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族立字名自在。
蕳付八乳母。
年漸長大令遣入學。
算計謀策印文秘字無不該練。
工巧技藝悉皆通達。
所謂象馬車步乘馭善巧工射幹戈。
無不備悉。
其自在童子。
敬信賢良情懷仁讓。
自利利人是其本行。
常有悲愍普愛黎元。
舍去悭貪修行惠施。
所有财貨無一悭心。
舉國知聞悉皆傾慕。
四方遠近百逾膳那。
所有孤貧盡來臻湊。
皆令無乏鹹起歡心。
菩薩曾于一時。
乘車出遊趣芳園内。
其車皆以金銀琉璃砗磲碼瑙天帝青寶。
共為嚴飾。
皆以微妙栴檀而為轅轭。
于其車上。
皆以師子虎豹之皮而為莊嚴。
點諸寶佩。
見者愛樂。
駕以驷馬。
其疾如風趣于園所。
時有聰明智慧大婆羅門。
來告童子曰。
應知世間人 皆聞汝行施 寶車雖愛重 應施婆羅門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即疾下車生歡喜心。
便指其車告婆羅門曰。
我今舍寶車 喜施婆羅門 願我舍三有 趣無上菩提 時婆羅門既得車馬。
乘之而去。
菩薩又于一時乘大白象。
名曰王增長。
色白如珂雪及白銀花。
七支圓滿衆相具足。
皆善安住。
猶如帝釋翳羅跋拏。
行步庠序人所樂見。
與諸眷屬并諸仆從。
鹹共圍繞。
譬如滿月耀于星漢。
又複屬以三春之際。
雜花叢發泉池清澈衆鳥和鳴。
菩薩于時欲往芳園暫為遊戲。
時有他國怨敵。
告婆羅門。
令從菩薩乞大白象。
時婆羅門。
即從菩薩舉手而乞。
并說頌曰。
諸有人天衆 鹹同好施名 所乘大白象 宜與我将去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即疾疾下象生歡喜心。
便指其象告婆羅門曰。
我今舍白象 喜施婆羅門 願出三有流 速趣菩提岸 時有諸臣奏父王曰。
自在太子。
今以增長大象。
施與他國怨仇婆羅門。
王聞是語生大嗔怒。
便敕使者。
令喚自在太子。
既至。
王便告言。
汝今不應住我國内。
太子聞是語已便自念言。
父今舍我。
我今為求無上菩提利益一切。
被智慧铠舍此大象。
複作念言。
我今若在家者。
必是不能随情舍施。
宜應往山林堅持戒行。
是故今可舍其家緣獨居林薮。
有往乞者誓不違逆。
是時菩薩作是念已。
便還本宮具告妃知。
妃既聞已。
恐離夫故心懷悲苦。
即便合掌白菩薩言。
聖子。
若如是者。
我亦随去往山林中。
我終不能須臾之間暫相舍離。
若乖離者我命不存。
便說伽他告菩薩曰。
虛空無月無光彩 大地無苗實不生 蓮花池中水流枯 婦人無夫亦如是 菩薩告曰。
世間常法必有離别。
汝于王宮生長。
足好飲食衣服卧具。
以斯養故身肉柔軟。
若山林間。
以草敷地于草而卧。
以果為食。
采花果時步遊荊棘。
常持戒行。
自身亦見衆人心常堅固來者供養。
我亦決定随意舍施。
當施之時勿生憂惱。
菩薩複告妃曰。
汝應可自當善籌量。
妃答言。
我随聖子意。
菩薩複告曰。
若如是者。
心常寄念發誓願言。
既立誓已。
菩薩詣父王所頂禮白言。
願父恕過。
所施大象與他國怨仇婆羅門故。
由是過失。
我往山林。
願王庫藏常豐不渴。
王聞語已與子離别。
心懷凄怆憂悲苦惱。
便告子曰。
汝可住此。
勿向山林。
随意布施。
菩薩頌伽他。
答父王曰。
大地諸山林 乍可令回轉 我于乞求者 施心終不移 爾時菩薩。
說是頌已辭父而去。
于時太子妃及男女。
并諸侍從數有千人。
皆大泣淚共出此城。
時有一人。
聞是大衆泣淚哀号。
問言。
今此大衆因何悲泣。
答曰。
汝豈不聞。
便以頌報。
城中有太子 自将象寶施 王責遠驅擯 由是衆悲啼 爾時太子既出城已。
告諸侍從。
汝等回還。
汝今應知。
一切恩愛會當别離。
眷屬聚集法不長久。
如彼行路同息樹陰。
會合片時要當分散。
即說頌曰。
一切世間人 會合必離别 爾時菩薩說是語已。
可行三十裡。
見一婆羅門。
來至菩薩告言。
刹帝利童子。
我聞汝名稱遠聞。
從三十驿故來。
為求四馬車。
願施與我四馬車于時太子妃。
既見婆羅門來乞。
心生輕慢已。
粗惡言詞告婆羅門。
即說頌曰。
希奇甚惡性 告言婆羅門 在于林樹間 來乞四馬車 爾時菩薩告其妃曰。
汝于婆羅門勿出惡言。
便說頌曰。
若無求乞人 我施誰當受 為趣菩提故 盡施去悭心 六度殊勝福 是名菩薩行 為證于菩提 圓修一切智 爾時菩薩說是頌已。
心生歡喜。
複說頌曰。
我今除此悭貪垢 寶辂施與婆羅門 古昔大仙皆共行 并獲無漏菩提處 爾時菩薩發此願已。
心生歡喜。
持此寶辂施與婆羅門。
時菩薩自負其男而于肩上。
又妃将女還安肩上。
進路而行。
積漸至于山林。
既至林已心生少欲。
便修戒行依止而住。
後于異時。
有一婆羅門來詣林間。
至菩薩所為求男女。
時屬曼低采果不在。
時婆羅門舉手贊歎。
告菩薩言。
蕳付八乳母。
年漸長大令遣入學。
算計謀策印文秘字無不該練。
工巧技藝悉皆通達。
所謂象馬車步乘馭善巧工射幹戈。
無不備悉。
其自在童子。
敬信賢良情懷仁讓。
自利利人是其本行。
常有悲愍普愛黎元。
舍去悭貪修行惠施。
所有财貨無一悭心。
舉國知聞悉皆傾慕。
四方遠近百逾膳那。
所有孤貧盡來臻湊。
皆令無乏鹹起歡心。
菩薩曾于一時。
乘車出遊趣芳園内。
其車皆以金銀琉璃砗磲碼瑙天帝青寶。
共為嚴飾。
皆以微妙栴檀而為轅轭。
于其車上。
皆以師子虎豹之皮而為莊嚴。
點諸寶佩。
見者愛樂。
駕以驷馬。
其疾如風趣于園所。
時有聰明智慧大婆羅門。
來告童子曰。
應知世間人 皆聞汝行施 寶車雖愛重 應施婆羅門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即疾下車生歡喜心。
便指其車告婆羅門曰。
我今舍寶車 喜施婆羅門 願我舍三有 趣無上菩提 時婆羅門既得車馬。
乘之而去。
菩薩又于一時乘大白象。
名曰王增長。
色白如珂雪及白銀花。
七支圓滿衆相具足。
皆善安住。
猶如帝釋翳羅跋拏。
行步庠序人所樂見。
與諸眷屬并諸仆從。
鹹共圍繞。
譬如滿月耀于星漢。
又複屬以三春之際。
雜花叢發泉池清澈衆鳥和鳴。
菩薩于時欲往芳園暫為遊戲。
時有他國怨敵。
告婆羅門。
令從菩薩乞大白象。
時婆羅門。
即從菩薩舉手而乞。
并說頌曰。
諸有人天衆 鹹同好施名 所乘大白象 宜與我将去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
即疾疾下象生歡喜心。
便指其象告婆羅門曰。
我今舍白象 喜施婆羅門 願出三有流 速趣菩提岸 時有諸臣奏父王曰。
自在太子。
今以增長大象。
施與他國怨仇婆羅門。
王聞是語生大嗔怒。
便敕使者。
令喚自在太子。
既至。
王便告言。
汝今不應住我國内。
太子聞是語已便自念言。
父今舍我。
我今為求無上菩提利益一切。
被智慧铠舍此大象。
複作念言。
我今若在家者。
必是不能随情舍施。
宜應往山林堅持戒行。
是故今可舍其家緣獨居林薮。
有往乞者誓不違逆。
是時菩薩作是念已。
便還本宮具告妃知。
妃既聞已。
恐離夫故心懷悲苦。
即便合掌白菩薩言。
聖子。
若如是者。
我亦随去往山林中。
我終不能須臾之間暫相舍離。
若乖離者我命不存。
便說伽他告菩薩曰。
虛空無月無光彩 大地無苗實不生 蓮花池中水流枯 婦人無夫亦如是 菩薩告曰。
世間常法必有離别。
汝于王宮生長。
足好飲食衣服卧具。
以斯養故身肉柔軟。
若山林間。
以草敷地于草而卧。
以果為食。
采花果時步遊荊棘。
常持戒行。
自身亦見衆人心常堅固來者供養。
我亦決定随意舍施。
當施之時勿生憂惱。
菩薩複告妃曰。
汝應可自當善籌量。
妃答言。
我随聖子意。
菩薩複告曰。
若如是者。
心常寄念發誓願言。
既立誓已。
菩薩詣父王所頂禮白言。
願父恕過。
所施大象與他國怨仇婆羅門故。
由是過失。
我往山林。
願王庫藏常豐不渴。
王聞語已與子離别。
心懷凄怆憂悲苦惱。
便告子曰。
汝可住此。
勿向山林。
随意布施。
菩薩頌伽他。
答父王曰。
大地諸山林 乍可令回轉 我于乞求者 施心終不移 爾時菩薩。
說是頌已辭父而去。
于時太子妃及男女。
并諸侍從數有千人。
皆大泣淚共出此城。
時有一人。
聞是大衆泣淚哀号。
問言。
今此大衆因何悲泣。
答曰。
汝豈不聞。
便以頌報。
城中有太子 自将象寶施 王責遠驅擯 由是衆悲啼 爾時太子既出城已。
告諸侍從。
汝等回還。
汝今應知。
一切恩愛會當别離。
眷屬聚集法不長久。
如彼行路同息樹陰。
會合片時要當分散。
即說頌曰。
一切世間人 會合必離别 爾時菩薩說是語已。
可行三十裡。
見一婆羅門。
來至菩薩告言。
刹帝利童子。
我聞汝名稱遠聞。
從三十驿故來。
為求四馬車。
願施與我四馬車于時太子妃。
既見婆羅門來乞。
心生輕慢已。
粗惡言詞告婆羅門。
即說頌曰。
希奇甚惡性 告言婆羅門 在于林樹間 來乞四馬車 爾時菩薩告其妃曰。
汝于婆羅門勿出惡言。
便說頌曰。
若無求乞人 我施誰當受 為趣菩提故 盡施去悭心 六度殊勝福 是名菩薩行 為證于菩提 圓修一切智 爾時菩薩說是頌已。
心生歡喜。
複說頌曰。
我今除此悭貪垢 寶辂施與婆羅門 古昔大仙皆共行 并獲無漏菩提處 爾時菩薩發此願已。
心生歡喜。
持此寶辂施與婆羅門。
時菩薩自負其男而于肩上。
又妃将女還安肩上。
進路而行。
積漸至于山林。
既至林已心生少欲。
便修戒行依止而住。
後于異時。
有一婆羅門來詣林間。
至菩薩所為求男女。
時屬曼低采果不在。
時婆羅門舉手贊歎。
告菩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