非法而現正法。

    诳惑老鼠以害其命。

    汝等谛聽。

    我為汝說。

    乃往昔時有異方所。

    有一鼠王。

    與五百鼠為眷屬。

    有一貓子。

    名曰火焰。

    其貓少年之時。

    所有鼠等悉皆殺害。

    後年老邁便作是念。

    我昔少時氣力強盛。

    以力捉鼠而食。

    我今年既朽邁。

    氣力微薄不能捉獲。

    設何方便而捉獲鼠。

    作是念已遍觀其地。

    乃見一鼠王與五百鼠而為眷屬住此方所。

    即就鼠穴詐作坐禅。

    時諸群鼠出穴遊行。

    乃見老貓安然坐禅。

    其鼠問曰。

    阿舅。

    今何所作。

    老貓答曰。

    我昔少年氣力盛壯作無量罪。

    今欲修福除其舊罪。

    時群鼠等聞是語已皆發善心。

    今此老貓修行善法。

    即與鼠等右繞老貓。

    行于三匝便入于穴。

    其老貓取其最末後者而食。

    不經多時其鼠漸少。

    鼠王既見此已便作是念。

    我鼠等漸漸數少。

    其老貓氣力肥盛。

    是事必有緣由。

    其鼠王即便觀察。

    乃見老貓。

    于其糞中有鼠毛骨。

    心即知老貓食我鼠等。

    我今深觀捉鼠之時。

    作是念已。

    便即于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