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其心正定情無颠倒。

    善思修習心無增減。

    有惑亂之事。

    不能為失正念。

    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心知諸法。

    色等諸法不能惑亂。

    不失正念。

    安定不散。

    情無颠倒。

    善解脫善修習。

    見生滅法。

     複次喻如城邑聚落。

    不遠有大石山。

    無有缺漏亦無孔隙。

    全為一石。

    或有大風從東面起。

    其山不動不搖亦不西傾。

    西南北風亦複如是不動不搖。

    過去色等如大暴風來于眼前。

    眼等心識無有颠倒亦複如是。

    不動不搖。

    其心安定無有散亂。

    若得解脫修習善已。

    見生滅法。

    複次耳鼻舌身意。

    能知聲香味觸等。

    此之六種惑亂身心。

    彼能得果不失正念。

    内情心等不失正念。

    無有散亂颠倒。

    善得解脫修集善已。

    見生滅法。

    具壽苾刍說是語已。

    便以伽陀而說頌曰。

     出家解脫者  心無病惱憂 彼住寂靜地  樂盡愛貪欲 趣解脫盡者  及心不失念 了知意生法  而心得解脫 心若得解脫  寂靜見谛住 所作既作了  不應而更作 如彼大石山  暴風不能動 色聲亦複然  不能為損害 心意得定者  而見生滅法 說是頌已。

    時諸苾刍鹹皆有疑。

    世尊能斷一切疑惑。

    便即白問。

    世尊。

    具壽苾刍種何等業。

    由業力故生富貴家。

    而于足下有金色毛。

    每日常食五百種味。

    九十一劫已來足不踏地。

    才生誕已。

    得二十俱胝金錢。

    後于世尊教中出家修學。

    斷諸煩惱證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告諸苾刍曰。

    彼之具壽。

    積習善業果報成熟。

    喻若暴流決定自受。

    汝等苾刍。

    應知自作自受。

    廣說如餘。

    即說頌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苾刍。

    乃往昔時九十一劫。

    有佛出世。

    号毗缽屍應正等覺出現于世十号具足。

    彼佛有六十二千苾刍前後圍繞。

    遊行人間漸至王城。

    名曰親意。

    爾時城中有諸居士子。

    聞毗缽屍應正等覺與六十二千苾刍前後圍繞遊行人間來至于此。

    彼既聞已。

    皆共往詣佛所。

    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

    為諸童子善說法要。

    示教利喜默然而住。

     爾時衆童子等從坐而起。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唯願世尊。

    許我以四事供養三月安居佛及衆僧。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時諸童子知佛許已。

    頂禮雙足辭佛而去。

    彼童子等既到城已。

    于議堂中共相議曰。

    我等雲何供養世尊。

    若共作一食供養。

    為人各作食供養。

    其中或有雲。

    衆共作食供養。

    廢其生業田農等事。

    時衆共議。

    人各依次一日作食供養。

    即随力所辦作食供養。

    其中有一童子。

    家貧共母商量。

    我家貧乏依次辦食。

    雲何得辦。

    時母答言。

    愛子。

    可于最後而與供養。

    未至日來随力收辦即以充足。

    既至日已鋪以熊皮。

    如來踏上行至坐處。

    造五百味飲食供養如來。

    五輪著地發大誓願。

    願所生之處。

    常得豪性富貴家生。

    亦願我足不踏于地。

    猶如如來足下有毛四指金色。

    行願如佛。

    當當來世有佛出時誓當供養。

     佛告諸苾刍等。

    爾時貧童子者。

    即寶德長者子是。

    彼于毗缽屍如來所。

    發誓願業果成熟。

    感大富貴。

    足下有毛作黃金色。

    從九十一劫以來。

    不曾以足一踏于地。

    當生之日有二十俱胝金錢。

    随其日日從地踴出。

    即于佛教中出家修學。

    得阿羅漢果。

     佛告苾刍。

    若作黑業者當得黑報。

    若作白業者還得白報。

    諸雜業者還複如此。

    汝等苾刍。

    如雜黑業者。

    汝不應作。

    當作白業。

    如未生怨。

    為彼惡友提婆達多故。

    于父王頻毗娑羅所。

    起大惡逆。

    擲槊打著手指。

    舉國人民共為恥笑談論。

    如此惡者為友。

    未生怨王在胎中時。

    何不殺卻。

    或時有人談論。

    此非是阿阇世王過也。

    由彼惡友提婆達多過。

    或有說言。

    為佛與提婆達多出家不作擯罰緻于他方自所安住。

    或有譏說。

    佛亦無過。

    為彼苾刍僧伽不依僧教住持故。

    如斯衆議父王聞已。

    心不起惡而雲。

    由我先世業故。

    複有說雲。

    是佛及僧之過。

    我由此說情懷憂惱。

    時諸苾刍各生疑心。

    請世尊曰。

    何故彼人造過令此受殃。

    佛告諸苾刍。

    非但今日有如前事。

    乃往過去曾亦遭此。

    汝等谛聽。

    我今為說。

    乃往古昔有波羅痆斯城王。

    名梵授。

    人民安隐富樂豐饒。

    時彼城中有其二狗。

    一黑一白。

    食鞍辔皮繩。

    于異後時王欲出戰告其臣曰。

    卿速嚴仗。

    臣即觀見被狗咬破不堪所用。

    便啟王知。

    王聞生嗔令殺諸狗。

    城中諸狗既遭殺害。

    因即逃竄出國去者。

    時有他國一狗從外而來。

    見其諸狗怖而逃竄。

    問言。

    何意如是。

    城中諸狗以事具答。

    報曰。

    何故不白大王。

    城狗對曰。

    誰敢啟王。

    外狗報曰。

    仁等安住。

    我于此夜進詣白王。

    便至王所行步端儀。

    說伽他曰。

     大王宮中有二狗  一白一黑備色力 應當誅彼不滅我  誅者不誅非是理 是時王聞此頌。

    告諸臣曰。

    卿等宜應為我覓取說伽他者。

    将來見我。

    諸臣訪察。

    誰于夜中為王說頌。

    而有白言。

    他國狗來為王說頌。

    王曰。

    卿等審推。

    實是宮中二狗食耶。

    為餘狗吃諸臣集議。

    王今令推。

    雲何詳審。

    于中有言。

    何假多論。

    但取頭發安狗口中。

    若食皮者自當吐出。

    既安發已。

    王宮二狗便吐食皮。

    以事白王。

    王曰。

    宜治二狗。

    餘狗無愆。

    汝等苾刍。

    于意雲何。

    昔二狗者豈異人乎。

    今提婆達多阿阇世王是。

    由彼往昔過失令他受苦。

    今亦如此。

    彼等造罪佛僧招過。

    汝等複聽。

    提婆達多無恩報事。

    乃往古昔于波羅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