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時頻毗娑羅王。

    聞長者子乘舡而來。

    從弶伽河穿渠。

    直至王舍大城。

    五裡之内滿油麻子。

    船至城所。

    敕令掃灑去諸瓦石香水灑地散諸名花。

    喻如天宮。

    作好供養。

    迎長者子入王舍城。

    其子見王頭面禮足。

    便以寶珠置王足上。

    退住一面結跏趺坐。

    時王見彼足下黃金毛已。

    心生驚愕歎言。

    有大功德福力之人。

    汝曾見佛以不。

    答言。

    未見。

    王言。

    汝可相随見佛世尊。

    問王。

    佛騎何物。

    王言。

    出家之人不用乘騎。

    長者子答言。

    我亦步去。

    時諸人衆皆以脫衣覆地與長者子踏上。

    問言。

    彼佛世尊踏衣行不。

    答言。

    不踏。

    即令去衣。

    其長者子以足踏地。

    諸天脫衣覆地。

    問言。

    我不令著衣。

    何因地上有衣。

    傍人答言。

    此是天衣非我等衣。

    亦令去卻。

    天去衣訖。

    時長者子足踏地著。

    是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佛告諸苾刍。

    此長者子從九十一劫已來。

    皆以覆衣踏行。

    不曾露足踏地。

    今長者子為重法故。

    以足踏地因此地動。

    爾時長者子來詣佛所。

    禮佛足已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

    随其根性而為說法。

    既聞法已從座而起。

    頂禮佛足求願出家受持戒行。

    佛言。

    不然。

    長者子。

    父母不聽。

    不得出家受戒。

    爾時頻毗娑羅王白佛言。

    我是國主。

    于彼長者庫藏資産事皆由我。

    王既聽許。

    唯願如來令其出家。

    佛言。

    善來苾刍。

    即時出家被僧伽胝衣手持瓶缽。

    威儀庠序如百歲苾刍。

    是時六衆苾刍共為恥笑。

    其長者子汝如生酥。

    有何所堪。

    今者勤勞修行梵行。

    有何所益。

    時六衆苾刍見而調弄。

    共作是語。

    此人形貌如生酥團。

    于佛正教勇猛勤修。

    當何成就。

    彼聞是語。

    即往尊者阿難陀所。

    白言尊者。

    雲何苾刍決定修行。

    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答言。

    如佛所說。

    受三摩地勤苦經行。

    速得正定。

    時彼聞已即往屍林。

    作三摩地經行。

    專念覺品善法思惟。

    竟不能證。

    又起一念。

    我今勤行精進過諸聲聞。

    不得證果。

    我今自有家宅眷屬财物現存。

    歸俗自須行施造諸功德。

    爾時世尊知其思念。

    告一苾刍曰。

    汝可往詣彼屍林所報長者子曰。

    汝可來此。

    時彼苾刍承佛命已。

    便往林中報曰。

    世尊命汝。

    彼既聞已共往世尊。

    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佛告彼長者子。

    汝不應在于空閑林中獨住宴。

    坐而作如是非理尋思。

    汝昔作是念。

    所有聲聞勤修苦行。

    我皆過彼。

    由不斷漏心得解脫。

    我之親屬有大資具。

    受用豐多。

    可應還家受諸欲樂。

    廣行布施造諸功德。

     時長者子聞佛說已。

    便作是念。

    世尊今者知我心之所念。

    即時驚愕恐懼憂惱身毛豎立。

    白佛言。

    如是世尊。

    佛複告長者子。

    我今問汝。

    随我意答。

    汝昔在家常作何業。

    答曰。

    善解彈琴。

    又問若調弦時其弦調急。

    其聲和雅悅心。

    好聲堪用已不。

    答言。

    不也世尊。

    問曰。

    琴弦若緩。

    其聲和雅悅心。

    能發好聲堪用已不。

    答言。

    不也世尊。

    若琴弦不緩不急。

    調弦平正。

    其聲好不。

    答言。

    如是世尊。

    佛告長者子。

    若複有人。

    極行精進心生掉舉。

    若多慢緩心生懶惰。

    是故汝應修處中行。

    若如是者。

    汝今不久斷諸有漏心得解脫。

    得慧解脫見法證果。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長者子聞佛所說。

    歡喜信受谛心思惟禮佛而去。

    時長者子。

    聞佛世尊為說琴喻方便誨已。

    獨處閑靜修不放逸專修正念。

    善男子。

    汝所标心希求出家。

    剃除鬓發被僧伽胝衣。

    正信出家。

    學無上果。

    梵行已立。

    最後獲得諸法。

    以自覺知證成就果。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應知證果。

    時彼具壽。

    便自證得阿羅漢果。

    善得解脫已得果已。

    正受解脫喜樂一心。

    而作是念。

    我今正是。

    應詣佛所供養恭敬。

    作是念已。

    即于晡時從宴坐起。

    往詣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

     爾時具壽而白佛言。

    凡有苾刍。

    得阿羅漢果諸漏得盡。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棄諸重擔得自己利。

    盡諸有結。

    慧善解脫。

    心得自在。

    而于六種得勝解脫。

    所謂一者出離凡俗得勝解脫。

    二者利諸勝解脫。

    三者寂靜勝解脫。

    四者貪欲盡勝解脫。

    五者盡諸最勝解脫。

    六者不失正念勝解脫。

    白言。

    大德。

    若複有人。

    發少信心而求解脫。

    勿作是見。

    于貪嗔癡而得解脫出離生死。

    大德。

    若複有人。

    發少屍羅出離生死。

    而求解脫無病惱憂。

    勿作是見。

    得盡貪嗔癡。

    無病憂惱而得解脫。

    大德。

    若複有人。

    為求名利為稱譽故。

    行寂靜行而求解脫。

    勿作是見。

    得盡貪嗔癡離于愛取。

    不失正念而得解脫。

    大德。

    若有苾刍。

    得阿羅漢。

    諸漏已盡。

    所作已辦棄諸重擔。

    獲得己利永斷諸有。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是彼阿羅漢。

    得此六種勝解脫。

    大德。

    若有苾刍。

    心得學處。

    若求無上涅槃善道。

    不著于色時。

    彼學處是淨屍羅。

    成就學處調伏諸根。

    後得漏盡。

    于無漏心而得解脫。

    得智解脫。

    于現前法以自覺知。

    而證圓滿。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時彼羅漢無學屍羅。

    成就諸根無學。

    大德。

    喻如童子幼小心惰樂睡。

    至于盛少屍羅諸根鹹悉成就。

    後時年老諸根以枯屍羅成就。

    大德。

    苾刍亦複如是。

    若有苾刍。

    而住學處得心自在。

    彼求無上涅槃善道。

    不著于色住于屍羅。

    諸根調伏。

    後時盡諸有漏。

    于無漏心得無漏慧。

    得解脫命。

    于現前法已自覺知。

    而得圓滿。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不受後有。

    無學屍羅而得成就。

    已證得果。

    即見諸色心不攀緣。

    亦不惑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