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刹帝利童子。
願得尊勝。
便以伽他告菩薩曰。
我今無侍者 與妻諸處求 汝之此二子 願将惠施我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為離愛子便暫思惟。
時婆羅門複告菩薩曰。
刹利童子。
我曾聞汝能施一切。
今我乞求何須思忖。
便即以頌告菩薩言。
汝今名稱遍諸方 能以慈悲施一切 如昔所聞能惠施 仁今應可順修行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便以伽他告婆羅門曰。
我今定可舍身命 本願不生于異心 假令以子施他人 于此終無有退轉 複告婆羅門曰。
我今棄二童 夫妻住林薮 女人性悲戀 雲何得存住 後人莫說我 無悲棄自兒 不能舍己身 而以男将施 爾時婆羅門告菩薩言。
刹利童子。
不應如是。
汝于王種而得生長。
此界大地皆共知聞。
名稱十方随順一切。
于諸含識生大慈悲。
種種惠施恭敬供養。
猶如香象。
諸沙門婆羅門師長貧士及孤寡類。
皆能攝受而興供養。
随所求願鹹稱本心。
見者招攜無有空過。
所逢惠施福不唐捐。
我既遠來艱辛備盡。
有所求乞幸遂希望。
心馬難調無由定住。
須臾翻覆不可為常。
恐退本心不能惠施。
令我辛苦失望而歸。
仁今應可滿我本願發遣而去。
即便以頌贊菩薩曰。
名聞遍十方 能施于一切 幸願垂哀愍 得遂我希望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為離愛子心生憂戚。
便自念言。
我今若舍二童子與此婆羅門者。
我及曼低離愛子故。
生大悲苦。
若不舍者。
于我梵行便大虧違。
又婆羅門失其本望空語而去。
我今定受離别愛子憂悲大苦。
于此地處令我憔然。
終是不能違本誓願虧我梵行。
心便決定欲舍其男。
而發願言說伽他曰。
我今舍此子 願獲大果利 以斯殊勝福 度苦海衆生 爾時菩薩才施女男。
而此大地六種振動。
所居山側諸有仙人。
見地振動并皆驚愕。
互相謂曰。
以誰福力複何因緣。
而此大地忽然振動。
今可審觀。
誰之勢力而有此瑞。
于仙衆中有一仙人。
年最尊邁善閑占相。
複解天文。
便以伽他告諸仙曰。
此是菩薩樂山林 餐果飲水資身命 可愛童兒今已舍 是故大地有斯征 時二童子。
知父情舍悲号啼泣。
頂禮父足合掌白言。
願父哀憐莫舍于我。
我今無父。
而趣何依。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心懷悒怅滿目淚流便以伽他告愛童曰。
子等汝應知 我非不愛愍 為濟衆生苦 是故舍兒身 以斯殊勝福 度苦海衆生 令得出迷津 同獲菩提果 爾時二童子聞父語已。
知父決定而将舍施。
悲号泣淚頂禮合掌哽咽而言。
以頌伽他而白父曰。
父今決定而施我 我今遺言囑我娘 我曾先有諸愆過 願母哀憐見容恕 我由幼小愚癡故 不遵奉敬親教言 今時不得報慈恩 如此之愆願容恕 爾時子等既說頌已。
頂禮父足右繞三匝雙目盈淚辭父而去。
于時菩薩念彼童男言詞悲切。
心懷憂苦發菩提心便入草庵。
是彼二子才離草庵。
此三千世界六種震動。
無量百千諸天在于虛空。
作如是言曰。
嗚呼奇事。
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希奇所施大威德 菩薩如是決定心 身生愛子二童兒 舍盡己身心不悔 爾時童子母曼低離。
既采果實。
獲已欲來于草庵處。
見是大地六種震動。
心便驚愕速急向庵。
于時有一天子。
化為母師子欄路而住。
見菩薩欲度脫一切衆生今舍二子。
恐此曼低離于檀波羅蜜心生留難。
曼低離既見師子欄路。
以頌伽他報母師子曰。
師子汝是獸王妻 何因欄我此道路 我今共汝悉事夫 宜速遠離随緣去 汝是獸王師子妻 我是人主帝王妃 共仁義合為姊妹 當須開路容我去 爾時天化師子聞是語已。
避道而去。
于時曼低離。
在路見種種惡怪。
所謂在于虛空聞悲哭聲。
複聞居在山林諸有情類皆啼泣淚長籲歎息。
須臾之間便作是念。
我見如是等怪。
決定于彼草庵有不善事。
而說頌曰。
我今雙目[目*需] 諸鳥共哀鳴 令我心哀切 與子定生離 如是大地動 身心并皆戰 遍身今不安 定知離别事 爾時曼低離說是頌已。
思惟千種有損之事。
便到草庵進入庵已。
遍觀諸處不見二子。
心生憂惱便作是念。
我之二童不與小鹿而為遊戲。
複于聚土為城而作戲耶。
即往尋求。
既尋不見。
複作是念。
由不見我入庵而睡。
作是思惟。
心懷恐懼欲求見子。
所采花果便棄一邊。
雙目盈淚頂禮夫足。
而白問曰。
我二幼童今何所在。
爾時菩薩以頌報曰。
超越求乞者 婆羅門詣此 我施彼二童 汝可應随喜 爾時曼低離聞是語已。
猶如鹿母被毒箭傷。
悶絕擗地。
複如居水之
願得尊勝。
便以伽他告菩薩曰。
我今無侍者 與妻諸處求 汝之此二子 願将惠施我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為離愛子便暫思惟。
時婆羅門複告菩薩曰。
刹利童子。
我曾聞汝能施一切。
今我乞求何須思忖。
便即以頌告菩薩言。
汝今名稱遍諸方 能以慈悲施一切 如昔所聞能惠施 仁今應可順修行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便以伽他告婆羅門曰。
我今定可舍身命 本願不生于異心 假令以子施他人 于此終無有退轉 複告婆羅門曰。
我今棄二童 夫妻住林薮 女人性悲戀 雲何得存住 後人莫說我 無悲棄自兒 不能舍己身 而以男将施 爾時婆羅門告菩薩言。
刹利童子。
不應如是。
汝于王種而得生長。
此界大地皆共知聞。
名稱十方随順一切。
于諸含識生大慈悲。
種種惠施恭敬供養。
猶如香象。
諸沙門婆羅門師長貧士及孤寡類。
皆能攝受而興供養。
随所求願鹹稱本心。
見者招攜無有空過。
所逢惠施福不唐捐。
我既遠來艱辛備盡。
有所求乞幸遂希望。
心馬難調無由定住。
須臾翻覆不可為常。
恐退本心不能惠施。
令我辛苦失望而歸。
仁今應可滿我本願發遣而去。
即便以頌贊菩薩曰。
名聞遍十方 能施于一切 幸願垂哀愍 得遂我希望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為離愛子心生憂戚。
便自念言。
我今若舍二童子與此婆羅門者。
我及曼低離愛子故。
生大悲苦。
若不舍者。
于我梵行便大虧違。
又婆羅門失其本望空語而去。
我今定受離别愛子憂悲大苦。
于此地處令我憔然。
終是不能違本誓願虧我梵行。
心便決定欲舍其男。
而發願言說伽他曰。
我今舍此子 願獲大果利 以斯殊勝福 度苦海衆生 爾時菩薩才施女男。
而此大地六種振動。
所居山側諸有仙人。
見地振動并皆驚愕。
互相謂曰。
以誰福力複何因緣。
而此大地忽然振動。
今可審觀。
誰之勢力而有此瑞。
于仙衆中有一仙人。
年最尊邁善閑占相。
複解天文。
便以伽他告諸仙曰。
此是菩薩樂山林 餐果飲水資身命 可愛童兒今已舍 是故大地有斯征 時二童子。
知父情舍悲号啼泣。
頂禮父足合掌白言。
願父哀憐莫舍于我。
我今無父。
而趣何依。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心懷悒怅滿目淚流便以伽他告愛童曰。
子等汝應知 我非不愛愍 為濟衆生苦 是故舍兒身 以斯殊勝福 度苦海衆生 令得出迷津 同獲菩提果 爾時二童子聞父語已。
知父決定而将舍施。
悲号泣淚頂禮合掌哽咽而言。
以頌伽他而白父曰。
父今決定而施我 我今遺言囑我娘 我曾先有諸愆過 願母哀憐見容恕 我由幼小愚癡故 不遵奉敬親教言 今時不得報慈恩 如此之愆願容恕 爾時子等既說頌已。
頂禮父足右繞三匝雙目盈淚辭父而去。
于時菩薩念彼童男言詞悲切。
心懷憂苦發菩提心便入草庵。
是彼二子才離草庵。
此三千世界六種震動。
無量百千諸天在于虛空。
作如是言曰。
嗚呼奇事。
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希奇所施大威德 菩薩如是決定心 身生愛子二童兒 舍盡己身心不悔 爾時童子母曼低離。
既采果實。
獲已欲來于草庵處。
見是大地六種震動。
心便驚愕速急向庵。
于時有一天子。
化為母師子欄路而住。
見菩薩欲度脫一切衆生今舍二子。
恐此曼低離于檀波羅蜜心生留難。
曼低離既見師子欄路。
以頌伽他報母師子曰。
師子汝是獸王妻 何因欄我此道路 我今共汝悉事夫 宜速遠離随緣去 汝是獸王師子妻 我是人主帝王妃 共仁義合為姊妹 當須開路容我去 爾時天化師子聞是語已。
避道而去。
于時曼低離。
在路見種種惡怪。
所謂在于虛空聞悲哭聲。
複聞居在山林諸有情類皆啼泣淚長籲歎息。
須臾之間便作是念。
我見如是等怪。
決定于彼草庵有不善事。
而說頌曰。
我今雙目[目*需] 諸鳥共哀鳴 令我心哀切 與子定生離 如是大地動 身心并皆戰 遍身今不安 定知離别事 爾時曼低離說是頌已。
思惟千種有損之事。
便到草庵進入庵已。
遍觀諸處不見二子。
心生憂惱便作是念。
我之二童不與小鹿而為遊戲。
複于聚土為城而作戲耶。
即往尋求。
既尋不見。
複作是念。
由不見我入庵而睡。
作是思惟。
心懷恐懼欲求見子。
所采花果便棄一邊。
雙目盈淚頂禮夫足。
而白問曰。
我二幼童今何所在。
爾時菩薩以頌報曰。
超越求乞者 婆羅門詣此 我施彼二童 汝可應随喜 爾時曼低離聞是語已。
猶如鹿母被毒箭傷。
悶絕擗地。
複如居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