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乃至世尊作如是念。
此阿難陀童子逮最後身。
合于我法中而得出家為親侍者。
我所說法皆能領受。
更無遺失。
我涅槃後成羅漢果。
為度阿難陀故。
須入劫比羅城甘露王宮。
令彼王宮城人不知我來。
世尊作此念已。
即作神通。
并苾刍僧伽圍繞。
入甘露王宮。
如法而坐。
其王聞佛到來宮内。
即将阿難陀童子藏隐一房中。
佛知是已即作神力。
令彼房門自然開辟。
其阿難陀。
先至佛所禮世尊足。
即便把拂在佛背後。
侍立扇佛。
其甘露王後來。
禮世尊足已卻坐一面。
佛即為王說種種微妙法已。
即從坐去。
其阿難陀童子。
先業因緣故。
還随佛去。
其王及夫人婇女眷屬。
撮留阿難陀童子。
亦不能留得住。
佛即告王及夫人等。
此阿難陀童子是最後身。
汝等亦不能留。
宜應聽去。
王即啟佛。
若當如此。
世尊且放歸家。
我當如法發遣。
佛言。
如是聽汝。
時甘露王。
即使諸内外一切親族及請沙門婆羅門等。
設食供養。
乃至貧窮下賤乞人。
皆施錢财衣服。
阿難陀童子。
于其會中别諸親族。
身著璎珞乘七寶莊嚴象。
多将侍衛前後圍繞。
往尼拘律陀林中。
至劫比羅城門。
所乘之象見池中有諸妙蓮花。
其象即往池邊。
以鼻卷取蓮華。
其占相師占相此事。
白甘露王曰。
阿難陀童子今出遊學。
一聞于耳不忘于心。
時阿難陀到尼拘林。
從象而下步詣佛所。
頂禮恭敬在一面坐。
佛告十力迦葉。
汝應與此大歡喜童子如法度之。
十力迦葉既奉佛命。
即便度之為受具戒。
爾時世尊。
從劫比羅城。
往王舍城竹林園中。
時阿難陀背上生一小瘡。
佛令侍縛迦治之。
即依佛教。
為阿難陀治。
是時世尊坐師子座。
為諸大衆廣說法要。
具壽阿難陀亦在此會聽法。
侍縛迦作是念雲。
我治阿難陀瘡。
今正是時。
何以故。
聽法心至。
割截不知痛故。
作是念已。
便取妙藥傅其瘡上。
瘡既熟已。
以刀割之出其膿血。
複以妙膏傅上。
因即除差。
然作此法時。
阿難陀以聽法故。
了然不覺。
佛說法已。
侍縛迦白世尊曰。
我于聽法坐中治阿難陀瘡。
割截針決。
阿難陀以聽法故。
皆不覺知。
具壽阿難陀報曰。
我為聽佛法故。
假令割截我身碎如油麻。
都不覺痛。
是時能治醫王。
見斯事已生希有心。
時諸苾刍鹹皆有疑。
請世尊曰。
大德。
尊者歡喜曾作何業。
遂于背上生癰瘡耶。
佛告諸苾刍。
歡喜先業汝今應聽。
廣說如前。
乃至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乃往古昔。
于一邊國。
名雞羅吒。
有王治化。
當時無佛。
唯有獨覺出現世間。
時有獨覺聖者。
為乞食故。
至此城中詣國王宅。
王見生嗔。
便以彈丸打其脊背。
時彼尊者降自貢高。
知彼非器舍之而去。
諸苾刍。
昔時王者。
即歡喜是。
由以嗔心以彈打辟支佛故。
五百生中常于背上受惡瘡報。
今末後身餘報如是。
苾刍。
若作黑白雜業當受其報。
廣說如前。
具壽歡喜有常法。
若與如來真身相随行者。
其心則常恭敬。
若與如來化身行者。
其心則少恭敬。
時有一長者。
請如來及諸苾刍。
于其家中設諸供養。
爾時世尊。
至時著衣持缽。
與諸苾刍前後圍繞。
赴長者供。
飯食訖還來本處。
苾刍問阿難陀曰。
汝于今日随如來赴供。
為随真佛。
為随化佛。
阿難陀報曰。
我于今日。
與佛世尊相随往彼。
非化身也。
諸苾刍曰。
以何知之。
阿難陀曰。
我若與真佛行者。
心自恭敬内懷慚愧。
若與化佛行者。
則不如此。
諸苾刍遞相報曰。
此阿難陀甚為希有。
能知真身化身差别諸相貴賤等類。
于是遠近鹹知阿難陀善别諸相。
爾時世尊。
從王舍城往室羅筏城。
至誓多林中住。
具壽阿難陀。
著衣持缽入室羅筏城乞食。
時有一婆羅門。
于中路逢阿難陀。
作是念雲。
我先聞此沙門喬答摩弟子善能占相。
今應試之。
為解不解。
便問阿難陀曰。
今此路傍勝葉波林。
凡有幾葉。
阿難陀報曰。
有如許百如許千如許萬如許拘胝。
報已便去。
時彼婆羅門。
即于林中取一把葉數之。
知有七百七十七葉。
棄之林外默然而住。
時阿難陀乞食已。
複還歸來由于舊路。
彼婆羅門問曰。
聖者。
今此林中凡有幾葉。
報曰。
前者有如許百千萬拘胝。
今者欠七百七十七葉。
時婆羅門聞此報已。
歎甚希有善解算數。
時諸苾刍聞已生疑白佛言。
世尊。
此具壽阿難陀。
先種何業善能占相算數。
佛告諸苾刍。
昔種福業廣說如前。
乃至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諸苾刍。
往昔世時。
波羅痆斯城中有一婆羅門。
取得一妻生得一子。
生至二十一日。
會諸親族設諸飲食。
因為此兒立名号。
曰大白。
年漸長大遊行人間。
學六萬頌算數之法。
善得明了。
複教他人算數之法。
由此因故。
五百生世明了。
亦教他人。
今最後身得此通達。
時具壽阿難陀。
複于一時。
往波斯匿王宮中。
勝軍見來。
歡喜頂禮在一面坐。
白尊者曰。
我從生已來自然業感。
常有一銀娑羅香粳米飯二頭
乃至世尊作如是念。
此阿難陀童子逮最後身。
合于我法中而得出家為親侍者。
我所說法皆能領受。
更無遺失。
我涅槃後成羅漢果。
為度阿難陀故。
須入劫比羅城甘露王宮。
令彼王宮城人不知我來。
世尊作此念已。
即作神通。
并苾刍僧伽圍繞。
入甘露王宮。
如法而坐。
其王聞佛到來宮内。
即将阿難陀童子藏隐一房中。
佛知是已即作神力。
令彼房門自然開辟。
其阿難陀。
先至佛所禮世尊足。
即便把拂在佛背後。
侍立扇佛。
其甘露王後來。
禮世尊足已卻坐一面。
佛即為王說種種微妙法已。
即從坐去。
其阿難陀童子。
先業因緣故。
還随佛去。
其王及夫人婇女眷屬。
撮留阿難陀童子。
亦不能留得住。
佛即告王及夫人等。
此阿難陀童子是最後身。
汝等亦不能留。
宜應聽去。
王即啟佛。
若當如此。
世尊且放歸家。
我當如法發遣。
佛言。
如是聽汝。
時甘露王。
即使諸内外一切親族及請沙門婆羅門等。
設食供養。
乃至貧窮下賤乞人。
皆施錢财衣服。
阿難陀童子。
于其會中别諸親族。
身著璎珞乘七寶莊嚴象。
多将侍衛前後圍繞。
往尼拘律陀林中。
至劫比羅城門。
所乘之象見池中有諸妙蓮花。
其象即往池邊。
以鼻卷取蓮華。
其占相師占相此事。
白甘露王曰。
阿難陀童子今出遊學。
一聞于耳不忘于心。
時阿難陀到尼拘林。
從象而下步詣佛所。
頂禮恭敬在一面坐。
佛告十力迦葉。
汝應與此大歡喜童子如法度之。
十力迦葉既奉佛命。
即便度之為受具戒。
爾時世尊。
從劫比羅城。
往王舍城竹林園中。
時阿難陀背上生一小瘡。
佛令侍縛迦治之。
即依佛教。
為阿難陀治。
是時世尊坐師子座。
為諸大衆廣說法要。
具壽阿難陀亦在此會聽法。
侍縛迦作是念雲。
我治阿難陀瘡。
今正是時。
何以故。
聽法心至。
割截不知痛故。
作是念已。
便取妙藥傅其瘡上。
瘡既熟已。
以刀割之出其膿血。
複以妙膏傅上。
因即除差。
然作此法時。
阿難陀以聽法故。
了然不覺。
佛說法已。
侍縛迦白世尊曰。
我于聽法坐中治阿難陀瘡。
割截針決。
阿難陀以聽法故。
皆不覺知。
具壽阿難陀報曰。
我為聽佛法故。
假令割截我身碎如油麻。
都不覺痛。
是時能治醫王。
見斯事已生希有心。
時諸苾刍鹹皆有疑。
請世尊曰。
大德。
尊者歡喜曾作何業。
遂于背上生癰瘡耶。
佛告諸苾刍。
歡喜先業汝今應聽。
廣說如前。
乃至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乃往古昔。
于一邊國。
名雞羅吒。
有王治化。
當時無佛。
唯有獨覺出現世間。
時有獨覺聖者。
為乞食故。
至此城中詣國王宅。
王見生嗔。
便以彈丸打其脊背。
時彼尊者降自貢高。
知彼非器舍之而去。
諸苾刍。
昔時王者。
即歡喜是。
由以嗔心以彈打辟支佛故。
五百生中常于背上受惡瘡報。
今末後身餘報如是。
苾刍。
若作黑白雜業當受其報。
廣說如前。
具壽歡喜有常法。
若與如來真身相随行者。
其心則常恭敬。
若與如來化身行者。
其心則少恭敬。
時有一長者。
請如來及諸苾刍。
于其家中設諸供養。
爾時世尊。
至時著衣持缽。
與諸苾刍前後圍繞。
赴長者供。
飯食訖還來本處。
苾刍問阿難陀曰。
汝于今日随如來赴供。
為随真佛。
為随化佛。
阿難陀報曰。
我于今日。
與佛世尊相随往彼。
非化身也。
諸苾刍曰。
以何知之。
阿難陀曰。
我若與真佛行者。
心自恭敬内懷慚愧。
若與化佛行者。
則不如此。
諸苾刍遞相報曰。
此阿難陀甚為希有。
能知真身化身差别諸相貴賤等類。
于是遠近鹹知阿難陀善别諸相。
爾時世尊。
從王舍城往室羅筏城。
至誓多林中住。
具壽阿難陀。
著衣持缽入室羅筏城乞食。
時有一婆羅門。
于中路逢阿難陀。
作是念雲。
我先聞此沙門喬答摩弟子善能占相。
今應試之。
為解不解。
便問阿難陀曰。
今此路傍勝葉波林。
凡有幾葉。
阿難陀報曰。
有如許百如許千如許萬如許拘胝。
報已便去。
時彼婆羅門。
即于林中取一把葉數之。
知有七百七十七葉。
棄之林外默然而住。
時阿難陀乞食已。
複還歸來由于舊路。
彼婆羅門問曰。
聖者。
今此林中凡有幾葉。
報曰。
前者有如許百千萬拘胝。
今者欠七百七十七葉。
時婆羅門聞此報已。
歎甚希有善解算數。
時諸苾刍聞已生疑白佛言。
世尊。
此具壽阿難陀。
先種何業善能占相算數。
佛告諸苾刍。
昔種福業廣說如前。
乃至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佛告諸苾刍。
往昔世時。
波羅痆斯城中有一婆羅門。
取得一妻生得一子。
生至二十一日。
會諸親族設諸飲食。
因為此兒立名号。
曰大白。
年漸長大遊行人間。
學六萬頌算數之法。
善得明了。
複教他人算數之法。
由此因故。
五百生世明了。
亦教他人。
今最後身得此通達。
時具壽阿難陀。
複于一時。
往波斯匿王宮中。
勝軍見來。
歡喜頂禮在一面坐。
白尊者曰。
我從生已來自然業感。
常有一銀娑羅香粳米飯二頭