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熟雉一枚苷蔗。
每以食時從空而下入銀盤中唯一頭雉常落地上不落盤中。
時具壽歡喜。
既聞斯言甚生希有。
還至僧坊以告諸人。
時諸苾刍鹹以此緣往白世尊。
佛告諸苾刍。
往昔此波羅痆斯城有一長者。
多諸珍寶及多田莊。
于其莊上。
送新粳米。
及送死雉并苷蔗等。
世間常法。
若佛不出于世。
當有辟支佛現教化。
時有一辟支佛巡門乞食。
至長者家入其門内。
長者見彼威儀端正言辭柔軟。
心生歡喜。
便将新粳米飯及炙雉二頭并苷蔗一枚。
以施獨覺。
時彼獨覺以缽受之。
苷蔗與飯及以一雉。
得入缽中。
一雉落地。
由此業因受斯果報。
時彼長者。
今勝軍王是。
于無量百千世。
生于天上受諸快樂。
受天報已。
複生人間作王。
感斯勝事。
是故汝等。
若欲供養僧食。
應勤施與。
勿令落地。
時勝軍王聞佛世尊記說往昔之事。
心生歡喜。
于佛法僧起大信心。
獨坐一處作是思念。
由我前生供養辟支佛故。
獲如是報。
我應廣設佛法僧等。
必于來世受大利益。
作是念已。
占事人奏曰。
明日阿難陀應合得纏頭賞位及灌頂位。
王聞此言默然不語。
具壽阿難陀。
于其夜中。
額上忽然生一惡瘡。
經一宿已王遂聞之。
即便生念。
供養有德之人獲福無量。
我親供養。
作此念已即敕天下。
所有名醫鹹集朝所。
阿難陀有病。
卿等往治。
諸醫奉诏。
适阿難陀所。
便自選擇得一好手。
遂即下針刺去惡血。
王自執持千輻輪傘。
蓋阿難陀上。
刺血了已更傅好藥。
王自以帛纏阿難陀首。
當日瘡差王遂禮拜辭阿難陀去。
衆僧見此事已鹹生疑惑。
便白佛言。
大德世尊。
阿難陀。
過去作何福業。
今感國王親自承事。
佛言。
此阿難陀昔種福事。
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刍。
往昔波羅痆斯城有一醫師。
時有辟支佛病。
往醫師所。
彼醫即便盡心恭敬。
白辟支佛言。
尊者。
所須衣食一切醫藥。
我總供奉之。
必至病差。
如言奉事乃至病除。
佛言。
諸苾刍。
爾時醫師者。
今阿難陀是。
由昔供養病辟支佛故。
無量世中生天受福。
五百生中常于人間受勝果報。
一切國王及婆羅門諸宰貴等親自供養。
今最後身。
感勝軍王親執傘蓋。
萬乘之主屈駕承事。
如前廣說。
爾時世尊。
從室羅筏城往婆羅城。
漸漸遊行至于城外。
到一村住。
其村名曰婆羅門村。
大聲聞衆圍繞世尊。
不遠而住。
所謂上坐阿若憍陳那。
具壽馬勝。
具壽賢子。
長氣苾刍。
大名苾刍。
耶舍苾刍。
圓滿苾刍。
無垢苾刍。
牛王苾刍。
妙臂苾刍。
具壽舍利弗。
具壽大目揵連。
具壽大迦葉波。
具壽俱絺羅。
具壽劫賓那。
阿尼樓陀。
難地迦。
金卑羅。
住婆羅村住。
妙枕苾刍及阿難陀等。
無量苾刍大聲聞衆。
于日午後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次第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苾刍。
吾今年邁氣勢漸微。
為諸四衆說法無力。
佛在波羅痆斯城婆羅門村中間。
是時舍利子大目揵連。
勸請阿難陀與佛作侍者。
阿難陀一依尊者教。
佛即贊歎阿難陀。
是時苾刍衆鹹皆生疑。
即白佛言。
阿難陀修何福業。
今為佛作叔伯堂弟。
複作侍者。
聰明智慧聽聞佛語。
更無忘失。
佛告苾刍。
汝等當知。
阿難陀自作是業。
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刍。
往昔過去時。
波羅痆斯城有王。
名曰日曜。
于其國中作王。
制禮令其人人豐樂安甯。
無諸衰難。
國王于後妃生一子。
三七日中喚諸臣佐。
朝集設會為子立名臣佐白王王名日曜。
子合立名。
号大日曜。
其子漸長。
策為太子。
于後王妃更生一子。
群臣立名。
号為日智。
其王太子。
每常思念心樂出家。
每見父王。
或行非法或依國法。
太子見是事已。
遂即念言。
我今于後受王國位。
行如是法。
即堕地獄無有出時。
作是念已往詣王所。
跪拜禮畢白父王言。
我今願欲出家。
願王垂慈放我令去。
時彼父王告其子曰。
有諸仙人外道。
事火事天苦行持戒。
作如此業。
唯求來世生國王家身為王子受諸快樂。
汝今此身見受果報。
如何舍樂願行苦事。
爾時太子複白王言。
聽我出家。
王知其意不求世樂遂許出家。
時彼太子得王放已。
即入山中仙人住處出家修道。
父王即冊其弟日智紹太子位。
時日曜太子。
既至山中系念思惟。
證獨覺果。
于後時中。
身染疾患周旋消散。
還至婆羅痆斯城。
諸人見已而白王言。
日曜太子。
入山修道證獨覺果。
今來城内。
王既聞已即迎日曜。
禮其足已白言。
大仙。
汝須衣食我求福德。
今請大仙住我園林。
随時安置所須之物。
我當供給。
時彼獨覺默然受請。
王見受請。
即敕日智太子。
侍養獨覺供給所須。
時獨覺仙。
即于定中觀見日智太子。
卻後七日當舍其命。
告太子曰。
弟今何故不求出家。
弟言。
我願出家。
獨覺告曰。
白父王知。
日智太子往父王所白言。
我願出家。
願王聽許。
王聞此言。
遂生忿怒告太子曰。
汝兄日曜今已出家。
我終沒後須有繼嗣。
今不放汝。
時彼獨覺聞王不放其弟。
即詣王所。
說伽他曰。
日曜放日智 令随我出家 出家最勝事 諸佛所贊歎
每以食時從空而下入銀盤中唯一頭雉常落地上不落盤中。
時具壽歡喜。
既聞斯言甚生希有。
還至僧坊以告諸人。
時諸苾刍鹹以此緣往白世尊。
佛告諸苾刍。
往昔此波羅痆斯城有一長者。
多諸珍寶及多田莊。
于其莊上。
送新粳米。
及送死雉并苷蔗等。
世間常法。
若佛不出于世。
當有辟支佛現教化。
時有一辟支佛巡門乞食。
至長者家入其門内。
長者見彼威儀端正言辭柔軟。
心生歡喜。
便将新粳米飯及炙雉二頭并苷蔗一枚。
以施獨覺。
時彼獨覺以缽受之。
苷蔗與飯及以一雉。
得入缽中。
一雉落地。
由此業因受斯果報。
時彼長者。
今勝軍王是。
于無量百千世。
生于天上受諸快樂。
受天報已。
複生人間作王。
感斯勝事。
是故汝等。
若欲供養僧食。
應勤施與。
勿令落地。
時勝軍王聞佛世尊記說往昔之事。
心生歡喜。
于佛法僧起大信心。
獨坐一處作是思念。
由我前生供養辟支佛故。
獲如是報。
我應廣設佛法僧等。
必于來世受大利益。
作是念已。
占事人奏曰。
明日阿難陀應合得纏頭賞位及灌頂位。
王聞此言默然不語。
具壽阿難陀。
于其夜中。
額上忽然生一惡瘡。
經一宿已王遂聞之。
即便生念。
供養有德之人獲福無量。
我親供養。
作此念已即敕天下。
所有名醫鹹集朝所。
阿難陀有病。
卿等往治。
諸醫奉诏。
适阿難陀所。
便自選擇得一好手。
遂即下針刺去惡血。
王自執持千輻輪傘。
蓋阿難陀上。
刺血了已更傅好藥。
王自以帛纏阿難陀首。
當日瘡差王遂禮拜辭阿難陀去。
衆僧見此事已鹹生疑惑。
便白佛言。
大德世尊。
阿難陀。
過去作何福業。
今感國王親自承事。
佛言。
此阿難陀昔種福事。
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刍。
往昔波羅痆斯城有一醫師。
時有辟支佛病。
往醫師所。
彼醫即便盡心恭敬。
白辟支佛言。
尊者。
所須衣食一切醫藥。
我總供奉之。
必至病差。
如言奉事乃至病除。
佛言。
諸苾刍。
爾時醫師者。
今阿難陀是。
由昔供養病辟支佛故。
無量世中生天受福。
五百生中常于人間受勝果報。
一切國王及婆羅門諸宰貴等親自供養。
今最後身。
感勝軍王親執傘蓋。
萬乘之主屈駕承事。
如前廣說。
爾時世尊。
從室羅筏城往婆羅城。
漸漸遊行至于城外。
到一村住。
其村名曰婆羅門村。
大聲聞衆圍繞世尊。
不遠而住。
所謂上坐阿若憍陳那。
具壽馬勝。
具壽賢子。
長氣苾刍。
大名苾刍。
耶舍苾刍。
圓滿苾刍。
無垢苾刍。
牛王苾刍。
妙臂苾刍。
具壽舍利弗。
具壽大目揵連。
具壽大迦葉波。
具壽俱絺羅。
具壽劫賓那。
阿尼樓陀。
難地迦。
金卑羅。
住婆羅村住。
妙枕苾刍及阿難陀等。
無量苾刍大聲聞衆。
于日午後來詣佛所。
頂禮佛足次第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苾刍。
吾今年邁氣勢漸微。
為諸四衆說法無力。
佛在波羅痆斯城婆羅門村中間。
是時舍利子大目揵連。
勸請阿難陀與佛作侍者。
阿難陀一依尊者教。
佛即贊歎阿難陀。
是時苾刍衆鹹皆生疑。
即白佛言。
阿難陀修何福業。
今為佛作叔伯堂弟。
複作侍者。
聰明智慧聽聞佛語。
更無忘失。
佛告苾刍。
汝等當知。
阿難陀自作是業。
廣說如前。
佛告諸苾刍。
往昔過去時。
波羅痆斯城有王。
名曰日曜。
于其國中作王。
制禮令其人人豐樂安甯。
無諸衰難。
國王于後妃生一子。
三七日中喚諸臣佐。
朝集設會為子立名臣佐白王王名日曜。
子合立名。
号大日曜。
其子漸長。
策為太子。
于後王妃更生一子。
群臣立名。
号為日智。
其王太子。
每常思念心樂出家。
每見父王。
或行非法或依國法。
太子見是事已。
遂即念言。
我今于後受王國位。
行如是法。
即堕地獄無有出時。
作是念已往詣王所。
跪拜禮畢白父王言。
我今願欲出家。
願王垂慈放我令去。
時彼父王告其子曰。
有諸仙人外道。
事火事天苦行持戒。
作如此業。
唯求來世生國王家身為王子受諸快樂。
汝今此身見受果報。
如何舍樂願行苦事。
爾時太子複白王言。
聽我出家。
王知其意不求世樂遂許出家。
時彼太子得王放已。
即入山中仙人住處出家修道。
父王即冊其弟日智紹太子位。
時日曜太子。
既至山中系念思惟。
證獨覺果。
于後時中。
身染疾患周旋消散。
還至婆羅痆斯城。
諸人見已而白王言。
日曜太子。
入山修道證獨覺果。
今來城内。
王既聞已即迎日曜。
禮其足已白言。
大仙。
汝須衣食我求福德。
今請大仙住我園林。
随時安置所須之物。
我當供給。
時彼獨覺默然受請。
王見受請。
即敕日智太子。
侍養獨覺供給所須。
時獨覺仙。
即于定中觀見日智太子。
卻後七日當舍其命。
告太子曰。
弟今何故不求出家。
弟言。
我願出家。
獨覺告曰。
白父王知。
日智太子往父王所白言。
我願出家。
願王聽許。
王聞此言。
遂生忿怒告太子曰。
汝兄日曜今已出家。
我終沒後須有繼嗣。
今不放汝。
時彼獨覺聞王不放其弟。
即詣王所。
說伽他曰。
日曜放日智 令随我出家 出家最勝事 諸佛所贊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